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平邊策》是誕生在分久必合的大勢基礎上的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正是在這分分合合之中、起起落落之間,人們對於歷史有了更復雜和深刻的思考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精彩絕倫的政論與思想。三國時期的《隆中對》、西漢時期的《治安策》、五代十國的《平邊策》等,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政治綱領,是優秀政治家們的思想結晶,也是人類歷史上寶貴的文化遺產。

按照歷史的普遍規律,統一天下的得失成敗,關鍵取決於統一方略的正確與否。那麼,在五代十國那個四分五裂的亂局中,結束中國分崩離析的局面,更呼喚著高明正確的統一大戰略的制定。王樸的《平邊策》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成為了周世宗統一天下的總方略。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平邊策》是周世宗定鼎中原的政治綱領

王樸《平邊策》可以堪稱“一文興邦”,徹底為世宗、太祖兩朝確立好了“定鼎中原路線圖”。可是,這樣一篇偉大的戰略設想,卻因沒有如《三國演義》對《隆中對》的推動傳播,沒有如賈誼對《治安策》的文學加持,而鮮為人知,不得不說這是歷史文化的遺珠。

但就筆者看來,《平邊策》雖然不足千字,卻言簡意賅地闡述了深刻全面的政治軍事思想,被譽為“五代第一雄文”實在是實至名歸,拋開名氣,就其思想內涵和政治功能來說,完全足以媲美《隆中對》

01、《平邊策》產生的背景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一統天下是大勢,也是周世宗的政治理想

任何一篇偉大的文章都不會憑空問世的。文以載道,偉大的文章總是誕生於特殊的時代環境下,並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的。

周世宗柴榮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即位之初,就以“漢晉以來,契丹屢寇河北,輕騎深入,蹂躪幽燕”為憂,認為群雄割據,國家分裂的局面必須結束,否則中國將憂患不已。

柴榮甫一即位,便初露鋒芒。公元954年,北漢劉崇趁郭威剛剛去世,後周主少國疑之機,高舉“誅滅亂臣賊子,為兒子報仇雪恨”的大旗,聯合契丹共五萬鐵騎殺氣騰騰,直奔開封而來。柴榮這位剛剛登基一個月的新皇帝,在這種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體現了一代雄主應有的自信和從容。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毅然御駕親征。“高平之戰”在初戰不利之時,正是柴榮毫不退縮,率軍直衝劉崇的帥帳,逼迫劉崇後撤,進而一舉擊潰北漢契丹聯軍,奠定了自己作為一位亂世君主的威信與尊嚴。

銳意於統一事業的柴榮,欲趁熱打鐵,一舉滅亡北漢,為全國統一奠定基礎。所以在高平之戰大勝後,立即揮軍進攻北漢巢穴太原,但太原之戰無功而返。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太原之戰讓周世宗感覺“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

太原之戰受挫後,周世宗認識到安定內部和削平割據統一全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須有一個完整、高明的總體策略

,他非常務實,虛心納諫,曾嚴肅地對宰相說:“朕每思治政之方,未得其要,寢食不忘;又自唐晉以來,吳、蜀、幽、並,皆阻聲教,未能混一,宜命近臣著《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朕將覽焉”。點名讓王樸和朝中大臣提出對策。當時一共有四十多名大臣就實現國家統一的戰略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周世宗逐一閱讀,只有王樸的《平邊策》讓他眼前一亮。王樸因此頗得周世宗信用,官拜樞密使。

由此可見,《平邊策》誕生的背景條件,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一、政治軍事形勢的需要,當時的後周正處於四面環敵的環境,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提出了“大一統”的歷史命題。二、君王個人意志的需要,周世宗在太原至之戰遭受挫折,意識到了“廣開言路”的重要性,只有集思廣益才能披荊斬棘。三、朝臣價值實現的需要,“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傳統意義上的文臣武將理所當然要傾盡所能,為君分憂。正是這三個方面的原因,促使了《平邊策》這篇奇文的誕生。

02、《平邊策》裡說了什麼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平邊策》就是為了解決柴榮治國的問題

《平邊策》全文一共不到一千字,但全面論述了治國安邦和統一天下的策略

。見解獨到,其核心是提出了政治上的厲行改革以及軍事上的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周世宗在《平邊策》的基礎上,又與王樸反覆討論,制定了統一天下的具體方略,形成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爭戰略方案。

《平邊策》是王樸為周世宗精心準備的一篇戰略論文,是一部政治綱領,要了解其中心思想的核心價值,必須分幾個層面去理解。

1 論敗、論因

臣聞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當失之時,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僭。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號,幽、並乘其間而據其地。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黃巢起義後,天下政德盡失

開篇名義,王樸首先大概闡述了五代十國分裂政權產生的原因。他認為這是因為君主不賢明,不得道;同時朝廷內部有奸臣,朝廷外部藩鎮時常叛亂;人心不齊,政制失度,進而小患成禍,大禍生亂。亂世之中人人自危,而自求多福,無家國情懷,無民族氣節,權力和實力成了謀利的工具,陰謀和野心成了自立的手段。天下大亂,歸根到底是人心的偏離和道德喪失。

這實在是把五代十國分裂的原因總結的太好了!可以說,他的觀點可以一直沿用到今天去了解五代十國。亂世形成的原因絕對不是單一的:但是五代的很多君主(如李嗣源,劉承佑等)卻只參透或力圖改變其中的一兩點原因,因此無法終結亂世。王樸一下子把原因點明,就像是給後周帝國重新打造了一份終結戰亂的計劃,絕對可以說是“一言興邦”

2 論道、論政

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即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矣。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王樸堅信“仁治”才是王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王樸認為“得天下就是要得民心”。王樸認為,一個政權若要長治久安,首在修正,所以他建議周世宗的朝廷必須要遵循“王道”在內政上要清舊弊、修新政,要恩威並施、賞罰分明;要開源節流、輕徭薄賦;要唯才是舉、天下歸心。如此,“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之時,就是“與天意同”之時,亦是成功之時。

《文子·上禮》曾說過,軍事鬥爭要“先為不可勝之政”,《商君書·戰法》也說“政久持勝者,必強至王”。王樸的戰略思維與前聖的思想精髓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顯現出他在同一戰略構思上的大襟懷、大手筆。

3 論略、論勢

凡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惟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攻虛擊弱之法,不必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南人懦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可乘虛而取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平之也。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若其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州亦望風而至。惟幷州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諸將用命,一稔之後,可以平邊。臣書生也,不足以講大事,至於不達大體,不合機變,惟陛下寬之!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雄才偉略的周世宗也分身乏術

在軍事戰略上王樸選擇了“先易後難”的一般邏輯,在統一大勢上王樸選擇了“先南後北”的遞進思維“先難後易、先南後北”也正是《平邊策》的戰略精髓,世宗柴榮乃至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也一直秉承這一思想,並且逐漸統一了中原地區。

王樸認為,首先要進攻南唐。如何進攻呢?可以採取持續騷擾戰術,使之不得安寧。待到敵軍疲於奔命、草木皆兵之時,正是我軍蓄勢進攻、避實擊虛之機,進而達到“用力少而收功多”的目的。

江北既失,江南則沒有了戰略縱深,也沒有了堅壘厚壁,,便可以輕鬆平定了。

統一了南方,沒有了後顧之憂,便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必死之寇”北漢了,北漢已遭高平之敗,再處孤立之境,敗亡也是早晚之事。

總結上述三點,《平邊策》無愧於一篇優秀的政論文,有理有據、有血有肉,思慮全面、詳略得當,並且能夠就事論事,提供十分精確的可行性,把之成為“五代第一雄文”實至名歸

03、《平邊策》的邏輯導讀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若非早逝,必然一統的柴榮

《平邊策》是一種戰略思想,每一種的戰略思想都有其背後的邏輯性,這種邏輯是其可行性的基本依據和保障。我們評判一件事物的美好與否,也並不是基於其勾畫的願景有多麼的美好,也不是因為其描述的策略有多精妙,好的文章是要能夠針砭時弊,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方針的,是能夠邏輯自洽的。那麼《平邊策》的邏輯順序又是如何的呢?

一、欲覓其藥,先診其病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戰亂,是當時的病根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不是與生俱來的,流離失所的人們處境也不是心甘情願的。王樸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出發,指出造成唐末五代以來令人痛心的天下分崩離析局面的原因就在於“失道”,即政治舉措失當。因為自唐末藩鎮割據相衍而來的五代十國局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擅於將,將擅於兵”,一地的兵甲、財賦,中央不能過問;地方節度使的任免,中央無權干預。軍隊則全無綱紀,必須加以整頓。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周世宗潛心修政只為天下太平

所以,王樸提出首先要厲行改革。王樸提出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政治、經濟和軍事諸方面。改革的具體辦法必須是:即刷新朝政,選能淘劣,以法治國,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這樣才能安定國本、增加實力。

“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徭役以時以阜其民。”

從而在各方面做好戰爭的準備:

“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即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

王樸這種在制定軍事戰略時優先考慮政治因素的思路,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表明他高瞻遠矚,善於將統一大業作為一個整體大系統,全面聯繫對待來思考,從而超越了單純就軍事而論軍事的樊籬,真正觸及到了政治制約軍事,軍事服務於政治的本質屬性。

三、循序漸進、集中攻堅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北漢的骨頭最後啃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有備制人,無備制於人。王樸的“先易後難”策略是充分結合後周的實際情況,而充分思考之後得出的“有備無患”之策。

為什麼要先易後難呢,這是由各方面的客觀情況決定的。一方面,當時全國分裂為後周、遼國、北漢、後蜀、荊南、南唐、吳越、南漢等。以中原正統自居的後周,實際上處於遼、北漢、後蜀、南唐等割據政權的包圍之中,這些國家實力有強有弱,距離中原遠近不一,對後周的威脅程度也不同。後周絕不可能同時出擊,十個指頭一齊打,必須有輕重緩急、先後次序。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南唐的繁花凋落會有時

王樸認為,在各割據勢力中,南唐和後蜀是實力最強的。這兩個割據政權都想結交契丹,以圖中原,對後周威脅最大。周世宗想要恢復燕雲,就不得不先懲罰這兩個勢力。而在這兩個割據政權中,又應以南唐為首先用兵的對象。因為後蜀遠離中原,關山阻隔,交通不便,遠征困難重重。歷史上,後唐兩徵後蜀,一次得而復失,一次半途而廢,前車之鑑,教訓深刻。而南唐是南方諸國中最強大的,又與後周為鄰,南唐經濟富庶,先滅南唐,得其人力物力資源,可以增加後周的國力。同時,奪取南唐,對南方另一個較大的割據勢力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得江南則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等到南方平定,“則燕地必望風內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捲可平矣”

而北漢被定為“必死之敵”,也最難啃的骨頭,是因為北漢外連藩鎮,內據堅城。周世宗雖然晉陽之戰、高平之戰兩敗北漢,但在太原之戰中,後周軍隊頓于堅城之下,久攻不克,損失嚴重,也只得撤軍。況且,後周與北漢因世仇(郭威奪的後漢的政權,殺了北漢劉崇的兒子,劉崇又是後漢君主劉知遠的弟弟)自始就是水火不容的你死我活的關係,毫無和解之可能。

因此可見,《平邊策》在處理軍事矛盾上是對輕重緩急把握得十分精準的,層次分明而又舉措得當,自然為其邏輯上的可行性提供了說服力。

04、《平邊策》的戰略執行

利德爾·哈特說:“戰略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一方面經常保持一個目標,而另一方面在追求目標時,卻應適應環境,隨時改變路線。”——利德爾·哈特:《〈戰略論〉序》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所向披靡,奈何天不假年

在這方面,周世宗可以說是深明戰略之道。他為了統一中國,一方面積極按照《平邊策》中提出的戰略勵精圖治,安定社會,獎勵農耕,開通漕運,講練精兵,不斷充實國力;另一方面,在展開統一事業,實施統一全國戰略的過程中,並沒有完全按原《平邊策》中的設想去一舉平定南方各國,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對王樸的《平邊策》作了修正。

這主要是分析了國內外的形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戰爭限定於一定範圍內。因為當時南唐、後蜀皆實力強大,具有全面抗擊後周的力量;同時,到處樹敵,戰略目標過大,也易引起整個南方與後周的對抗,短時間內勢必難以結束對整個南方的戰爭。所以,周世宗出兵南唐,一再聲明只取江北十四州的後唐舊疆,表示要與南唐以長江為界,不危及南唐在江南的統治。後周進攻後蜀,也只收復原來後唐、後晉佔有過的秦(今甘肅秦安)、成(今甘肅西和縣西北)、階(今甘肅武都)、鳳(今陝西鳳縣)四州之地,絕不越過劍門(今四川劍閣)而攻打成都。同時,取得對南唐、後蜀戰爭的勝利後,也未乘勝進攻荊南、吳越、南漢等國,而是與這些國家友好往來。

周世宗在實施統一過程中對《平邊策》的這些修正,不能說明《平邊策》不合理,只是周世宗作為一國之主,考慮問題更為全面和實際。周世宗教訓了南唐、後蜀,迫使他們對後周邊境不敢輕舉妄動,保持了後周關中、淮河流域的安寧;又將戰爭限定在一定範圍和規模之內,不致南方兩大勢力與後周全面對抗。同時,有限的軍事行動也取得了關中形勝之地,為日後統一整個中國奠定了基礎。而取得淮河流域財富之地,則可從富庶的江北十四州取得大量人力、物力,保證有足夠的實力對付北方強敵遼、北漢,可以集中力量收復河北失地燕雲,並擊滅北漢。然後再自北向南,統一整個南方,這自然是水到渠成的。這實際上也是《平邊策》戰略思想的一種發展和完善。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黃袍加身,趙匡胤再行《平邊策》

遺憾的是,王樸和柴榮都英年早逝了,後周的統一事業暫告中輟。後周的勝利果實落入了“陳橋兵變”的趙匡胤手裡。趙匡胤也曾毫不隱晦地說過,周世宗是對他影響最大的前朝皇帝,王樸是對他影響最大的後周大臣。趙匡胤當上皇帝后一次路過祭祀後周大臣的功臣閣,看到王樸的畫像,趕緊整理衣冠作揖行禮,隨行人員問陛下貴為皇帝,為何向前朝大臣行禮?趙匡胤指著自己身上的御衣說,王樸要是長壽些,我可當不了皇帝。可見對這位前朝同僚的敬重。繼起的宋朝正是相沿了周世宗和王樸的“取天下之策”,在這一方略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作了修正和完善,才最終實現了統一大業。所有這一切,都證明了王樸《平邊策》的不朽價值

05、感言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進金玉之言的王樸堪稱大才

浩浩湯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從來不缺少氣勢磅礴的雄文;洋洋灑灑,古今數十代朝政中,從來不缺少指點江山的英才。

但是,文人以文筆為治世之器具,為心聲之媒介,要能“載道”,要能“承德”,要能“經世”,要能“致用”,所以,我們結合時代環境下的歷史要求,必須為《平安策》這樣的治世良策發出由衷的讚歎,我們缺少的正是這種讓人醍醐灌頂的奇文,而不是悲春傷秋的感慨;我們缺少的正是這種讓人思有所獲的瓊漿,而不是食之無味的雞肋……

讀懂了《平邊策》的戰略思想,才能理解它為何能媲美《隆中對》

《平邊策》和《隆中對》皆是文人的使命

《隆中對》為劉備描繪了一個美好願景,《平邊策》為了周世宗提供了一個盛世前途,其本質上都是古代文人骨子裡的“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使命感,可嘆、可敬、可學!

雖然,劉備功敗垂成,柴榮天不假年,《隆中對》和《平邊策》都沒有在當事人手裡得到徹底的實現,但是,悠悠歲月、滾滾紅塵,在歷史車輪傲然前行的軌跡中,諸葛亮、王樸這樣的智者、賢者自身的光芒永遠無法掩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