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淮南子》一書名垂千古,也因此書被控行“叛逆”之事

因《淮南子》一書名垂千古,也因此書被控行“叛逆”之事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真知而止體。——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在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出生於皇室家族的人寫出了《淮南子》一書,並且因為《淮南子》這本書,他做到了名垂千古。這個寫出《淮南子》的人就是淮南王劉安,劉安不僅僅在學術界非常有名,他還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個諸侯王,如果按照輩分來說的話,當時的漢武帝劉徹應該喊他一聲皇叔。

這是一位在文學上成就突出但是卻沒有多少政治才能的諸侯王,但就是這樣一位舞文弄墨的諸侯王卻因為自己謀反敗露而自殺身亡,並且在他死去之後,他所有的財產和土地都被漢武帝收回了。他被指控謀反除了因為他自身不太妥當的行為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身為諸侯王的他成為了漢武帝劉徹在進行中央集權加強過程中的一個絆腳石。實際上,在這場謀反未遂而自殺的案件之中,漢武帝才是在幕後操縱一切的那個人,而淮南王的謀反只是他清除藩王的一種手段罷了。


因《淮南子》一書名垂千古,也因此書被控行“叛逆”之事

大文豪淮南王劉安

根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復故城陽。上憐淮南厲王廢法不軌,自使失國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皆復得厲王時地,參分之。”在孝文帝時期劉安就接任了淮南王的職位,相比於其他喜好權力和武功的諸侯王來說,淮南王劉安更像是一個諸侯王中的異類。

劉安是一個喜好舞文弄墨等高雅活動的文人,他反而對於一些騎馬射箭的活動沒有任何的興趣,作為的諸侯王,劉安並沒有做出一些欺凌百姓的事件,相比於其他的統治階層來說,他在民間的名聲顯然更好一些。劉安可能是因為受到了漢朝初期無為而治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他本人非常喜愛道家的思想學說,並且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幫助之下,他還編寫出了《淮南子》這一本極具道家思想的文學著作。

在漢武帝剛剛成為皇帝的時候,兩個人曾經因為文學喜好的原因出現過多次相談甚歡的情景,漢武帝這個時候對於比自己大一輩的淮南王劉安較為尊重,在很多時候,兩個人會因為討論文學方面以及政治方面的見解而忘乎所以。

根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時為太尉,乃逆王霸上,與王語曰:“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日宴駕,非大王當誰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金財物。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畔逆事。”

因《淮南子》一書名垂千古,也因此書被控行“叛逆”之事

這個事件的發生應該算是淮南王劉安的一個人生轉折點,也許當時的淮南王在面對別人的追捧和諂媚之時,他表現出來的愉悅只是一種被人追捧的喜悅而已,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他的內心多少因為周圍人態度的變化產生了一些微妙的改變。當淮南王劉安身邊的所有人都認為他應該主動進行反叛,併成為新一任的漢朝皇帝之時,他自己的意見反而成為了最不重要的選擇。身邊的親戚以及謀士的推動使得他的行為變得不受控制,他被迫進入了權力鬥爭的核心,並即將成為被犧牲的對象。

為了能夠使淮南王劉安真正的走上反叛的這條道路,當時在劉安身邊的所有人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說服他認同自己即將成為皇帝的這個事實。這些勸劉安謀反的人不僅僅用各種花言巧語欺騙他,同時還為這個只會舞文弄墨的文人準備好了進行造反的所有事物,在周圍所有人的追捧之下,首先迷失自我的並不是淮南王劉安,而是他的妻子以及兒女。

因《淮南子》一書名垂千古,也因此書被控行“叛逆”之事

背鍋俠劉安

他的妻子和兒女在自己的諸侯國領地之上開始欺壓百姓,並隨意的給無辜之人添加罪名,而他身邊的親人做下的這種種罪名,最後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加註在他的身上,併成為最後壓死他的一根根稻草。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劉安之所以選擇進行反叛,並不是因為他內心想要成為皇帝,而是因為他的兒子犯了罪,但他卻不想自己的兒子受苦,所以為了能夠掌握更多的主動權,他在周圍人的慫恿之下起了反叛之心。根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河南治,逮淮南太子,王、王后計欲無遣太子,遂發兵反,計猶豫,十餘日未定。會有詔,即訊太子。……則刺殺之,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乃舉兵,未晚 。”是時上不許公卿請,而遣漢中尉宏即訊驗王。王聞漢使來,即如太子謀計。”

在這種情況下,淮南王劉安幾乎沒有第二個選擇,為了保住他的兒子,他只能夠接受自己妻子以及兒子的意見,但是,在他進行反叛之時,高居廟堂之上的漢武帝其實早就明白了一切計劃和事件的走向。劉安的這個反叛計劃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失敗的結局去的,在他走上這條道路之時,結局就已經註定了。在劉安還沒有真正進行謀反的時候,就已經被準備好一切的漢武帝派人搜出了所有謀反的證據,無可奈何的他只能選擇自殺來謝罪。

因《淮南子》一書名垂千古,也因此書被控行“叛逆”之事

漢武帝的棋子劉安

在淮南王劉安被搜出謀反的證據之後,所有人的指控都成為了壓死他的稻草,在這些稻草的堆積之下最終劉安走向了死亡。漢武帝在面對證據之時,曾經讓這些諸侯王和丞相官員在一起討論應該怎樣處理這件事情的問題,面對漢武帝如此明顯的態度,當時的所有人都用了極其惡毒的語言來形容淮南王劉安,所有人都認為他的大逆不道及謀反之意早就在日常行為之中體現了出來,他們都說對於他這種人應該誅殺不赦。

根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趙王彭祖、列侯臣讓等四十三人議,……《春秋》曰‘臣無將,將而誅’。安罪重於將,謀反形已定。臣端所見其書節印圖及他逆無道事驗明白,甚大逆無道,當伏其法。”

所有人都說那些他偽造出來的文書以及地圖都證明了他大逆不道的行為,在這樣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必須要依法處死才能夠讓所有的人信服。在這些人討論了很長時間之後,漢武帝就根據他們的意見對當時的淮南劉安進行了處置,準備對他進行判處死刑的處罰,但是在執行死刑的使臣還沒有到達淮南王領地範圍的時候,就已經傳來了淮南王劉安自盡的消息。

在淮南王劉安進行造反的事件當中,漢武帝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從歷史文獻之中記載下來的事實來看,好像漢武帝才是正義的一方,但是歷史的事實從來都是由勝者來書寫的,漢武帝派人搜出來的謀反證據也可以進行偽造的,這樣的證據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而且根據當時的政治狀況來看,淮南王劉安的謀反未遂事件更像是漢武帝處理藩王的一種政治手段。

因《淮南子》一書名垂千古,也因此書被控行“叛逆”之事


從《淮南子》這本書中就可以看出淮南王劉安是一個嚮往道家思想的文人,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對於權力沒有任何的興趣,這樣一個極富盛名的文人最在乎的應該就是自己的名聲,最不在乎的就是功名利祿了,這樣一個性格的人怎麼可能會主動的去進行謀反呢?所以謀反未遂這件事情發生在淮南王劉安身上的概率很低,它更像是漢武帝加註在他身上的一個欲加之罪。

在七國之亂爆發的時候,淮南王劉安都沒有加入其中,這就足以說明他並沒有反叛的想法。反而是漢武帝在七國之亂之後,開始利用各種政治手段對付諸侯王以加強中央集權。除此之外,史書記載當中關於別人慫恿淮南王劉安進行造反的事件發生在劉徹登基的第二年,那個時候的漢武帝劉徹只有17歲,而這時的淮南王劉安已經是一個42歲的中老年人了。

作為一個即將邁入老年的諸侯王,淮南王劉安在面對著正處於青壯年時期的劉徹之時,不可能無知到認為自己可以戰勝這個少年成為新任皇帝的地步。相比於全沒有展現出權力慾望的劉安來說,這個時候的漢武帝劉徹反而表現得非常強勢,他一心想要獨尊儒術並加強中央集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削藩活動。所以綜上所述,淮南王劉安的謀反事件更像是漢武帝進行的一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施展的政治陰謀。

因《淮南子》一書名垂千古,也因此書被控行“叛逆”之事

淮南王劉安還發明豆腐

左遷右侍郎言:

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慾平,嗜慾害之。—— 劉安《淮南子·齊俗訓》

日月想要明亮.浮雲遮蔽了它們;河水想要清徹,沙石弄髒了它;人的性情想要平和,嗜好和慾望損害了它。

史書從來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在漢朝皇帝與諸侯王的較量之中,作為勝利者的漢武帝成為了最終的書寫者。所以,史書記載的淮南王劉安謀反事件很可能是一個在漢武帝的授意之下流傳下來的故事,並且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加強中央集權是每一個皇帝夢魅以求的事情,對於最高統治者來說,只要能夠實現政治目標,所有的犧牲都是值得的,就連《淮南子》作者劉安的犧牲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