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仁《晓江风便图》,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

送别是一种礼仪行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并逐渐演化为一系列复杂的礼仪活动。当送别这种行为以图像的方式载入画卷时,它就成为美术史家所关注的对象,由于这种图像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所以图像背后的寓意往往各异。由于画中的图像和题跋皆为赠画者对受画者倾诉的情感内容,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画作创作的历史背景。而弘仁的《晓江风便图》就是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

弘仁《晓江风便图》,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

弘仁《晓江风便图》,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

清 弘仁 晓江风便图 局部 安徽博物院藏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法名弘仁,号渐江、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他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入清已36岁。清兵入歙,他即去闽,游武夷,旋从古航为僧。后复返歙,栖静黄山,亦时居披云峰。康熙二年癸卯十二月二十二日(1664年1月19日)卒,年54岁。弘仁早年师法宋元名家,后学“元四家”,尤崇倪瓒画法,作品往往能出新意。流传至今且相对可信的有《黄海松石图》《西岩松雪图》等作品。

弘仁《晓江风便图》,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

弘仁《晓江风便图》,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

清 弘仁 晓江风便图 局部

《晓江风便图》是弘仁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为山水手卷,横234、纵28厘米,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画面采用倪瓒“一江两岸”式构图,中间的山峰将画面分为前后两段,前段远处的山体着色较重,一座低矮简陋的茅草屋坐落在河的对岸,近岸的树枝造型突出,以鼠足小点着墨且富有变化。画面中间矗立许多小山峰,多以直线勾勒,山上的落石较为零散,造型方正。山峰之后,画卷的后半段,山体呈现出锥形的缓坡,且墨色较前段山体较重。中景的江面上三只行驶的小船,给这清冷的画面增添了一缕生气。近岸的高地上出现一座凉亭,显得孤立零落,强化了的悠远与荒凉的气氛。

弘仁《晓江风便图》,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

弘仁《晓江风便图》,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

清 弘仁 晓江风便图 局部

这幅画上除了渐江和吴羲的题跋外,还有程守、许楚(约1605〜1676)和石涛(1642〜1707)三人的题跋,那么,这三者的题跋能否为解读二人的关系提供有效的信息?五段题跋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的关联?这些问题都未得到妥适的解答。北京故宫博物院杨新曾深入研究过这幅画,他认为《晓江风便图》与同时期《江山无尽图》的风格一致,是弘仁的真迹。李艳红认为从《晓江风便图》中可了解作者的绘画风格,以及徽商对新安画派赞助等问题。虽上述研究者都对《晓江风便图》进行了研究,但多注重于画面的技法分析,对于题跋的处理,多是简单抄录和分析,未能深入探讨题跋中隐含的赞助及交游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画面及题跋进行细读,以便弄清画旨所在。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8期《送别图背后的隐喻——弘仁考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