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你会写吗?

韩江冠


七律 · 战瘟神

瘟疫之源在武汉,

速传全国实罕见;

口罩扶身防肺炎,

誓要毒魔下黄泉 。

封城堵村阻串门,

路断人稀居家屯;

庚子春节无欢腾,

十亿人民战瘟神 。

曾祥锡作

2020.02.07




风车岗


律诗,我在学习写,写好律诗的确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⒈写律诗之前,必须学会对仗,因此要掌握有关对仗的基本知识,从两字对开始练习,到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七字对,直到学会为止。在练习过程中,可请内行的指教。

⒉写律诗之前,最好先写绝句,绝句学会了,再写律诗就比较容易了;也可以先写古风(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以练习写作。不要写那些不合格律的诗。

⒊喜怒哀乐,皆可入诗。有感就写。初写律诗,可先按照“起承转合”的布局,写些风景诗,而后扩大范围,写“书怀”、“怀古”、“会友”、“思亲”等等诗。

⒋初写律诗时,可以先不计较平仄,待写好初稿后,再按格律要求调整不合律处;或用倒装句,或用同义词代替,或参考《诗韵合璧》及有关书籍,更换词语,或进一步诵读古今优秀的律诗,搁置几日后再推敲修改,这样会推动作者动脑筋,往往能写出更好的诗句来。

⒌写好律诗初稿,请里手行家当面评议,收效更大。



下面几首是我学写的几首七律,大家可以指正批评:

除夕感怀

白絮飞扬下九天,凝江锁玉枕风眠。

篱前雪缀千枝冷,墙外梅开几树妍。

举目向阳温肺腑,思春盼雨涤云烟。

欢歌一曲全家福,不再漂流自此年。



2018春节感怀

玉犬追年又一轮,喧天夺旺喜迎新。

且辞去岁邀佳节,更唤东风拂旧尘。

霓影炫开今夜美,烟花烁亮阖家亲。

举杯斟酒吟团聚,诗意拈来万里春。



毓璜顶瑶池春雪

万里寒酥九阙来,银妆素染画烟台。

瑶池溯古千年佑,玉雪雕今一色裁。

望眼毓璜添气象,披琼松柏锁尘埃。

春风如约声声近,欲唤桃红朵朵开。



律诗怎么写,之前写过这篇文章。

我们知道,近体诗分为两种,“绝句”和“律诗”。刚接触诗词格律的爱好者可能会觉得“律诗”太难写了,所以一般只会选择“绝句”来写。那么究竟怎么可以写出一首完整的“律诗”?笔者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律诗?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格律,这里就不再多提,我们今天主要讲“律诗”的形式。“律诗”相对于“绝句”来说,其实差别不大。你可以这样理解“律诗”:把“绝句”拆成两部分,在中间塞进两个对联。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很少用到的情况,就是“排律”,我们下面再讲。所以说,律诗的形式其实就是在绝句的基础上作出引申。

对仗有哪些内容?

“律诗”的风格一般都是以典雅为主,那么作为“律诗”的招牌,中间“对仗”的两联(两句成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相当于一首诗的门面,“对仗”的工整直接影响整首诗观赏性。

所谓“对仗”就是上下句(出句与对句)对应的字词性要相同,其形式要主要有以下几种:

  • 邻对:不仅词性要相同,而且还要词类还要相近。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日”对“河”、“山”对“海”都是大自然的物体。“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这是《笠翁对韵》概括的邻韵,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观阅一下。

  • 宽对:与“邻对”正好相反,只要求词性吻合就行了,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等。

  • 自对:也叫“当句对”,即在本句之中意境有对仗的形式存在了,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

  • 扇对:也叫“隔句对”,它是一整联与下一联对偶的,即两句与两句对仗。比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白居易)但是这种情况用在八句律诗中比较少,一般是用在“排律”中。

  • 流水对:如其名,行云流水,要求上下两句的意思逻辑要连贯,而且次序不能颠倒,就好像一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等,这在对仗中是属于比较高级的。而且,虽然语境要连贯,但是意思不能相同,不然就是以下这种。

  • 合掌对:这是律诗对仗的禁忌。何为“合掌”?就是两句话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就像双手合起来一样,这样从内容上读起来就觉得拖沓,写律诗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点。

  • 错综对:把对仗的位置相互错开,也叫“交错对”、“交股对”等。比如,“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多”对“少”、“密”对“疏”,但是位置却错开了。也不局限于形容词,比如“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君”对“我”,位置也是错开了。这种情况一般是为了符合格律而倒装的,有些则是故意为之。

  • 借对:这种对仗比较复杂一点,他有两种形式。1.谐音对:就是可以用谐音的字来对。比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红”是颜色,本来应该也对颜色,但是“子”跟“紫”谐音,所以也可以用来作对偶;谐义对:一般是用在一字多义上的。比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本来有平常的意思,但是原来的意思是代表数量的,古代是“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所以“寻常”可以用来跟量词“七十”对仗。

除对仗外,律诗还需要注意什么

其实在律诗的术语当中,有一个词叫“四平头”。这个说法来自于清代,其意思是说,如果格式相似,那么读起来就会反复,遂属“碍格”。我们举个例子:<strong>

《雪中二首》之一·陆游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中间四句,前一个字都是名词,故被认为是“四平头”,还有: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中间四句,都是形容词+名词,所以也被认定为“碍格”。以此类推,还有“六平头”、“八平头”。之所以认定这是一种“碍格”,是因为如果连续四句甚至更多句用相同的词性开头,那么读起来就有重复的感觉,有点类似于排比句。

所以当我们写律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如果连续两联句子都需要前面都用到名词的话,那么可以在其中一联的名词前面加个形容词或者动词,就可以错开了。

此外,也有偶尔出现前三联或者后三联对仗的情况,杜甫尤好之,比如《春望》等,笔者也经常使用;更有一三联对仗,中间不对仗,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况,一般常用的都是前面罗列的几种。

律诗的特殊格式

前面讲到的“排律”,就是在律诗的基础上,中间再继续加上对联,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最少三联对仗,上不封顶。目前“排律”最长的诗应该算是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全诗154韵(两句等于一韵),共308句。基于上述所说的“四平头”现象,“排律”由于句子比较多,经常会出现“碍格”,所以看起来比较刻板不灵活,想写得自然流畅一点难度则比较大。但是律诗一般要求“一韵到底”,即韵脚押同一韵部,而排律可以换韵。古代除了科举考试规定的“试帖诗”(六韵或者八韵)以外,一般文人写作都是采用绝句或者四韵律诗。


诗词补习班


【打油】

今春出行坐公交,

车中无声静而悄。

坐位你可随便选,

要想小息无人扰。



高矣若天


会啊 祖国大地 都是中华儿女用生命在作律诗~壮美宏大安静悲壮~我来写写我的

安静之光

山河易改不稀奇

大地修理也容易

中华儿女人心齐

同心同德此战“疫”~

人民英雄终无敌

英雄人民多可泣

待到智慧安静时

光明现前照生机~


新时代dkd001


元宵节::夜空星捧月,明月亮星河。对月心相汇,善解情不缺。碧影天地月,中华祝祥和。疫情验忠诚,众志成`城声。待朝阳升起,盛势更富裕。蒸蒸自豪情,中华更强盛。=o=O年=月八日元宵节韩学武


咏渡岁月



寒窗细雨碎西楼

秋风夜袭紫菱洲

空叹幽梦蓬莱阁

忆思潇湘烟雨愁

【不按平仄,不工,仅为娱乐,勿喷】


沐容劍秋


不仅会写律诗,还会写词,有兴趣可以去我主页瞧瞧,欢迎常来!

七律· 三国赤壁

烽火狼烟动荡中,生离死别叹相逢。

悠悠齐北三千雨,滚滚吴江万里风。

乱石奔腾穿底壑,惊涛怒吼震长空。

周郎赤壁今何在?名史留芳盖世雄。


Delia常青藤


不敢言会,略知一二。以下是敝人闲时涂鸦所作,不怕贻笑,奉示同好,请不吝指教。

雨耕述怀

雨耕山下桃李幽,内思楼前杏棠稠。

修德立言思家国,含英咀华哺神州。

此去经年难道左,由来廿载为身谋。

欢喜今日侪朋聚,且歌且舞且风流。

此示二十周年同学会本人即席所赋。

感怀冠军候二首

其一

年少轻狂纵天骄,弱冠挥师起狂飙。

八百骠骑寒虏胆,十万貔貅破敌巢。

扬鞭立封狼居胥,策马又过祁连遥。

匈奴不灭不为家,不擒单于不还朝。

其二

飞扬跳脱轻少年,卫疆拓土敢为先。

风卷旌旗衣胜雪,马踏征途尘若烟。

扬鞭毙敌三千里,挥师破虏百万员。

若问匈奴何所惧,骠骑将军在眼前。

游苏州拙政园

久慕姑苏拙政园,一入踌蹰不敢前。

足下轻趁未几步,眼前已转数重天

前后左右疑无路,东西南北似桃源。

但得相逢长此住,不羡鸳鸯不羡仙。

元夕羊城送别

丁酉上元日,羊城送别时。

临行密密语,登车故故迟。

小子泪婆婆,忽要送别诗。

海内混一宇,何效儿女姿。

云湖春光

春风默默送春信,湖水滟滟荡湖光。

一样湖光两处艳,一缕春风千里香。

久知羊城花期早,却看云湖别样妆。

梅花簇簇枝头闹,烟霞满树人欲狂。


轻舟泛夜白


依格填—些字词作—首歪诗很容易,要想写好却不容易,这不是拜个师听听讲就行的。唯一的路径就是多读,读熟、读懂、读透。读熟读懂很容易,因为现在好多书刊、APP都有注解,而且有些丕详解。但要读透很不容易,因为这些他们一般是不会说的。什么叫读透?就是一首诗,你已经知道了诗人说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但你还要自己问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或这样写?比如说表达思乡之情,你就要搞清楚诗人为什么这么表达?这么写?如果叫你来写,你会怎么写?你怎么用字词?用什么方法?如果你搞懂了诗人这种写作技巧。那么以后你遇到写《思乡》这类诗的吋候,你就会用这种方法和技巧。但表达思乡的诗很多啊。每一首诗,都有它的方法或技巧。所以只有多读,读透,才能掌握许多方法和技巧,还能增长许多知识。还有表达其他物、景、人、情等的诗也是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