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運糧河屬隋朝永濟渠,曾名御河、小丹河,後以漕運名運糧河


隋開皇四年(584年),將原位於今新鄉縣的獲嘉縣移治修武縣東部(今獲嘉縣全境)。至此,古修武被劃分為修武、獲嘉兩縣。開皇十六年(596年),劃修武部分區域另設武陟縣。大業初年(約605年),廢武陟仍入修武,屬河內郡管轄。

修武運糧河屬隋朝永濟渠,曾名御河、小丹河,後以漕運名運糧河


隋朝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為了解決北方的漕運和北征高麗的需要,“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人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記》)。修武被徵出動大量民工開挖千里大運河的工程之一永濟渠,永濟渠是在曹操舊渠的基礎上並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建成的,引沁水往南與黃河貫通,北分沁水一部分通過長明溝、吳澤陂,與清水相連,經今新鄉、浚縣、汲縣、內黃(以上屬河南省)、魏縣、大名、清河等(以上屬河北)……到達涿郡(今北京城區西南隅)。

永濟渠在修武縣城老城南遺有故道即運糧河,全長4公里,是東西貫通修武縣城區的唯一河道。據史料記載,宋元時期運糧河曾名御河,後以九道堰通丹水稱為小丹河;又因以漕運為主,故最終得名為運糧河。

運糧河原在古城縣南五里,明嘉靖年間改流縣北。明朝萬曆十三年(1585年),知縣朱政改流縣南附城而東經獲嘉入衛。今河道仍為萬曆年間所改。

修武運糧河屬隋朝永濟渠,曾名御河、小丹河,後以漕運名運糧河


修武運糧河屬隋朝永濟渠,曾名御河、小丹河,後以漕運名運糧河


歷史上運糧河不但是條水上交通的大動脈,而且沿岸可以灌溉。每到春水上漲之際,沿堤柳綠,風景優美,時聞舟人談笑之聲,沿岸城鎮商貿興隆,熱鬧非凡。直到清光緒年間,從其下游入衛河水運仍可直達天津海河。明清兩代,“凡漕糧入津、蘆鹽入汴,率由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