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近日,熱播劇《想見你》中黃雨萱和李子維穿越時空尋找真愛的故事,將青春期孩子的不同狀態展現在大眾面前,同時每個孩子的不同結局也成為了公眾討論的高潮。

像劇中的角色一樣,生活中既有很多像李子維一樣自信開朗、敢於展現真實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像陳韻如般敏感沉默、常常戴著耳機一個人呆在角落的孩子。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像黃雨萱一樣:在家裡可以把弟弟教育的服服帖帖,把爸爸媽媽照顧的週週到到,在社會上也可以收穫事業、友情、愛情。

但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是,許多孩子在青春期時都具有陳韻如身上的特點:過於敏感、自卑、孤僻、無法從感情問題中走出......歸根結底,這些都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沒有學會如何認同自己。

一、青春期孩子群像:認同自己是件太難的事情

劇中的陳韻如是一名17歲的女高中生,她總是駝著背,頂著遮住眼睛的劉海,一個人帶著耳機默默地走。跟別人說話時,也會控制不住的握緊拳頭,眼神躲閃的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她最初的結局是因為得不到她心愛男生的愛而選擇在小年夜自殺。

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和她相似的男生叫莫俊傑,因為單耳失聰,他常常故意捂住耳朵躲在一旁,不願意聽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小時候的他因為帶助聽器而被周圍的小朋友嘲笑為“怪物“,他也因此變得沉默寡言。長大之後,對於傾慕的女生,他也不敢去追,而是靠兄弟來助攻。他最初的結局是為了心愛的女生而坐牢,出獄後自殺。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兩個劇中的角色,更是現實中千千萬萬個青春期孩子的縮影。在我們身邊,許多青春期孩子常常因為自己外貌不出眾、性格不夠好、得不到異性的青睞以及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同而苦惱。

還記得2019年底北大女孩包麗自殺事件嗎?這個在眾人眼光裡安靜、勤奮、學習好的女孩,在PUA式的精神控制下出現了嚴重的自我認知問題,對自我的存在和價值都產生了深深的質疑,認為自己除了聽命於男朋友沒有絲毫存在的意義……

其實,這樣的事情有很多。一位學生就曾給我講過自己的真實經歷:在高中時期,她因為男朋友討厭自己胖而自卑,於是下定決心拼命減肥,最後男朋友還是跟她分了手,她也因此患上了輕度抑鬱和厭食症。

她對我說:“少年時期的我們,太容易把一個人看的過於重要,總覺得對方就是全世界。他不喜歡我這件事,就足以把我的整個世界碾碎。但當時的我卻未曾想過,自己在家人和朋友眼中也是多麼重要。”

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有太多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學會認同自己。

比如,當我們給孩子提出一些建議時,他們卻冷言冷語地說“你別管我”或者乾脆是“你行你來啊”;當孩子參與某個活動時,明明一直跟父母抱怨不想參加,卻還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參與而不得不改變自己;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女兒明明已經很瘦了,卻還是在節食或者偷偷地吃減肥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都有這樣一種想法:別人認同我,我就認同我自己,別人不認同我,那我也不認同我自己。

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看似是再平常不過的從眾心理,卻因為對自身不認同,才產生了太多濃重的自卑感。在沒有外界的幫助和干預下,從眾,無疑成為了投入成本最小、獲得同齡人認可的最優選擇。

二、對自我的不認同將影響孩子一生!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對自己如此不認同呢?主要原因大抵有兩點:一是來自同齡人的“同輩壓力”,二是家人和父母的打壓。

“同輩壓力”是指因害怕被同伴排擠而放棄自我,進而做出順應別人的選擇。現在也包括同輩取得的成就所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壓力會促使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是也容易讓他們被同輩壓力左右。比如,在身體方面,一些容貌、肢體有缺憾的孩子很有可能因為遭到歧視而變得無法認同自我。

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父母的打壓往往在在不經意間,比如父母錯誤的鼓勵方式。想一想你有沒有這樣鼓勵過孩子——“相信下次你會做得更好!”“下次你肯定會更棒的是嗎?”其實,這是一種隱藏式“打壓”,看似鼓勵的潛臺詞卻是“你還不夠好”。

於是,我們的孩子為了證明自己,拼命地按照父母的標準打磨自己。畢竟在孩子眼裡,沒有比“父母看不上我”更令人沮喪的事情了。但是,只要沒有拿到最厲害的第一名,父母們的誇獎永遠都是“爸媽知道你努力了,加油!我們相信你下一次能做更好!”可是,下一次,究竟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曾有數據表明:許多心理問題的產生,都與個體的“自我認知”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它會持續消耗一個人,讓其不斷地否定自己、順從別人,從而喪失對事物的判斷力,變的偏執、敏感、猶豫、自卑而無法自拔。

在劇中,陳韻如因為性格內向不惹人喜歡而壓抑,莫俊傑因帶著助聽器受嘲笑而自閉,王詮勝更是因為性取向不被人接受而跳海自殺。這些在成年人眼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卻 成為了壓垮這些年輕生命的巨石。

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往往不夠穩定,思想也不夠成熟,面對生活上或者感情上的挫折,如果沒有形成對自我的認同感,不僅在平日裡會深受其困擾,還很有可能會採取極端的方式來“報復”或者“自我毀滅”。自我認同度低的主要危害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日常工作中:過度渴求完美,懷疑自我,無法享受當下。

提到艾瑪·沃特森,許多人會不由自主的誇讚其“聰明漂亮、演技爆破、才華橫溢、是被王子追求的人”,可是,就是這樣的她,卻每天活在惶恐之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她說:“我努力取得的成績並無法增強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無能,我生怕別人發現我是一個騙子,不配擁有這一切。”

心理學上將這種行為稱為“冒牌者綜合徵”,主要表現就是“明明已經做的足夠好了,但還是懷疑自己的能力。”這種對自我的不認同,會讓一個人疲於使自己變得優秀,且一直懷疑自己的能力,難以獲得成就感與幸福感。

2、與人相處時:易形成社交恐懼症,渴望親密關係但無法深入。

在真人秀《爸媽學前班》中,阿嬌和賴弘國的舉動一度讓網友懷疑是假夫妻。當丈夫賴弘國想要搭著阿嬌的肩時,阿嬌總是下意識繃緊了身體走開。當各位夫妻討論“是否每天讚美孩子3次以上”的話題時,賴弘國說:“我每天會讚美老婆五次以上。”而阿嬌不僅沒有幸福的微笑,反而秒變黑臉,還翻了個白眼。為什麼她會這樣呢?因為她從小曾被寄養在不同家庭,還一度不被自己的母親信任。因此,她才對親人的寵愛一度不信任,甚至無法接受。

她不願意接近任何人,即使是她愛的人。

3、面對問題時:不斷妥協,歸罪於自己,變成“犧牲型人格”。

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佟麗婭在很多人心中一直是女神般的存在,在今年的春節晚會上,她的出場驚豔四座,成為春晚一大亮點。可是,在日常交談中我們也能發現她很不自信。面對自己的老公陳思成,她總有一種撿到寶的感覺,認為自己嫁給他是自己的幸運。

在她與陳思成結婚後,面對丈夫的多次出軌,許多網友直呼心疼,罵陳思成“渣男”,她的態度卻是“回家就好。”陳思成在她的一次次妥協中滿足了自我,而佟麗婭卻成了那個“咎由自取”的婚姻失敗者。面對任何問題時,自我認同度低的人首先做的往往是“歸罪於自己”,通過壓抑自己的來滿足他人的意願,獨自承受痛苦。

所以,幫助孩子在青春期學會自我認同十分重要且必要,這不僅能在關鍵時刻避免孩子以極端方式處理事情,更能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眼中的女人自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快樂且帶有幸福感地去追逐夢想。

三、幫助青春期孩子正視自己,優秀的父母都這樣做

(一)讓孩子明白自己值得愛與被愛。

告訴孩子“優秀不是被愛的原因,而是被愛的結果。真實的自己配得上被愛和很好的東西,就像性格內向的人有著沉靜的美,不善言辭的人可能在音樂和美術方面更具有天賦,身材胖一點的人更讓人感覺踏實、值得信賴,學習一般也不能掩蓋一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優勢......作為家長,只有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加以引導,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並敢於做真實的自己。

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曾提出過“羅森塔爾效應”——通過家長不斷的誇獎,孩子會不自覺地接受家長們的暗示,從而更加相信自己,並願意不斷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當孩子在學習中或者處理問題感到苦惱時,家長不應該泛泛而談的鼓勵一句“我相信你一定行。”更不能把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這樣除了更加打擊孩子自信心外,什麼都做不到。

我們應該運用家長豐富的經驗去跟孩子一起分析問題,想想這是能力不足還是心理、身體狀態不好導致的,然後再鼓勵孩子,比如:“爸爸媽媽相信你是“種子選手”,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在長成大樹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風風雨,但你要相信——失敗並不會影響爸爸媽媽對你的愛,眼前的困境是成功的必經之路,跨過去了就好。”讓孩子在解除困惑的同時,更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關注與愛,在這種積極的暗示下,孩子才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是值得愛與被愛的。

(二)多鼓勵孩子去跟具有樂群氣質的人做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除了要多鼓勵孩子,還可以多讓孩子去交具有樂群氣質的朋友。劇中的黃雨萱、李子維,他們是有光的孩子,可以照亮、甚至可以拯救一個敏感自卑的孩子。

在科學文獻中,樂群的基本特徵是合作、友好、體貼、樂於助人,這種特質在人的一生中都比較穩定,並且在童年早期已經開始顯現。樂群的人也都能夠控制不良情緒,如憤怒和沮喪。

情緒管理雖然較為複雜,但是卻可以通過後天學習來獲得的。獲得衝動控制與憤怒管理正強化的兒童在長大後,通常都會變成樂群的人。

青春期的行為都具有不可預知性,受人際關係影響很大,很多時候我們更多依靠的是朋友的引導。因此,擁有一個樂群的朋友也能夠讓孩子受益匪淺,防止很多社會問題的產生,即便孩子並非一個樂群的人。

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就像劇中的莫俊傑一樣,他原本是一個自卑且敏感的男生,單耳失聰,跟奶奶一起生活,還因為帶著助聽器被同齡人嘲笑為“怪物”。直到他認識了李子維,這個像太陽一樣的男孩,驅散了他內心的陰霾。曾讓他感覺羞恥、自卑的助聽器,在李子維眼中卻是“那酷斃了!”自帶溫暖陽光磁場的李子維,就這樣漸漸融化掉了莫俊傑心中厚厚的冰層,讓他勇敢地接受、包容,並且學會愛這個真實的自己。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去接近什麼樣的人。科學家認為:“人是唯一能夠接受暗示的動物。”讓孩子多和開朗樂觀的人做朋友,漸漸地,孩子也會被激發出對生活的熱愛。

選擇什麼樣的人做朋友是孩子自己的選擇,但我們可以多引導孩子。比如,陪伴孩子去參加夏令營或者室外大型活動,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結交到具有“樂群”氣質的人。如果孩子比較內向,可以選擇小範圍的社交區域,讓孩子逐漸的鍛鍊社交能力,邀請其他孩子來家裡玩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父母也要做良好的示範,如果家長能夠主動地和身邊的其他爸爸媽媽介紹一下自己,聊一聊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問題,或者參加一下小孩子的活動,不僅作為家長的你收穫到了幾份友誼,孩子也可能會交到新的朋友。

(三)告訴孩子對待感情要認真,但不可勉強別人愛自己。

“我可以跟在你身後,像影子追著光夢遊,我可以等在這路口,不管你會不會經過……”就像歌曲《追光者》中的歌詞一樣,每個孩子在青春期或多或少多會遇到那樣一個人”像是耀眼的星河”,讓他們奮不顧身的去愛,但結果卻往往是遍體鱗傷。劇中的陳韻如便是如此。她因為不被傾慕的男孩子喜歡而選擇自殺,對她而言,李子維是生命裡的一束光,她想拼了命抓住那束光,但結果卻丟失了自己。

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認為:青春期的戀愛對於青少年的自我理解和身份認同有著重要貢獻。在青春期的戀愛中,和喜歡的人發生的矛盾、理解、傷害、幸福,都能促進一個人對“自己是誰“的探索。作為家長,當我們的孩子遭受情感挫折時,首先要教會孩子的是正確對待這份感情。一份感情,是兩個人的事情。我們可以去愛別人,但卻永遠無法強迫別人愛自己。但即便這樣,我們也應該擁有面對這份感情和熱愛自己的勇氣。

就像黃雨萱對陳韻如說的那樣“你會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有過太多期望。”這個世界本沒有那麼糟糕,只是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得到罷了。

泰戈爾曾說過:“當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也要再錯過群星。”家長應該讓孩子懂的“與其強迫不愛你的人去愛你,不如珍惜那些對你好的人。一個人不應該在還沒有遇到真正的愛情時就放棄接受愛的能力。在生活中,我們不妨讓孩子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善意:那些默默關心自己卻不求回報的人,那些萍水相逢卻願意幫助自己的人,那些毫無保留付出自己真心的人......都是值得我們去珍惜的。當孩子明白世界上有那麼多愛自己卻不求回報的人的時候,便會看到自己的價值,明白自己不應該因為沒有得到某一個人的愛而放棄接受來自世界各處的愛。

(四)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足夠的愛。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訴說的渴望,孩子曾經都願意與媽媽爸爸溝通交流,只可惜,真正願意坐下來耐心且用心傾聽孩子講話的家長寥寥無幾。孩子們聽到最多的答覆就是“我在忙,你安靜一點。”“等一下”“自己玩”……

於是,他們便不再強求父母和自己說話,受到表揚不會和父母講,被欺負了也不會和父母講,他們在自己的內心裡建起了一堵高牆,將自己和父母生生隔離開來。

而人與人之間一旦沒有了交流,就談不上真正的理解,也自然不會接受一個“不懂他”的人的建議。更重要的是,這種“不傾聽”也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的不認同,認為自己的存在在別人心中是無足輕重的。

你聽到《想見你》背後的哭聲了嗎?幫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認同

劇中王詮勝的母親對自己孩子的描述讓我深思了很久。他母親說“詮勝沒有什麼朋友,也不怎麼愛笑。”關於兒子,她知道的只有這些,更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跳海自殺。

美國心理治療師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因為工作而忽略孩子,無論多忙,都應該陪孩子談談心或者玩點專屬遊戲。我和女兒小米就有一套專門的“秘密語言”,當女兒有小秘密或者不開心時,我們常常一起用這套語言來交流談心,直至女兒重新充滿力量,變得開心起來。

並且在和孩子交流時,我們可以多給予孩子正確的回應。在這一點上,我非常欣賞胡可媽媽的“我知道”句式。比如,當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上臺演講時,我們可以說“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是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優秀且勇敢的孩子,你應該把握這次機會去展示自己。”正確的回應,應該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肯定他的情緒,然後用溫暖鼓勵的語氣,去引導建議孩子。

《想見你》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很感動,它是這麼說的,“只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對於孩子處於青春期的父母,我想說,“只有作為家長的我們主動地去看見孩子時,我們的愛才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