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这三个人放到同一朝代,以这三个人的脾气秉性,谁会当皇帝?

岙立岙ZGC


赵匡胤不用说了,跟另外二位根本没法相提并论,赵匡胤相当于捡了一个皇位而已,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这种行为连魏晋南北朝时候的强盗皇帝石勒都看不起。而刘邦和朱元璋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孟森先生将的《明史》里面,把朱元璋和刘邦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夺取皇位最正当的英雄人物。

不过如果把刘邦和朱元璋放在同一个时代,那么鹿死谁手?那要看放在哪个时代了,如果是放在刘邦的时代,就是秦汉时代,那就没朱元璋什么事了;因为当时还是处在一个士族社会为根本的社会结构,刘邦再无赖,也是富农出身,自己也是一个亭长,能取得号召力,但朱元璋一个乞丐,在那样的社会中能有什么作为,看看陈胜吴广就是他的例子。

不过,如果这事放在朱元璋所处的时代,元朝末年呢,那情况又不一样了;当时面临的一个是和外族的斗争,另一方面是和本族的诸侯的斗争。而几千年来,人民的独立意识逐渐觉醒,不再盲目的信任上层阶级,刘邦自然没有什么优势,但刘邦作为一个无赖,在明末的时代怎么能吸引一帮人才为他所用,这是在是个问题,反而朱元璋乞丐出身,自然能放得下身段,也会更得人心了。

不过,虽然这样说,他们的差别也是很小的,真正遇到一起,谁能一统中原,估计要靠运气了。


说文与物


刘邦、赵匡胤、朱元璋都是历史大浪淘沙,筛选出的胜利者,这三个人都算是草根出生,一步步登顶权力巅峰。如果是放在一个朝代比试,你说是一起放在汉朝,还是宋朝,还是明朝?



时势造英雄,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雄。但既然来了,不凡出招随便比划比划:

第一招,比名字。

据说名字里含着一个人一生的运势,现在取个名字都得符合阴阳五行,可是这三人的本名却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

刘邦,刘季也,刘家的老三。

赵匡胤,赵九重,九重天?飘的有点高。九天揽月吗,想象力够丰富。

朱元璋,朱重八,又一个孩子,都八个了,透出的都是父母满满的无奈,造人容易,养人不容易,何况灾荒连年的时代。

从这“原汁原味”的名字比试上,看不出运势和高下,比数字可以,九大于八,大于三。赵匡胤胜出,有点无厘头是不是。

来点实力较量,好嘞!



第二招,抡膀子

刘邦泗水亭长,起义前东躲西藏,起义后酒色见长。朱元璋贫民出生,一个游僧一双赤脚,行乞天下。赵匡胤军人出生,一身武艺任侠天下,自创三十二式长拳,刚柔相济,招招致命。

抡膀子三个开打,赵匡胤以一敌二都能毫无悬念的胜出。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



第三招,说正经的比战略布局

【一】刘邦

刘邦在得韩信之前,凭人气,也算一路开挂进了咸阳,后来是追着项羽撕咬,一直都处于被动挨打状态,直到韩信井陉之战破赵,随后伐燕,灭齐,开拓北方战场,才在战略上,取得了对阵项羽的优势地位。

刘邦撕毁鸿沟之盟后被困在固陵,催着韩信驰援,韩信没理他,直捣项羽巢穴彭城,毁了项羽的根基,断了项羽的后路,再重兵围堵。

韩信高明,刘邦只是疲于应付。

【二】赵匡胤

赵匡胤一生的事业,如同他练的拳术,都是绵里藏针,轻拿轻放,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平定后蜀、招降南唐等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杯酒释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战略布局就像他的拳术,招招都是无招胜有招,打得漂亮。



【宋太祖当年画可好? 这笑太喜庆了】

大宋朝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可惜军事实力一直孱弱,被迫与辽、西夏分而治之,未能完成天下一统,是一直以来的遗憾。

大宋朝不能与北方游牧民族分庭抗礼,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中原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防护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屏障,游牧民族在长城内外扎稳了根基,进犯中原不但有了跳板还有根据地。

赵匡胤曾经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希望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可惜他死的早,才五十岁,政权就落到了弟弟赵光义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这一愿望终宋朝几百年都没能实现。



【三】朱元璋

朱元璋的战略布局,据说千古以来,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就属他了,位居第二。他从郭子兴那出来,就带了几十个人,在元末群雄逐鹿的中原大地,白手起家争得一席之地,到最后消灭元朝,都胜在战略部署稳步推进有条不紊上。

第一步选元兵防守较弱的南京为根据地,广积粮,缓称王。趁刘福通在北方抗元,张士诚和陈友谅撕咬,壮大自己。

然后出快招灭陈友谅、张士诚,接过被元军打败的刘福通的反元起义,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子,调动全汉族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积极性。

在灭元朝的过程中,又显示了朱元璋高超的战略布局。朱元璋并没有直接进逼元朝大都,而是先出其不意分别击溃驻守在河南、甘陕的元军,打掉元政权的外援,然后包围元大都,将蒙古贵族驱逐出长城外,战略战术极为高超。但是朱元璋的治国理政,我是不敢恭维的,一个字就是杀,野蛮,残暴地杀、杀、杀……



因此,如果把刘邦、赵匡胤、朱元璋放在一起乱世争雄,刘邦碰上实打实的朱元璋,肯定是斗不过的。

赵匡胤真是学到了武学的最高境界,止戈为武,能用文的解决,绝不动武;能用钱财解决,也绝不大动干戈。因此,北宋是士人最好的时代,也是政治最开明的时代,也是文化大发展的时代。

朱元璋最稳最强最狠,按照丛林法则,朱元璋最有可能成为皇帝,但是我希望赵匡胤是皇帝,你看他老人家的画像,慈眉善目的,那么“佛系”,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会是一个好皇帝。

元芳,你怎么看?


开涮历史


抛去其它因素,仅从脾气秉性来探讨,这个问题其实变得简单了。去掉偶然因素,去掉个人能力,那么比较的就是谁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他效力。

以我们对他们三人的熟知,相信基本上都会选择赵匡胤,没有人会选择朱元璋。

以我们后世所看到的,很多人可能会对赵匡胤有所误解,总觉得赵匡胤比较仁慈。

有句话叫做“慈不掌兵”,赵匡胤可是长年带兵。千万不要以为赵匡胤是个善茬儿,逆抚他的龙鳞一样会要你的命!

赵匡胤登上皇位,主要是靠着兵变。赵匡胤长年带兵征战,在武将中还是比较有威望的。赵匡胤手下的人才大多是以武将为主,文臣谋士方面则相对较少。这也可以看出赵匡胤在吸纳人才方面,与刘邦朱元璋相比相对较差。当然也有在掌握军权时不方便多吸纳文人在身边的原因,毕竟那时候还要避免惹火上身。

刘邦和朱元璋身边的那套班子,文臣武将全都具备。赵匡胤在这一点上与他二人相比,稍稍处于劣势。即便赵匡胤自己不是依附人下,大肆招揽人才,以赵匡胤长年带兵养成的风格,恐怕招揽的人才还是以武将居多,谋略型的人才相对还是要少一些。

不过赵匡胤有个弟弟赵光义。别看赵光义打仗不太行,可是在招揽人才方面别他哥哥要强上很多。他们兄弟俩儿,正好能够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

刘邦的性格豁达,是最招人喜欢的一种类型,基本上是各种类型的人都比较喜欢刘邦。刘邦非常讨厌那些儒生,可是偏偏就有很多儒生主动去投奔于他。

朱元璋的性格恐怕就不太招人喜欢。如果这三个人同时招揽人才,朱元璋恐怕是最没有人气的。

从招揽人才这点来看,我比较倾向于刘邦和赵匡胤。对于朱元璋持悲观态度。

三方互相争霸,必然也伴随着人才争夺。

朱元璋在性格方面,明显没有其他俩人有魅力。朱元璋的性格狠毒猜忌,反间计恐怕比在项羽那里还容易得手。

赵匡胤和赵光义如果能够“兄弟齐心”,应该是最具实力的。但是赵光义的野心也不小,别人也会利用这点做点文章。一但赵匡胤兄弟俩有了矛盾,很有可能会出现袁绍、袁术的那种状况。赵匡胤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刘邦那种豁达的性格,反间计就不太容易得手。刘邦既能看得开,也能暂时容忍。最主要的是,刘邦舍得放利给他人,实在不行还可以做盟友。一般不会把人给逼到对方那里。

如果再加上对人才争夺的这个因素,我更倾向于刘邦。

仅从三人的脾气秉性来看,他们的排名是刘邦、赵匡胤、朱元璋。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如果将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这三个人放到同一朝代,以这三个人的脾气秉性,谁会当皇帝?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且经过考证的皇帝有559位,这几百位皇帝中,雄才大略者、得天独厚者均有,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在这些人中,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这三位,是不得不提的三个人,他们登上皇位的历程也为后世津津乐道,那么,如果他们三位生在同一个时代,谁会当上皇帝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分析一下这三位当上皇帝的过程。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在当皇帝之前是个所谓的“亭长”,说白了就是个类似于居委会主任的小官,且刘邦自幼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俗称流氓无赖。在才能以及谋略上,不及他的老对手项羽十分之一,关键在于刘邦能审时度势,收买人心,更重要的就是刘邦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并且能在这中间学习到经验,快速成长,最终登基称帝。

宋太祖赵匡胤在当皇帝之前,本是后周的大将,掌管殿前禁军。在老主子周世宗柴荣驾崩后,新主年幼,发动了“陈桥兵变”,被部下拥簇着黄袍加身,从而当了皇帝。

而朱元璋,对比以上两位,则真真儿是个一穷二白、家人死绝的要饭的,自小受尽苦难,流离失所,本想好好活着,无奈家人全部饿死,只得出家当了和尚,当和尚又遭受饥荒和兵灾,万般无奈之下,方才投奔起义军,机缘巧合,做了当时的起义军首领郭子兴的上门女婿,方才一步一步打开局面,在在经过多年的征战,实打实的夺得了天下,中间无论是剿灭如张士诚、陈友谅等其他势力,还是面对元朝的镇压,均是朱元璋亲自制定谋略,甚至参与作战,要说得天下最正者,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

其次,再分析个人实力

这里所说的个人实力,并不是指一个人能干翻几个此类莽夫之勇,若论此,那比这三位强的人多了去了,所谓个人实力,主要是看领兵打仗的谋略和长远战略布局。

在这方面,个人认为朱元璋最强。在朱元璋的前期开疆裂土的过程中和后期统治过程中,所有的人和事情,均牢牢的掌握在他的手中。大到对待元朝的策略,小到某一场战役的排兵布阵,朱元璋均了如指掌,甚至亲自指挥。在朱元璋的手下工作,你只要听话照做就行。且对于人的管上,朱元璋达到了顶峰,无论是功劳显赫的文臣武将,还是皇亲国戚,对待朱元璋是唯命是从。所以,老朱在个人实力上,首屈一指。

反观汉高祖刘邦和宋太祖赵匡胤,不可否认这两位也是雄才大略,但是对比朱元璋这种实打实的人来讲,略逊一筹。比如刘邦在管理人上,韩信就是一个例子,在刘邦撕毁鸿沟之盟后被困在固陵时,催着韩信驰援,结果韩信没理他,直捣项羽巢穴彭城,毁了项羽的根基。虽然这种做法结果是好的,但是若发生在朱元璋时,那么,韩信早早就领盒饭了。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好人,他的性格和原就是绵里藏针,轻拿轻放,“杯酒释兵权”就是很好的例子。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能不伤和气就不伤和气,能用钱解决就用钱解决,包括从流传下来的赵匡胤画像上来看,慈眉善目,就不是一个狠人。

最后,胜负已定

所以,综合各个方面来讲,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谋略布局,以及性格因素,朱元璋在这个三人中,是最有可能当上皇帝的,毛主席曾评价过朱元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也就是说,除了唐王李世民,那就是朱元璋最为厉害。

当然,历史不允许假设,每一代君王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的情况不一样,对应个人要求都不一样,能登上皇位的,除了个人综合实力之外,也是历史使然,即便是没有这三位,也有可能出现另外三个人,无论如何,是天命所归而已。


史晓生


刘邦、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国皇帝,其中,刘邦和朱元璋皆出身布衣是出色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若三个人同框出现一个时代,按三个人性格和手段朱元璋做皇帝的可能性更大。在古代知识传播非常慢,行万里如读万倦书。三个人都有游历天下的经历,刘邦年轻时崇拜信陵君魏无忌做过游侠,赵匡胤为混碗饭吃在父亲同僚间排徊受尽了白眼,朱元璋为了生存当过游方的和尚。三个人共同的经历使他们了解民间疾苦,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赵匡胤用陈桥兵变的手段取得天下,属于投击取巧执掌天下。在赵普建议下采用"先南后北”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江山得到的比较容易。刘邦和朱元璋出自布衣白手起家,亲昌矢石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靠真本事取得天下。朱元璋恢弘大度有气魄,鄱阳湖之战灭了陈有凉之后,基本上居于后方运筹帏幄决胜千里,比刘邦御驾亲征的水平和自信力高多了。刘邦和朱元璋另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帮牛逼的老乡。刘邦沣沛老乡有.文书萧何,狱吏曹参,屠夫樊哙,车夫夏侯婴,和乐师周勃。朱元璋凤阳老乡有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李文忠和朱文正等淮西二十四将。然而刘邦老乡的忠诚度和领兵打仗能力与朱元璋凤阳老乡根本不在一个挡次上。如果两大集团在两军阵前开兵见仗,朱元璋完胜,刘邦扔帽子玩命也不会挽救败局。从两个人性格上看,刘邦豁达大度有游侠之气,听说韩信被吕后杀死,既又惊又喜且怜之,说明还有点测隐之心。朱元璋则生性残忍,多疑为朱家天下不惜一切手段,惩罚贪官杀掉十五万人,武将基本上杀尽,治国手段非历代开国皇帝能比,所以,三个人有幸相遇,朱元璋当皇帝机会会更高。





关东侠客


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实际上,看深一点,这涉及到领袖必备素质的比较。

当然,提前说,我的问答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谁比谁更强。只会有一系列大致的对比。

领袖素质包括哪些呢?

一、对形势的判断

二、组织能力

三、军事素质

四、宽严相济的性格

我们逐个来比较一下:

一、对形势的判断。天下大乱,判断对了形势,往正确方向努力,这是成功的基本点。秦末、五代和元末的形势各有不同,刘邦判断对了秦朝苛政暴政害民、秦国不行分封、六国势力犹存的形势,故而他采取的对策,约法三章宽法,封异姓王但实际制约之,恢复楚文化的统治地位,实行黄老之术。赵匡胤判断的形势是,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天下统一的愿望强烈,武将作乱为害政局,各国形势北强南弱,故而他制约武将力量,把注意力放在统一上,制定先南后北战略。朱元璋的形势则相对简单,民族矛盾。在局部形势上,他制定了缓称王战略。从大的战略素质上说,三人其实不相上下,都没有走弯路。

二、组织能力。怎样建立政治组织、军事组织,以及协调组织关系,也非常考验领袖的才质。赵匡胤相对来说弱一些。他出身比较高,有相对成熟的政治班底,政府的组织,后周也打了底。如果真的白手起家,相信不如刘邦和朱元璋。那么刘、朱二位呢,谁做得更好一些?我觉得是朱元璋。刘邦为什么更容易一些呢?所处时代不同。秦末汉初实际上仍是贵族政治的时代,贵族有天然的号召力,所以项羽、张良、魏豹、田荣之类的六国贵族,只需振臂一呼,就是应者云从。刘邦麾下虽然以平民居多,但是他起步之后很快从平民转变为事实上的贵族,贵族之名本身就是个组织号令的大旗,你只需要认沛公和汉王这个名号,就可以来投效,而无需辨别他是否真的是各家诸侯中的佼佼者。说到这里,朱元璋的难处,大家一望可知了。他是纯粹的白手起家,纯粹的打怪升级。

三、军事素质。三位皇帝都是从战争中起家,但军事素质,或者说战略指挥素质,是有高下之分的。刘邦无论战略还是战役素质,似乎都不怎么突出。进攻关中,一路作战,基本上都是听取别人的建议,他自己并没有太明显的计划。后来一度想在咸阳安居,想分封六国之后,都被张良陈平及时劝止了。更不要说后来屡屡败于项羽之手了。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对战争有着比较不错的认识和理解。他亲自参与过进攻南唐的战争,亲自带队围攻太原,战役层级拥有较高的职业水准。战略方面,他对辽国的理解,对南北诸国的判断,以及制定的大计划,都比较符合北宋的国力和实际,这无疑要比刘邦高出许多。朱元璋个人感觉和赵匡胤平分秋色,战略上提出的包举秦齐、合击大都的策略,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南克北的辉煌典范。

四、宽严相济的性格。宽可得人,严而驭下。两者缺一不可。宽纵太多,则风气变坏,松弛无度,不利于统治和管理。严苛太多,容易使人心自危,酿成变乱。

性格方面,刘邦最为豁达大度,而且迹近无赖。他对功臣虽然诛杀很多,但并没有表现出性格上的多么残酷,诸如卢绾、韩信、彭越等人之死,根源在于六国分裂思想在汉初的延续,韩信在封国内出入,动辄带兵来去,英布在王国之内的权力,比刘邦还有高。汉朝与诸异姓王的矛盾是不可调节的。除了异姓王,刘邦对开国功臣、丰沛旧人,待遇还是不错的,没有猜忌迫害过哪个大臣。赵匡胤的宽厚是出了名的,俘虏降王而不杀,对待武将只剥夺权力不搞肉体消灭,定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两宋士大夫对赵匡胤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朱元璋,呵呵,就不说了,建文帝太宽纵,根源就是朱元璋屠戮过多,搞的矫枉过正。


有历史


如果非要将三个人放到同一个时代的话,我认为当皇帝的应该是刘邦,肯定不会是赵匡胤,朱元璋猛一看好像会获胜,但他跟刘邦比还是差一点,无论打天下还是治理天下,都差那么一点点。首先说赵匡胤,他是从孤儿寡母手里抢的天下,是最无能的体现,虽然单打独斗赵匡胤最厉害,但打天下不是单打独斗,靠的是整体实力,在这方面赵匡胤毫无胜算,所以在刘邦和朱元璋面前赵匡胤毫无竞争力,必败。其次,再说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人有很多相似点,又有很多不同点,比如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由短暂的统一走向军阀混战的时代再到较长时间的统一,他们都是在起义中成长起来的,所不同的是,刘邦开始就是头领,而朱元璋最初不是头领,逐渐成长为头领。刘邦就是个小混混儿,可以说没有任何“能耐“,用刘邦自己的话说就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糧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是他能整合各种资源,使各方面的人才在他这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都能死心塌地的为他效命,“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韩信本来是投奔项羽的,可不被项羽重用,后来经萧何引荐,受到刘邦重用,楚汉相争打了多年,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垓下之战,这离不了萧何的后勤保障,朱元璋个人军事能力比刘邦强的多的多,可对各种人才的整合能力却不如刘邦,而再看对待打天下的功臣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身后事,就可看出谁高谁低了,刘邦除了杀了三个异性王外,其他功臣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朱元璋对他的那些功臣可谓是赶尽杀绝,以致于在他死后他的钦定接班人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竟无人可用,再看刘邦,在他死后,吕后专权,可曹参、周勃、陈平等这些功臣的存在,使得刘氏政权的平稳过渡,保证了社会的平稳。所以,刘邦更胜朱元璋一筹。


广羊老人


少荃说下自己的看法。

刘邦和朱元璋得仔细捉摸一番。赵匡胤嘛,无论是军事战略,驭才驭将,还是政治权谋,治国理政都不及这二人。因此,三人若放在同一朝代,最可能当皇帝的,应该是赵匡胤。


懵不懵?最不看好的赵匡胤居然能在最后脱颖而出,少荃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细思赵匡胤从入世到建宋的这段过程,我们就不难看出,他确实有这样的实力。

“大隐于市”的赵匡胤

相比于刘邦、朱元璋的低贱身世,赵匡胤可谓是“贤身贵体”。他出身于军人世家,祖上曾在唐朝为官,其祖父赵敬先后担任营、蓟、涿三州的刺史(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兼军事最高指挥官),父亲赵弘殷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在历次战斗中建功,而被封以各种功勋与头衔。如此家境,使得赵匡胤的成长并不会像刘邦,甚至朱元璋那样,深切体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疾苦,更不会培养出市侩奸邪的小人气息。而是会被熏陶出,如何在上流阶级社会周旋彼此,如何进行人情世故和利益间的博弈。因此,赵匡胤生来就会有很强的隐忍特性,这将成为他得以在乱世求存的法宝。

赵家经历了唐朝的覆灭,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更替,而作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赵匡胤的父亲居然能在如此激烈的政权斗争中保全自己,甚至有时还会官运亨通。如此乱世生存之法,自然能“遗传”到赵匡胤的身上,甚至将其融会贯通,达到更高的境界。

寻找“宿主”的赵匡胤

赵匡胤早年混迹社会的情况,和刘邦,朱元璋基本没大的差别,具体说和朱元璋更像:赵匡胤是只身一人去寻求拜访父亲的故旧,以图安身立业,在此过程中受尽冷眼,体会着世俗与人情冷暖。当然,此种经历对赵匡胤来说是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务实,但并不会影响到他的性格;反观朱元璋在幼年受到的疾苦和炎凉世态,却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他的品性。

赵匡胤是一个不急于露头的人。

很难想象,作为一名将门子弟,初入兵营的赵匡胤却从侍卫开始做起。这不是大将军郭威同赵家有过节而故意刁难,而是赵匡胤向他求来的职务。(可见,年轻时的赵匡胤有很深的城府)

不同于朱元璋进兵营,赵匡胤并没有在短期内显露出自己有统兵驭将的才能,而是表现的中规中矩,及其普通。要说赵匡胤这方面不如刘邦、朱元璋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只是故意将自己包装的很普通而已,因为到了后期跟随柴荣征战时,他的表现近乎“战神”。

因此少荃假设:如果三人同处一朝代,刘邦和朱元璋最先冒头成为两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且越发强大。而此时的赵匡胤一定不及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他所要做的一定是投奔其中的一支。就如同当初郭威当上皇帝后,他却选择放弃高官厚禄,追随最不被看好的郭威的养子柴荣,说明赵匡胤是一位眼光独到且能发现潜力股的人。面对两个异常强大的对手,在他的隐忍智慧下他选择投靠二者之一。

“战神”的赵匡胤

这里就不分析赵匡胤会投奔哪只力量了,在假设上再建立假设没有意义。

当初赵匡胤跟随后周第二个皇帝柴荣北征时,认为表现自己的时机已到:高平之战中,后周军处于不利战局,柴荣首次亲征即受打击。此时赵匡胤亲率勇士冲入敌阵,并指挥大将张永德占领北坡高地用弓箭掩护,一番拼杀直至击垮北汉、契丹联军。此一战赵匡胤名声大振,开始被柴荣赏识;南征时,赵匡胤统兵出神入化。两千精骑兵智破万人把守的水寨;进攻清流关故技重施,声东击西,拿下五万人驻防的关隘等等,这样的战例还有很多,完全能证明赵匡胤并不是等闲之辈,他的各种变现,更多的是基于权谋后的审时度势而采取的选择。

因此赵匡胤无论投奔谁,他的才能将在他认为合适的时机里彻底爆发出来。且按照他的处世之道来看,他表现的那一刻也一定是决定胜局的一刻,他能以最高效的“效力”手段来取得领导者的重视。

“露出獠牙的”赵匡胤

赵匡胤当初能有“机遇”当皇帝,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点检做天子”的邪魅预言。

当初柴荣兵锋强劲,北征似乎有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势头,然而却在此时发现了一个写有“点检做太子”的木牌,这件事对朝局上下来说太过邪魅,太过阴险了。这是实打实的内部斗争,且以皇权为斗争的筹码。

如此一来,柴荣不得不谨慎点检这个职位上的人选。更换来撤换去的,最终让“最信任”的赵匡胤坐上了点检的位置,而此时赵匡胤的周围已无太多强力的对手,他巧妙的运用皇权将自己的制衡对手全部清除干净,可见赵匡胤的“借力打力”之法称得上阴毒无比。

因此少荃假设:赵匡胤能在天下即将大一统的时候,开始自己的“借刀杀人之计”,借皇帝之手将皇帝周围的能臣悍将一一清除,况且刘邦、朱元璋这两人都有“鸟尽弓藏的爱好”,只要稍加利用便可达到他的目的。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赵匡胤

纵观赵匡胤的称帝之路,他的天下可以说是“巨人”帮助他打下来。

他一开始以一名“打工者”的身份出现,用其隐忍的特性和家族传下来的处事谋略来寻找最具潜力的“企业”,然后在最恰当的时机表露出自己的能力,进而跻身于管理高层。在“企业”即将“上市”的一刻,开始运用熟练的权谋斗争之计瓦解核心力量,然后以“与世无争,堪当大任”的形象走上台,最后拥有同“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单独面对面的可能。

到了这一步,赵匡胤是选择“打工仔”还是“当老板”,全凭一念之间。


少荃经史屋


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这三位中国历史上的名皇帝,妇孺皆知,三人如在同一朝代谁会当皇帝呢?

逆袭能力

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不可否认家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夺取帝王的进程。刘邦泗水亭长,基层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干部。四十多岁才找到老婆,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属于创一代,基本属于零家世背景,一切皆靠自己搏。朱元璋贫农出生,最早在凤阳龙兴寺出家作小沙弥,后来闹饥荒,寺院里也吃不饱饭。只好出去当兵混饭吃,因在军中因表现出众,被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招为上门女婿,从此有了争夺天下的一支家底军。朱元璋后期家世背景略优于刘邦,毕竟也算个小官二代。赵匡胤比起前面两位的苦逼生活则要好很多,他出生军人家庭,是后周皇帝柴荣的把兄弟,担任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三人之中,在创业之初数赵匡胤掌握的资源最多。掌握的资源多就意味着最有可能触及帝位,但我们既然要让他们同时代就应该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困难磨炼人的意志,刘邦面临的苦难最多,其逆袭能力要远强于赵、朱二人。

领导能力

赵匡胤,文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位)、范质;武有:石守信、王审琦等。朱元璋,文有:刘伯温、宋濂、李善长、胡唯庸等;武有: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刘邦,文有:张良、萧何、陈平;武有:韩信、英布、彭越、樊哙、周勃等。刘邦能领导这么多名贯古今的风云人物,其领导能力不可小觑,称帝建国,水到渠成。

战斗能力

战斗能力强弱能是称帝可能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刘邦的对手主要是被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还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留下的秦帝国,此外还要弹压韩信、英布、彭越等人,称帝路上可谓困难重重。朱元璋面临的主要对手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地方割据势力。赵匡胤的对手是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在面临的对手实力方面,刘邦对手实力最强,朱元璋的对手次之,赵匡胤的对手实力最弱。困难使人强大!刘邦能够打败实力强大的对手,其战斗能力要略胜朱、赵二人一筹。

脾气秉性

俗话说:性格决定人生。三人在脾气秉性上基本相似,但刘邦、朱元璋比起赵匡胤的杀伐决断来说多了份狠。试看刘邦和朱元璋在政权稳定之后,把屠刀举向了跟着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汉的韩信、彭越、英布,明的胡惟庸、李善长都惨遭杀害。而赵匡胤则要仁慈多了,对待这些功臣只是杯酒释兵权,与他们结为儿女亲家。对对手柴氏家族也颇为仁义,赐予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世代享受荣华富贵。在兵荒马乱、群雄并起的年代,过分仁慈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失败。所以从当皇帝所需的脾气秉性看,刘邦和朱元璋胜出。

综上所述,刘邦在当皇帝的逆袭能力、领导能力、脾气秉性方面综合得分高于朱元璋、赵匡胤,在击败对手能力方面也远胜二人。假如三人同时代,刘邦最有可能当皇帝。赵匡胤和朱元璋可能会成为刘邦手下如韩信、英布一般的得力干将亦或者会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政史课课代表


这是三个不同的类型的皇帝,

刘邦比较狡猾会忽悠但是打仗治国不行

赵匡胤比较会来事兄弟多但是重文轻武

朱元璋是敢打敢干杀伐果断就是太急性

如果非要分个谁当皇帝,我觉得是朱元璋,朱元璋能打能干还精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