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

大侃歷史


劉備作為中山靖王后代,漢朝皇室後裔,對收復漢室志在必得。蜀漢雖強,魏吳也不容小覷,因而劉備最終未能成事。諸葛亮繼承劉備遺志,五次出兵北伐,甚至在北伐途中而死。由此可見,北伐幾乎是人心所向。那麼,姜維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去北伐呢?

諸葛亮死後,費禕獨掌軍中大權,他崇尚休養生息的策略,不願北伐。費禕為人精明強幹,頗有才能。諸葛亮臨死前,將北伐大軍撤退之事交由他處置。回成都後,費禕更是手握大權。姜維此時乃是他的下屬,一切聽他號令。姜維武藝高強,又對西北風俗極為了解,他曾試圖收服羌人胡人為蜀漢效力。此計雖好,卻不被費禕認可。他認為,以諸葛丞相之能,尚不能收服西夏,他們應該守好社稷,將此事交給有能者。因而,姜維每每有此想法,費禕給他的兵力都不足萬人。攻打西北尚且不被應允,北伐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更多,一旦失敗,代價更大,費禕更加不會同意。因而,姜維雖有北伐之志,卻是有心無力。

姜維在諸葛亮死時官職尚小,經過多年南征北戰,才備受矚目。姜維雖有才幹,但他投降蜀漢時較晚。即使諸葛亮有心重用他,也不可能升遷太快。大軍回朝後,姜維僅是輔漢將軍,此職位並不算高,當時有此名號的人不在少數。由此可見,姜維距離政治中心仍有差距。諸葛亮死後,姜維屢次率軍西入羌中作戰,這才升為鎮西大將軍。後來,姜維又平定了夷族起事,成為備受矚目的大將。費禕遇刺身亡後,立下赫赫戰功的姜維也就順理成章地接過軍中大權。直到此時,姜維才有權力主持北伐。

諸葛亮一死,蜀漢政局並不安穩,朝廷暫時無心北伐。先帝駕崩,年紀尚小的劉禪繼承大統。劉禪積威不夠,德高望重的諸葛亮暫時穩住了局勢。如今,諸葛亮一死,群臣自然開始爭權奪利。先是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爭鬥。諸葛亮死後將身後事託付給了楊儀、費禕等人,但是魏延對楊儀並不服氣。魏延出兵阻止大軍撤退,最終被誅殺。而楊儀在回到成都後,並不被重用。他的怨憤之言傳入劉禪耳中,被投入獄中,不久後便自殺身亡。費禕也是被人刺殺身亡的。諸多重臣在諸葛亮死後出事,蜀漢政局不穩,也就無心北伐。

除此之外,諸葛亮五次北伐對蜀漢的人力物力消耗極大,蜀漢確實需要時間來休養生息。蜀漢新建,國力不強。面對魏吳的虎視眈眈,諸葛亮不得不以攻為守。諸葛亮七年間五次北伐,多次無功而返。雖然諸葛亮為人足智多謀,儘量使蜀漢利益最大化,但是五次北伐對蜀漢仍然消耗極大,蜀漢也確實需要數十年來休養生息。

三國間的鬥爭,說到底也是國力間的抗衡。就算諸葛亮足智多謀,姜維善於帶兵打仗,以蜀漢國力,北伐之戰最終也難以獲勝。


鄧海春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後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國後期的精彩之處。雖然二人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奮鬥了努力了,名標青史,雖死猶榮。


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不識時務,窮兵黷武。我以為不然。"漢賊不兩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勢所必然。蜀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諸葛亮,姜維以攻為守,雖未成功,足擾敵謀,不為失計。智者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為什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以後才北伐呢?因為這時費禕才死,姜維才得總督內外軍事。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遵他遺囑,蔣琬繼他的丞相之位。蔣琬延熙九年死,費禕繼丞相位,也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讓姜維繼他之位呢?因為當時姜維的資歷尚淺,地位尚低。


姜維原是魏將,歸降了蜀漢。諸葛亮慧眼識人,將姜維引為心腹,悉心教誨,屬以厚望。關於姜維,諸葛亮曾評論道:

蔣琬和費禕都是忠良之臣,但謹於守成,無進取之心。姜維雖有大舉之志,卻屢受裁抑,費禕僅給他一萬人馬。但儘管如此,姜維也時有斬獲:

蜀漢延熙十六年,費禕死,姜維始得為大將軍,統內外軍事。也是於是年,姜維開始北伐。但他所能用的兵,也不過就是數萬人。即使如此,他也打了許多勝仗,攻取了許多地方:


這時候,曹魏政權已完全為司馬昭所據有,司馬昭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向蜀漢發動了進攻。在這期間,姜維與魏軍作戰,有勝有敗。姜維據守劍閣,使鍾會二十萬大軍無計可施,不得已準備撤軍。

就在這時候,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圍繞鄧艾偷渡陰平前後的經過,蜀漢內部的矛盾暴露無遺。

鄧艾偷渡陰平,只帶過來幾千人馬。當時成都尚有十萬軍兵。如果得訊以後,後主劉禪和諸葛瞻第一時間通報姜維,姜維回來,絕對有把握殲滅鄧艾。可是劉禪沒有給姜維送信兒,諸葛瞻也沒有,而是自己帶了幾萬人馬去綿竹戰鄧艾,結果全軍覆沒。直到劉禪投降後,下令姜維投降,姜維才知道信兒。可是一切都晚了。

由此可知,儘管姜維忠心耿耿,為國家拼命,但是劉禪(因為宦官黃皓)並不充分信任他。諸葛瞻顯然也沒有把姜維放在心上。君臣不合,上下不一,這是蜀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蜀漢滅亡了。劉禪投


降了。歷史的那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但是,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的英雄壯舉,卻還活在青史上,活在小說中,活在人心裡。人生如此,值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蜀漢的北伐是諸葛亮時代就定下來的國策,並且得到皇帝劉禪的支持,事實上,除了諸葛亮和姜維外,蜀漢一直支持北伐的人就是皇帝劉禪。

諸葛亮234年去世後,向劉禪推薦的第一接班人是蔣琬,第二接班人是費禕,劉禪接收了諸葛亮的意見並照辦。



蔣琬和費禕雖然是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但是對於北伐並沒有太多興趣,從諸葛亮要求蜀漢大軍撤退回成都來看,諸葛亮的遺命應該是不要北伐,或者不要常年北伐,因為諸葛亮明白,蔣琬和費禕再能幹,與自已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

當時的姜維官至右監軍輔漢將軍,漢中太守是吳懿,蔣琬是尚書令領益州刺史,姜維在蜀漢軍中的地位並不高,甚至不如王平,王平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監軍、鎮北大將軍,並在吳懿去世後接替吳懿為漢中太守。



更何況姜維六年前還是魏國天水郡參軍,是個降將,姜維能夠得到重用,一是自身的才能,二是諸葛亮的重用,不過即使諸葛亮去世,姜維在蜀漢軍中也談不上多重要,這個時候的蜀漢,還算人才濟濟。

諸葛亮去世後的12年間,是蔣琬執政的12年,這12年中,是否北伐?一是看劉禪的態度,二是看蔣琬的目的。畢竟皇帝的決定最重要,執政的蔣琬也有較大的決策權。



但事實上蔣琬是個消極的北伐者,要不是皇帝劉禪的詔書,估計蔣琬根本就不願意北伐,公元238年,劉禪給蔣琬下了一道詔書,詔書的內容是:

寇難未弭,曹睿驕兇,遼東三郡勞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睿大興眾役,還相攻伐。囊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任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畔。



意思就是:賊寇反亂未除,曹睿又兇狠驕橫,遼東三郡人民難於忍受暴虐,於是相互連結,與魏分離。曹睿又大舉興兵征夫,與其相互攻打。以前秦朝滅亡,陳勝、吳廣首先發難,如今有此變故,這是天賜良機。您應嚴整治軍,總率各軍屯紮漢中,一待東吳舉兵北進,兩國構成東西犄角之勢,伺機進擊。

正是因為劉禪的命令,蔣琬才在這一年開始北伐,同時劉禪命令蔣琬開府治事,方便北伐,也同樣是這一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從成都率軍進駐漢中,準備伺機北伐,蔣琬任命姜維為營司馬,率領偏師進入羌中作戰,這也是姜維第一次北伐,這一年是公元238年,離諸葛亮去世已經4年了。



這可以算是姜維的第一次北伐,不過這個時候的姜維只是跟隨蔣琬北伐,只是聽從命令而已。

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因為想要建立軍功,樹威於天下,以謀取更多政治權益,貿然率領十餘萬魏軍攻蜀,這也就是有名的“興勢之戰”。

當時鎮守漢中是王平,王平迅速作出反應,派遣護軍劉敏在興勢(今陝西洋縣北)拒敵,然後親率軍在後防備魏軍,與此同時,蔣琬、費禕、姜維從成都率軍迅速趕往漢中,之後不久 ,魏軍大敗,死傷慘重,不過這一次只能算蜀漢應對魏國侵略的反擊而已。



公元246年,蔣琬去世,費禕執政,費禕同樣是一個不太願意北伐的人,要不是皇帝劉禪壓著,估計姜維連出戰的機會也不會有。

費禕執政期間,姜維一共有3次北伐機會,由於費禕的壓制,姜維每次出兵都不足萬人,而姜維之所以能北伐,那是因為皇帝劉禪的命令。

姜維分別在公元247年、249年、250年三次出兵北伐,第一次是洮西之戰,與魏將郭淮、夏侯霸交戰;第二次是洮城之戰,姜維與魏國多員將領交戰,互有勝負;第三次還是洮西之戰,與魏將郭淮打成平手。



費禕執政期間,同時也是蜀漢人才斷檔的時期,老一輩的人才紛紛去世,比如吳懿、王平、馬忠等將領去世,蜀中軍事人才越來越少,而姜維基本上成了蜀漢軍事上的一枝獨秀,從公元247年姜維升任衛將軍開始,到公元253年費禕被刺身亡後,姜維成了蜀漢獨擋一面的軍事人才。

費禕去世後,再也沒有人可以在北伐上壓制姜維了,姜維開始了真正的北伐,完全自主的北伐,這一年是公元253年,離諸葛亮去世已經19年了。



諸葛亮去世後,並不是姜維不願意北伐,是當時蜀漢執政的蔣琬、費禕等人對北伐持消極態度,還是靠劉禪的支持,姜維才有機會北伐,在那個時候,姜維在蜀漢還排不上號,他說了不算,一直到蔣琬和費禕全部去世後,姜維才真正開始北伐,這是一個過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裡可能有人要問,姜維你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不提早伐魏,在那磨蹭什麼呢?事實上諸葛亮的接班人不止一個,按照接班次序,姜維不是第一個。

或者可以說他接班接的不全面,僅僅是接了軍事上的班。

(圖片來自題主配圖,《三國演義》姜維)

被稱為蜀漢四相的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可以算是一類人,為什麼裡面沒有姜維?只因為姜維是武將,政治能力一般,董允死後,朝廷內部開始失控,宦官黃皓攝政。

諸葛亮以及他的兩個繼承者,蔣琬、費禕都開府治事,但姜維沒有開府,也證明了他內政方面的不足。

蔣琬是諸葛亮第一位繼承人,他是主張戰爭的,在司馬懿進攻遼東開始,蔣琬去漢中等待機會,也命令姜維進攻,但收效不大。他眼看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想從水路進攻,但朝廷認為這麼做有可能有去無回,費禕姜維阻止,事情不了了之。

費禕不是個主張用兵的人,所以姜維北伐時,兵不過萬。

等費禕死後,姜維才算掌握了軍權,這才有了他相對自由的軍事行動。


泊圖泊途


姜維為蜀漢效力之前畢竟是曹魏的官兒,投降蜀漢後也一直被防備,雖說是諸葛亮嫡傳弟子,諸葛亮死後和費禕死前,姜維一直沒有拿到軍權。



諸葛亮的北伐和姜維的北伐有本質上的區別,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為了向外界顯示蜀漢的政治地位以及軍事存在,從而促成和孫吳聯合抗曹的保身大局。

蜀漢是三國裡國力最弱小的,曹魏佔據廣袤中原,將廣、兵多、糧足,最具一統天下的實力;孫吳守著戰略咽喉,又處魚米之鄉,人口繁茂,具和曹魏抗衡的國力;反觀蜀漢,在巴蜀交通困難之地偏安一隅,總人口還不到一百萬,軍事實力也遠遠不如曹魏和孫吳,那麼,只有聯合孫吳才能在戰略上對抗曹魏,但是如何才能讓孫吳對聯合抗曹感興趣呢,諸葛亮高瞻遠矚,用國力可以承受之兵力對曹魏進行襲擾,使曹魏時刻處於兩線作戰的境遇,這樣既顯示了蜀漢的軍事能力又向孫吳宣示了蜀漢的軍事實力。



姜維北伐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和轉移蜀漢內部的政治矛盾。姜維雖是諸葛亮的嫡傳弟子,在諸葛亮死後才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但終因降將身份而受蜀主劉禪和主持大局的費禕的猜忌並沒有得到軍事實權。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這時距諸葛亮去世已經19年了。


然而此時的蜀軍堅守還可以,卻不具備主動攻伐的實力,可是劉禪求勝心切,姜維為了軍權被迫多次主動出擊,勞民傷財,嚴重的耗損了蜀漢的國力,同時也暴露了蜀軍的實力,使蜀漢成為三國中滅亡的第一名。

蜀漢之滅,並非全是將軍之錯,實乃後主無道而致也!


野釣魚倌


同樣是北伐,姜維和諸葛亮之間的差距,比生薑和豬之間的差距要大多了。

在此前的問題說過,諸葛亮北伐,核心在於緩解蜀國內部矛盾,就好像計劃經濟一樣,大家集中力量辦大事。

當然,由於蜀國本錢太小,諸葛亮也不是非要把魏國打下來,所以一切事圍繞不死兵進行的。於是馬謖丟了街亭,撤;孟獲作亂了,接著撤;沒糧食了,撤……

反正每次撤兵,諸葛亮理由都很充分,有斬獲最好,沒有就算了。再加上每次出祁山之間的間隔相差3~5年,老百姓也不會覺得丞相怎麼著。

但是姜維不是。

在《三國演義》裡,姜維是諸葛亮的學生……

但按照諸葛亮的實際設想裡,真正蜀漢大權的接盤俠(接班人)是,費禕。

費禕是個諸葛亮的腦殘粉。在費禕眼裡,講任何故事都要帶著諸葛亮:

比如費禕要大赦天下,給出的理由是:你們誰能跟諸葛亮一樣明察秋毫呢?為了避免犯錯,大赦。

再比如在本題的關鍵:蜀漢政權北伐的問題上,費禕也是一樣:諸葛亮這麼牛X的人,北伐都不成功,咱這幫泥腿子,懂個屁……

於是諸葛亮死後19年,相安無事,直到公元253年,也就是延熙十六年,費禕被人刺殺了。

這時,姜維才順利進入蜀漢政權的管理層。

此時的姜維考慮的問題就是:立功,證明自己。至於蜀漢怎麼樣,一點也不重要。

再加上姜維一輩子也確實沒取得過什麼像樣子的戰功,還有一個完全可以剋制他的鄧艾……

於是可惜了,姜維就此gg。


酒騎風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立志“繼承武侯遺願,復興蜀漢”的姜維,究竟為何,等了足足十九年(不是二十年,準確的是十九年)才開始北伐呢?

一、位卑言輕,北伐的決策權掌握在他人手中

蔣琬當政十三年,歷任職位: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後,蔣琬接任,被劉禪任命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

延熙元年(238年),劉禪下詔蔣琬:“賊寇反亂未除,曹睿又兇狠驕橫,遼東三郡人民難於忍受暴虐,於是相互連結,與魏分離。曹睿又大舉興兵征夫,與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滅亡,陳勝、吳廣首先發難,如今有此變故,這是天賜良機。您應嚴整治軍,總率各軍屯紮漢中,一待東吳舉兵北進,兩國構成東西犄角之勢,伺機進擊。”於是命蔣琬開府治事,加大司馬。

費禕當政六年,歷任職位:

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費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

延熙七年(244年),蔣琬因病臨終前,將益州刺史之職讓與費禕。待蔣琬病故後,劉禪又升任費禕為益州刺史。

姜維在這十九中,歷任職位: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回到成都後,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軍漢中,蔣琬以姜維為營司馬,率領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

延熙六年(243年),姜維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遷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由此可見,期間的十四年,姜維的職位相較當權蔣琬、費禕相差較大,只是在後面的幾場戰爭中,才有機會得以提升。

正如孫子所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以姜維當時之職位和威望,根本不足以統領全軍,反之易生禍患。

二、十九年中,十三年都在休養生息,六年謀劃東征並應對曹魏兵犯漢中

諸葛亮死後,蔣琬接任後,便推行了全民休養生息的國策。

延熙元年(238年),當蜀漢得知遼東公孫淵造反,司馬懿前去平定叛亂。因此,劉禪在朝臣們的鼓動下,認為征伐曹魏的好機會已經來臨。遂下詔蔣琬,令其領兵征伐曹魏。

這時,蔣琬針對諸葛六次北伐,皆是領兵北出。孫子云: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因此,蔣琬認為秦嶺祁山一線,曹魏守軍警惕心較高,難以攻克。但是,如果從水路東征,突襲曹魏的魏興、上庸二郡,極易成攻。同時,又打算聯合東吳,一同共伐曹魏。

但是,朝中之人討論後,認為蔣琬此計太過兇險,容易被曹魏和東吳堵在上庸,全軍失陷。對此,蔣琬又同費禕思得一個萬全之計。一是,任命姜維為涼州刺史,出兵隴右之地,聯合羌族騷擾曹魏的雍涼一線,牽制曹魏西北一線兵力;二是費禕領援軍駐紮涪縣(今四川綿陽),萬一曹魏想要切斷蔣琬東征大軍之路,也好迅速出兵增援,可保萬無一失。

之後,此提議得到朝廷認可,蜀國便開始大造戰船,準備水路東征。然而,盟友東吳卻遲遲不見出軍。因此,蔣琬在漢中一等就是六年,不但因此失去了東征之機,最終於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不幸病故。

期間,延熙七年(244年)閏月,曹爽領軍出征漢中,漢中守將王平與之相持。這時,費禕率軍繞至曹爽軍後,曹爽擔心後路被斷,遂無奈退軍。

三、姜維有兩次出兵曹魏的機會,但均未獲勝,因此更無北伐之機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誅殺大將軍曹爽,奪取曹魏大權。而此時,擔心受司馬懿加害的夏侯霸,又正好棄魏投蜀。因此,姜維認為,待敵有變的機會來臨,遂上書朝廷,欲領軍北伐,但是,費禕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又不想逆了姜維之意,隨準其領軍1萬,征討曹魏。

出征的姜維,首戰便對上了魏末名將郭淮、陳泰以及鄧艾,只能敗退而回。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姜維再次領兵1萬出征曹魏,雖然無攻而返,卻擒獲敵軍中郎將郭循。但是,斐松之在《三國志》的註解中說明:郭循就是一個普通老百九。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二月,費禕便被這個郭循刺殺身亡。因而,後世許多人猜測,費禕之死的元兇就是姜維。

兩個月後,姜維便率領大軍正式開啟了北伐大業。

正如馬雲所言:就算你有管理一個大集團公司的能力,關鍵是你要有這個機會。所以,機會對於姜維非常重要,從意氣風發的青壯年,也已踏進了老年人的門檻,人生的理想也在慢慢消耗。同樣,機會對於我們任何人,都非常重要,得之也許會一展宏圖,失之可能會碌碌一生。


祥子談歷史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

姜維作為諸葛亮接班人,繼承的是諸葛亮的兵法,而非軍政大權。諸葛亮遺言:兵法授予姜維。丞相之位可由蔣琬繼任,蔣琬之後可由費禕繼任。

蜀漢大將軍姜維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主劉禪依諸葛亮遺言,加蔣琬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加費禕為尚書令,同理丞相事;加吳懿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姜維為輔漢將軍、平襄侯,總督諸處人馬,同吳懿出屯漢中,以防魏兵。其餘將校,各依舊職。姜維駐守漢中時,多次率領偏軍西入羌中作戰。

蜀漢大司馬、大將軍蔣琬

延熙元年(238年),蔣琬受命設立相府,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政。後主詔命蔣琬伺機與東吳協同伐魏,蔣琬原準備從水路進擊,因病及東吳延遲出兵未行。隨後以姜維為涼州刺史,屯兵駐守涼州,蔣琬退還駐守涪縣。

延熙九年(246年)蔣琬去世,大將軍費禕領軍國大事。

蜀漢大將軍費禕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遷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叛亂,姜維率兵平息。不久,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姜維認為自己詳熟西部風土,以自己的才智武略,可以誘使羌、胡部落作為羽翼,取得隴地往西的土地。但是費禕認為,自己和姜維等將領才智比諸葛亮差遠了,諸葛亮尚且不能平定中原;現在應該先保國治民,建功立業開疆擴土的事應該等有更顯著才能的人去做。每次姜維想出兵,費禕總是予以限制,調給他的兵力也不足一萬人。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禕被刺身亡。

同年夏天,姜維得以實行他的計謀,率兵將數萬人越過石營,圍攻狄道縣。此時諸葛亮逝世已19年,姜維年已51歲。


左秦越


姜維是在諸葛亮死後20年才北伐的嗎?我們知道,諸葛亮是死於公元234年,而姜維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47年,涼州、雍州的羌胡不跟魏國好了,要跟蜀國好,姜維是出兵至隴右,前去接應,然後在洮西,與郭淮、夏侯霸大戰一場。

有些人認為,這個不算姜維主動北伐,只是為了接應羌胡而與魏軍相戰的,這種說法也說得過去,那我們這次就暫且不算。

那在公元253年的夏天,姜維率著幾萬人攻打南安郡,陳泰前來救援,這次是姜維正兒八經的第一次北伐。那相比諸葛亮的234年,嚴格算下來,應該是十九年,而不是二十年,不過,這個不影響,說二十年也沒啥問題。

那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諸葛亮死後,姜維是二十年後才北伐?

我們先來說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接任人,其實不是,諸葛亮明確的接任是蔣琬,諸葛亮在生前,就向劉禪上表說,如果我不在了,就讓蔣琬來了,這個沒和大家說。

諸葛亮在死前,將大軍交給楊儀,楊儀誤以為是讓自己來接任,他還很興奮的除掉了魏延,回去之後才發現,諸葛亮早做好了安排,自己是個帶隊的,劉禪也根據諸葛亮之前的安排,讓蔣琬接任。

而費禕和姜維呢?這兩個,諸葛亮沒有明說,並沒有像劉邦那樣,在呂后問蕭何死後,先後安排了曹參,王陵,周勃,陳平等人。但是諸葛亮對費禕與姜維的器重是顯而易見,諸葛亮臨死的時候,就有這兩個人,而沒有魏延。

姜維到蜀漢的時候,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在公元228年,而諸葛亮死的時候是公元234年,這個僅僅才過了六年,不管從出身,還是從年紀,還是從時間來看,姜維是沒有資格接諸葛亮的任的。

蔣琬在的時候,讓姜維率偏軍入西羌,看重的就是姜維熟悉西羌,蔣琬死後,費禕接任,姜維仍然做的這個事情,就是拉攏羌、胡,其實姜維想大展身手,帶個數萬,可是費禕十分謹慎,每次都不能超過一萬。

這個事情,一直到了公元253年,費禕被一個魏國降將郭修所殺,費禕死後,那自然是姜維接任了,姜維就開始了他的北伐之旅。

可以這樣說,諸葛亮死後,姜維就一直想北伐,他完全是秉諸葛亮遺志的,可是蔣琬和費禕都是比較謹慎之人,所以姜維一直是被抑制的,姜維就只能等,等這兩個人死了,他才可以放開手腳去北伐。


歷史簡單說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去世後,蔣琬、費禕都一改其積極北伐的戰略,轉而實施保守的防禦策略。直到費禕去世後,姜維大權獨攬,蜀國才又重新實施積極冒進的北伐戰略。

筆者略述如下:

第一,蔣琬對諸葛亮北伐戰略的調整

諸葛亮死後,蜀國軍界兩大臣頭魏延與楊儀交惡,最後都死於非命。這對人才匱乏的蜀國,無疑是一大打擊,北伐計劃不得不中止。

公元235年,蔣琬出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出任尚書令,共同執掌權柄。蔣琬分析諸葛亮數次北伐失利,認為失利的原因,是進攻路線選得不好,道路艱險難行,運輸跟不上。他認為應該從水路發動進攻,順漢水、勉水東下,攻取魏興、上庸。

但是這一戰略遭到蜀國高級將領的一致反對。從戰略角度看,魏興、上庸兩城的重要性完全不能與涼州、關中相提並論,順流而下雖是有利於進攻,一旦受阻,不便於撤退。這一戰略方向,完全是徒勞無益。由於反對者甚眾,故而這一計劃也最終作罷。

不僅如此,蔣琬還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他把諸葛亮生前的軍事部署做了重大調整。在諸葛亮時代,蜀軍重兵集結於漢中,是一種積極進取的部署。蔣琬卻把兵力重點集結在距離成都較近的涪縣,戰略要地漢中只留下三萬人的兵力。

蔣琬這一調整,幾乎壞了大事。

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以十萬之眾大舉進攻漢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現卓越,漢中恐怕不復是蜀國的土地。經此一役,蔣琬選擇退休,把軍政大權交給費禕。

第二,費禕時代,蜀國開始小規模的伐魏

費禕繼任大將軍後,姜維被任命為衛將軍,成為蜀漢帝國權力中樞人物之一。姜維的立場與蔣琬、費禕不同,他是主張積極北伐的。

公元247年,由於雍、涼二州羌胡反魏,姜維領兵出隴右接應,與魏將戰於洮西。這是諸葛亮去世十三年後,蜀國第一次出兵進攻魏國。兩年後,魏國爆發高平陵政變,姜維乘機出兵,進攻雍州,被魏將郭淮、陳泰、鄧艾等擊退。這是後諸葛亮時代,蜀國發動的一次規模較大的北伐。姜維未能打破僵局,北伐依然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費禕執政期間,戰略較蔣琬稍為積極,但是總體上仍十分謹慎。在伐魏一事上,姜維與與費禕有很大的分歧。姜維本是天水人,熟悉隴西一帶的風俗民情,當年諸葛亮對他十分器重,看重的便是他的才幹與武略。姜維認為,自己可以誘降羌胡,引為羽翼,如此一來,可一鼓作氣奪取隴西之地。

不過,這一戰略被費禕沷冷水。費禕的觀點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聖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我們才能不及諸葛亮,諸葛亮北伐都無功,何況我們呢?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因此,在費禕執政期間,儘管姜維屢屢要求出擊隴西,費禕撥給的兵力從未超過一萬人。

第三,費禕遇刺後,姜維執掌大權,重啟北伐之戰

公元253年,也就是諸葛亮去世二十年後,蜀國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提前成為蜀國的第一號軍政人物,從此,蜀國開始了頻繁的北伐。蜀國對外戰略趨於激進,除了有姜維性格烙印之外,還與當時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有很大關係。

姜維執掌大權的這一年,東吳以二十萬眾攻魏之合肥。姜維乘魏國西線空虛時進攻狄道,然而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由於備戰不足,糧食出現短缺,只能無功而返。從這一年開始,蜀國幾乎年年用兵,屢興戰事。

一年後,即公元254年,魏國狄道縣令李簡秘密寫信給姜維,請求歸降蜀漢。姜維再次出兵隴西,佔領狄道,包圍襄武城,擊破並斬殺敵將徐質,後大掠而歸。不過,史料還有另一種說法,是魏軍挫敗姜維的進攻,徐質斬殺蜀將蕩寇將軍張嶷,蜀軍敗走。

公元255年,魏國爆發文欽之亂,姜維再度用兵。不過,姜維的北伐主張遭到徵西大將軍張翼的極力反對,張翼在朝廷上與姜維展開舌戰,他說:“國小民勞,不宜黷武。”姜維不聽,以數萬人馬攻狄道。是役蜀軍雖取得洮西大捷,但最終仍未能攻下狄道,退兵回國。

在姜維執政後六年,連年發動對魏國的北伐,效果卻差強人意。特別是公元256年的北伐,蜀軍傷亡慘重。《資治通鑑》記:“士卒星散,死者甚眾。”非但士氣嚴重受挫,國內對姜維的不滿情緒也與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維”。

怎麼評價姜維的北伐呢?

很多人認為姜維是窮兵黷武,這個看法有失片面。因為這六年裡,魏國屢陷危機,給蜀國太多機會,不打不行。應該說,姜維發動的北伐戰爭,多數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說,東吳二十萬伐魏,蜀國能袖手旁觀嗎?魏國毋丘儉、文欽叛亂、司馬師暴死,蜀國能不利用此機會嗎?諸葛誕之變,壽春之戰吸引二十六萬魏軍,姜維能視而不見嗎?

問題是,蜀軍沒能把握住這些機會。除了洮西之戰取得大勝之外,其餘戰鬥皆乏善可陳,甚至在魏軍主力完全投入壽春之戰、關西空虛之時,姜維也無功而返。制約蜀軍戰鬥力的因素很多,比如作戰距離遠,糧草運輸困難,大型攻擊武器不易運輸,攻堅戰能力低下等等,同時魏國方面的郭淮、陳泰、鄧艾等皆一時之良將,加之以逸擊勞,遂使姜北伐,屢屢無功而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