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擎苍


个人认为,胡惟庸被杀,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明太祖朱元璋要加强中央集权。

二是胡惟庸跟李善长等淮西集团的结党,已经对朱元璋及其继承人太子朱标皇太孙朱允炆造成威胁,太子朱标和浙东集团首领刘伯温死后,明朝朝廷进一步失衡。

1.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李善长及胡惟庸的跋扈和专权。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明朝朝廷中央的结构是以中书省兼领六部九卿,中书省的首脑人物是丞相,一般有左右丞相两个,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和第一武将徐达是第一批丞相。

李善长做了左丞相,徐达做了右丞相,左丞相地位高于右丞相。

可是,徐达当了一段时间丞相,就领兵打仗去了,朝廷里就剩一个李善长,从而形成李善长在中枢一家独大的局势。

李善长很早就跟着朱元璋在军中,充当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李善长由于能于筹谋划策,料事如神,朱元璋对他非常信任,甚至在军中之时,朱元璋就给了李善长专断之权。

也就是说,李善长可以不向朱元璋请示,就自作主张,调兵遣将,排兵布阵。

这一方面显示出朱元璋对李善长才能的认可和信任,另一方面也使李善长养成了独断和跋扈的个性。

李善长的这种个性,一直延续到明朝建立,他做了大明朝的丞相。

由于明朝是中书省兼领六部九卿。所以,明朝朝廷中枢的大部分决策都在中书省,徐达在外带兵以后,李善长成了一人独断中书省。

一开始的时候,朝廷有什么事,李善长还向朱元璋这个皇帝报告,后来,李善长的跋扈和专断的个性进一步显露,再加上李善长是朝廷中淮西集团的首领,有许多利害关系,所以后来李善长越来越多地自己决断朝廷大事了。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朱元璋感觉自己这个皇帝要被架空了。不能再让李善长继续跋扈和专断了。所以,国君和宰相二人开始互相看不惯。

终于有一天,李善长忍不住了,他觉得老朱最近整天找自己的茬,是不是对自己很有意见?想试探一下老朱。

于是,李善长以得病养病为由,给朱元璋上表,要致仕。

本来,朝廷重臣上表致仕,按照老规矩,皇帝要多次挽留的,非得二次三次以后才同意,有的皇帝根本不会让重臣真的辞职,最后很多大臣致仕失败,留在朝廷继续参与国事。

可是,让李善长意想不到是,他第一次上表,朱元璋就同意了。这下君臣二人都明白怎么回事了——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已经摆到了桌面上。

李善长致仕回家养病以后,朝廷中枢没有人了,得有人接替丞相的位子,继续处理国家大事。

这时候,朱元璋是很慎重的,他觉得,也许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只是李善长的个人跋扈个性导致的,而不是君权和相权不能共存。

他就自己考虑了几个人选,问了一下身边的另一个谋臣,浙东集团首领刘伯温。

朱元璋考虑的第一个人是杨宪,刘伯温说杨宪这个人有才干,但是没有气度,不适合做宰相。

朱元璋又问刘伯温,那么汪广洋这个人怎么样?刘伯温回答说,汪广洋这个人才能平庸,人也浅薄。

朱元璋最后问,那胡惟庸呢?刘伯温说,胡惟庸这个人,就像小牛犊一样横冲乱撞,早晚要把耕地的犁给你搞坏。其实这暗示了,胡惟庸比李善长更加专断跋扈。

朱元璋说,其实我心里最适合做宰相的是刘先生您啊!刘伯温说,我做宰相不行,我病了,做宰相事又那么多,我受不了这么多苦。把朱元璋拒了。

朱元璋无法,最后选择了庸才汪广洋做了右丞相,左丞相仍然是空着的。

前面说过,明朝左丞相地位高于右丞相,所以朱元璋选择汪广洋做右丞相是一种无奈之举,汪广洋并非最佳人选。

汪广洋这个人才干平庸,好在没有李善长的专断跋扈。朱元璋以为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可以被制止,朝廷的平衡能维持下去。

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汪广洋太平庸了,一点决断和自己的主张都没有,虽然汪广洋是朝廷里唯一的丞相,但是,却事事向朱元璋请示,搞得朱元璋不胜其苦。

按照往常李善长在的时候,朱元璋对一些具体的事,可以做甩手掌柜,不管不问,现在却没有了这样的悠闲。

朱元璋发现,自己还真的离不开李善长呢?朝廷里也没人能代替李善长,可是,又不能把李善长请回来继续做左丞相,要不然,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又会再起。

朱元璋没办法,遇到大事,只能往李善长那里跑,去跟李善长商量,请教。

这时候,李善长也察觉到了朱元璋的烦恼,于是趁机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于是,朱元璋把胡惟庸提到了右丞相的位子。

胡惟庸跟李善长交情匪浅,也是淮西集团的主要成员。他很有才干,一到中书省,就把朝廷大事搞得明明白白的,这让朱元璋非常满意。

当然,背后都是李善长的操纵。

汪广洋做丞相,朝廷中文武百官大部分不给他面子,也不听他的,胡惟庸一上来,文武百官都给胡惟庸面子,对胡惟庸的决策,不但拥护,而且执行很有效率。

皆因,朝中一大半官员都是淮西集团,而李善长正是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虽然致仕了,回家养老养病了,但是,他在朝廷百官里的影响力仍然无人可及。

接着,胡惟庸把汪广洋给挤走了。朝廷中枢变成了胡惟庸一家独大。

前面刘伯温说过,胡惟庸就像初生牛犊横冲直撞,果然应验,汪广洋被挤出中书省以后,他的专权跋扈比李善长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又让朱元璋感到了相权的威胁。为了制衡胡惟庸,朱元璋又把汪广洋弄了回来继续做右丞相,而且把胡惟庸提到了左丞相的位子。

朱元璋觉得,汪广洋虽然才干平庸,好歹事事禀报,有他在一旁监视胡惟庸,胡惟庸会有所收敛吧。把胡惟庸提到左丞相,比汪广洋地位高,也方便胡惟庸发挥他的才干。

朱元璋这次以为自己的举措会解决君权和相权的问题。结果,他又错了。因为刘伯温的死。

刘伯温是朝廷中,朱元璋制衡淮西集团最重要的棋子,所以他把刘伯温提到都察院这个重要位置上来。因为都察院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管监察百官,可以制衡相权。

可是,刘伯温病了,胡惟庸就带着大夫给刘伯温看病送药,结果刘伯温喝了药就死了。

朱元璋怀疑是胡惟庸把刘伯温毒死的,想趁机敲打胡惟庸,但是又不能直接撕破脸问胡惟庸。

于是朱元璋想起了汪广洋,想让汪广洋检举揭发胡惟庸。谁知道汪广洋这货平时恨胡惟庸恨得牙痒痒,扬言这次重回中书省就是来找胡惟庸报仇的,然而机会摆在面前,他却不敢了。他对朱元璋说,没有证据显示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这件事不好说吧。把朱元璋气个半死。

没办法,后来朱元璋只能找了两个御史揭发胡惟庸谋反,然后将之迅速杀死。

接着朱元璋撤销了中书省,废除了丞相。

中国历史上一千多年的君权与相权斗争,也告一段落了。

2.洪武朝权力的平衡和结党——李善长对朝政的暗中操纵

朱元璋南征北战,平定江南,扫荡北元,得力最多者,是他的老乡们,这包括李善长、徐达、汤和、耿君用耿炳文父子、郭兴、郭英、周德兴、郑遇春等等朱元璋麾下的一大半文臣武将。

这些人,作为大明朝的功臣,在明朝建立以后,很多人都聚集在了李善长周围,形成了洪武朝最大的功臣集团“淮西集团”。

这给朱元璋的皇位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朱元璋要把专断跋扈的李善长从左丞相这个位子上拉下来,让他退居幕后,即便朱元璋一时之间还离不开他。

胡惟庸也是淮人,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宁国县令,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朱元璋的中枢。

朱元璋建立吴国政权以后,李善长做了相国,胡惟庸这时候以同乡身份向李善长贿赂黄金二百两,因此胡惟庸被提拔为太常卿。

明朝建立后,胡惟庸不断升官。

接着,胡惟庸为了进一步进入淮西集团的核心,跟李善长家族联姻,他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两家的关系进一步紧密。胡惟庸也成了淮西集团的主要人物。

李善长做丞相的时候,跋扈专断,在朝廷里大肆排挤非淮人集团的百官。跟淮西集团制衡的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

由于李善长和胡惟庸先后担任丞相,淮西集团人员又众多,只靠一个浙东集团是无法制衡的,这就让朱元璋感觉到极大的威胁。

朱元璋也曾经尝试打压和分化淮西集团,但是都失败了。最后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朱元璋打压淮西集团的措施,主要有三个。

一是,通过胡蓝党案,将胡惟庸蓝玉等人弄死。

二是,通过一场经营数年的大案,把李善长及一班功臣——主要是淮西集团的——杀死,屠戮。

三是,加强刑法,大力提拔基层的县令和文官,以抗衡功臣集团。

大力提拔基层的县令和文官,这也是后来明朝文官集团尾大不掉的肇始。

比如,嘉靖朝的海瑞,张口闭口大明律法,谁都敢得罪,连皇帝他都敢搞。比如,明朝的御史,是历朝历代最难缠的,往往有什么事情,明朝御史们一窝蜂冲上去,不怕死的劲头让明代历代帝王既怕又恨。

朱元璋分化淮人集团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通过继承人。

朱元璋让一部分淮人集团的人去辅佐太子朱标,从而让他们对未来的高官厚禄有期许。

然而,不幸的是,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只好转变方略,继续杀戮功臣,从而保证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以后,皇位无虞。

通过上面两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窥见胡惟庸被杀的真正原因,至于谋反之类的罪名,只是杀人的借口而已!


西堤君


胡惟庸刚担任丞相时,振奋精神、勇往直前,为朱元璋做了很多大事;而且在朱元璋面前谨小慎微、诚惶诚恐,获得了朱元璋充分信任。

欺上瞒下、诛杀异己

当了几年宰相后,胡惟庸本性暴露无遗。他利用手中大权,欺上瞒下、骄横跋扈。

胡惟庸将生杀大权、废黜要事都由自己擅作主张,大多数事情都不上报朱元璋,而是独断专行。贪污受贿更是家常便饭。

大将军徐达看不惯胡惟庸的骄横专横,便到朱元璋那儿告发胡惟庸。

胡惟庸知道后,重金诱惑徐达府看门人福寿,企图将徐达杀死。但是,福寿却向徐达告密了。

刘基与别人议论过胡惟庸的不好。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领医生去治疗。胡惟庸给医生大量金钱,叫医生在药中下毒。刘基被毒死了。

刘基死了以后,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

祥瑞吉兆、心理引导

一时之间,社会上疯传,胡惟庸定远老家的水井中,长出石笋,比水面高出3尺。想讨好胡惟庸的人到处传播,这是祥瑞吉兆,预示胡惟庸鸿福无边。

又有人传说,晚上看见胡惟庸家祖坟上冒出火光,把那一大片荒郊野外都照得雪亮。

听到这些传说,胡惟庸非常兴奋,他觉得这些都是他能当皇帝的信号。胡惟庸真的有了当皇帝的野心。

拉帮结派、纠集势力

吉安侯陆仲亨因为乘坐驿站的马车,受到朱元璋责罚。

平凉侯费聚本是执行命令安抚苏州百姓,却花天酒地、放纵女色。朱元璋非常愤怒,严厉惩罚他。

两人受到处罚,非常害怕。胡惟庸抓住机会,偷偷请他们来家喝酒。酒酣耳热之际,胡惟庸对他们说:我们秘密聚会,被发现怎么办?

两人手足无措,胡惟庸乘机要求他们网罗力量、汇聚兵马。

胡惟庸利用亲戚关系,成功拉拢李善长。胡惟庸坚信天助我也、自己一定可以取代朱元璋。

胡惟庸派遣林贤到海外联络倭寇;又命令元朝旧臣封绩写信给元军首领,请求出兵里应外合。

儿子坠死、加紧密谋

就在胡惟庸精心准备的时候,一件意外大事发生了。

胡惟庸儿子从一辆奔驰的马车上坠了下来,不幸摔死。胡惟庸异常愤怒,将赶马的车夫杀死了。

朱元璋知道后,怒火冲天,命令胡惟庸一命抵一命。胡惟庸恳求给予驾车人亲属经济补偿,朱元璋不答应。

胡惟庸担心被杀,找到几位心腹秘密商议举兵反叛,并且下达密令给自己的追随武将。

舞弊事发、牵连被杀

1379年9月,占城国进贡特产,没有人禀报朱元璋。但是,宦官看见了,并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大发龙威。胡惟庸对朱元璋磕头赔罪。但是,胡惟庸怪罪于礼部、礼部归咎于中书。

朱元璋越发恼火,把相关大臣官吏全部拘捕,审讯谁是幕后主使。

有人举报汪广洋是主谋。朱元璋将汪广洋赐死。汪广洋的小妾陈氏主动殉夫。

有人禀报小妾陈氏是被没收入官女子。朱元璋更是龙颜大怒,命令彻底调查文臣怎么得到被没入官女子的。

这一调查,牵连的官员太多,胡惟庸和六部的官员都被牵连进来,按照法律全部应当判罚重罪。

其中有几个大臣都揭发了胡惟庸,还有的直接告密胡惟庸意欲谋反。

朱元璋命令朝廷大臣轮流审讯胡惟庸,又牵连到一些大臣。朱元璋觉得事态非常严重,下令把胡惟庸等一批大臣杀死。

胡惟庸因为贪赃枉法被逮捕,最后由于谋反篡位被杀。

如果朱元璋稍有疏忽,很可能就被胡惟庸谋反篡位;即使朱元璋在世期间,胡惟庸造反不成,但是,朱元璋死后,胡惟庸等人一定要推翻朱家天下的。

朱元璋确实非常英明、具有雄才大略。


岳飞的飞


朱元璋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乞丐,一步一步的爬升,最终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大明王朝,自然有他的能力和小心机,而且朱元璋无疑是一个狠人,从他将替他开疆拓土,历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残杀殆尽,就能看的出来。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胡惟庸基本上是没有谋反能力的,但是他的确权利欲太过旺盛,眼里容不得外人,结党营私,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最终被控谋反处死。

胡惟庸出身于书香门第,自认有一身才华,在和州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对他很是喜爱,但是一直到明朝初期,胡惟庸都没有得到重用,一直在李善长手下担任文职,属于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明朝初期,朝廷大臣内部主要分为两派:李善长的淮西派和刘伯温的浙东派,后来刘伯温被诬陷后辞官,朱元璋虽又扶持了杨宪,但是杨宪因为冒进,被李善长弹劾,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最终被朱元璋所杀,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很有才干,非常宠信他,进而胡惟庸靠着自己的能力和李善长的推荐一步步扶摇直上,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到洪武十年(1377年)时升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登上了他权利的顶峰。

独断嚣张,结党营私,贪污腐败

胡惟庸人最终官拜左丞相,自然是大权在握,而且自认为深得朱元璋的宠信,便被权利欲冲昏了头脑,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胡惟庸当丞相后,对于一些生杀废黜大事,经常被上报朱元璋便自行处理,甚至胆敢帮朱元璋批所有奏折,各部门的奏章均要经过他的筛选才能上报朱元璋,他趁机将对自己不利的奏章都会扣留下来。

另外他想尽一切办法排除异己,对自己不利的人他都会除掉,所以因为他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相权危及皇权。另外,胡惟庸私自任免官员,所以很多官员偷偷贿赂胡惟庸,胡惟庸都欣然接受。独断嚣张,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这些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胡惟庸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

府内藏兵

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发现他旧宅枯井中竟然涌出甘泉,并兴致勃勃的以此为借口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的欣然前往,但是在朱元璋走至西华门时,太监云奇忽然紧拉皇帝銮驾缰绳,虽气喘吁吁说不出话来,但他指向胡惟庸府宅,朱元璋见状不妙,他便登上宫城查看情况,看到此时胡惟庸府上尘土飞扬,杀兵四伏,朱元璋大怒,当即派兵捉拿了胡惟庸,并以谋反叛乱罪名将胡惟庸诛杀,随后,朱元璋大开杀戒,与胡惟庸案有关系牵连的竟然多达三万余人。


娜娜聊古今


其实胡惟庸刚上台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因为后续的事情我们看清楚了太祖的真正目的,他想除掉的不是一个丞相,他想除掉的,是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制度——丞相!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利乃是天授,所谓天子便是此意。而在皇权以下,除了某些皇族特权,相权可谓一手遮天。



所谓宰相百官之首,代表百官上达天听,服从皇帝下辖百官,居中而为,以一已之力担天下之重任。简单的说,丞相就是皇帝与各级官员之间的桥梁,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一直如此运行。

但天下是皇家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宰相这个职位,皇帝是又爱又恨!设置宰相,就得将很大一部分权力划分出去, 但同时这意味着皇帝需要亲自处理的事情大大减少。

朱元璋,可以说是史上控制力最强的皇帝,没有之一。

他苦战数十年,击败了无数敌人,才赢得了老朱家的天下,但才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老朱家虽然人丁兴旺,但文武百官总得论功行赏,这些人有的居功自傲,有的阳奉阴违,有的自私自利……

尤其是宰相,这个经常活跃在自己眼皮子下,还敢和自己讨价还价的家伙太可恶了。

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当然也不想放过宰相,但他心里有一个底线,那就是自己的皇权!



李善长,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至少老朱自己说过),可谓功勋卓著,朱元璋一直在暗暗盯着他,于是当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辞官归隐,朝堂之上只以李善长为尊时,朱元璋出人意料的叫李善长退休了。

这是一个警告,可惜后继者胡惟庸没有看懂。胡惟庸这个人才华是有的,但他不像李善长审时度势,他野心勃勃想做下一个李善长,甚至妄想取而代之……但这反而给了朱元璋机会!

一次外国使臣来访的小事,朱元璋大发雷霆,胡惟庸还没搞清楚状况,就锒铛入狱了。身外狱中的胡惟庸,还做着翻身的美梦时,朱元璋雷厉风行,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了胡惟庸。

而接下来的事情更加恐怖,胡惟庸一事由个人扩张到党争,由数百人牵连到上万人,但这些人加起来的含金量也敌不过一个李善长。李善长仅仅因为一句“汝等自为之”,便被朱元璋判了死刑。

什么都可以忍,敢有谋逆之心者绝不可留!



于是太祖皇帝如愿以偿的干掉了接连两位丞相,顺便宣布大明不再设置丞相!

胡惟庸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宰相!

但没想到,这一切居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功名显赫,权势熏天的内阁首辅!天道循环,往复不已!


快客骑手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明朝正史中明确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正月戊戌,惟庸因诡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临幸。帝许之。驾出西华门,内使云奇冲跸道,勒马衔言状,气方勃舌駃,不能达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挝捶乱下,云奇右臂将折,垂毙,犹指贼臣第,弗为痛缩。”(《明史纪事本末》)

把这段叙述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在公元1380年的一天,丞相胡惟庸,郑重的向朱元璋汇报,说自己家中出现了一件怪事,旧宅的井里头居然涌出醴泉,也就是出了像薄酒一样的泉水。

竟有此等奇事?朱元璋听后,感到很好奇。

看到皇帝感兴趣了,胡惟庸于是大献殷勤,说井中出醴泉是大明祥瑞。他诚恳请皇帝到家中做客,君臣共赏此奇景。

既然是丞相这么信誓旦旦的说的,皇上自然深信不疑了。对他的邀请倍感欣慰,于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朱元璋吩咐下来,要到胡惟庸家做客。于是一队人马出了皇宫。

可是当刚走到西华门时,却发生了一场意外。一个太监突然冲出来,拦住朱元璋的大驾,一副生怕皇上继续前往的样子。

看到太监死死拉住自己坐骑的缰绳,不明就里的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卫士将其拿下,一顿暴打。

可是奇怪的很,无论朱元璋的卫士如何打他,这太监始终不发一言,只是坚持一个动作。直到奄奄一息时,他还是坚持那个动作。那么,这个太监究竟是何用意呢?他又究竟是什么身份?

这个太监的身份不高,乃是西华门一个普通内使,名叫云奇,南粤(今广东)人。他拦住座驾不让前行,气喘吁吁的说不出话来,我们猜想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当时因为事情紧急,他是急急忙忙的跑来的,来到皇帝面前时,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一时光顾喘气,顾不上说话。

二、这是南北差距造成的。南方人生来舌头就短,一着急,舌头打卷,竟说不出话来。现在我们有时候说人,把舌头捋直了再说话,说的就是这些人吧。

这云奇话虽说不出来,但动作是能做出来的,被打成那个惨样,但衷心护主的他还是只做着一个动作,就是死死的指着胡惟庸的住宅方向,希望能点醒朱元璋。

一开始,朱元璋还有些不明所以, 后来立即顿悟,觉得此事有蹊跷,于是下令折返。

回到皇宫,登上城楼,朝云奇所指的方向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立马吓出一身冷汗。

胡惟庸家院子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显然是为了刺杀他而准备。震惊过后,朱元璋勃然大怒,发誓诛杀胡惟庸,于是就在当日,便将胡惟庸逮捕处死。

关于类似的记载,明朝李乐所写《见闻杂记》中,也记载“预知胡惟庸逆谋,力阻高皇帝行驾,死瓜槌下。”

初次读史,我们相信发生的这种事情是真实的。因为历史上弑君篡位的例子比比皆是,胡惟庸如果有谋逆之心,也完全有可能设置这个陷阱,毕竟做皇帝是每个有野心人的梦想。

但是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仔细分析史书上的叙述是否可能,逻辑上有没有漏洞?就发现破绽了。

一、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此时朱元璋对胡惟庸不可能不防。

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要是去也会先派人探探路吧?

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疑点。

二、朱元璋登上城楼,看到胡惟庸家院子里藏着刀兵。那他的眼神也太好使了,都成千里眼了。

况且,就是胡惟庸家藏有埋伏,那也一定藏在房檐下或者屋内,不可能大张旗鼓的聚集在院子中。这不是自我暴露你吗?

三、这些杀手是从哪里找来的?要知道,在京城里组织这么一帮杀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元璋的亲军都尉府(1382年后叫锦衣卫)那可不是吃干饭的。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其首领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胡惟庸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一个小太监都发现了,锦衣卫居然没发现一丝踪迹,这是严重的失职行为,按朱元璋的一贯行事风格,锦衣卫不可能不受到严厉的处罚,但从来就没有关的记录。

综上所述,再仔细一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此事太假了,漏洞百出。

正史中之所以编出这么一个弥天大谎,无非是为朱元璋的政治目做掩饰。

那么他是什么目的呢?

其实事情很明白,就是要借机整掉胡惟庸,最后裁撤丞相之职,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

宰相是干什么的?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得很清楚,在明以前的传统中国,皇室和政府之间是有一种职权划分的。

世袭的皇帝是政治领袖,是国家的元首,象征国家的统一,而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实际的责任。

所以说在权力怪兽朱元璋面前,丞相就是一个绊脚石,他的权力有时候得到限制,他觉得很不自在。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立即处死,并诛杀全家。

丞相废除后,所有的国家大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胡惟庸案是1380年处理的,此事从开始到彻底结束,前后达十年之久,共诛杀了三万馀人。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按我们现在的说法,铲除了奸党,还要肃清其流毒,所以后来许多案件都往这上面凑。

公元1385年,李存义(李善长弟弟)被人自首告发,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李善长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而怀恨在心。

公元1386年十月,林贤狱案办成,胡惟庸通倭的事情也暴露出来了。

公元1390年五月,终于轮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了,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因“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计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

此事当时便被人质疑。如明末著名学者钱谦益便认为,“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明确提出对云奇之事的怀疑。

据著名明史学者吴晗考证,胡惟庸案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冤案,自然也不存在埋伏军士刺杀朱元璋之事。

不管是胡惟庸案是冤案也好,还是铁案也好,反正朱元璋的最终目的达到了。

至于正史中的记载是否有漏洞,是否合乎逻辑,那是搞历史的人的一种春秋笔法罢了。

也许当时的史官早就知道朱元璋玩的什么花花肠子,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故意露出一个破绽,好让后人尽快揭开历史真相,也未可知。

总之,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不能人云亦云的跟着他们的写作思路走,要从正常中看出不正常来,我们学习历史就有成果了。

《明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

《明太祖实录》

《胡惟庸党案考》现代·吴晗


老衲侃春秋


胡惟庸被朱元璋所杀,并不是因为谋反,而是朱元璋为了废除丞相,收归丞相的权力,把所有的权力就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上。把胡惟庸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把胡惟庸包装成一个奸臣,朱元璋那样做无非是为自己的行为推卸责任罢了。胡惟庸是朱元璋权力欲望的牺牲品,是一颗悲催的棋子罢了。

明史中记载胡惟庸因为想谋杀朱元璋所以被杀的,这就是“云奇告变”事件。当时胡惟庸家里的水井居然长出了石笋,那就是祥瑞啊!于是胡惟庸就请朱元璋去他家里看。朱元璋去到胡惟庸家里路上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叫云奇的太监跑出来,拦着朱元璋不让他走,侍卫差点把云奇给打死,云奇缺一直用手指指着胡惟庸的家里。朱元璋警觉了,就上到一个高楼,向胡惟庸家里望去,结果发现胡惟庸家里有很多拿着刀枪的士兵,因此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想谋反,最后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有很多漏洞,胡惟庸为了谋杀朱元璋为何搞的那么明显的,何况朱元璋的锦衣卫也不是吃素的,胡惟庸有动作还轮的到一个太监去告密,显然史书是编造一个故事罢了。

胡惟庸的被杀和朱元璋的对权力的欲望无止境有关。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那种权力的滋味,朱元璋想要永远抓在手里,不过现实情况却不随朱元璋的意。明初时皇权并不是最大的,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帝的权力。朱元璋不能忍受相权对皇权的挑战,于是他开始计划怎样废除丞相制度。当然如果突然间冒失失废除,大家肯定有意见的,所以朱元璋计划了十几年了,而胡惟庸就是一颗棋子。

明初时,朝廷有两派势力,一派是丞相的李善长的淮西派,一派是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刘伯温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两派是敌对关系。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在李善长的提携下,胡惟庸步步高升,做到了参知政事,就是丞相的副手。李善长退休后,朱元璋想胡惟庸当丞相,刘伯温是反对的,后来朱元璋还是让胡惟庸当丞相。朱元璋的目的很简单,让胡惟庸和刘伯温去斗,剩下来赢的一派就好对付了。

胡惟庸确实做了丞相之后,排除异己,打击政敌,刘伯温退休回去时,胡惟庸以探病为由毒死了刘伯温,从此胡惟庸这一派势力一党独大,威胁到了朱元璋的权力啦!朱元璋这个时候出手了,鸡蛋里挑骨头,在占城国进贡的小事上发难,然后御史中丞涂节就告发胡惟庸谋反,朱元璋就立刻拿住胡惟庸下大牢,最后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大权完全抓在了朱元璋手里,再没有人威胁到他了。朱元璋之所以把胡惟庸案包装成一个谋反案,无非就是为自己集权找个合理的借口大家也就不会说他贪权了,丞相制度也就顺顺利利的废除了,达到了朱元璋的政治目的啊!

胡惟庸是悲催的,碰上爱权又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只要皇权和相权有矛盾,丞相就免不了被打压,甚至被杀,这就是君主制度的特点,不管是胡惟庸还是哪个人,只要当了朱元璋的丞相,那就是必死的局面,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胡惟庸就是一个棋子罢了,没有里利用价值就丢弃了,不管他是丞相又怎样呢!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可以说是自己的咎由自取。很多人会问:多疑的朱元璋杀功臣是不争的事实,胡惟庸难道不冤枉?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看看他做的那些事情就知道了。首先胡惟庸搞党争,在文臣中拉帮结派搞小团伙,自己做的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朱元璋让锦衣卫都查不到,可见他的势力有多大,任何天子岂能放心?其二,和武将勾结并成为他们的老大哥,蓝玉等为他马首是瞻,骄兵悍将和权臣一旦结合,任何天子都畏惧不放心,岂能不杀他?第三,擅权。经常代替天子激赏将士实为收买人心,在天子的皇宫摆庆功宴,鸠占鹊巢不杀他杀谁?及时他没有谋反的野心,但已经具备了谋反的势力,至少让人看起来正在篡权谋反,他的行为历史上任何天子都不能容忍的……






Brucegong43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他被杀以后,丞相制度被废,自此皇帝开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臣子们也彻底沦为皇权的附庸。从这一点来看,胡惟庸在明朝初期被处死的几万官员中,他是最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个。

那么胡惟庸是因何被诛杀的呢?从朱元璋发布的诏谕来看,胡惟庸是因为谋反罪而被处死的。但是如果仔细的推敲,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按照《明史》记载,胡惟庸被诛的过程就极具戏剧化。正史中讲,说胡惟庸这厮早就有谋反之心,暗中拉拢心腹暗中的招兵买马,后来又派心腹分别出海招募倭寇和元朝势力,打算来一个里外勾结,推翻刚刚建立的明朝。但是这些事都还没有办成,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意外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大怒之下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听说后大怒,命他以命偿命。胡惟庸便灰溜溜的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听说后再次大怒!老子让你偿命,你花钱私了算什么回事?于是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准备按照先前的计划行事。但是没有想到,中间发生了一件小事,打乱了胡惟庸的节奏。

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明史·胡惟庸传》

那是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的官员。身为中书省的左右丞相,胡惟庸和汪广洋表面上叩头谢罪,但暗地里却将罪过归咎于礼部。岂料礼部尚书也不是吃素的,因为中书省是他们的上级。这个事情跟中书省脱不了干系。于是这个责任就跟传绣球一样,最后又被踢回了胡惟庸和汪广洋的中书省。

这种踢皮球的行为若是放在别的朝代,可能糊弄糊弄就蒙混过关了。但是咱们明太祖不是一般人啊!朱元璋表示,不把责任人揪出来,这个事情就没完!于是朱元璋下旨,将中书省和礼部的相关责任人全部罢官关押,逐一的进行审问。结果这一审不得了,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全给审问出来了。比如胡惟庸的死党成员,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与胡惟庸一起谋划造反的中丞涂节就向审讯官交代了一件惊天的大秘密——四年前突然暴毙而亡的刘伯温居然是被毒死的!

备注:关于刘伯温的死,普遍怀疑是胡惟庸毒死的。但是也有人认为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被当枪使了。



朱元璋在收到涂节的供述后再次大怒!他知道胡惟庸是个泥鳅,问他没有用。就派人去问老实一点的副丞相汪广洋。结果汪广洋居然回复说自己不知道。朱元璋这次是真的怒了,因为当官的无能他能忍,这是个人能力问题。但是当官的搞小团伙,官官相护,居然连自己都欺骗,这就不能忍了!

于是朱元璋以欺君死罪将副丞相汪广洋罢官并贬到了海南,于是汪广洋就这么悲催的替胡惟庸背了黑锅。然而朱元璋在事后越想越气,他觉得汪广洋太可恨了,发配流放简直太便宜了这个王八犊子,就又追发了一道圣旨,赐汪广洋死罪。结果这一道圣旨,又牵出了一件非常搞笑的事。

事情的起因是汪广洋被赐死,但他有一个姓陈的小妾居然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反而是勇闯刑部,表示愿意陪汪广洋一起赴死。朱元璋就好奇了,让人去问陈氏,究竟是何身份呀?为何愿意为汪广洋殉葬呀?陈氏如实答道,说自己是一个革职知县的女儿,受了汪广洋的恩惠才做了他的小妾。结果陈氏的这一回答让朱元璋再再再一次大怒。因为按照《大明律》,革职官员的家产都要充没入官,官员的妻女也一样要充公。也就是说像陈氏这样的女子,只能由朝廷分配给建立明朝的功臣为妻。汪广洋这样的文官是没有资格娶回家的。

于是朱元璋再再再次大怒,他认为中书省已经烂透了,居然连自己的旨意都敢违抗,就下旨让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堂会审胡惟庸以及中书省和六部的属官(除了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以外的所有官员)。并且朱元璋还提前打了招呼,会审就是找这些官员的罪证,这些官员每一个都要定罪!

眼看胡惟庸要完,洪武十三年正月,当初揭发刘伯温案的涂节再次检举揭发胡惟庸,把他当年的那些阴谋鬼事都给抖出来了。朱元璋见时机成熟,便把胡惟庸打下大狱,连同二五仔涂节的脑袋一并也给砍了。

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帝怒,敕责省臣,尽囚诸臣,穷诘主者。未几,赐广洋死,广洋妾陈氏从死。帝询之,乃入官陈知县女也,大怒曰:“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于是惟庸及六部堂属咸坐罪。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帝大怒,乃诛惟庸、宁并及节。——《明史·胡惟庸传》



以上论述便是《明史》中关于胡惟庸被杀的全部内容,先不论明史的真实性,单从内容本身来说,其实胡惟庸很冤啊。因为史书上虽然记载了胡惟庸勾结大臣,贪赃枉法的内容,但是胡惟庸不是武将,他并没有直接掌握兵权,也就是说,他没有可以号令的私人武装力量。没有兵马怎么去造反?后来胡惟庸的儿子坠马而亡,他一怒之下斩杀了驾马者,这件事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下令让他杀人偿命,胡惟庸因此被逼得狗急跳墙,开始联合心腹大臣和武将密谋造反。然而这个造反计划谋划了几个月,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没有得以实施。

到了洪武十三年,涂节向朱元璋告密,朱元璋让有司立即逮捕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计划的胡惟庸及其同党。因此严格意义来讲,胡惟庸并没有真的举兵谋反。他的死只能说:朱元璋想让他死!


因为就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下令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制度,导致六部官员直接由皇帝亲自管理。胡惟庸的死,与废除丞相制度直接挂钩了。朱元璋这样做,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丞相这个百官之首的职位抹掉,完成皇权的巅峰模式。虽然后来朱棣建立了内阁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的首辅相当于丞相。但是在配置上,内阁首辅跟以前的丞相完全没得比。而且内阁只有票拟权,最终的披红和盖印大权仍然在皇帝的手上。

所以说,朱元璋杀胡惟庸的理由很简单,概括说就是八个字:位极人臣,权逼皇帝。杀胡惟庸只是一个借口,废掉丞相制度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而杀掉胡惟庸,废掉丞相制度最好的理由就是胡惟庸谋反,因为这个罪责最大。否则最多只是除掉一个胡惟庸,没有足够的借口废除掉丞相制度。另一个丞相汪广洋活得极其小心,照样没躲过去,他和胡惟庸的死,就像设计好的剧本一样。

现在看来,胡惟庸只是个小角色,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大Boss。


最后说说胡惟庸该不该死。我认为他死得一点都不冤。首先他确实很贪,按明律和朱元璋对待官员一贯的严厉,光以贪污这一条罪名就能杀他十次了;其次,胡惟庸心狠,他和陈宁作为朱元璋对富豪士绅下重手的政策执行者,是典型的酷吏一个号称胡扒皮,另一个号称陈铬铁,都是狠角色;第三,胡惟庸喜欢揽权,因此得罪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朝内浙西集团,想杀他的人,估计可以从午门排到御花园了。可以说士绅和军功两大集团都想让他死,他要不死都不能平天下之愤。


Mer86


胡惟庸在历史上最显眼的评价,我想就是最后一任丞相了吧,其实只要好好品一品胡惟庸的生平以及朱元璋的生平作为,不难发现他的死很可能是被朱元璋一手策划。

▲胡惟庸剧照

胡惟庸因被怀疑想要叛乱谋反,被朱元璋处死,更是将丞相一职废除。

先讲胡惟庸,胡惟庸是在杨宪死后被提拔的。朱元璋曾向刘伯温咨询谁可以作为他的后继者,在丞相一职上朱元璋一连问了几个人,刘伯温都不太认可,胡惟庸是评价最低的。刘基眼光何其毒辣,但是朱元璋还是提拔他做了丞相。胡惟庸做了丞相之后,朝廷大权被他一手掌控,官员所递奏折先过他手,官员巴结,赠送财物。后来只因徐达弹劾他,意欲害他。

看到这里,你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弄臣专权的故事,但是当朝的皇帝可是朱元璋。自古以来,农民起义真的不少,但是做到朱元璋这个位置只此一人。在胡惟庸接管朝廷之前,朱元璋在干什么呢?

▲胡惟庸、朱元璋和朱标剧照

先不讲他建立大明之前的种种事迹,在当了皇帝之后没有穷奢极欲,他可是史上最节俭的皇帝,吃饭只是蔬菜豆腐,建造宫殿只求坚固,墙上挂上典故激励自己不忘当年穷苦。

除此之外,朱元璋工作量极大,几十年如一日处理政事。朱元璋巩固天下,不止做了这些,还开始对当年的功臣下手,哪里是一个温良儒雅的人,分明磨牙吮血。

胡惟庸叛乱那天,邀请朱元璋看他府邸的祥瑞,结果跑出来一个太监拦道急不能语。朱元璋起了疑心,发现胡惟庸府邸四周人影绰绰,下令查看发现胡惟庸谋反,就诛杀了他。此事前后疑点太多,在此之前,就有人告发胡惟庸疑似谋反,按照朱元璋的疑心之重,断不可能前往,更别说当天定罪迅速斩杀。甚至于后续关于胡惟庸的案子风波,朱元璋又诛杀了一大批人。

▲胡惟庸案

欲毁灭一个人,就要先使他膨胀,朱元璋深谙人性之道,示人以弱,让胡惟庸暴露更多,更又理由诛杀。

胡惟庸一犯事,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丞相这个位置为什么总出错。

第二,当年跟着我打江山的人,为什么不好好享受,总是想以下犯上?借此,废除了丞相这一职务,大大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还是朱元璋疑心太重,一个混迹于草莽的人,可以共难,不好同享福。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朱元璋为继承人朱标扫清障碍。发生这一系列事情的时候,朱标身体还挺好,但是朱标生性温和,朱元璋怕底下功臣骄气太盛,朱标不好管理,只能自己去抚平皇权上的荆棘,即便血流成河,可是朱元璋没算到,子孙中出了一个朱棣,让他计划全空。

所以,笔者认为胡惟庸之死固然有他自己权利欲望膨胀有关,但与朱元璋也定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

醉爱侃足球


我不想炒百科的给你写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首先你需要知道明初朝堂分两派,一派以刘伯温为首,一派则以李善长为首,所以党派之争在初期就有,后来明朝毁在党派之争上也是情有可原。胡惟庸是李善长这一派,与李善长是同乡,后来的丞相位置也是李善长推荐的他。李善长一生可以说都在和刘伯温争,作为他的学生胡惟庸自然也是如此。两人合伙搞死了刘伯温,这之后胡惟庸可以说在朝堂一时无两,除了朱元璋谁他也不鸟,不过狂了六七年就被朱元璋灭了跟着他陪葬的多达三万人。这是事情的大概过程,但是分析下,胡惟庸首先业务能力是有的,此人是从主簿也就是现在的文书一职一步一步爬到了中书省的,他不是第一批跟着朱元璋的人,爬到这个位置除了和李善长同乡外,情商和智商绝对不低。朱元璋要杀他是必然的,因为朱元璋用胡惟庸就是把胡惟庸当刀杀杀刘伯温一派的文臣,当这个问题解决后,朱元璋就该动李善长一派了。要知道朱元璋的想法是留一个干净的朝廷给下一代,不会出现功高盖主的人。所以朱元璋由着胡惟庸拉帮结派其实是在挖大坑,这也怪不了胡惟庸这他不这么做,丞相位置也轮不上他。别忘了,朱元璋手上还有一批锦衣卫,你觉得朱元璋不知道胡惟庸在私下干了什么?至于谋反这件事,我个人认为都是朱元璋演的一场戏,以此来巩固皇权,因为胡惟庸谋反,几乎不可能。所有的兵权都在徐达手上,徐达恨不得自己亲手杀了胡惟庸,会合作?而文臣,在朱元璋眼里就是干活的,没人干他自己一人干,这点我真的佩服朱元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