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有名的土匪頭子李海龍的傳奇故事

民國時期有名的土匪頭子李海龍的傳奇故事

據史料記載,民國時期綏遠省境內有三個所謂的"獨立王國",一個是薩託歸綏三縣之間的祝樂慶,一個

是處在伊克昭盟沙漠地帶的通崗浪,還有一個就是位於薩拉齊、武川和固陽交界的巴總窯子。巴總窯在大青山中,民國時期屬薩拉齊縣管轄,由於地形險要,林草茂盛,加之人口居住分散,曾經是土匪和野獸出沒的地方。當時居住在這裡的人有一半是"黑戶",大部分"黑戶"靠打獵和搶劫為生,也有地方土匪和軍隊譁變過來的士兵隱居於此。民國成立初,綏遠省開始剿匪,但一直到解放前都是越剿越多,此種情形在大青山地區表現的尤為突出。在多如牛毛的土匪中,李海龍最為有名。


民國時期有名的土匪頭子李海龍的傳奇故事

李海龍,1888年出生,陝西省府谷縣姬家畔村人,清末隨父親來到塞外,在今土右旗海子鄉八分子村落腳,後到大青山裡的耳沁堯村定居。李海龍青年時期,正值軍閥混戰、土匪蜂起,他遊刃於各匪幫之間,逐漸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後薩縣政府促其成立"三幫團",維持薩拉齊、包頭和武川三縣邊區的秩序,不久成為薩拉齊境內聲名顯赫的人物。李海龍篤信封建迷信,一個江湖術士為騙取他的錢財,說巴總窯附近的紅石峽風水好,如果把祖墳遷到那裡,後輩一定會出真龍天子,於是他就把祖墳遷來,作起了做皇帝的美夢。

1929年,耳沁堯一帶劃歸固陽縣六區管轄,由李海龍負責維護地方治安,成立自衛隊。隨著自身武裝力量的不斷壯大,李海龍先後在耳沁堯村附近的山頂上和住宅旁構築碉堡,碉堡之間都築有暗道相通,甚至在屋裡修建了通向後山的暗窖。竣工後,他把幾個石匠師傅埋在裡面。從此後他就成為大青山裡的土皇帝,巴總窯一帶的農民和流散人員都聽他指揮。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的隊伍被編為"民眾抗日自衛軍騎兵遊擊師"第33團,任團長。不久綏包淪陷,薩縣民眾紛紛逃進山中,李海龍乘機收養了很多人,並利用國民黨軍隊退卻之際,收買了許多散兵遊勇的武器,力量迅速擴充到500多支槍的規模。他看到國民黨一日千里地潰退,便向日偽軍通款投降,被編為日偽包頭伊盟公署直轄第三警察大隊,任隊長。李海龍當時對國民黨的自衛軍避而遠之,對八路軍加以防範,對日偽軍也大多應付。由於"山高皇帝遠",巴總窯一帶在烽火連天的動亂年代相對風平浪靜。居民在深山密林中大種鴉片,除了向李海龍進貢外,幾乎沒有任何捐稅,多數居民的茅庵土窯變成磚瓦房舍。在組織機構中,李海龍的本家親戚分別擔任大小官職,無論吸收新兵、提拔軍官,還是出租土地、徵收稅銀都要由李家決定。所有士兵戰時打仗,閒時無報酬地給李家勞動,而部隊的一切費用均向地方百姓攤派。

1945年9月,日寇投降,李海龍的"獨立王國"也告結束,國民黨把他的隊伍改編為綏遠省大青山抗敵第二團,但李海龍一直持觀望態度,暗中派人與共產黨聯絡,共產黨對他的悔過自新表示歡迎,於1945年12月9日,由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頒發"大青山地區招討司令"任命狀,他把任命狀一直藏在家裡。1947年1月,國民黨綏遠省主席董其武命令李海龍率部到察素齊聽候改編,他聽從了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喆的建議留在了大青山上,並將其人馬編入烏拉特東公旗保安第二大隊六中隊,駐防耳沁堯一帶。1948年,李海龍面見董其武,還幫助其指導工事修建,同時也把工事圖紙秘密送到綏蒙軍區。1949年6月,李海龍秘密起義,攜帶賀龍司令員的任命狀,率部進入解放區,姚喆將這支隊伍編入包頭軍分區保安大隊。綏遠"九•一九"和平起義後,李海龍的隊伍又被改編為包頭軍分區警衛連,駐防包頭。後李海龍藉故脫離部隊回到薩拉齊居住,在水卜洞街開過碾坊,養過毛驢車。1968年遷回耳沁堯村,1974年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