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在云浮罗定,有一条美丽的“人工天河”,名叫长岗坡渡槽。

它每年把近4亿立方米的太平河、罗镜河河水横空输送到金银河水库,灌溉附近8多万亩农田。


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陈庆林-疑是银河落罗平

如此造福人们的水利工程,竟是一万多人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仅靠人工筑成的,还曾是世界第一。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揭开这条“天河”的身世。

“天河”跨罗定

长岗坡渡槽又叫输水桥,位于罗平镇双连村,横跨罗平镇的平垌、竹围、双连三个村

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渡槽全长5200米,宽6米,最高37米,有132个拱桥,设计流量为每秒25立方米, 在2014年河南鲁山县沙河渡槽建成之前,长岗坡一直都是雄居世界第一的渡槽。

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站在高处远远看过去,拱桥的一头挑起远山,一头插入蓝天,宛如一条“天河”横跨罗定。

而长岗坡渡槽的诞生与罗定城区周边过去“十年九旱”的环境有关。


原是“十年九旱”

一直以来,罗定城区周边长期处于“十年九旱”的局面。多年前罗定甚至有个顺口溜:“罗定黄泥土,一场大雨变黄泥。山上不长草,若要保老命,必须离家走。”

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这种干旱程度严重影响到城区饮用水问题和罗定的农业灌溉。

1955年遭逢8个月大旱,全县有20多万亩田插不下秧,插下去的十多万亩无水灌溉,半枯半死,那年的粮食收成非常惨淡。

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其实,罗定境内有六条主要河流,流量并不小,但过去境内没有一条像样的水利设施将它们引流。

为改变这一面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罗定组织一万多名群众,决定共同建一座大型渡槽,把泷江上游罗镜、太平两条河的水引入金银河水库!


迎难而上

1976年11月,长岗渡槽正式兴建动工,当时物资匮乏,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大型机械。

但这并没有压垮罗定人们的决心,他们迎难而上,面对巨大的工程量,在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进行勘山测绘。大部分用肩挑人扛,钢钎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完全靠人力完成了这条广东的“人工天河”。

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当时人们每天平均要工作近11个小时,“平均一天要运2吨”,“用平板车装泥土,一车能装七八百斤“,干一会儿就汗流浃背,靠着一顶草帽遮阳。“虽然很辛苦,但想着渡槽建成后能解决村里的用水问题,就会干劲十足。”

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陈悦基-渡槽晨曦

灌溉一方

1981年1月,历时四年的艰辛,渡槽终于正式竣工通水。罗定城区以及乡镇50多万人口受惠于长岗坡渡槽。

当时在世界排名第一的渡槽,总造价仅仅为530万人民币,放眼世界,这种工程量却如此低的造价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低廉的主要原因是过万名的建设者以及沿途村民的无私奉献。


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从此,太平河,罗镜河通过渡槽输送到金银河水库,灌溉了附近8万多亩农田,保障了50多万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罗定从此告别了旱涝灾害频繁的日子。

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陈悦基-水到渠成

农田因受到充足的灌溉,不仅粮食收成好,还培育了优质大米,罗定也因此先后5次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亚灿米”“聚龙米”“青洲米”等优质大米品牌声名远播。

长岗坡渡槽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罗定人们的生活水平。


横跨罗定的“空中水道”,全靠人工建造,把干旱之地变天府之国

也正是当年罗定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和“一心扎根工地”的奉献精神成就了我国水利史上的奇迹。

这一精神也会一直激励这罗定人们,在新时代里继续努力前行,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把建设现代城市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以上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探秘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