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這種隱居生活是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八戒CC


我覺得,自己是個比較矛盾的人。不過,我喜歡這樣的生活。並且,當成了最為高級的人生境界。那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四個字:晴耕雨讀。我是比較喜歡看書的,所以雨天做這個事情比較合適。同樣的,寧靜的夜晚看看書寫寫字你說多好。這裡的耕種,代表工作啦。白天當然要出去工作啊,難道在家睡懶覺嗎?

而白天耕種晚上讀書,就是一種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內心世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畢竟,現在的破事實在太多了。你想安安靜靜的做某件事,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凡人煩人,這讀音都差不多。而每個人的煩惱,也只有讓每個人積極的面對與解決。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飄雨桐


2020年,我44歲。

過上了這種有人理解,有人不解的日子。

早上幹活時有人問我,兄弟你退休幾年了?

我說我還上班呢。

那你不應跑這來,我今年69。

人生非得怎麼樣嗎?

做生意的就得開奔馳?上班的就得住城市?當官的就不能幹力氣活?

如果天不冷,我騎著摩托和進城務工的一道上班。

我最高興的就是把炕燒的熱熱的,晚上一覺到天亮。

每天把村裡的垃圾撿到垃圾箱裡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

名利淡泊不了,自家的生意要做,幾十口人等著吃飯呢!

與世無爭更不可能,父母妻兒期盼著我在體制內的另一面繼續飛黃。

員工們不知道我做兩份工作有多幸苦,他們只知道當老闆不缺錢,卻不知道學習多個專業有多累。

我的家人不知道體制內外的巨大差異對一個每件事都想做好的人的精神折磨。

而這一切都不能影響你的追求。

村上的老太太們不理解為什麼我不去撿可以賣錢的礦泉水瓶子。因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下屬的員工不理解為什麼我不去爭單位的一把手,因為盛名之下,其實難附。

公司的員工不理解,為什麼天天講學習,私企也要主題教育,因為此心光明,生亦無憾。





navybob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這種隱居生活是不是人生最高境界?是,上有父母,爺奶,下有美妻嬌子,白天耕種,夜晚喝茶讀書自由自在這就是人生最高境界了,官,商隨然有權有錢可他們各有難處,一個是為前徒忙,一個是為掙錢四處奔波忙,他們就沒有這個境界。




用戶80586967973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這種隱居的生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我說是!為什麼?

按照費爾巴哈《幸福論》中的說法,人生來就是追求幸福的,就如同蟲子追逐綠葉一般。那麼,什麼又是人這一生中最有“境界”的幸福呢?《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給出了結論:“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看到這裡,您或許會問了:“境界、幸福、成功,這是一碼事兒嗎?”我說:是。您說,世上還有什麼能比成功後的滿足感更幸福呢?還有什麼人能比不被環境所擾、不為名利所惑、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平靜的生活中獲取幸福的人更有境界呢?

現實中,有這種想法或願望的人很多,我們常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說:等我老了,在農村弄一個小院兒,踏踏實實的過幾年迴歸自然、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說這些話的人,有的是身處困境了、想尋求心裡上的逃避。有的是生活壓力太大了、渴望著精神上的擺脫。當然,也有的是功成名就後累了,企圖過幾天安閒的日子……但無論是哪種想法的人,大多也只是想想而已。真正做到的,可謂是:少而又少!

為什麼呢?魯迅先生在《風波》中這樣寫道: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搖著大芭蕉扇閒談,孩子飛也似的跑,或者蹲在烏桕樹下賭玩石子。女花黃的米飯,熱蓬蓬冒煙。河裡駛過文人的酒船,文豪見了,大發詩興,說,“無思無慮,這真是田家樂呵!”\r

但文豪的話有些不合事實,就因為他們沒有聽到九斤老太的話。這時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著凳腳說:“我活到七十九歲了,活夠了,不願意眼見這些敗家相,——還是死的好。”看到了吧?這就是想法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我們在欣賞古畫時,嚐嚐會看到這樣的一幅畫面:山清水秀、溪水潺潺,山坳的茅廬中,坐著一位隱居的山中高士。呀~~~太令人羨慕了!可是在羨慕之餘,您可曾想到過高士生活上的艱辛呢?比如:吃什麼?喝什麼?如何度過冬寒夏暑?如何抵禦豺狼野獸?同隨時可能出現的蛇蠍蜈蚣生活在一起真的很浪漫嗎?

也許,想的人多,而做到的人少,才更能體現出這種與眾不同的人生境界來。

本掌櫃,已經遠離城市、獨隱山村十年了。除了“兩件事讀書耕田”外,還有兩件事離不開,那就是喝酒、品茗了!

所以,我有資格說:能夠耐得住寂寞、平心靜氣的過自己的日子,確實需要一種精神,方能達到這種境界。你可能覺得這麼活著沒意義,但對我來說,這樣的日子總比: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的生活要愜意的多!

關鍵是:你放得下嗎?











把盞常聊


只有經歷過繁華和熱鬧,才能迴歸本真和平淡。

能安於淡泊,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多是在塵世裡打過幾次滾的人,就像孫悟空經過如來佛五百年磨鍊一樣,才能覺悟心性。

要麼對外面的世界已經厭倦,比如在廠裡上班十二個小時,還時不時加班到凌晨的超強度運作,弄得憔悴不堪。還不如回家守著幾畝薄田,自由自在。

要麼就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又沒有太大的野心,還喜歡讀書,在讀書過程中得到比名利金錢更大的樂趣。

這樣的人,會安於耕種生活,晚上讀些閒書怡情養性。至於說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不見得。

能安心白天耕田種地,很多時候是無奈之舉。如果晚上還讀書,說明他還是有所追求。

看多少農人子弟,有多少是願意留在農村耕種的?要不就擠破頭考大學進入城市,要不就早早出來經濟開發區打工。

只有經歷過在外闖蕩的辛酸辛苦,才知道農村的自由寶貴。只有少數人能放棄追求金錢和名利,回農村去日耕夜讀。

倒是古代的詩人們,為了躲避戰亂,或者離開混亂的官場,才選擇並喜歡上自耕自種、閒來喝茶讀書的樂趣。

蘇東坡一首《行香子》雲”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境界很美,令人心動。

美則美矣,只是當代人沒有那麼豁達的心胸,嚮往繁華是人之常情。

那就等經歷過繁華之後,再回到老家,把舊房子翻新,把門口的兩塊菜地翻種,養幾隻雞,幾隻鵝,白天澆菜餵雞鵝,晚上在院子裡乘涼,喝茶讀書,優哉遊哉。

沒有了經濟上的後顧之憂,這樣的半隱居生活,當是樂趣無窮呢!


煙醉湖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看上去這種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隱居田園生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且不說現在社會還能否找到這樣一處桃花源。實際上受中國古代田園詩詞影響,很多都市人,特別是懂點筆墨的騷客,越來越嚮往這種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生活。但要說是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看未必。大隱隱於市,身在公門好修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不是隱居,是逃避。作為個人來到這個社會,你需要承擔很多責任,說起來淡泊名利,是不是也是無能的表現。

靠耕種,讀書你能養活的了你的父母嗎?你給自己的子女如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提供優勢嗎?或許你的父母傾盡全力為你開闢的新生活,到你這戛然而止,回到解放前,子女又要重新奮鬥。現在這個社會資源基本已經定型,通過奮鬥已經很難改變命運。或許你現在就在社會最底層,人生七年裡面講到,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但是有一個叫尼克的小孩通過努力成為一所大學的教授,命運的手掌裡面是有漏網之魚的,何不傾盡權利嘗試改變一下命運,哪怕給你的子女與別人的孩子最少不是那麼巨大的差距。人生就像爬山,你為什麼要一直奮鬥一直向前,因為你的前面還有人。當奮盡全力讓你的子女從泥土中爬出來,爬到山腳時,你抬頭看看山頂已經有人了,而且還很擁擠,為什麼還要奮鬥,因為你至少可以讓他從山腳開始,或者從山腰開始,才不至於那麼艱難。


皓軒一陳


活著是自己的事,活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可以評判。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是我們從書本中得到的一種印象,覺得那種生活恬淡高遠,但這不是從現實中體驗出來的真實生活。現在有幾人能做到白天耕種,晚上讀書?如果用手機刷頭條和起點也算讀書的話,確實有那麼一批。這種人生如果現實中沒有,說它好不好就是空談,沒有意義。

經常看到某些外國人放棄現代城市,去叢林中過原始生活,陝西的終南山也有數千隱士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這樣彷彿很有境界,但是,任正非這些企業家為自己的目標奮鬥就沒有境界?難道一個平常人為自己的家庭而努力就沒有境界?

讓我來說,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無障礙,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並且幸福。

你喜歡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那就去做。

你喜歡周遊世界,看遍山水,那就抬起雙腳現在出發。

你喜歡家財萬貫,那就衝向這個世界,從漫天商機中找到自己的出路,賺得金銀滿屋,然後晚上關起門來數著鈔票自己高興。

你喜歡萬眾矚目,那就去做個明星,從別人的簇擁和羨慕中獲得快感。

活著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覺,你要真實地判斷你是否愉快,而不是說那種形式套到你身上你就會幸福快樂。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說的最後一句話真好:所謂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這個成功不是事業上的成功,而是人生的成功,選你所選,愛你所愛,為之奮鬥,不管成功與失敗,你都會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

如果隨波逐流,用別人的成功事例來實現你的幸福人生,那就本末倒置。比如諸葛亮可以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他可以在這種生活裡快樂,但你不行,你會苦悶,如果這樣的話,何必追求這種不切實際的高遠?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內心安穩,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從不懷疑,毫不猶豫地走自己的路,並從中體會到幸福之感,然而我們最常見的卻是左顧右盼,永遠尋求別人的理解或者讚許,患得患失,身不由己,這樣的人生有何境界可言?

你若安穩,便有境界。

我想,像江姐那樣的烈士也是最高境界,從不懷疑自己的路,可以為之獻身,肉體痛苦,但精神滿足。

常人永遠在賺錢討生活,看似很難達到最高境界,其實平凡中也有境界可言,首先你要明白你想過怎樣的生活,然後毫不猶豫地上路,你的目標很小,但這不影響你是個有境界的人,也不影響你的幸福。

如果你說沒錢就沒法幸福,我只能說你是對的,這是你的真實感受,然後勸你別想任何境界的問題了,趕緊賺錢讓你幸福。

任何話題都不如幸福重要。


鬼山楓語


“修行不必著意於某種法門,培養一顆篤定踏實的平常心,更得人。”所謂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隱居生活,根本就不現實。

尤其耕種,不是農民出身的人,根本受不了那個苦。耕種沒許多人心目中想象得那般美好,日曬雨淋在所難免,要是遇上嚴重的自然災害,還會莊稼遭殃、顆粒無收。

不服氣的人,大可以這個時候去義務幫助農民伯伯收割稻穀,看看自己能撐幾分鐘!也看看白天耕種之後,晚上還有沒有精神讀書。

有一位地方官常常去聽王陽明講心學。一個多月後,他遺憾地對王陽明說:“您講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來聽,作為官員,有政務纏繞,無法抽出太多時間來學習,該如何是好!”

王陽明說,工作即修行,比如要斷案,就要秉持公正無私,客觀判案,不可滲雜個人情緒和情感;如果拋開生活和工作去修行,則如鏡中觸花、水中撈月,得不到心學的真諦。

“大隱隱於市”,一個人要修行,不一定非要避世。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憑藉自己的良知來修持自己本心,以提高自身的人生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出淤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


倚齋聽風雨


就淡泊名利,與世無爭二者來看,不在世間各行各業爭個高低沉浮,又何來的名利益一說呢,沒有名利找上自己,再高談淡泊這不是扯嗎?

即使有才能有名利,難道選擇隱居就算豁達和超脫?



舉個栗子:

隱居達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槓著鋤頭,走上了南山下的菊花路,在地裡捯飭了半天草比豆苗還長得盛,最後只能飲酒作詩消愁。

陶淵明有才華而不為名利低頭不假,但是隱居生活給他挖的坑也不小。

魯迅先生說過“田園詩人陶淵明如果沒有勞動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沒有酒喝,而且也沒有飯吃,只能餓死在東籬下。

可見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耘,晚上讀書作詩的隱居生活是如此的頹廢。



在教育上,他隱居思想和惰性,也給孩子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分別為陶舒儼、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在他眼裡,五個兒子都不成氣候。

他在《責子》一詩中寫道: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藝。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也就是說他的長子阿舒,十分懶惰;次子阿宣,對應考沒興趣;阿雍和阿端是雙胞胎卻笨得不認識數;小兒子阿通成天都在滿樹找果子吃。老陶最後只好聽天由命,管它三七二十一,喝自己的酒去。

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雖然遠離世間紛爭,名利的追逐,全家過的渾渾噩噩,最終讓孩子們與社會嚴重脫節,成為廢材。何以稱為人生最高境界?



在《人生境界》一書中,大致將人生為四個境界:

01.自然境界

個人的行為跟隨著外界的環境而變化,就像小孩和原始人一樣,只具有模仿能力,而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自覺,所以所做的事就少有意義,甚至沒有意義。

02.功利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作各種事,所做的事後果有利於他人,但其動機是出於利己,對於自己而言有功利意義,無形中也推動了社會發展。

03.道德境界

為了謀求功利,不少人可以毫無底線,但當一個人,開始瞭解到社會的存在,認識到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員時,他便知道什麼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他所做的事都符合嚴格的道德標準,具有道德意義。

04.天地境界

一個人不僅認識到了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員,還是宇宙中的一員,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天民”,他便開始自覺的為宇宙利益而做各種事,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概括來說就是:大傻子隨波逐流境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境界→銀河護衛隊境界


捲毛魚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這是儒家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所追求的一種小康生活圖景。在中國的鄉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大門的牌匾上,雕刻著“耕讀傳家”四個字,也有許多家庭的中堂掛著“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對聯,都表達了中國鄉村社會對“耕讀文化”的追求與憧憬,是鄉村社會的一種理想化圖景。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曆史的農業社會,在儒家文化裡,讀聖賢書是做人的必修課,也是通往做官的唯一通道。而耕田卻是養家餬口的必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在現實生活裡,有著大半的讀書人進入不了仕途,而生活在鄉下,所以邊耕作邊讀書便成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安身立命。而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在儒家文化裡,做人才是第一要義,道德是至高無上的。



在古代,過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夜晚讀書生活的人,大致有三種:一類人是鄉村的小地主,自耕農。這類人讀過書,但沒有考取功名,沒有進入仕途,然後繼承了上輩耕讀傳家的傳統,一代一代過著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安逸日子。一類人是隱士。這部分人是那些有文化卻不願意做官,或者是做不了官,就回家在鄉下過著一種“日入開我卷,日出把我鋤”的悠閒生活,邊耕邊讀,與世無爭。還有一類人是辭官的人。這類人或者官場失意,或者厭倦了官場生涯,於回辭官回鄉,過起了日耕種夜讀書的退隱生活。


由此可見,耕讀生活是中國農業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是儒家文化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鄉村生活的理想圖景。過著這種日耕夜讀的生活的人,也是分幾種不同類型,並不是都是所謂的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是一種生活態度,日耕夜讀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人生境界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