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何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cyyaizyh


這個說法過於樂觀,而且題主這個說法,也存在極大的問題。魏忠賢專擅朝政大致上是從天啟三年兼領東廠事務開始的,此後接近四年的時光裡,老魏鬥東林,閹黨勢力主宰朝堂,而到了天啟七年秋八月天啟掛掉之後,老魏就失勢了。

而皇太極是在天啟六年八月十一日成為後金大汗的,雙方交手的機會也不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哪裡來的魏忠賢壓著皇太極打?

從薩爾滸慘敗之後,大明就再也無法在遼東戰場取得一場勝利,遼東丟失大半,直到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統帥八旗6萬人出征寧遠,敗於袁崇煥守的寧遠城下,才算吐氣揚眉了一把。

可問題這此勝利跟魏忠賢半毛錢關係沒有。此前負責遼東戰場的是孫承宗,孫承宗據守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城,將遼西防線向前推進了200裡,使得寧遠有所屏障,這是寧遠之戰能夠擊退努爾哈赤的基礎。

而孫承宗主遼東事,也不是魏忠賢安排的,而是熊廷弼被罷免後,王在晉為遼東經略,打算襲取廣寧,但總督王象乾認為即便能夠攻取廣寧,也守不住,還不如重守山海關,於是王在晉在山海關外八里鋪修築重關,留4萬人駐守,袁崇煥認為這個策略不好,與王在晉爭辯無果後,上書首輔葉向高,葉向高認為不能主觀臆測,這時候作為帝師的孫承宗請求到遼東。

然而孫承宗到遼東一年不到,就被魏忠賢操作,以閹黨高第取代了孫承宗。膽小的高第一上任就要把錦州、右屯等地的防禦器械撤出,把守軍全部趕到山海關內,這是打算徹底放棄關外防線,袁崇煥堅決反對,高第沒有辦法,只能讓他衰落一小部分明軍留下,自己立即下令將整個遼西防線的軍隊和守城器具退入關內,在撤退中,還損失了近10萬多石的軍糧。

唯有袁崇煥死守寧遠才最終在紅衣大炮的加持下打退了努爾哈赤,而這自努爾哈赤攻明以來取得的第一次保衛戰勝利,是真的跟魏忠賢沒有半毛線關係呀,甚至他的干將高第一定程度上還嚴重拖了後腿。

努爾哈赤回去沒多久就死掉了,皇太極上位後第二年,即天啟七年5月捲土重來,這時候袁崇煥主政遼東差不多一年,施行“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修城屯田,以屯養戰。說到底,這就是避免與後金野戰,依託堅固城池來跟後金打攻城戰,畢竟那時候的後金在沒有大炮的加持下,攻城戰真的不擅長。

皇太極首先打算圍點打援,圍困錦州,但是袁崇煥守寧遠,只讓滿桂、尤世祿、祖大壽出軍一萬馳援錦州,雙方都有戒心,這場戰役各有死傷,傷亡不大。皇太極見誘明援軍野戰不成,錦州城也攻不下來,勸降又全部下來,便打算直接攻打寧遠,在堅城和大炮的相互作用下,後金被重創,最後被迫撤兵。

縱觀魏忠賢權傾朝野的這幾年時光裡,遼東也就取得了兩次寧遠保衛戰的勝利,這兩次戰役,談不上壓著人家後金打,只是單純的打造關外防線,依託堅城和犀利大炮防禦,打死也不跟敵人展開野戰。所取得的戰果,也不是決定性的勝利,最多也就是擊退後金,對後金的傷害很小,並沒有傷筋動骨。

非要說壓著皇太極大,大概是袁崇煥站在城頭上居高臨下,皇太極攻城咬牙切齒罷了,這就好像一個武功高強的近戰高手,對方靠著強大的防禦讓無可奈何擺了。

至於魏忠賢,他才不會傻裡巴機地捲入遼東這個爛攤子去的,畢竟打贏的幾率被戰敗的小太多了,作為依靠皇權生存的他,鬥東林,羅織黨羽,天啟不會在意,但一旦在遼東戰事上除了紕漏,那麼他還能得到天啟的信任麼?

遼東是個大窟窿,天啟那幾年,朝廷上下早就有了放棄關外全力退到關內的打算,也就個袁崇煥用兩次防守戰換來了經營遼西防線的機會而已。如果袁崇煥敗了,那麼也就真只能退守山海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