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得第二很不服,直接状告考官,宋真宗直接将他降为第三名

科举在我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朝考中就可以直接步入仕途,因此

它与一般文人荣辱浮沉关系甚大,所以在科举考试中的争讼案件也是非常的多,相比其他朝代来说宋朝更为尤甚。

科举考试得第二很不服,直接状告考官,宋真宗直接将他降为第三名

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对科举制度尤为重视,为防止作弊对考生和考官的行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约束制度,而且在真宗朝时科举诉讼案件也不再少数,还都非常典型。宋真宗为体现对科举的重视,每遇此类案件都是亲自审理或者一直关注着,企图妥善处理相关案件,极大地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真宗继位后第一大科举诉讼案——钱易案

考生告状

咸平元年(998年),开封府举行完解试后,考生钱易上书宋真宗指控考官出的考题有讽刺皇上之意,后又有其他考生联名指控考官判卷不公平,一个也就算了,数百名考生都对这场考试控诉,认为不公平,这在当时可是天下的事,也是也成为了真宗在位时间处理的第一大科举诉讼案。

科举考试得第二很不服,直接状告考官,宋真宗直接将他降为第三名

交卷太快反成害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宋太宗咸淳三年,考生钱易参加殿试,他当时年仅17岁,却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在其他考生还对试题没找到思路的时候,他已经做完交卷了,并且作答的质量也可谓是上乘之作。宋真宗赵恒和众大臣虽然都对他的试卷内容予以肯定,但是一致认为他太过于轻浮,于是就没有录用他。

科举考试得第二很不服,直接状告考官,宋真宗直接将他降为第三名

真宗饮酒缺诗友

宋真宗喜好作诗,有一次和大臣们饮酒作诗时感叹道:“我生不与李白同时,遗憾啊!”加之喝了点酒,感叹遗憾声一遍又一遍。这时有大臣就说当年的考生钱易作诗出众,可谓是当代的李太白,真宗听后非常激动,说非要召来见见。由于这是在酒桌上说的,也不知道真宗当时是醉了没记住,还是过后由于政务繁忙把这事忘了。

科举考试得第二很不服,直接状告考官,宋真宗直接将他降为第三名

考试第二很不服

很快几年过去了,到了咸平元年(998年),钱易有一次参加开封府的解试,他在考试后无端指责考官所出试题讽刺皇上,原因就是他自认为才华出众,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过他,但是他却在这次考试中仅仅拿了第二名特别的不服气,所以直接将状告到了真宗那。第一名高辅尧一看事情闹大了,并且也知道钱易才华极高,故想将第一让给他,可是这第一名不是他说让就能让的。

人品问题被拿下?

宋真宗对此事极为重视,并没有轻易听信某一方面的意见进行简单处理,而是另外任命考官对所有的考生试卷进行复核。可是就在这时候之前的主考官冯拯跳了出来,他状告翰林学士宋白怂恿钱易闹事,不料真宗直接大怒,认为他是有意制造混乱,并下令逮捕了冯拯

科举考试得第二很不服,直接状告考官,宋真宗直接将他降为第三名

试卷复核显示钱易的水平就是极高,可拿得上第一名,但是冯拯虽在牢狱,还是不屈服,坚持说钱易人品有问题,不能让这样的人拿第一名。此时的宋真宗似乎已经冷静下来了,他没有公布复核结果,也释放了冯拯,并在原有考生中另外选拔了一位考生为第一名

就这样就钱易顺延降到了第三名

告状犯忌讳

复核的结果明明是钱易的水平更高,为何要压他呢?难道真的是听取了冯拯的意见,认为钱易人品有问题,其实也不全是。朝廷通过科举考试录取什么样的人?只看文化水平吗?显然不是的!朝廷要的是能为国家做实事,为百姓谋福利的人,钱易虽文采出众,但是太轻浮傲气,一点也不沉稳,动不动就不服气而上述闹事,这是大忌讳。因此宋真宗赵恒也可谓是权衡利弊后,没有将钱易改为第一名,也是怕闹事者得到鼓励,以致以后的科举考试中类似的事件经常发生。

科举考试得第二很不服,直接状告考官,宋真宗直接将他降为第三名

综上,宋真宗在位时期科举诉讼案件发生了很多中,类似钱易案的还有很多,也有比的类型的案例,如有考生在三年服丧期内参加考试,违反了制度,宋真宗派人核实后取消成绩,并且禁考三次。纵观所有的科举诉讼案件,告状者的结局都不好,明显地表明了宋真宗赵恒对告状者的厌恶之情,对闹事者的反感可能是统治者的共同心理。

参考文献

①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