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普通话,如何作出规范严格的律诗的呢?

地球王者水熊虫


律诗的平仄的确倒诗词爱好药`,有的人感叹,学到八十岁都还把不准平仄。有学者考证过,粤语是標准的平仄语,讲粤语的广东人不必苦学,一出口则八九不离十。而普通话,据考证,是蒙古人统治中原时,汉蒙结合的语种,所以平仄有误。

为学律诗方便快捷,现公开“秘方"。

一,用普通话的“零",“三`发音为尺子,(也可视为简谱的曲),衡量每个字,若同音的则为平声,反之则为仄声。如数字中,从一到亿,只有“三"和仟是平声,其余的都是仄声。另如东西南北方位字,除北不合零三发音是仄外,东西南(三三零),无疑都是平声。

二,懒人的办法绝招,买一本《词源》,汉字的平仄全都可找到。

以上提供的方法,若不想学,或学不会,对不住了,说明你与律诗无缘。不必浪费时间,转学其它适合自已的艺术为好。


客家乡音


虽然古人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普通话,但读书人一般都要学习官话,这种语音我们可以称之为“雅言”,是古代的普通话,否则士人到各地游历、为官都没有办法交流了。

“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至今已无方言可完整对应。从夏之后,“雅言”一直存在、演变。

有学者认为:“雅言”准确地讲应是“夏言”。“雅”、“夏”通假。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洛阳地区的语音成为全国标准音并沿袭了近4000年。大致的变迁如下:

【先秦时期】

周朝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夏朝建都在洛阳,殷代建都在洛阳周边的河南地区。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应当就是在洛阳一带,据推测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自此,洛邑地区的语言就渐渐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据传,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秦汉两朝】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两晋南北朝】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阳雅言为国语。永嘉之乱,洛阳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为基础正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隋唐定都洛阳,此时中原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宋朝时期】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而在北宋亡国后,南宋时代的刘渊又基于《广韵》著《平水韵》。

【元朝时期】

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燕山以东现北京地区)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明朝时期】

明代以中原雅音为正。明代以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侵入,衣冠南渡至南京地区,故南京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北京官话通行范围小,地位较低。

【清朝时期】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

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朝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

【民国】

1913年2月15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

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会议依照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中的常用字审定了6500多个字的标准读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老国音”。

“老国音”推行不到两年,又爆发了一场“京国之争”的大辩论。当时很多学者都认为应以比较简单的北京音为标准,修改国音,去掉“老国音”的尖音和入声等语音成分。

1932年,教育部公布 《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北京音以“新国音”为标准读音。

【新中国】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任务是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和推广普通话的决议。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以哪里的方言为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种。

  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第2,获51票;吴语(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第3,获46票;粤语(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第4,获25票。


再说说诗词创作的音韵。

古代写诗填词,在音韵上,都有约定俗成的用法,甚至还用韵书可作参考。在考进士时,如作诗赋,都要依官韵,比如宋代的《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这切韵参考的语音,一般认为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谓南北音系主要应当是指同出于洛阳旧音一系的金陵、洛下两支当时的官音。而非今日的南北汉语方言)。

唐宋以后的近体诗、词的创作,大多都是合《平水韵》、《词林正韵》(都是《切韵》系统)的,所以更多的是依据当时金陵、洛下的官音。

更早之前,在没有韵书这种标准前,诗人的创作可能没有那么规范,诗歌也不讲究平仄,甚至有些诗篇都不押韵。但大多数的诗歌,都还是用韵的。诗歌的用韵,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串联作用。押韵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二是便于记忆作用。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

因此,在没有规范,没有标准的情况下,诗人的创作应该会依据自己区域的读音来做到押韵,比如屈原的《楚辞》,就是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来创作的,这个楚地方言声韵,就和别的地域有所不同了。


最后一个问题,题主说:有些律诗现在读起来似乎不够押韵。

那是因为普通话是被“胡化”了的汉语,比我们所有汉语方言都要远离古代发音,很多字读音变化了。我们在笑台湾“蜗牛”读成“wa”牛,却不知这个“蜗”是和“娲”、“娃”同一个韵的,古人写诗用在一首诗中押韵时,读起来能押韵,但我们用普通话读就不押韵,但台湾的国语可以押韵。

前两天在头条看到一个视频,是台湾的节目,他们讨论中国的造船,经常说到多少“艘”多少“艘”,台湾人将这个“艘”读成“骚”,下面评论都是取笑台湾人不会讲话。但“艘”这个字,在中国古代的韵书里,比如《平水韵》,既可入豪韻,又可入尤韵同。在同一个韵部里,还有诸如高、劳、豪、涛、毛、袍、曹、刀等字。

很多诗,用方言读能押韵,用普通话就不押韵,是因为方言比较接近古汉语,普通话发言变化太大了。


诗词在线


古人交流说当地方言,诗词有韵书,是朝廷颁布的,统一执行。韵书在今天我们学习的,诗就叫平水韵,笔用词林正韵,都叫古韵。平水韵就是古吴语,相当于今天的江苏话。普通话属于北方语系,初期叫北京官话。清廷曾命之叫国语,更早叫雅言。

后来国家在河北滦平县选定为标准普通话的采集地,确定了普通话并全国推行。还编修新立了中华新韵,也就是以普通话发音的韵书。

目前诗词用韵,格律诗用平水韵和新韵。词用词林正韵,词不用新韵。词的其他韵都是野路子,什么龙榆生词谱,白香词谱,都不符合韵声理论。


白鹭午午


【夜饮】

兄弟夜聚饮,

酣畅互交心,

少小相玩伴,

岁月渐染鬓;

絮聊诸般苦,

前望路艰辛,

笑对醉无语,

轮敬端杯频;

酒烈吞莫抿,

满盏且倾尽,

浪淘君未去,

兴至我抚琴。

青鹏2018初冬夜











青鹏1978


我们的普通话是1956年开始规范称呼为“普通话”的,而她的前身,与古代的官话有很大联系。古代有统一的语言,叫做“官话”,最早是官方标准语,早期被称作“雅言”,到明清时候才被称作“官话”,1909年的时候,被规范为“国语”,再到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所以,普通话的前身其实就是古时候的雅言或者官话或者国语。


郑好奋发


古人没有普通话,其古典诗词的押韵,是根据“诗韵”的各个韵目中的同韵字而选用的。如【佩文韵府】就有106个韵目,分为十九部。估计有五六千韵字,足够编撰。如一东:东虫葱冲工功共红恭宏洪空龙弄隆---


赖何能


好的律诗讲究的是押韵对仗,跟普通话没有关系。你可以用普通话朗读一首诗,用东北话或广东话也一样可以,甚至会朗读出不同的韵味来。


石纪德


应该是官话是通用语!


手机用户57169735612


所谓格律生韵,一切都是基于方言。与普通话没有半毛钱关系。


雸夜青藜


谁说没有普通话?有官话的。古人以入声去声平仄押韵,妥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