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價值和意義

1、甲骨文是原始書法美的濫觴。(這個最重要)

形象美與自然美。由於漢字源於象形,甲骨文形體仍帶有類似於圖畫的物象生動之美,這也是原始自然美的體現。傳蔡邕《九勢》雲:“書肇於自然”,甲骨文即是這種自然之美的獨特載體。

抽象美與人工美。由於文字從一開始就與圖畫有著本質的區別,其式樣是抽象的,加之契刻不斷簡化,甲骨文向著符號化方向發展,這種介於似與不似之間的符號來自於人工的抽象。劉熙載《藝概 書概》雲:“書當造乎自然”,甲骨文的抽象之美是先民對自然的一種再創造。

獨特的契刻之美。很多甲骨文刻手操刀若筆,技藝精熟,使得線條抑揚頓挫、提按分明、直曲變化、方圓大備。這種刻與寫的雙重美感是後世書法中少有的。

從書法角度來看,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書法藝術的諸多審美元素。在筆畫上,甲骨文由於是刀刻而成,其線條呈現出刀刻勁健、中鋒爽利之意,具有獨特的線條美,並且這樣的線條通常帶有質樸、古雅、自然的氣息;在結構上,

由於沒有介格和字法“楷則”限制,結字多自由活潑,其造型也帶有大小參差、肥瘦狹闊、正欹疏密對比的強烈變化,或緊或斂,天真爛漫;在章法上,每行字均豎向排列,以縱勢為主導,但並不像後世書法均從右往左書寫,甲骨文也有自左向右書寫的。甲骨文總體風格豐富多樣,或雄偉、或秀麗、或峻峭、或放逸,形態不一,異彩紛呈。

總之,甲骨文是大樸時期的“至醇”與人工抽象相結合的表現,蘊含著自然中的人文精神。這種形象與抽象、似與不似、寫與刻之間,是一種獨特的美。其美不是來源於美化修飾,更多是來源於先民與生俱來的對美的直覺和追求,以及後世的審美移情和追認。甲骨文是原始書法美的濫觴。

2、甲骨文是漢字發展與書體演進的基礎。

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態,是漢字一脈相承的源頭。由於甲骨契刻的不斷髮展,在契刻中發生了線條性簡化、省略性簡化和書寫性簡化三種簡化方式(詳見七卷本 先秦秦代卷第96頁),從而使得文字由早期的象形發展成為抽象程度較高的符號語言,引發了書體演進。

3、甲骨文是後世書法創作的營養。

甲骨文以其自身的獨特魅力,折服了近現代眾多書法家,不少書法家從甲骨文中得到啟發,甲骨文成為新的取法對象,也成為書法家汲取營養的載體。以寫甲骨文而著名的書家主要有羅振玉、孫儆、董作賓、王襄、商承祚、潘主蘭、沙曼翁等。雖然都取法甲骨,但諸家所寫甲骨又各不相同,詳細情況如下。

五、甲骨文書法家

1、羅振玉(1866—1940),字叔蘊、叔言,晚年號雪堂、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於古器物學、考古學、金石學、甲骨學、農學等方面皆有成就。精於收藏考釋,著有《殷墟書契菁華》《殷墟書契前編》《殷墟書契後編》《殷墟書契考釋》等,被譽為“開甲骨文識字之始”,是近代以甲骨文入書的開創者。

羅振玉書寫的甲骨文書法,並不真的以龜甲獸骨上的鍥刻線條為模仿,纖細且每每以出鋒書之,而是參以中鋒篆法,圓勁雋秀,緊密工穩,端莊嚴整。深厚的書學功力以及博大的學問根底,使得羅氏由篆隸向契文書法轉型時似乎顯得遊刃有餘。

2、孫儆(1866——1952),字謹丞、謹臣,號滄叟,諡號慤文先生,江蘇南通人,是清末的著名學者,一生從事甲骨文、經學、古文字學、教育學、書法等方面的研究。

其用甲骨文寫的書法用筆如鐵錢金絲,如刀刻貌,刻痕蒼勁有力。字形上借鑑中山王銘文,用筆仍然是甲骨文的用筆。孫儆創作甲骨文書法作品時,將已知的甲骨文字重新提取出來整合為新句,再按照原有的字體構成方法以毛筆書寫,保留了甲骨文最典型的刀刻印跡。這樣的書法作品以古文字字形表達出現代意義,是推陳出新的典範。

3、董作賓(1895--1963年),字彥堂(或說號彥堂),河南南陽人,是我國甲骨學和考古學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是殷墟科學發掘的開創人、甲骨學一代宗師。

董作賓寫的甲骨文並不完全描摹甲骨原形,而是將本是契刻的甲骨文賦予了書寫性特徵,粗細分明,筆畫婉轉流美,圓潤秀麗,但也保留了甲骨文的肅穆清新、高古純樸氣質。

4、商承祚

(1902—1991),廣東省番禺縣人。古文字學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字錫永,號駑剛、蠖公、契齋。出身書香仕宦之家,早年從羅振玉選研甲骨文字。先後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中山大學等大學。有《殷虛文字類編》、《商承祚篆隸冊》行世。

商承祚先生幼時在其父親的影響下,研習唐楷,於顏體所得尤多,略參何紹基筆意,遒勁醇雅。後從羅振玉先生習甲骨文,追求契刻意趣,用筆如刀,古樸中有峻利之勢。商承祚對金文書法用功較多,故他寫的甲骨文帶有明顯的金文特點。

5、潘主蘭(1909—2001),原名鼎,祖籍福建長樂,1909年生於福州。1928年肄業於福建經學會國文專修科。1929年一1937年以教書為業。新中國成立後,於1956年執教福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講授國文、書法、藝術理論等課程。

潘主蘭是當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家,同時畢生致力於甲骨文字的研究,並運用於實踐。他創作了大量的甲骨文書法作品,解決了甲骨文書法創作中的用字疑難,拓寬了甲骨文書法創作的路子。他所書的甲骨文,多保持甲骨原貌,用筆遒勁尖銳,轉折方峭,用毛筆表現出了刀刻的效果。

6、沙曼翁(1916-2011),清宗室,姓愛新覺羅,原名古痕,別號曼公,昧公,寐翁。江蘇鎮江人,蕭蛻庵弟子,精甲骨,鐘鼎,秦篆,漢隸,楷書,行草,所作醇雅秀穎,善篆刻。

他的甲骨文作品用筆如刀,大膽使用宿墨,以增強線條的墨色變化,高超細膩的筆墨技巧,使筆畫堅挺而又寫意,深具甲骨文神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