孔明一死,便要求停止北伐,魏延不肯,諸葛亮便殺魏延,這是啥心態?

劉黃叔


壹零壹肆來回答。

前言

諸葛亮說魏延必反,安排馬岱殺死魏延,是《三國演義》所述。但《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呀!如果以為《三國演義》所述就是歷史,則不但冤枉了魏延,也冤枉了諸葛亮。

為何這樣說呢?

各位看官請往下看。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事情大概是這樣的: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北伐軍中。病重時,他召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交代自己死後的撤軍部署,命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管他,部隊自行出發。諸葛亮去世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派費禕去打探魏延的想法。魏延果然不聽指揮,勃然大怒說:“丞相雖然去世了,我魏延卻還活著,還可以繼續和魏軍作戰嘛,為什麼要因為一個人的去世而耽誤天下的大事呢?再說了,我魏延是什麼人,要聽他楊儀的指揮,為他斷後!”

於是魏延自說自話的進行部署,還要費禕聯名發佈命令。費禕當然不會簽字,就哄騙魏延說:“我還是回去做工作吧!楊儀是個書生,沒打過什麼仗,肯定不會違抗將軍的命令。”

魏延一想也是,就讓費禕回大本營。費禕一出門,馳馬絕塵而去。魏延隨即後悔,追趕費禕,沒有追上。再派人去打聽,楊儀等人已經準備按照諸葛亮的部署,撇下魏延自己撤退。怒不可遏的魏延便搶在楊儀之前率領部隊先行回國,而且過河拆橋,一路上把所有的棧道都燒個一乾二淨。這就不但是和楊儀他們公開翻臉,而且是不給對方退路了。與此同時,魏延還上表朝廷,宣稱楊儀謀反。楊儀被魏延搶了先,又被斷了後,走投無路,逼到牆角,便也狀告魏延謀反。結果“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劉禪真假難辨,就詢問董允、蔣琬等人。幾乎所有的人都說楊儀不會謀反,竟沒有一個人同情魏延。

這下子魏延在劫難逃了。一方面,朝廷令蔣琬率宿衛營“赴難北行”,迎戰於前;另一方面,楊儀令工兵伐木修路“晝夜兼行”,追尾於後。魏延先到,駐軍南谷口,阻擊楊儀,楊儀則令王平居前抵抗。王平一見魏延,就衝上前去大聲說:

“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敢這樣!”

魏延的部下聽了,知道無理的一方在魏延,就不肯替他賣命,一鬨而散。魏延沒有辦法,只好帶著兒子和少數親信逃往漢中,最後被馬岱所殺。馬岱按照楊儀的命令,將魏延的首級帶了回來。楊儀得此頭顱,竟然忽地一下站起來,一腳踏了上去,一邊狠狠地踩,一邊狠狠地罵:“狗奴才,看你還能不能幹壞事!”

從這個記載不難看出,所謂“魏延謀反”,可以說是查無實據。而且說魏延謀反也不合邏輯。以魏延當時的實力,自立山頭當皇帝,是不可能的,再說魏延也不會有此非分之想。他要謀反,只可能是叛漢降魏。若魏延真的要謀反,最便當的辦法,就是利用“斷後”之便,就近降了曹魏,然後充當司馬懿的馬前卒,掉過頭來打楊儀。魏延如果叛變投敵反戈一擊,情況可想而知。至少,踩在腳下的頭顱,就多半是楊儀的,不會是魏延的。但魏延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搶先南行。而且,他被王平打敗以後,也沒有北上,而是朝更南邊的漢中跑。這說明魏延並不想降魏。不想降魏,又怎麼會謀反?

總結

魏延並無謀反之心,雖為馬岱所殺,卻並非諸葛亮的安排。


壹零壹肆


題主這個問題存在嚴重錯誤,諸葛亮確實預料到了魏延不肯退兵的可能,但是並沒有想殺魏延。但是諸葛亮死後,魏延自己作死,起兵作亂,最後才兵敗被殺。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進五丈原和司馬懿對峙。到秋天,諸葛亮因為病重,自知時日不多,於是開始安排撤軍事宜。諸葛亮命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率軍撤退,魏延負責斷後。考慮到魏延心高氣傲,自己死後未必會服從命令,諸葛亮還特意交代萬一魏延拒絕服從命令,那麼不用管他,各軍自己撤退就是。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違抗軍令是很嚴重的問題,不過從諸葛亮這個安排來看,他對魏延格外寬容,給魏延留了一條後路,希望他能知難而退。

不過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僅拒絕撤軍,還認為楊儀沒資格指揮大軍撤退,想奪取兵權。他要求來傳令的費禕和他一起聯名給各將下書,命他們留下聽自己指揮。費禕自然不可能跟著他亂來,於是藉口要去說服楊儀主動讓出兵權脫身而去。

得到費禕的回報以後,楊儀於是決定按照諸葛亮的第二個方案行事,不管魏延自己撤軍。如果此時魏延收手,那麼也不至於招來殺身之禍。但是魏延在得知蜀軍主力撤退以後勃然大怒,起兵追殺楊儀,還一路“燒絕閣道”。

楊儀立即上表彈劾魏延謀反,而魏延也上書劉禪,說楊儀作亂。劉禪接到兩人表章以後召見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詢問兩人意見。因為魏延平時就脾氣暴躁,與人不和,加上楊儀這邊還有費禕等人作證,董允、蔣琬都認為楊儀沒有問題。劉禪於是下令蔣琬率宿衛諸營北上,以防萬一。

不過在蔣琬趕到前,楊儀和魏延就已經打了起來。由於魏延抗命行事,手下軍士人心散亂,因此未戰而敗。魏延只能帶著兒子和親隨逃亡,結果被馬岱追上殺死。

從這裡看,魏延完全是自己作死才招來大禍。把魏延之死責任歸咎到諸葛亮身上,無非是想抹黑諸葛亮而已。


不沉的經遠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先要去要探論諸葛亮一死便要停止北伐的考量。弄清此刻蜀軍的處境,便也不難理解諸葛亮計戰魏延的心態了。

一是無人主持北伐。

諸葛亮是主持北伐的關鍵人物,諸葛丞相自先帝託孤,鞠躬盡瘁,勵精圖治,在蜀國人民心中是一代賢相。而諸葛亮素來用兵謹慎,愛惜將士性命,北伐中即使受阻每次也能全身而退,諸葛丞相在將士的心中已是北伐的一面旗幟。從後來蜀國上下得知丞相殞命五丈原的悲痛便可以窺見。而諸葛亮在軍中作用如何呢?軍中大小事物他都要操勞。此刻,丞相病逝,可謂群龍無首。

二是戰局不利。

本來此次北伐是蜀國聯合東吳共同夾擊魏國。但是東吳兵被魏明帝所率領的大軍打敗了,而諸葛亮所率領的蜀國兵被司馬懿所構築的營壘所阻,司馬懿堅守不出,兩軍僵持。即使蜀國將士在駐地屯耕解決了給養問題,但是魏國的堅守不戰方針使得戰局相持狀態難以打破。戰機已過,大軍長期遠離本土也存在一定不利影響。此刻無法進攻便只能停止北伐。

三是防止軍中生亂。

大軍是否能夠安全撤回,不僅關乎到蜀國將士的性命還關乎到蜀國的安危。如果軍中生亂,蜀國動盪,諸葛丞相何以面見先主,所以定要嚴厲軍紀,有序撤退,內部防止生變,外部粉碎魏國追兵。所以外部諸葛亮採用的是設伏兵伏擊追兵。內部將是採取一切最嚴厲的措施防止叛亂的發生。一直軍隊唯有令行禁止,方能凝聚成戰鬥力。而此刻,魏延身居要職違抗軍令,魏延主戰,且戰術冒險,一旦進攻失利,會產生很多連鎖反應,而魏延一旦謀反,手握重兵,蜀國又有幾人能夠抵擋,即使抵擋成功蜀國豈能不傷元氣?這是關乎蜀國的存亡時刻,諸葛亮在世時,將士齊心,魏延不敢造次,而諸葛亮一旦不在,軍中極易出現因將領間產生的摩擦和不和。魏延,不顧當時局勢,魯莽行事,在防止軍心生亂的敏感時期,其被誅殺便是諸葛亮出於對蜀國安危著想的心態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先要去要探論諸葛亮一死便要停止北伐的考量。弄清此刻蜀軍的處境,便也不難理解諸葛亮計戰魏延的心態了。

一是無人主持北伐。

諸葛亮是主持北伐的關鍵人物,諸葛丞相自先帝託孤,鞠躬盡瘁,勵精圖治,在蜀國人民心中是一代賢相。而諸葛亮素來用兵謹慎,愛惜將士性命,北伐中即使受阻每次也能全身而退,諸葛丞相在將士的心中已是北伐的一面旗幟。從後來蜀國上下得知丞相殞命五丈原的悲痛便可以窺見。而諸葛亮在軍中作用如何呢?軍中大小事物他都要操勞。此刻,丞相病逝,可謂群龍無首。

二是戰局不利。

本來此次北伐是蜀國聯合東吳共同夾擊魏國。但是東吳兵被魏明帝所率領的大軍打敗了,而諸葛亮所率領的蜀國兵被司馬懿所構築的營壘所阻,司馬懿堅守不出,兩軍僵持。即使蜀國將士在駐地屯耕解決了給養問題,但是魏國的堅守不戰方針使得戰局相持狀態難以打破。戰機已過,大軍長期遠離本土也存在一定不利影響。此刻無法進攻便只能停止北伐。

三是防止軍中生亂。

大軍是否能夠安全撤回,不僅關乎到蜀國將士的性命還關乎到蜀國的安危。如果軍中生亂,蜀國動盪,諸葛丞相何以面見先主,所以定要嚴厲軍紀,有序撤退,內部防止生變,外部粉碎魏國追兵。所以外部諸葛亮採用的是設伏兵伏擊追兵。內部將是採取一切最嚴厲的措施防止叛亂的發生。一直軍隊唯有令行禁止,方能凝聚成戰鬥力。而此刻,魏延身居要職違抗軍令,魏延主戰,且戰術冒險,一旦進攻失利,會產生很多連鎖反應,而魏延一旦謀反,手握重兵,蜀國又有幾人能夠抵擋,即使抵擋成功蜀國豈能不傷元氣?這是關乎蜀國的存亡時刻,諸葛亮在世時,將士齊心,魏延不敢造次,而諸葛亮一旦不在,軍中極易出現因將領間產生的摩擦和不和。魏延,不顧當時局勢,魯莽行事,在防止軍心生亂的敏感時期,其被誅殺便是諸葛亮出於對蜀國安危著想的心態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塗鴉小精靈


因為諸葛亮擔憂魏延謀反,再者即使魏延不反,孤軍奮戰難以取勝,勞民傷財也是孔明不願意看到的。

魏延生平

魏延最早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死後,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爭家產。劉備也想從中分杯羹,以調停的身份出現。此時,劉備和平民躲避曹操要進荊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門砍掉繩索放下吊橋,想救劉備進城,可是劉備並沒有進去,帶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難敵四手。劉表手下文聘殺了過來,魏延就跑了,尋劉備不見,就投奔長沙太守韓玄去了。關羽戰長沙,魏延殺韓玄然後和黃忠一起投奔了劉備。

魏延是慕名而投劉備的,諸葛亮見他勇猛,開始只是想給魏延一個下馬威。目的無非是告訴他,蜀國,諸葛丞相說了算。加之,這時孔明看魏延和關羽長的有幾分相像,並且都用一把大刀,觸景生情,心想魏延你沒有根基,以後別給我學關羽那一套。乖乖聽我的話。於是,才有了對魏延的一頓殺威棒。

從以後的情況來看,劉備對魏延確實有知遇之恩,這從劉備捨棄張飛,而任用魏延為漢中太守可窺一斑。要知道漢中是蜀漢面向曹魏的門戶要衝,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這說明在劉備的心中魏延比張飛靠譜許多。魏延順杆爬,總想成為繼關羽死後,成為劉備的股肱之臣。孔明看出了苗頭,不吃醋才怪呢!

要說孔明嫉妒魏延不大可能。孔明不怕關羽難道怕他。讓孔明殺魏延的不是嫉妒造成的。明著為劉禪著想,暗裡是為自己。明著是政治謀殺,實則為了一己之私。孔明知道自己死後,以劉禪軟弱無能的性格,恐怕駕馭不了魏延。這只是表面文章。實則是魏延提出的奇謀――兵出子午谷惹的禍。

子午谷奇謀

這計謀就是魏延帶少量人馬突襲魏國首都長安。說實話這計謀確實有點冒險,但打仗哪能四平八穩呢,三十六計不是講過“兵行險道,兵貴神速”,這例子應該不少吧。漢朝的霍去病不是率少量人馬,突襲匈奴老窩嗎?霍去病能名揚天下,靠的是突襲和挺進。他的功勞比他的舅舅衛青大許多。

孔明老謀深算,老狐狸能不知道這些歷史?孔明六伐中原,都無尺寸之功,如果讓魏延突襲成功,老臉往哪擱?據後人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功率為百分之八十。如此看來,值得一搏。可為什麼孔明不許呢?

除了怕魏延奪得首功,還有就是滅魏後,怕司馬懿把老底揭了出來。有人說孔明一生不喜弄險。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奇謀。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這是沒有威脅他的生命,假如威脅到他生命,他一定會冒險。比如,空城計,當司馬懿把他包餃子時,他不是一樣鋌而走險嗎?在孔明死之前,魏延必須死的事提到了議事日程。這有點像宋江臨死前,毒死李逵一樣。孔明怕魏延一但冒險取勝,世人皆明白魏國不難滅掉,糗事一一暴露,勢必遭國人恥笑。這就是為什麼,孔明死後都不放過魏延的原因。

計斬魏延

孔明料到自己死後魏延必反,而“無大將”的蜀國已經沒有人是魏延的對手,於是對馬岱授予密計。孔明死後,魏延果然造反,並且拉馬岱入夥。馬岱假意迎合,騙取了魏延的信任後,等到了一個機會將魏延斬落。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大家好,我是一名歷史領域的創作者,很高興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讓我給大家解決一下!下面我說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可!諸葛亮不讓繼續北伐是因為諸葛亮覺得自己不行了從此再也不能爭戰了!因此想收縮範圍保持劉禪的政權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只要不主動打不會有事,也因為司馬懿跟諸葛亮也爭戰了六次也是損兵大半也是有待休整!魏延非要冒進就要壞諸葛亮大計而且是要謀反想自立山頭是姜維殺了魏延才保持住了溫定態勢!這是三國演義的故事,魏延其實是被楊儀殺掉的,如果我是諸葛亮,也會停止北伐的。原因有幾點:第一,諸葛亮死後,從軍師謀略上面已經無人能和司馬懿相抗衡了,就算活著的諸葛也不一定是司馬懿的對手,更別提姜維這位接班人,第二連年的北伐消耗了國內大量的國內人力和物力,從整個三國格局來看,蜀國本身就是最弱的,無論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第三,蜀國是遠征軍,糧草供應是個大問題。總之,諸葛在的話,還有個精神領袖,沒有了,打下去必敗無疑。


青烏命理


諸葛亮到底和魏延有什麼過節一定不放過他,在自己死前就安排好了殺魏延的這一幕呢?其實原因也非常簡單,那就是魏延“功高蓋主”諸葛亮感覺已經無法控制他了。在諸葛亮死後自己的親傳弟子姜維是無法駕馭的,如果不能駕馭只有殺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計劃可以讓姜維繼續的實施下去。

魏延的強大讓諸葛亮感覺到憑藉姜維的能力還不足以駕馭魏延,而魏延作戰冒進貪功的性格,所以諸葛亮為了給姜維建立一個良好的領兵環境只能講魏延殺掉。但是殺掉魏延又沒有適當的理由,只有在死前託付馬岱引誘魏延造反,魏延造反是被馬岱唆使的因為魏延不是真的造反只是覺得自己應該可以當家作主了。諸葛亮就利用了他這一點借馬岱的手殺掉了他,武功高強的魏延怎麼也想不到武功這麼高會自己信任的人陰他一把,這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天竺陽光


孔明一死,便要求停止北伐,當然是為了蜀國,同時也是有一點點私心。而殺魏延也是為了保證劉氏一族在蜀國的政權不受侵犯,而做出的無奈之舉。

首先諸葛亮六次北伐皆以失敗而告終,而縱觀蜀國沒有人能在才智和謀略上能夠超過諸葛亮,他都不能成功,何況旁人。同時此時的蜀國也因為連年征戰而導致國力空虛,已經無力再戰了,運籌帷幄能征慣戰之人已經寥寥無幾,只有愛徒姜維可委以重任,守住蜀國的疆土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出兵北伐也是萬萬做不到的。孔明早已心知肚明目前的形式,而自己多次北伐,其一也是對先帝劉備的託孤之志,其二也是對自己的不甘心,自打出世以來,隨劉備征戰多年,最後還只是天下三分,感覺自己的才能還能發揮更大,所以多次北伐也是對於自己的不甘心。所以在臨終之前孔明很清楚,自己死後沒有人能完成這個大業了,蜀國穩定發展,長治久安已經是百姓之福,劉氏之福了。

而殺魏延也確實是萬不得已而為之,諸葛亮知道魏延可能會成為自己死後的不穩定因素,但是蜀國太缺少像魏延這樣的武將了,趙雲已經過世,後起之秀關興和張苞也小小年紀的都病死了,蜀國大將也就魏延的武力值最高了,所以他也不忍心啊!如果不是後來魏延逼宮,執意北伐,最後也不至於死在馬岱的刀下。

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國家的興衰靠一人之力真是杯水車薪,縱有諸葛之才,也難免抱憾而終。




冷風洛雨


魏延的死是蜀漢內部軍權爭奪的結果,其中的真相,史料記載大相徑庭,是不是諸葛亮暗中授意,也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魏延是死在政治敵手楊儀和馬岱的手上。

我們最熟知的經過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橋段,諸葛亮逝前料定魏延必反,因此遺計於楊儀馬岱,陣前魏延大呼三聲“誰敢殺我”,遂被馬岱所殺,這也是最不靠譜的經過;按照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三國志》都說的是魏延並非要投靠魏國,而是要除掉政治敵手楊儀,而率軍攻打楊儀,兵敗被殺,《注三國志》中更補充道,魏延被楊儀陷害,讒言魏延率軍投敵,被誣陷的魏延只得逃跑,最終被殺。元代史學家郝經也同樣認為魏延被冤殺。

所以魏延的死,和諸葛亮關係應該不大,諸葛亮作為蜀漢的擎天柱石,何必要自損一臂弄死魏延呢?魏延如果真有反骨,早都反了,何必要等到年老力衰,投靠此時政局不穩的曹魏?而且魏延幾十年來,一直忠心耿耿盡心盡力,先跟隨劉備,又跟隨諸葛亮一生征戰?所以怎麼說都說不通的。

所以按照正史《三國志》的觀點,就是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爭權,兵敗被殺。至於疑點一,諸葛亮死後,兵權是交予楊儀還是魏延的,今天不得而知,疑點二,魏延北上是兵敗逃跑還是投魏,也不得而知。但應該不是諸葛設計殺魏延的。


曹老師xixi


這個問題是三國演義的版本,說的是諸葛亮臨終前已預料到魏延要反,便做了一些安排,設計殺了魏延,但為什麼呢?其實三國演義在之後的文中也做了一些交代。



在一百零五迴文中,後主知丞相身故,又收到魏延表奏楊儀造反時,吳太后曰:“嘗聞先帝有言:孔明識魏延腦後有反骨,每欲斬之;因憐其勇,故姑留用。今彼奏楊儀等造反,未可輕信。楊儀乃文人,丞相委以長史之任,必其人可用。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此事當深慮遠議,不可造次。”這說明,諸葛亮在早先對魏延的評論,在蜀國的老人心中早有定論,也說明了諸葛亮一直對魏延不放心。



後面又有楊儀表奏魏延造反時,蔣琬奏曰:“以臣愚見:楊儀為人雖稟性過急,不能容物,至於籌度糧草,參贊軍機,與丞相辦事多時,今丞相臨終,委以大事,決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下之;儀獨不假借,延心懷恨;今見儀總兵,心中不服,故燒棧道,斷其歸路,又誣奏而圖陷害。



這段蔣琬的奏表,很清晰的點明瞭諸葛亮的擔心,也側面印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國演義一直奉行尊劉貶曹,對劉備的蜀國大量正面描寫,也對諸葛亮做了誇大描寫,所以才安排了在諸葛亮身故後一系列印證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事情,神話諸葛亮。



當時,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阿逸君非常崇拜的一個人,這裡沒有任何貶低或其他意思,僅以事論事。


阿逸君


古梁鏞解答。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遺計除魏延,所思所想都是為了蜀國國脈的延續,諸葛亮在生命彌留之際依然心繫蜀國發展,其高尚的人品可謂感天動地。

下面詳細分析。

蜀漢第一功臣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蜀漢政權的建立,論功行賞,毫無疑問諸葛亮當屬第一,想當年劉備屯兵新野小地,面對天下風雲變幻的局勢無所適從的時候,徐庶推薦諸葛亮給他,劉備三顧茅廬終於獲得諸葛亮的認可,諸葛亮為其分析天下形式,談笑間已經將目前、將來的天下走勢分析的清晰明瞭,全面到位,自此之後,劉備發展目標明確。

可以說,假如劉備沒有碰到諸葛亮,那麼他必然如一條充滿雄心壯志但目標不清,身體羸弱的游魚,飄蕩在諸侯割據的碾壓下,最終被毀滅。

諸葛亮赤心輔佐劉備,助力劉備實力迅速壯大,開創了西蜀板塊,自此之後,和江東孫權,北方曹操三分天下。



三國演義核心思想:人心

不同的人閱讀三國演義,看到的結果各不相同,有的人看到的是權謀,有的人看到的是貪慾,有的人看到的是名聲,有的人看到的是忠義,有的人看到的是情義。

這些都是正確的,但是古梁鏞認為,三國演義最為核心的思想,其實是人心。

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依靠自己的內心想法來做抉擇,比如曹操“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陳宮的“至死不輔曹操”,荀彧終生為漢臣等等,都是依靠的人心。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三十六計同樣如此,三十六計高深莫測,究其根本,還是人心,諸葛亮能精確判斷對手的人心,所以他總能快人一步,郭嘉深明對手的心思,所以總能助力曹操節節勝利,賈詡能夠終老,更是他知人心的體現。

諸葛亮去世,蜀軍人心渙散,軍心既散,何以為戰

劉禪時代,蜀漢為何任然能強勢存在,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蜀漢丞相諸葛亮可謂是凝聚人心的核心所在,人心起,山可移。諸葛亮每次率軍北伐,軍令到處,人人積極響應,假如沒有諸葛亮,毫無疑問,在劉禪黃皓的治理下,蜀國早已分崩離析。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眼看就要成功,因此此時司馬懿方面的心態也到了面臨崩潰的境地,諸葛亮多次侮辱魏軍,這本身就讓魏軍非常惱火,群情激憤,後來諸葛亮更是用婦女的衣服侮辱魏軍,魏軍情緒徹底被激怒,司馬懿也馬上壓制不住了,假如諸葛亮再多活幾日,司馬懿還能鎮的住魏軍,繼續做縮頭烏龜嗎?

諸葛亮去世後,蜀軍的軍心立馬渙散了,因為在大家心目中,諸葛亮是如親人一般的存在,這些將士大部分都是跟隨諸葛亮出生入死多次作戰的人物,小部分新人也對諸葛亮崇拜尊重不已,諸葛亮的死訊可謂是聞著落淚。

拋開蜀軍中低層不說,此刻的高層也是人心渙散,魏延、姜維、楊儀等人開始爭奪軍隊領導權,這是什麼概念?在大敵當前,主帥去世的關鍵時刻,蜀軍居然內亂了,這種情況下,誰還敢繼續北伐?何況魏延雖然也算得上智勇雙全,但是面對司馬懿這隻老狐狸,很明顯魏延比不了司馬懿。因此魏延堅持北伐是假,奪取軍權是真。

通過古梁鏞的詳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諸葛亮死後遺計斬魏延,實在是為蜀國的發展操碎了心。在後世所建的武廟中,諸葛亮作為武廟十哲,不管歷史如何發展,朝代如何變遷,諸葛亮的地位從來沒有變過,可見大家對於諸葛亮的認可和尊敬。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