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徵董卓,哪路諸侯強大?怎樣排名?

五金員工陳可為


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當時是誰的實力最強呢?要是細究起來,也許讓人挺吃驚,即不是名震朝野的袁紹,也不是武藝高強的孫堅,更不是矯詔天下,發起盟檄的曹操。

實力最強的其實是袁術。


咱們來檢點一下各方諸侯的綜合實力。大家都知道,一般地來說,這個“刺史”就相當於省部級大員,掌握著一方的軍政大權,而“太守”相當於市長,是州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是沒有兵權的。但在當時那個亂世中,有些太守們不聽刺史的話,也伸出手去掌握了軍隊。所以在分析各方強弱的時候,咱們要考慮的是綜合實力。


1.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袁術當時已經是後將軍了。這個後將軍很了不得,由於袁術還是南陽太守,他這個後將軍就能合理合法地徵用和調動當地的正規軍。而且袁術管理的這片地方比較有錢有糧,佔據了最富庶的幾個城池。論綜合實力,在十八路諸侯中,袁術才是最強的。當時孫堅還是依附於他的。

2.北平太守公孫瓚

千萬不要小瞧了這個公孫瓚。公孫瓚的槍桿子抓得緊,他佔有北平,地形險要。更重要的是,朝廷委派他總管北方四州的防衛,這就使他能迅速壯大自已的兵力,他手下有強大的騎兵部隊,他的軍隊數量並不是最多的,但都兇悍慣戰,戰鬥力絕對是最強的。而且劉關張三兄弟當時還依附於他呢。

3.冀州刺史韓馥

為什麼說冀州的韓馥很強呢?韓馥控制的冀州地盤廣大,人口眾多。當時袁紹還並沒有發展起來,從法理上,袁紹的地位還低於韓馥,而且會盟諸侯的軍隊主要是靠韓馥來提供後勤補給。他掌握著盟軍的營養輸送。

4.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必須要說到這個袁紹了,當時袁紹沒有多大一點地盤,比不上韓馥;他的兵力也不足夠強悍,完全不如公孫瓚;口袋裡也沒有多少票票,不如袁術。但袁紹最大的優勢是擁有強大的政治資源,關係網遍佈朝野各地。

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十八路諸侯討董時候,袁紹並沒有將他最精銳的部隊帶來,顏良、文丑都不在軍中,他們幹什麼去了?而且,會盟之時,他讓袁術控制了盟軍的糧草補給,而這原本是由韓馥掌握的。而討董失敗後,袁紹迅速帶領顏良和文丑奪取了冀州,趕走了韓馥。

居然還有這種操作,袁紹可不簡單啊!

5.徐州刺史陶謙

不要覺得陶謙手下沒有帶來幾個能征善戰的猛將,就認為他實力不強。要按照綜合實力分析的話,陶謙絕對在前面。在會盟討董的這個時候,他比孫堅、馬騰都要強得多。

徐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盤不小,還很富有,人才濟濟。在陶謙手中並沒有完全釋放出能量來,但當劉備獲得徐州以後,馬上就發展壯大起來。所以說,陶謙的實力是很強的,但他的整合能力確實遠遜於劉備。

6.陳郡太守張邈

別看張邈只是一個太守,但他所佔據的陳留郡是個大郡,人口數量甚至超過了冀州刺史韓馥所掌握的冀州。所以,張邈的實力也是很強大的,無論財力物力還是人力,都排在前列。


7.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孫堅現在還依附於袁術,所以袁術還是有辦法能夠牽制住他。一個糧草問題就讓孫堅一籌莫展,無法建功立業。孫堅的優勢是麾下有一些能征慣戰的將領,手中還掌握著一支聽命於自己的軍隊。孫堅的致命弱點是錢糧不足,缺少可供發展的地盤。

8.西涼太守馬騰

馬騰其實當時還並不算強大,董卓進京前還是涼州刺史呢,西涼鐵騎的主力早被人家董卓帶走了。馬騰手中掌握的那部分軍隊數量並不多,他佔據的地盤又比較貧瘠,發展起來比較困難。

其它就不細細排列了。比如像豫州刺史孔伷,官位挺高,但實際上他能力不行,沒有幾個人把他當回事;兗州刺史劉岱也是這種情況。

河內郡太守王匡空有一腔熱血和報國之志,實際是個傻蛋,不懂得保存實力,總想冒頭。結果王匡和他麾下最猛的名將方悅都被呂布幹掉了。

北海太守孔融也想出頭露面,他的部將武安國其實挺厲害的,使一雙大錘,在呂布馬前走了十餘合,被斬斷了手腕。以武安國這樣的武藝,不亞於張郃了。如果不被呂布斬傷,後來北海被圍時,完全可以與管亥一戰。

在眾諸侯中,比較弱的是東郡太守喬瑁和濟北相鮑信。偏偏這兩位特別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存在,被華雄收拾得挺慘。

還有山陽太守袁遺 、廣陵太守張超表現很低調。上黨太守張楊還撿了點便宜,把喬瑁給幹掉了,從自己人身上獲得一些實益。
當時曹操還只是個驍騎校尉,官職卑小,地位很低,沒有地盤。麾下也不是什麼正規軍,而是招募而來的私人武裝,也就是三五千人馬。手下雖有幾個武藝不錯的戰將,但兵力太少,在眾諸侯中完全排不上號,論綜合實力,肯定在十名開外了。


饞嘴肥貓鏟史官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鈾。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共計18路諸侯。

但正史記載只有十三路諸侯

無西涼太守馬騰,他不僅沒有參加討董聯盟,而且是董卓的同黨

無張楊,當時他只是跟劉備一樣只是義勇軍,僅隨軍征戰罷了,更別說是什麼上堂太守了

無北海太守孔融,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

無暇討董

無北平太守公孫瓚,當時公孫瓚正在對付烏桓,亦沒參加~

東漢末期,董卓可以說是一家獨大,廢立皇帝對他來說都易如反掌,這樣的舉動當然會招來其他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大家就聯合起來想要滅掉董卓,這件事情在《三國演義》當中也有描述,書中寫“十八路諸侯”聯合對抗董卓,但是說了這麼多年,你知道這十八路諸侯都是哪十八路嗎?當年討伐董卓的都有哪些人?



  《三國演義》中董卓篡權,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嘗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還都,揚言殺賊大勝而回;於城門外焚燒人頭,以婦女財物分散眾軍。可謂人神共憤。後招致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袁術,字公路,家族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紹之弟,被舉薦為孝廉,經多次調任做到河南尹、虎賁中郎將。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韓馥,字文節,潁川郡人,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後被董卓派為冀州牧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緒兗州陳留郡人,因清談高論被譽為名士,任命為豫州刺史。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劉岱,字公山,東萊牟平人。兗州刺史,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漢末群雄之一。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節,兗州泰山郡人。 官至河內郡太守。起初,在大將軍何進底下,擔任大將軍府掾。何進去世後,受拜為河內郡太守。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陳留太守。在汴水之戰後歸附曹操。此前因為與袁紹有隙,又曾與呂布交往,袁紹幾次叫曹操殺張邈,但曹操都未聽從,跟張邈更為親近。後曹操帶兵討伐陶謙時,張邈與陳宮叛曹迎呂布為兗州牧。後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跟隨呂布投奔劉備,全家及弟弟張超都被曹操殺於雍丘。張邈在向袁術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殺。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喬瑁,字元偉,兗州刺史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袁遺,字伯業.他是袁紹和袁術的堂兄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鮑信,字允誠,泰山平陽人,拜濟北相。鮑信受何進徵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陽時適逢董卓進京,鮑信勸袁紹除掉董卓,袁紹不同意。後袁紹、曹操等人起兵對抗董卓,鮑信也起兵響應。後聯盟破裂,鮑信勸戒曹操靜觀其變。青州黃巾軍進攻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所勸貿然出戰,兵敗戰死。鮑信把曹操迎為兗州牧。在與黃巾軍交戰期間,鮑信為救曹操不幸戰死,曹操後來追記功績,賜封其子。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張超,表字不詳,東平壽張人,廣陵太守,張邈之弟。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陶謙,字恭祖。丹陽郡丹陽縣人。

  陶謙最初為諸生,在州郡任職,被舉茂才,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剌史、議郎,性格剛直,有大志。後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任揚武校尉,之後又隨張溫徵韓遂、邊章。188年,徐州黃巾起,陶謙被朝廷任為徐州刺史,擊破徐州黃巾,並推行屯田,恢復生產。爾後聽從王朗、趙昱建議遣使進京朝貢,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晚年因戰事上為曹操大敗,徐州大半幾乎遭兵禍所害,以致過度憂勞而逝,享年六十三歲。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人,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馬超、馬休、馬鐵之父。

  馬騰身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性格賢良忠厚,受眾人尊敬。漢靈帝末年,被州郡署為軍從事,掌領部眾。累遷至偏將軍。涼州刺史耿鄙為叛軍所殺後,馬騰與邊章、韓遂等在涼州共同起事。

  初平三年,與韓遂共同率眾前往長安,被任命為徵西將軍。興平元年,馬騰企圖連結種邵等誅殺權臣李傕、郭汜,但為其所敗,只得回到涼州。不久被赦免,拜安狄將軍。其後與韓遂結為異姓兄弟。建安七年,轉為徵南將軍,開府。後與韓遂不和,互相攻擊。建安十三年,被徵為前將軍,假節,封槐裡侯,屯槐裡。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公孫瓚,字伯圭,遼西令支。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初平四年,公孫瓚擊殺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他與袁紹多次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困於高樓,引火自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張楊,字稚叔,雲中人。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幷州募兵,此後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董卓封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建安元年,獻帝返回洛陽,張楊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 興平二年,曹操進圍呂布。張楊素與呂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卻因實力不足而辦不到,於是出兵東市,遙為呼應。不久,其部將楊醜殺張楊以應曹操、致使曹操盡收其部眾。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稱帝后,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司空袁逢之子。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第十八鎮,曹操

  操作檄文以達諸郡。檄文曰:“操等謹以大義佈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發檄文去後,後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龍城之影


《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徵董卓,那路諸侯強大?怎樣排名?

這一問,是問《三國演義》小說中十八路諸侯征伐董卓時那路諸侯所出兵力強大。十八路諸侯會盟洛陽,是為征伐董卓。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 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彙集洛陽,對陣董卓兵馬。

我認為在十八路諸侯會盟洛陽,征戰董卓之戰中,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出兵強大。

十八路諸侯對董卓兵馬征戰中,盟主袁紹令先鋒孫堅出戰,當先鋒孫堅丟盔棄甲,損兵折將,好不容易才逃了回來後,盟主袁紹見孫堅兵敗,趕緊召集諸侯們商量對敵,諸侯們都十分驚恐,黙不作聲。袁紹讓幾位將軍先後迎戰董卓兵馬,可不到幾個回合,都被董卓手下將軍華雄斬於馬下,袁紹帳下無將能敵華雄,長嘆說他的上將顏良、文丑沒有來。其時,劉備、關羽、張飛已追隨公孫瓚抗擊董卓,關羽、張飛為馬弓手和步弓手。關羽見盟軍無人敢對敵華雄,按捺不住,請戰迎敵,傾刻間,帳外鼓聲隆隆,喊聲一片,好像天崩地陷一般,不一會,關羽便溫酒斬華雄。董卓失了華雄,便調兵遣將,同呂布等帶領十五萬大軍,直逼虎牢關決戰。袁紹派公孫瓚等八路諸侯一齊對敵。呂布手持畫戟,騎著赤兔馬,威風凜凜地出陣討戰,每日叫陣,一連殺了河內名將方悅、張揚大將穆順等好幾名大將,砍斷孔融大將武安國的手腕。公孫瓚大怒,帶本部兵馬親自上陣,劉、關、張三英戰呂布,八路兵馬一齊掩殺上去,殺敗呂布。呂布吃了敗仗後,董卓便放棄洛陽,帶著漢獻帝劉協遷都長安。十八路諸侯會戰洛陽至此結束。

從兩軍對陣戰鬥出戰及勝負結果,可知十八路諸侯中,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強大。有道是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

那麼,十八路諸侯怎樣排名呢?

當然是按《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所列十七路諸侯排名。“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牧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 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所列第十七鎮。加上“京官”、驍騎校尉曹操本部兵馬,共計十八路諸侯。


景陽鍾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大多起兵不久。就拿曹操來說,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命到陳留舉義旗,號召天下有志之士聯合討伐國賊。曹老闆是這次事件的發起人。但他的實力卻並不強大。只不過在陳留招了幾千兵馬,手下戰將也只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六人。

再比如袁紹、袁術兄弟,這兄弟兩雖然家世顯赫,但他們也剛剛逃出京師不久。兩人都是公元189年逃出京師,而曹操號召諸侯討董,幾乎是同一年發起的。雖然他們依靠袁氏家族的影響力,徵召了一些士兵,但實際並不算強大。

袁紹寄居在韓馥的冀州,正如韓馥的長史耿武所說:“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孩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殺。”袁紹的實力遠不及久居冀州的韓馥。

而袁術則是寄居在劉表的荊州,不得不以拉攏孫堅來與劉表制衡,二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一旦失去呼應,立馬會被劉表吞併。

公孫瓚當時也不算強大。十八路諸侯聯盟前不久,朝廷剛派了一個頂頭上司劉虞到幽州。公元189年,劉虞主持施行仁政,收復了遊牧民族部落。公孫瓚向來主張窮兵黷武。在幽州境內,劉虞的威望遠勝窮兵黷武的公孫瓚。

馬騰更可以用弱小來形容。起初,馬騰、韓遂加入了王國的叛軍。公元189年,王國被朝廷擊敗,二人廢除了王國,劫持閻忠為主帥。不久後閻忠病死,馬騰、韓遂便大打出手,兩家勢力削減得非常厲害,馬騰的妻子也是被韓遂殺了。


因此!曹操、袁紹、袁術、孫堅、馬騰、公孫瓚都不是最強諸侯。

那麼?實力最強的是誰呢?不是冀州刺史韓馥,也不是兗州刺史劉岱。而是他……

沒錯,他就是徐州刺史陶謙。陶謙公元188年被任命為徐州刺史,上任之後,他做了兩件事。

第一,啟用泰山臧霸、孫觀等當地豪強,穩固了徐州的內部局面;

第二,大敗徐州黃巾部落,將黃巾殘餘勢力全部趕出了徐州境內,趕到劉岱的兗州,就是後來曹操收降的三十萬青州兵。


這說明什麼?說明徐州內部非常團結。臧霸等人接受了陶謙的安撫,整個徐州境內上下一心。內部的叛亂也得以平息,陶謙的徐州政權才是十八路諸侯中最為穩固的。

陶謙的王牌隊伍是丹陽兵,戰鬥力非常強悍,數十萬的黃巾軍都如此不堪一擊。足見徐州牧陶謙的實力不容小覷。當初劉備投靠在公孫瓚麾下,公孫瓚讓他輔佐田楷,陶謙只給了幾千丹陽兵,就使得劉備甘願脫離田楷歸為徐州。

因此!徐州牧陶謙,才是十八路諸侯彙集時期的最強割據勢力。


愛尚文史


題目是《三國演義》,所以就用小說撕逼時最常用的定檔方法,來給十八路諸侯分個類。

論外:

劉備。作為討董章節最出風頭的勢力,劉備一夥並不是十八分之一,給個單獨分類。

袁紹。討董全程,袁紹麾下沒有出場一將,部隊也不曾出現在前線。但袁紹作為聯軍盟主,自然給聯軍整體的決策做出了一定貢獻,給個單獨分類。

第一檔次,對戰局直接作出了正面影響,且不賣隊友。

公孫瓚(諸侯合兵後第一個直面呂布且全身而退;向袁紹推舉了劉關張)

孫堅(迎戰華雄但失敗;董卓遷都後前往洛陽滅火)

曹操(檄文作者、聯軍發起人;向袁紹擔保關羽;董卓遷都後獨自追擊但失敗)

第二檔次,對戰局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且不賣隊友。

王匡(直面呂布,麾下方悅戰死)

喬瑁、袁遺(執行了對王匡的救援)

鮑信(和孫堅爭功,族人鮑忠戰死)

韓馥(潘上將可斬華雄,然後戰死)

張揚(麾下穆順戰死)

孔融(麾下武安國被剁手)

第三檔次,對戰局出力較少,但沒有賣隊友記錄。

陶謙(出兵和呂布對峙)

馬騰(應檄文在涼州起兵)

孔伷(應檄文在豫州起兵)

張超(和族人張邈一起支持曹操矯詔)

第四檔次,有內訌行為。

劉岱(聯軍解散前為了糧草襲殺喬瑁,且沒有出戰記錄)

袁術(斬華雄後排擠劉備一夥;剋扣孫堅軍糧草)


AlmostW


第一個袁紹。身為四世三公的他,當時是渤海太守,手下有顏良文丑,威風不可一世。

第二個袁術。袁術是嫡長子,一直對庶出的袁紹不感冒,儘管如此,袁術這個人也不可小覷。佔據淮南兵精糧足,況且手下有孫堅那樣的猛將。

第三個曹操,儘管當時曹操還不成氣候,但是他很有志向,也是唯一一個敢和董卓硬碰硬的諸侯。

第四個孫堅,勢力很強勁,可惜受到袁術兄弟的排擠。

其次公孫瓚等人。


李治亞文史博客


既然題主問的是《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那我們就先來看看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吧。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鈾。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共計18路諸侯

知道了十八路諸侯的人選現在就可以對各路諸侯的軍事實力做一個簡單的對比了。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比較簡單的概括: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從這一句話可以得知當時各路諸侯所帶來的討伐董卓的兵力其實都差不多,但是各自的實力是不能已帶來的兵力為參考的,畢竟誰也不會傻到把自己所有的兵力都帶出來的。因為三國演義作者的這一籠統的寫法,使得我們很難從兵力這裡得出誰的實力更強。但是我可以從一個方面得出應該是袁紹的實力在當時是最強的。

我得出這個結論的唯一根據就是:誰牛誰說話就算數。鑑於這個和事實上的當時的盟主就是袁紹,所以我得出的結論就是實力最強的就是袁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