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精銳損失殆盡,蜀漢重臣相繼身死,諸葛亮如何力挽狂瀾?

李秋橙


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託孤,傳給劉禪和諸葛亮的蜀漢,是一個滿目瘡痍的攤子。

從領土來說,蜀漢只剩下益州,地狹人少。蜀吳魏三家土地差不多是7:2:1,蜀漢不但墊底,簡直是慘不忍睹。劉備帶領入川的部隊,又被陸遜給滅了不少。皇帝年幼,朝廷上的波瀾也難以避免。

相對於最理想化的《隆中對》,眼前的條件面目全非。“跨有荊益”的戰略格局,現在只剩下益州一隅;原本計劃的“兩道出兵”,現在隨著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敗,是既沒有“道”,也沒有“兵”;《隆中對》中計劃一員上將從荊州北伐中原,劉備親自帶兵從益州攻擊關中,現在劉備也死了,“上將”也沒剩下。

相對劉備,諸葛亮身上文人氣更重一些,當時他的名望和魅力也不能和主公相比。因此,諸葛亮不可能繼續劉備這種純性情的執政風格。他要創立自己能夠駕馭的模式。

這個模式大致包括兩層準則:從公上,嚴肅法紀,遵規守矩;從私上,與人為善,一塵不染。看似簡單,堅持並不容易。

諸葛亮在蜀漢當了12年一把手,在這12年中,很多高級官員都曾受到他的懲處。其中有的是和諸葛亮很親密的人,比如馬謖;有的是地位很高的人,比如曾與諸葛亮同受劉備遺詔的李嚴。面對這些人的錯誤,諸葛亮都是毫不手軟,依法懲治。

《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評價諸葛亮對蜀漢的治理:

法律制定嚴明,賞罰都必然嚴格遵循規則,沒有做了壞事不懲治的,也沒有做了好事不表彰的。這使得官吏不再奸猾,所有人都能自勵自律,道不拾遺,強不侵弱,整個國家的風化也為之肅然。

同時諸葛亮嚴修私德,尤其強調廉潔。劉備去世後,他身為蜀漢實質上的第一把手,十餘年大權在握,面對“天府之國”四川的良田沃土,依然能廉潔奉公。他曾經給劉禪上表,公示他自己的個人財產情況:

家裡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土地15傾,靠這些地產,家裡人穿衣吃飯都綽綽有餘。諸葛亮自己在外地施政打仗,吃的穿的都依靠公家供應,所以不需要再置辦其他產業。

諸葛亮還宣言說,到自己死的時候,不會讓家裡家外有什麼剩餘的財產,免得對不起劉禪。

他果然實踐了自己的承諾。

當一個人存了貪念,縱然真是天降奇才,又有誰能保證他的才能是用於為國為民上面?對於廣大老百姓而言,國家大事難免有起有落,但在上的執政者,是越來越富肥得流油,還是奉公守法清廉度日,這個差別卻足以影響到民眾對國家的信心。

諸葛亮身居高位而家財無餘,即使不能直接帶來蜀漢的吏治清明,富國強兵,至少向所有的人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

他是真心捨棄了個人榮華富貴的追求,而致力於他心目中所認為的偉大事業。

這就是他的信念。

有信念的人是偉大的,也總會煥發出人格的魅力。諸葛亮能在當世得到國內外士大夫的推崇,在後世得到民眾的緬懷,他的儉以養德,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雖然自己講求品德,但一旦涉及到原則問題,諸葛亮是絕不含糊。尤其對那些動輒褒貶朝政,破壞內部團結的老小憤青,諸葛亮該打擊就要打擊。比如老臣來敏是劉阿斗的老師,人越老,脾氣越大,成天嘲這個罵那個。諸葛亮對這位老憤青實在沒辦法,就把他的官罷免了,讓他閉門思過,到諸葛亮死後,劉禪讓他當官,結果來敏還是滿嘴放炮,兩度當官,又兩度被罷免。而諸葛亮的粉絲廖立,對諸葛亮很崇拜,卻把從劉備到蜀漢集團的文武,不論活人死人罵了個遍。也是,也被罷免官職,廢為平民。

面對蜀漢人才凋敝的囧困,諸葛亮數米煮飯,想方設法從四川本地人和外來的“拆遷戶”中探尋各方面才幹的人。比如四川大學問家——梓潼人杜微,藉口耳聾不肯當官,劉備都拿他沒辦法。諸葛亮當權後三番五次邀請,最後用車子把杜微給載到了丞相府中,然後用筆墨寫在紙上,表達對杜微的尊崇,最後終於說服杜微擔任諫議大夫,專門提意見、發議論,不負責具體事務。廣漢人秦宓原本被劉備罷官下獄,也是諸葛亮把他提拔為別駕,接著又晉升為左中郎將、長水校尉。

除了這些學問家,諸葛亮還提拔了一批在原有崗位上表現突出的本土化中級幹部。比如呂凱、王伉、馬忠、王平等,都是諸葛亮從基層提拔上來的。對於老一輩官員的子弟,揀選了董和的兒子董允,霍峻的兒子霍弋,馬良的弟弟馬謖,向朗的侄兒向寵等。犍為太守李嚴部下的功曹楊洪在漢中之戰的時候被諸葛亮火速提拔為蜀郡太守(劉備時代的事兒),楊洪手下的郡吏何祗又被閃電提拔為成都縣令兼郫縣令,沒幾年又當上汶山太守。楊洪、何祗兩人迅速和老上司平級的例子,也被蜀漢朝野作為諸葛亮用人的經典故事加以傳揚。還有諸葛亮的後繼者蔣琬、費禕等人,也都是諸葛亮提拔起來的。

至於諸葛亮手下兩頭拔尖的魏延和楊儀兩個人,都是屬於有才氣,也有脾氣,而且心胸不那麼寬闊的。兩個人矛盾越來越大。對諸葛亮來說,這真是無奈。他對魏延和楊儀都是非常倚重的,諸葛亮只能安排費禕調停矛盾,安撫魏延,寬慰楊儀,鼓勵他們共同為了國家出力。

至於對外,諸葛亮考慮最重要的是吳蜀同盟問題。當時孫權名義上還是魏國的諸侯,與蜀國舊怨很深。而南中地區的夷王高定、豪強雍闓、叛將朱褒等人則在孫權的支持下聯手造反,甚至把太守張裔給抓起來送到了東吳去。諸葛亮看的很明白,南中問題背後的根源是吳蜀同盟問題,不是單純派大軍南征就能解決的。因此,他先採取溫和的手段,不斷派遣使者去安撫南中,加強叛亂地區和未叛亂地區邊境的防備。他派遣鄧芝在223年冬天到達東吳出使,說服了孫權恢復吳蜀友好。次年,東吳派張溫出使蜀漢,兩家正式重新結盟。

派遣鄧芝與東吳重新確立為盟友,是諸葛亮執政後的第一個戰略勝利。接下來,經過兩年的休養生聚,諸葛亮出兵南征,先是用武力打垮了高定、朱褒、雍闓三路叛軍,然後“攻心為上”,七擒孟獲,並抓住南中豪帥和夷人首領的心理需求,對其安撫收編。這樣,蜀漢對南中的人力了有效控制。南中出產的黃金、白銀、硃砂、黑漆和牲畜等也源源供應蜀漢朝廷和軍隊使用。原本蜀漢政權的“盲腸炎”,現在被打造成為一臺造血機,為諸葛亮的宏大戰略提供著有力的支持。至此,蜀漢原本風雨飄搖的危局得到緩解,諸葛亮才可以騰出手來進行他的北伐大計。


巴山夜雨涮鍋


夷陵之戰以後,諸葛亮面對的蜀國可以說是一個爛攤子。荊州徹底丟失,軍力受損嚴重。關羽、張飛、馬良等良將謀臣身死,黃權降魏、孟達反叛、南中四郡動盪。正像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面對這個局面,諸葛亮展現出了一個優秀政治家和戰略家的能力。在執掌蜀漢政權之後,採取了以下的步驟:

一是力排眾議,迅速與東吳重新修好再度結盟。當時蜀漢可以說是四面楚歌,面臨內外的壓力。與東吳集團二次結盟是唯一選擇,首先東吳不會再進攻,其次漢中方面來自魏國的壓力也減輕了,使自身能騰出手來平定內部叛亂。

二是在經濟上“務農植谷,閉關息民 ”,通過鼓勵生產修養生息恢復國力。1、大力提倡發展蜀錦。2、派遣專門的官員徵調一千二百人常駐都江堰,維護蜀漢農業的命脈。3、大力發展製鹽、制鐵等產業。4、推行軍屯政策,減輕民眾負擔。



三是親自帶兵平定南中叛亂,並繼續渡過滬水,深入不毛之地,進攻南蠻王孟獲,七擒七縱,使得南人歸心,原本不屬於益州的南蠻之地也劃入蜀漢版圖。


戴眼鏡的獴


這個問題問的好。

諸葛亮怎麼做的呢?

對內是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對外是聯合東吳共抗曹魏。

先說對內。

劉備去世以後,蜀國內亂四起。

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

面對嚴峻局面,諸葛亮知道蜀國現在國力太弱,已經經不起任何折騰。一旦平叛失利,蜀國就會滅亡。所以他找了個藉口,對叛亂不予理會。一心一意恢復生產,休養生息。

三年以後,恢復的差不多了,諸葛亮才率軍南征。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可以說,這三年的時間,是蜀國生死存亡的三年。也是蜀國從滅亡邊緣逐漸恢復的三年。



隨後,又休養了兩年。諸葛亮才出兵北伐。

第二是對外。

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派遣使節,與東吳聯姻和親。重新建立吳蜀聯盟。

固守漢中五年。對曹魏,不挑釁、不進攻。使曹魏上下放鬆警惕,以至於產生了“蜀中寂然無聲”的感覺。從而爭取了五年的寶貴時間。

諸葛亮的一系列神操作,使蜀漢渡過了最危險最脆弱的三年,一舉轉危為安。


上將噯福斯


三個方面吧。

第一個是外交,迅速恢復了孫劉聯盟,杜絕了被曹魏各個擊破的可能。

第二個是軍事。先是評定南方叛亂,順便充實了國庫,以一州之地討伐九倍於己的敵人,斬殺敵方重量級大將張額,攻城奪地,打得司馬懿畏蜀如虎。

第三個是內政。夷陵之戰後王朗熱情洋溢的給諸葛亮寫信,勸他舉國來投,結果12年之間把一個人口最少地理最偏,敵國覺得動嘴皮子就能解決的國家打造成鐵桶一樣的江山,還追著別人打。

上述無論哪一點,諸葛亮的能力都得倒了世人包括敵人的充分尊重。

尤為難得的是,

(諸葛亮)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

兩漢八百年,自霍光之後,權臣玩弄皇權,多少傀儡皇帝死去活來,朝不保夕,更不要說後來司馬家乾的事情,讓後來晉明帝自己都覺得太過分了。諸葛亮可以說是一股清流,到死不過是武侯,遺產不過桑樹八百,薄田十五傾而已。

開局難度之高,結局之盛,之間始終光明正大不行陰詭之事,只有丞相了。


玩懷舊


諸葛亮沒有力挽狂瀾呀!丟失的地盤沒有收回來,新地盤也沒有開拓。

如果把沒亡國說成力挽狂瀾,那麼他做了兩件事。

一、派黃承彥用石頭陣警告陸遜。不是石頭陣多厲害,更不是陸遜怕石頭陣或趙雲,而是提醒陸遜,別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因那是八卦陣,暗示:相生相剋。聰明的陸遜自然明白其意:再不撤軍,曹丕會掏肛!

二、重走“孫劉聯合”路線。孫權稱帝,諸葛亮也不得不低頭,放棄“匡扶漢室”的旗幟,承認“二聖並尊”,為的就是能留點本錢一心應付曹魏。

此時北伐,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政治口號已經完全沒有任何感染力、說服力,因為自己已經承認孫權為帝!無論怎麼統一,也是分裂的!


碧水青山0


由於關羽違背了諸葛亮制定的聯吳抗曹之基本方針,不僅丟掉了戰略要地荊州,還落得個兵敗身亡的可悲下場;劉備繼續發展這一錯誤,他不顧群臣反對,執意空國而出,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同時復奪荊州。

221年7月,劉備伐吳之師即將出發,命車騎將軍張飛率精兵萬人出閬中會江州。不料性格暴躁、喜鞭笞士卒的張飛被其部將張達、範疆所害,兇手帶著他的首級順流東下投孫權去也。劉備得知後,悲痛萬分,對孫權的仇恨倍增,於是立刻傳旨東征。在此期間,孫權遣使求和,劉備盛怒不許。

臨危受命的東吳大都督陸遜見劉備傾巢而來,兵鋒甚銳,知道硬拼是不行的,只好收縮兵力於夷道、猇亭,據險堅守,與蜀軍形成對峙之勢,絕不輕易出戰。劉備與陸遜相持於猇亭,他見陸遜堅守不出,求戰不得,只好作與吳軍打持久戰的準備。他認為,吳軍善於水戰,卻不諳陸戰,為避免以短擊長,他下令“棄船就步”,讓全軍一起上岸,為防吳軍偷襲,截斷歸路,又在崎嶇蜿蜒的山道上樹柵連營700餘里。

劉備命蜀軍在險峻狹窄的山道上建40餘屯,連營700餘里,恰恰犯了兵家大忌。

陸遜最怕蜀軍水陸並進,猛攻夷陵。如今,他見劉備並沒那樣做,反而樹柵連營700裡,正中了自己“以逸待勞”的圈套,心中大喜過望。

雙方對峙到閏6月,風向突變,陸遜見反攻時機已到,於是下令發動奇襲,並順風縱火,霎那間,火借風勢,劉備大營內外頓成一片火海。待火勢形成,陸遜下令吳軍發起全線反攻。吳將朱然、韓當各率5000兵馬,攻破蜀軍先鋒,接著向蜀軍側翼迂迴,準備一舉切斷蜀軍退路。蜀軍大敗虧輸,大將張南、馮習、傅彤、武陵蠻王沙摩柯、從事祭酒程畿等人相繼陣亡,將軍杜路、劉寧等無路可逃,被迫投降。蜀軍土崩瓦解,損失了數萬人。

在趙雲、馬忠等人的接應下,劉備好不容易脫險,帶少數殘兵敗將狼狽不堪的退回白帝城。

彝陵之戰的慘敗,使諸葛亮制定的第一步戰略計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不久,劉備在悔愧交加下病死,諸葛亮、李嚴受命輔佐17歲的後主劉禪,以丞相的身份擔負起治理並振興蜀漢的重任,確實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

彝陵慘敗後,蜀國實力大損,除敗死荊州的關羽外,張飛、馬超、許靖等文武大才相繼凋零,不僅形勢嚴峻,而且人才匱乏,諸葛亮肩上的擔子著實不輕,但他對完成統一天下的目標是堅定不移的,他執掌朝政後,篳路藍縷,勵精圖治,可謂用盡全部精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待劉禪的統治基本穩定後,他開始著手實現“隆中對策”的第二步計劃。首先,他派鄧芝出使東吳,曉以利害,逐漸修復了彼此的裂隙,恢復了和孫權的聯盟關係。同時,獎勵耕織,恢復經濟,訓練士卒,發現並培養人才,穩定內部,積蓄力量,準備出師北伐。

不久,原已安撫的南中(今四川南部、貴州西北部、雲南東北部),突然發生了叛亂,蜀漢派去的太守被殺。叛亂髮生後,諸葛亮為穩定蜀漢後院,為北伐準備條件,於是親自率軍南征。

諸葛亮認為,要徹底平定南中,必須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不能專門依賴武力,而是要設法征服南中人心。

之後,蜀國南征大軍用諸葛亮事先制定的“撫而不討”方針,先殲滅豪強雍闓、高定、朱褒的叛亂主力,對當地少數民族叛酋孟獲卻採取“和”、“撫” 的原定方針, 先後七擒七縱,使孟獲心悅誠服,徹底歸降蜀漢。

孟獲感到諸葛亮確實足智多謀,又不是存心與自己為敵,便對諸葛亮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由於孟獲降服,南中地區其他反叛勢力也紛紛前來歸降諸葛亮。225年秋天,諸葛亮取得了南征的最後勝利。

諸葛亮的高明在於,他能把政治攻勢和軍事攻勢巧妙地結合起來,用恩威並施之策,以實現心服。所以,諸葛亮寓政治於攻戰之中,一舉獲得了南中地區長治久安的大好局面,為他後來“五出祁山”、即五次出兵北伐曹魏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可以說,假如沒有“隆中對策”的戰略指導,沒有諸葛亮的運籌帷幄與獨撐危局,不僅極其弱小的劉備集團不可能同強大的曹魏、孫吳形成鼎足之勢,而且在劉備遭受彝陵慘敗後,若無諸葛亮殫精竭慮的輔佐劉禪,和孫吳,定南中,平夷越,五伐中原,蜀國不要說無力抗衡曹魏這樣的大國,恐怕連孫吳都對付不了,或許風雨飄搖的蜀國早就在彝陵之戰後被魏、吳聯手滅了國。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請勿搬運】



鐵馬冰河wu


劉備白帝城託孤,希望諸葛亮輔佐劉禪。君之才,勝曹丕十倍,若劉禪不可用,君可取而代之。劉備肺腑之言,孔明感恩大涕。此後更加忠於蜀漢。劉備死後,蜀漢危機四伏,內憂外患,,內有南蠻作亂,外有吳魏侵犯。外部大軍攻蜀,但其心各異。

總共5路兵:羌兵10萬、蠻兵10萬、曹真10萬、反將孟達10萬,聯合吳兵10萬

1、趙雲堅守擋曹真10萬大軍

2、馬超擋羌軍

3、魏延疑兵擋蠻兵

4、李嚴令孟達半路託病不進(李嚴和孟達是至交)

5、以上4路擋住吳兵便不出

七擒孟獲,攻心為上,此後蜀國危機解除。

在外交上聯吳抗魏


獵影世界


哈哈哈,沒有讀過《三國志》。單從《三國演義》小說中分析,白帝城託孤,劉備殯天之後,諸葛亮力挽狂瀾主要表現在:

第一,輔佐幼主登極。

國不可一日無君,劉禪又是唯一的繼承人。所以,輔佐劉禪登基是頭等大事。其中,新的人事安排是頗費周張的。

第二,是平定當時蜀地附近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也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劉備死後,蜀國對曹操暫時夠不成什麼威脅了。天下的主要矛盾,轉移到曹、吳之間。

所以給了諸葛亮休養生息,發展壯大蜀國實力的機會。也為後來的伐曹堅定了軍事基礎和經濟實力。



皛川


夷陵之戰後,劉備白帝城託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此時蜀國國力衰退,大將名臣凋零,使得蜀漢政權內外交迫。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勤修內政,發展民生,外連東吳,共同抗魏。期間平定南蠻,鞏固聲望與勢力。

而後六伐中原,但由於蜀國偏安一偶,國體量小,且內部爭權奪利,諸葛又事無鉅細,無法培養人才,使得北伐一再失敗,待五丈原身體,蜀國再無機會,無力迴天。


我是一個存在483


夷陵之戰對於蜀漢,對於劉備來說都是騎虎難下形勢後的不得以之作為。一,蜀漢自稱延續大漢國祚,以正統自居,當時形勢而言,蜀漢只能挑實力較小的東吳開戰;二,劉備稱帝以來,為了樹立威望,為了平息舊部屬下的怨氣,對東吳下達征討令,本想打一場糊塗仗,可他自己沒想到會輸得這麼快,敗的這麼徹底;劉備的軍事才能確實一般,當時五虎將,死的死,子龍長期被委任警備中央之職,蜀中無大將。個人覺得,如果調魏延來擔任攻吳先鋒,再選派得力干將堅守漢中,或許可以在蜀吳戰爭中獲得一絲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