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我是一个小书虫


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这是从何说起?

其实历史上的两江总督还真被江苏巡抚干掉过。大家还记得《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噶礼吗?这货是一个有名的贪官了,但是由于其阿谀奉承,上下沟通的能力很强,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很快混到了两江总督一职。当时康熙任命的江苏巡抚是张伯行,此人是个清官,二者水火不容,借着江南考场舞弊案互相参奏,结果康熙免去噶礼职位,却不对张柏行处罚,也就是说,江苏巡抚获胜。


当然了,这次督抚相争,巡抚之所以能够获胜在于皇权的直接干涉,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虽然总督地位更为尊崇,但是巡抚也不是完全没有反击之力。清朝在全国各地设立九大总督,而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有巡抚,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巡抚是从二品;再加上总督手上有巡抚没有的兵权,所以一般来说巡抚动不了总督,总督却可以撤换巡抚(报请皇帝批准)

但巡抚也可以监督总督,这也是清朝的一种政治平衡

巡抚一般兼任左都副御史,有权参任何人一本,而且和总督一样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工作,尤其是康熙皇帝发明密折制度以后,巡抚总督在给皇帝的奏折里写了什么,总督也不知道,所以二者在皇帝面前都可以说自己的理由,获取皇帝的支持,而一旦皇权干涉,总督的权利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巡抚自然可以搬到总督,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说到两江总督名称的来源,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两江总督的江是因长江而来,但实际上两江总督所说的江并不是长江的江,而是清朝初年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江。

江西省我们都很熟悉,在此就不用介绍了,而江南省大家了解的就比较少了。

江南省是清朝初年所设置的一个省份,由现如今的江苏和安徽构建而成,后来随着历史局势的发展,才逐渐被拆分成了安徽、江苏两个省份。

原本两江总督只管辖这两个省份,但是在江南省被拆分成两个省份后,两江总督所统辖的省份却由原本的两个省份增加成了三个省份,分别就是江西、江苏和安徽。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冲突

两江总督的官邸所在地位于江苏省当时两大省会之一的的江宁,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南京。

而我们提问中所说的江苏巡抚,官邸所在地则在江苏当时的另外一个省会苏州。

因为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官邸都位于江苏,所以在权力重叠之下,二者就发生了不少的权力冲突。

不过像提问中所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的话语我觉得是有些危言耸听的,虽然说清朝中早期时两江总督确实无法对江苏巡抚进行太多的压制,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两江总督对江苏巡抚仍然是保持着巨大优势的,我觉得不能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我们只能说,为什么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

至于在清朝时期品级、统辖范围远远超出了江苏巡抚一大截的两江总督为什么拿捏不住江苏巡抚,其实主要跟清朝皇帝对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分配以及定位有关。

在说到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之间的关系。

排在天下第二位置的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单纯论本身的官职来说,是正二品的官职,如果再加上清朝皇帝一般会给两江总督授予的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衔,那么两江总督的品级将会晋升到从一品的高度。

在清朝末年设置东北总督之前,清朝一共在全国各地设置了8个总督官职,这八大总督官职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

在这些总督官职中,要论地位最高者当属掌管着天子脚下直隶省的直隶总督,而除了直隶总督之外,这些总督中重要性最大的就是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地位,主要跟两江总督掌管地区的富庶有关。

在清朝的所有地区中,最富庶的地区就是两江总督所掌管的江苏、江西、安徽等省份。

这些省份在古代属于江南地区,自唐宋大量汉人南迁之后,江南地区肥沃的土地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渐渐的,江南地区成为了天下粮食出产的中心。

这点在以粮食为重的封建王朝时期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看出两江总督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了。

而除了丰厚的粮食出产,江南地区还有着非常发达的商业以及盐产业,种种的税收,更加无形中增加了江南地区的财政税收。

正是由于两江总督所统辖地区的粮食出产、财政税收占据了整个清帝国的重中之重,两江总督这才能排到了那天下第二的位置上。


两江总督所掌握的军权

在清朝时期,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不过虽然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但是总的来说,两江总督的权力更多还是偏向于军权方面的。

在军权方面,两江总督所掌握的权力是分为两部分的,其中第一个部分就是直属于两江总督的督标,这是独属于两江总督的部队,只有两江总督能调遣。


第二部分就是对所辖地区内其他部队的调遣,如果情况紧急的话,两江总督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续直接调遣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直属的抚标、提标部队的。

如果情况更加紧急一些的话,那么两江总督还可以通过获得朝廷的授权调遣自己统辖内的其他绿营兵。

当然,无论情况再怎么紧急,两江总督都是不可能调遣得了八旗军队的。

两江总督在江苏的行政权上比不过江苏巡抚

从总体上来说,清朝中早期的两江总督实际上有点类似于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大区司令。

不过两江总督虽然能调遣巡抚和提督们的直属军队、拥有着统辖巡抚和提督们的权力 ,但是在名义上,巡抚和提督却并不是两江总督的手下。

在名义上,两江总督和巡抚、提督是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人物,他们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动得了他们,他们互相之间是产生了相互节制作用的。

如果巡抚和提督们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两江总督是无法直接处理他们的,他只能通过上报皇帝来弹劾他们,而如果两江总督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巡抚和提督们也可以通过上报皇帝来对总督进行制衡、弹劾。

不过因为这三者的地位不同,所以皇帝在处理他们地位关系的时候,一般首先会偏向于两江总督,然后再偏向于巡抚,最终才是提督。

单纯论军权以及大范围的统筹权来说,江苏巡抚是根本比不过两江总督的,但是如果要对比在江苏省内的民政处理大权,两江总督就比不过江苏巡抚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想让总督拥有太过于庞大的权力。

要是如果总督既拥有了庞大的军权,又拥有了庞大的民政权力,其实就跟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差不多,将会对清朝皇皇帝的权力产生巨大威胁。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状况,清朝皇帝才把各省份的主要民政权力分配给了巡抚们。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清朝皇帝觉得两江总督的权力太过于巨大了,为了对其进行制衡,就给予了江苏巡抚庞大的权力以及和两江总督抗衡的地位,因此在清朝产生巨变之前,两江总督才迟迟无法完全压制住江苏巡抚。


孤客生


两江总督还真被江苏巡抚“干掉”过!

总督参倒巡抚的比较多,毕竟,总督在朝廷地位更高一些。但是,巡抚也不都是软柿子。在康熙年间,“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互参案,也是督抚之争最严重的一次案件。

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科场案爆发,多名“文理不通”的盐商子弟高中,学子们大闹贡院。此时的两江总督是噶礼,在他上任之初,就把原来的不听话的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全部弹劾下台了。不过,出乎噶礼意料的事,康熙调来了更不好对付的“有清廉名声”的张伯行。

此案爆发后,张伯行听说噶礼向两位监考考官索要50万,便可保他们平安。于是,张伯行便参了噶礼一本。噶礼马上反击,告张伯行诬陷。同时,还拿戴名世的文字狱(在张伯行辖区印刷的)弹劾张伯行。康熙素来听闻张伯行是清官,也知道噶礼做事太过张狂。于是,最后,噶礼被免职,而张伯行留任。

(两江总督辖区,因为直管“两江”(江西和江南),所以叫两江总督。后来,江南省分成安徽(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和江苏(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

我们来说说总督和巡抚是怎么回事。

总督和巡抚都是军政事务全部都管的。所以,在清朝,如果一个总督只管一省的话,一般都是兼任巡抚之职。也有一些省只有巡抚,没有总督(山东,山西)。如果,总督管几省军政事务,那么下辖的几省巡抚只管好本省军政事务就行,总督对其下辖的所有巡抚都有“督权”(什么事都能督管一下)。但是,巡抚并不是总督的直接下属。巡抚作为地方大员,是一省三司官员直属领导,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而朝廷对于总督和巡抚的职权,也分得不是很细,这就出问题了。朝廷对一省有诏谕时,也是先说把总督排前面,巡抚在后面。虽然,一般认为总督偏军事,巡抚偏民政。但是,总督还真是全部都可以管的。省内有事上奏,也是要总督和巡抚联名上奏。不过,这可苦了三司官员,当督抚闹矛盾时,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也是因此,总督和巡抚肯定会挣权,总督和巡抚不对付也是常有的事。为了避免矛盾,一般不会让总督和巡抚同驻一个城市。

不过,全国有总督与巡抚同在一城的例子依然有四个: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驻武昌;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驻广州;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驻福州;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驻昆明。

统管江西和江南(后分为安徽和江苏)的两江总督就驻在江苏南京(江宁),而江苏巡抚却是在苏州。而且,为了缓和两个地方大员的矛盾,管理朝廷的钱袋子。朝廷在江苏省特意设置了两个布政使(一般省只有一个布政使)。这两个布政使分别协同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

江苏省的两个布政使:苏州布政使,辖"苏,松,常,镇,太五府州\

勇战王聊历史


总督和巡抚都是清朝封疆大吏级别的大臣,总督掌管两到三个省的军民政务大权,官拜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大员,雍正年间总督一般还会加督察院右都御史的国衔。巡抚管一省之军民政务,从二品的一省一把手,加兵部侍郎衔,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正二品封疆大吏。朝廷发布明文诏令到地方,一般都是先发到总督和巡抚的手上。俗话说的好“官大一级压死人”就是说古代官场制度的严格的官吏等级,所以巡抚对总督要有起码的尊重。


但是情况总有例外,规则之外还有人情,更何况古代人治大于法治,很多时候皇帝的人情是最大。所以如果一省的巡抚为皇帝宠臣,他要与总督对着干,谁胜谁负自然不能以官职来定。虽然总督节制巡抚,提督,但是巡抚同样有向皇帝密奏,上书弹劾的权力,尤其是雍正朝的时候。所以清王发生的两起最著名的总督,巡抚互参的案子都以巡抚的胜利,总督的失败宣告结束。

1.康熙朝,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互参案,张伯行胜利,噶礼被赐自尽。

2.雍正朝,直隶总督李绂和河南巡抚田文镜互参案,田文镜胜利,李绂拆点被杀,后来因为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得以赦免。


第一件应该就是题主想要了解的两江总督为什么斗不过江苏巡抚。

两江总督管理安徽,江苏,江西三省可以说地方“土皇帝”也不为过。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是后金开国功臣同时也是开创清朝基业的努尔哈赤的乘龙快婿何和礼的后来噶礼。噶礼年纪轻轻受祖辈恩荫官拜要职。康熙亲征葛尔丹是噶礼随行,运输粮草,率先到达得到康熙的亲自召见,应对如流颇受康熙喜爱。噶礼办事能力很强也很勤政但是他的人品不好,贪婪成性,纵容下属,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因为他,聪明机智有着康熙的宠幸再加上祖辈恩荫下的各种关系,所以每次弹劾他都能巧妙化解并且升到了两江总督。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利用职务之便科考舞弊,他把当时江苏巡抚于准都给弹劾下去了。于准是大清廉吏于成龙的儿子,于成龙曾经是噶礼押送粮草的老上司。

接任江苏巡抚的是康熙皇帝十分看中,亲自多次提拔的张伯行。张伯行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他以清廉之名被康熙知道,所以康熙十分信任他。张伯行到江苏后自然对噶礼的行为十分不满,噶礼同样对张伯行的固执很不满意。于是互相上书弹劾,康熙命令朝中大臣下查,起初案情有利于噶礼,康熙心底信任张伯行命令再次彻查。最后结果是认为两人都有失官体,应该双双革职。这时候噶礼的母亲亲自面圣揭发噶礼,甚至说噶礼与妻子兄弟合谋要毒害自己。康熙站在张伯行一边,先判噶礼凌迟后来看在他祖辈的面子上让他自尽,妻子随死。



第二件就是李绂田文镜因为读书人互参

李绂和田文镜都是清廉正直的人,但是李绂作为天下文宗代表读书人利益,田文镜实心办事他是雍正宠臣,又一心造福百姓。所以田文镜在担任河南巡抚期间,追缴国库亏空时弹劾一大部分的文官,并且被他弹劾的人悉数免职。这些官员不是贪赃枉法之徒,但是大都是身在其位不谋其职,其中不乏许多李绂的门生故吏。所以李绂就批评了田文镜,田文镜不满意向雍正密奏说他结党。结果李绂,谢济世等都上书说田文镜对读书人太苛刻,雍正以为他们结党营私,所以就将李绂谢济世一干人抓了起来。据说问斩李绂的时候,雍正让监斩官问李绂

“你可识得田文镜的好”

李绂视死如归,不说屈服之词,后来派人到李绂家,发现堂堂一品大员清贫如此,于是赦免了他。

两件事都是总督,巡抚互参,其中具有决定结局的人都是皇帝,当然和当事人的人品和官品也是分不开的。


红雨说历史


总督和巡抚,都是地方大员。清朝关内15省,一般设8个总督。有的地方只有巡抚没有总督,比如河南、山东、山西等省,有的地方只有总督没有巡抚,比如直隶、四川,有的地方既有总督又有巡抚,比如两广、两江。

总督往往加兵部尚书衔,正二品,主要负责一个省或者几个省的军务,总督一般有直属的督标,有几千人,还能调动所辖省的绿营兵,每个省设一个提督,统辖省内的绿营兵,一般也有1-2万人。在南京、杭州等地还有八旗驻军,总统和提督都无权管理。

巡抚是一个省的一把手,一般加兵部侍郎衔,负责省内的军政民财各方面工作,布政使主管行政、按察使负责治安和司法,学政负责教育,提督负责军务,这都是巡抚的属官。巡抚也有自己的直属部队,一般也有几千人。

相比而言,总督更偏重于军务,但辖区大,而巡抚更为全面,但仅限一省。总督和巡抚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密折奏事,无所谓谁大谁小。



具体到两江总督,总督府在南京,辖安徽、江苏、江西三省,还兼任南洋大臣,负责通商等事宜。但三省各有巡抚,安徽巡抚驻安庆、江西巡抚驻南昌、江苏巡抚驻苏州,巡抚也有直接向朝廷上奏的权力,总督在军务上有更大的决定权。但江苏仍是不一样,两江总督驻南京,为方便管理,徐州到南京之间的州县直接归总督考核管理,决定任免升迁,直接夺走了江苏巡抚的一部分权力,所以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朝廷总体的趋势更倚重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只能是一个牵制角色。而且清朝后期,两江总督的位置一直由湘系把持,独立性越来越强。地方做大,成为事实上的军阀,也是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两江总督曾国藩


郑说豫见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之一,位列九大总督中第三名,仅次于东三省总督和直隶总督。它主要负责总管江南和江西两省的军民政务,省府位于南京。其中,江南省的辖地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市。

通常情况下,两江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但可以通过加衔兵部尚书高配至从一品。在清朝历史上,先后共有98任两江总督,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江苏巡抚,最开始叫做应天巡抚,驻苏州,管辖江苏、上海和安徽全境。等到康熙六年时,康熙觉得江南省规模和实力过大,于是将江南拆分为江南江苏省和江南安徽省。

其中,“江苏”这个名字取自当时江苏省内最大的两个府城“江宁府”的“江”和“苏州府”的“苏“;安徽则取名“安庆府”的“安”和与“徽州府”的“徽”。

此后,江苏巡抚就只负责管理江苏省的民政、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务,其官阶为从二品,但可通过加衔兵部侍郎高配至正二品。



从这层意义上说,两江总督不仅官阶要高于江苏巡抚,其管辖的地盘也要远大于江苏巡抚,所以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明显要高于江苏巡抚。

再加上清朝前期,总督多为满人担任,巡抚多为汉人担任,所以正常情况下,江苏巡抚是决计不敢去挑战两江总督的权威。

但是,按照清朝官制,巡抚和总督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甚至可以秘密向皇帝递交密折。

换句话说,巡抚也有权力监督和弹劾总督。在这种背景下,两江总督的权力和地位虽然高过江苏巡抚,但它却管不了江苏巡抚。

同时,在清朝前期,如果总督和巡抚之间真发生矛盾,皇帝一般会各打五十大板。所以为避免两败俱伤,总督和巡抚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即便有争斗,也是在一定范围之内,或者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少会斗个你死我活。

也正因为此,在清朝前期的时候,除了康熙五十年时,江苏巡抚张伯伦弹劾两江总督噶礼收受贿赂这个事情外,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大规模相斗的事情,并且从明面上,也都是江苏巡抚礼让两江总督,甚至一旦江苏巡抚有空缺,原则上也是先有两将总督提出备选人选上报朝廷。



但是,等到清朝中后期时,尤其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和天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导致东南地区战事不断,而且上海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导致两江总督所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朝堂免不了要考虑对其进行限制。

当时,江苏田粮盐税,当天下之半,是朝廷的钱袋子。在两江总督已握重兵的情况下,如果再把江苏的财权给他,很容易让他借着这个乱世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等到他有了枪杆子和钱袋子,一旦有异心,谁还能制衡得了他?

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就只让两江总督管江苏的军事,不涉足江苏省的任何经济民政。同时,朝廷还特意挑选一些威望和资历都非常显赫的人来担任江苏巡抚,借以制约两江总督。比如,在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之时,朝廷特意让和他齐名的李鸿章来担任江苏巡抚。

甚至而言,在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发生矛盾时,朝廷还会故意偏袒江苏巡抚。也正因为朝廷对两江总督的种种制约,这才让江苏巡抚的地位,开始超过两江总督,这也导致后来两江总督时常斗不过江苏巡抚的现象。


我是赵帅锅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总督的权力大小并不是依照其管辖地域所决定的,而正是由于两江总督有足够大的权

力,需要有人去制衡他,以避免权力失衡。

两江总督他们管理范围有三个省,正因为他们的权力大,所以才出来了巡抚,巡抚和总

督两个是互相监督的。

虽然有时候巡抚可能没有总督的管的地方多,但是对于江苏的管理还是斗不过江苏巡抚

。而且巡抚也不怕总督的。

从明朝的统治时期开始出现了总督和巡抚的职位,一开始都是临时的职位,直到后来巡抚先变成固定的,但是总督还是临时的。

到清朝入关的时候,对于明朝的这些官职进行了改革。巡抚和总督都成了固定的地方官

员,按照规定,每一个省有一个巡抚,每三个省有一个总督。

只有直隶总督,还有四川总督,是管理一个省的,从表面上看,感觉总督好像是巡抚的

上级,但是总督是从一品的,而巡抚则是正二品或者是从二品,从品级上看总督也是高

于巡抚,但是他们挂职的头衔是虚的。

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他主要是负责军政和民财的。

巡抚也是有很大的特权,有时候会被称为抚台。

所以与总督比起来,巡抚也有自己的优势。而总督虽然可以管理好几个省的军务,但是

他们不能插手地方的行政工作。

巡抚可以参与军务的权力,但是总督不能参与经济和民政的权利。总督和巡抚也是互相

节制的,但是总督名义上压了巡抚一头。实权却没有巡抚的大。

也因为总督和巡抚在一个城市的问题一直没办法解决,所以影响了清朝的财政开支。到

了后来就裁撤了巡抚,给两江总督的权力多了。后来把财政方面也交给了总督们。


江水趣谈


两江总督是清朝用来管理江南、安徽、江西三个省的大官,在清朝,八大总督中两江总督仅次于直隶总督,是封疆大吏的第二位。

可是,两江总督却总是拿手下的江苏巡抚没辙,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清朝的督抚设置,分权制衡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知多少。

清代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另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辖一至三省。

原本清朝有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再加上管理运河和黄河的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以及清末设置的东三省总督,总共有11个总督。这些总督都死正一品或者从一品大臣。

清代的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通常来说,内地十八省每个省都有一个巡抚,再加上后来设置的台湾省、新疆省、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总共算下来有20多个巡抚。

很明显巡抚要比总督廉价太多。

但是,到了晚清,事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其实地位差别不大。

两江总督,在清朝前期,是凌驾于江苏巡抚、江西巡抚和安徽巡抚之上的大官。可是到了清朝末期,随着江苏省经济崛起,特别是政治经济地位提升,两江总督地位越降越低了。

江苏的漕粮,占全国50%,田赋占30%,再加上两淮地区的盐税,很明显从经济上来说,江苏是最有钱的省。所以,江苏省这个巡抚,要比两江总督这个管理三个省的总督实在得多。

从俸禄上面看,江苏巡抚的俸禄达到了12000多两白银,而同时期的直隶总督才15000两。所以,江苏巡抚地位真的不必总督们差多少。

从皇帝信任来看,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一样 ,都有独立奏事的权力。如果两江总督有什么不轨行为,江苏巡抚可以随时向总督告状。所以,两江总督要做什么事情,往往要看巡抚的意思,面子上还是要照顾一二的。

从驻地来看,江苏巡抚常驻苏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虽然江州和苏州两地合并为江苏,江州在前苏州在后,可是谁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经济状况远比江宁好得多。所以,江苏巡抚地位不逊色于两江总督。

令人郁闷的是,晚清皇帝为了进一步限制两江总督的权力,要求安徽和江西两个省从两江总督辖地分离出去。江苏和四川一样,成了督抚同省的地方。两江总督要从江苏巡抚这里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有人要说了,按你这么说,两江总督就啥也不是了,安徽江西管不着,江苏又不让管,两江总督肯定连江苏巡抚都比不上了!

也不尽然,因为两江总督实际上还兼任着一个“南洋大臣”的职务,这是名副其实的肥差。

按照清朝人的划分,山东以北的海岸线称为北洋,包含着山东、直隶、辽宁三省;江苏以南的海岸线称为南洋,包含着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五个省(当时广东包含着广西沿海地区和海南岛)。

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一样,都是直属于总理衙门管理,不同的是南洋大臣掌管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及潮州、琼州、淡水各通商事务及各项“洋务”,这样的权力,可能意味着商务部、建设部等部门的半壁江山都在南洋大臣手里。

所以,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各有优势,主要看执政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

比如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时,湖北巡抚根本没脾气,谭嗣同的父亲担任湖北巡抚,对张之洞早请示晚汇报,也照样被穿小鞋。放在两江总督这个职位上来说,清廷长期让湖广总督、江苏巡抚、安徽巡抚等职位兼差,更是让这个“天下第二总督”地位下降了。

清朝末代两江总督是袁世凯的结义兄弟、亲家张人骏,从宣统元年做到了宣统三年,是清朝的大忠臣,因为革命军攻克南京遭到免职。

清朝末代江苏巡抚是程德全,这个人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与沙俄侵略者周旋,被火线提拔为知州,当巡抚才几年,张人骏则是当了多年两广巡抚的官场大佬。程德全斗不过张人骏,就找了立宪派领袖、商界达人张謇两人一拍即合,苏州就成了革命党地盘。

程德全在苏州象征性捅掉了衙门的几篇瓦,摇身一变成了同盟会的高官,南京临时政府中还担任了内务部长的高官。


历史知事




首先,我们看一下巡抚和总督的历史。在明朝统治时期,逐步出现了巡抚和总督。起初都是临时性的官职,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巡抚逐步成为了固定的地方官员,总督则仍是临时性的。只有蓟辽总督、三边总督比较例外,例如浙直总督这样的官职都是临时的。清朝入关以后,采用了明朝一系列的制度,但进行了改善。在清朝统治时期,总督和巡抚逐步成为了常态化的地方官员。按照清朝的规定,每个省都有巡抚,每两三个省设立一位总督,只有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管理一个省。



从表面来看,巡抚管理一个省,总督管理两三个省,总督应该是巡抚的上级,其实并不是这样。 总督是从一品,挂兵部尚书头衔。巡抚则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挂都察院右都御史头衔。从品级上,总督高于巡抚。但挂职头衔都是虚的,关键时刻还需要看实权。总督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例如两江总督坐镇南京,能够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的绿营军。除了江宁将军以外,两江总督是东南地区最高长官。但两江总督只能管理军务,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军政民财各方面工作。



布政使负责经济建设和民政,按察使负责治安和司法工作,学政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巡抚在全省拥有很大的特权,被称为抚台或者中丞大人。与总督相比,巡抚有自己的优势。 总督虽然能管理两三个省的军务,但无法插手地方行政工作。其实巡抚也有管理一个省军务的权力,但如果在军务上与总督发生了矛盾,需要以总督的意见为准。但是在经济、民政等其他方面,总督无权干涉。否则,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很有可能联合弹劾。在战争时期,由于以战事为主,总督确实能够节制巡抚。



但是在和平发展时期,总督的权力不一定比巡抚大。例如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对陕西省的管理控制力,远高于总督大人。在江苏省,两江总督坐镇南京,江苏巡抚坐镇苏州。在清朝中期,江苏巡抚甚至能压制两江总督。由于天下太平,两江总督没有任何办法。 湖广总督、云贵总督的情况更加尴尬,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都住在武昌,云南巡抚和云贵总督则都在昆明。由于总督和巡抚都在一个城市里,好戏就开始了。总督名义上压了巡抚一头,但巡抚的实权比总督大。两位封疆大吏经常相互明争暗斗,甚至上演了相互弹劾的故事。




在所有的总督中,只有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比较特殊,这两位总督都是只管理一个省份,因此兼管巡抚的职务。换句话说,属于总督加巡抚。因此,四川总督和直隶总督掌握所有的大权,其他省份的总督都非常羡慕。 由于督抚同城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直接影响了清朝的财政开支。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清朝决定进行行政改革。



那些督抚同城的省份,裁撤巡抚。例如湖广总督兼任湖北巡抚、云贵总督兼任云南巡抚,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不在一个城市,为了加强两江总督的权力,清朝把两淮地区的盐务也交给了两江总督。到了清朝统治的最后阶段,由于各地都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清朝在各省训练新军,并且把地方财政权交给了总督们。截止这个时候,总督的权力才超过了巡抚,但是这样的情况在清朝灭亡以后戛然而止。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总督和巡抚的区别

清代的总督,官阶为正二品,一般来说,一个总督要管好几个省,相当于今天几个省的省委书记。最重要的总督是直隶总督,管理的是今天的河北一省,由于北京就在这里,所以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两江总督,管理的地盘包括了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和上海这四个地方。而清朝可以说基本上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于江南行省,可见两江总督的重要性。通常来说,能够担任两江总督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整个朝廷中的大员,是典型的封疆大吏。

而巡抚相对于总督来说就小多了,巡抚只管一个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官阶从二品。

对于清朝来说,总督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管理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闽浙总督(管理今天的浙江和福建两省)、云贵总督(管理今天的云南和贵州两省)、湖广总督(管理今天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省)、两广总督(管理今天的广东和广西两省)。

从清代的行政上来说,巡抚不归总督管理,两者都直接对中央负责,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

一般来说,巡抚不会去对抗总督

但是毕竟总督也是正二品的大员,能够当上总督的,基本上以后到了朝廷都是一品大员的节奏。对于巡抚来说,虽然对抗总督,总督也不能把他直接给撤了或是怎么着,但是毕竟是得罪了一个大员,以后就不好混了。

在清朝的官场来说,能够混到总督这个位置的,要么是能力超强有大功的哪种,如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要么就是苗正根红的满清八旗出身,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甚至跟皇帝的关系都非常好的哪种。所以如果一个巡抚要出来对抗总督的话,他也要想下自己得罪的就不是一个总督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得罪了朝中一群人的问题。

很多时候也架不住三人成虎,今天得罪了总督,可能不会有直接的影响,但也架不住朝中总督一边的人天天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那天随便找个理由就办了自己,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再说,我混到一个巡抚容易么我?纵观清朝的巡抚,基本都是五六十的人了,可以说年轻的时候寒窗苦读了多少年,万里挑一地考上了进士,然后在官场要混多少年,打点多少关系,费了多少脑汁,还要有多么好的机遇才能有今天的位置呢?再说了,今天的位置,生活的非常好,天天有人给我送钱,下面的官员也一堆,带着大家一起发家致富,也是获得惬意呀,干嘛要跟总督过不去呢?

所以在整个清朝来说,巡抚对抗总督的事情是非常少的,题目所说的总督斗不过巡抚,应该是指的康熙晚年发生的辛卯江南科场案。

辛卯江南科场案

在这场案件中,是巡抚斗赢了总督,但是这里面也牵扯到了一个王朝的根本。

科举制是隋唐以来历代王朝的统治基础。其实王朝的统治者并不怕农民造反,他们怕的就是农民和知识分子联合在一起造反,这就要了命了。所以他们要不让知识分子造反,怎么办呢?就搞科举了,给知识分子一个往上的通道,虽然你考上的概率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就拿江南行省的情况来说,3年一次,一次取100人左右。要知道,这100人是在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再加上海这四个地方3年下来才录取100人的,这可比今天北大清华录取的概率还要低很多了。今天来说,北大清华在这四个地方每个地方的录取人数都不止100人,而且是每年,清代科举一般是3年一次。

所以绝大多数人会考不上,考不上怎么办?就跟鸦片一样,让你继续考,考到你头发白了人也老了,或许还是考不上,但是没关系,这个时候你人已经没用了,就算去跟着造反,能有多大作用呢?

再者,朝廷也需要人才,通过科举考试的都是国家最好的人才,把这些人为朝廷所用,朝廷自然就能够江山稳固了。

所以历朝对于科举都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出现了作弊案件,那也不管是谁,查出来都是要倒大霉的。清朝允许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在科举上是不允许的,毕竟朝廷也不能拿着大量的官员的名额,去给那些草包把,再说,如果真的这也能作弊,那读书人也自然会对朝廷失去信心,也就会跟着去造反了,这是统治者最不愿看到的。

事情是发生在康熙晚年的江南科考舞弊案件,当时的两江总督是噶礼,为满洲正黄旗董鄂氏人,他的母亲当过康熙的奶娘,所以康熙对噶礼还是相当看重的。噶礼仕途也非常顺利,一路就当到了两江总督。

而噶礼却非常地贪婪,他觉得科考来钱来的快,就伙同京城来的两个考官共同制造了江南科考的舞弊案件。

当时放榜出来,考上的基本都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学无术的居多,而很多饱读诗书的江南学子却榜上无名,顿时引起了公愤,便开始闹事。

事情传到了康熙那里,他就派户部尚书兼任了钦差大臣到江南来彻查科考舞弊案件,协助他的就是江苏巡抚张伯行。

张伯行比较公正廉明,发现了噶礼从中贪腐的一些证据,就上奏弹劾噶礼。康熙比较偏袒噶礼,毕竟也是他自己人,就觉得巡抚弹劾总督是有失体统的事情,就把事情往张伯行结党营私,诬告上级的方向处理。

很快这个事情就在江南传开了,学子们义愤填膺,愤愤不平,事情也就越闹越大了。最终查出来还是噶礼确实有贪腐的行为,而张伯行也坚定地认为此次可靠存在舞弊,并义正言辞地上书康熙。最终康熙也察觉其中噶礼确实存在贪腐行为,就免去了噶礼的总督职务,张伯行继续当巡抚,就此了事。

这就是巡抚斗赢了总督的事件。

也只能说,这是个特例,在整个有清一代,这种事情发生的情况非常少,哪怕是巡抚占尽了道理,最终也仍然是总督获胜的概率更大,毕竟总督的后台都是非常硬的,往往就是皇帝本人。

所以即便是这次的科考案件,也不能说是巡抚赢了,只能说是形式上赢了,但实际并没有赢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