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 北京城裡的那些職業女性們


民國時期 北京城裡的那些職業女性們

民國時期 北京城裡的那些職業女性們

臨近三八婦女節,在疫情防控的重要階段,我們看到了無數的逆行者,其中不乏巾幗女英雄們的身影。所謂“紅妝不輸男兒志,巾幗女將展英姿”,她們有的在一線奮力拼搏,有的再後方全力募捐,有的在一線社區志願值守,有的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她們,為抗疫阻擊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其實,在清末之前,封建社會里,女子地位很低,多是依附男子而生,沒有經濟權利。直到清末民初,隨著新思潮的湧入,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才出現了中國第一批職業女性:政界的女議員、教育界的女教員、報界女記者、醫界女醫生和護士、文藝界的女演員……她們走向社會,從事職業,追求經濟的獨立與人生的價值。

與此同時,在北京地區,出現了一批新興的女子職業,每每出現,都是當時轟動全市的大新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種。

女子工廠:興工業而撫寒黎


女子工廠,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廠,舊時一般稱之為“女子平民工廠”,是為城內貧困婦女能夠自謀生計而開辦的一種社會慈善事業。

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12月7日的《順天時報》就有相關報道:

“京師有某志士糾集同志,捐資在阜成門外廣化寺設立工藝局及女習藝所,收養孤貧兒女,教習各項工藝,以興工業而撫寒黎。”

另外,《順天時報》還曾詳細報道過西單北闢才衚衕的京師首善第一女工廠,甚至還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刊登了《京師首善第一女工廠招考女工徒廣告》。

民國時期 北京城裡的那些職業女性們

闢才衚衕

京師首善第一女工廠,分速成(16—25歲,一年畢業)、完全(12—15歲,3年畢業)兩科,各80人,分別設織布、毛巾、縫紉、造花、編物、繪畫、繡工7個工種,同時也開設識字、珠算、家政、衛生(完全科另加筆算和習字)課程。這不就是一所綜合性的婦女職業技術學校嗎?

因為學校本是是慈善性質,上學不收學費,但進廠需報名考試,畢業後發給文憑,除留本廠外,還可以擔任女子小學、女子工廠的教習。

辦學初衷是好的,一年後的成果也不錯:速成班的女徒工畢業時,廠裡舉行了展覽會,將產品分類展出,還請到了農工商部的大臣視察。

辦學第二年,也就是宣統元年(1909)七月,首善女工廠續招女生,報考60餘人。

辦學第三年,也就是宣統二年(1910)七月十四日,《政治官報》還曾刊登《農工商部奏首善第一女工廠辦有成效懇準立案摺》。

據報道可知,首善女工廠是一處有官辦慈善性質的女子工廠,由度支部左侍郎紹英和農商部參議上行走候補參議魏震共同發起,向各方勸捐1.7萬餘兩向銀,作為開辦經費,官方每年撥銀4600兩,作為常年經費。

民國時期 北京城裡的那些職業女性們

度支部左侍郎紹英

民國時期,也興起了許多女子工廠,其初衷則更多的強調幫助女子經濟獨立。

如上世紀20年代初,朱其慧(熊希齡夫人)、吳弱男(章士釗夫人)和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染織系學生趙世德共同發起的女子平民工廠。

民國時期 北京城裡的那些職業女性們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今魯迅中學)

她們在《創辦女子平民廠緣起》中說明了其宗旨與目的:

獨立。經濟獨立。女子經濟獨立。……本著一絲之微可成束帛的意思……收容貧苦的婦女,教以染織縫紉種種的方法,製造各種布匹、地毯及他種物品。工作之外,教他們讀書識字及生活常識。學成之後就可以自食其力。行之有效,繼續招收,亦可解決一部分女子的經濟問題。”


女子銀行:外足以清償外債,內足以資建設

早在民國肇始的1912年,上海崑山籍進步女性張鳳如女士就曾在上海《民立報》(于右任主辦,宋教仁、章士釗等先後主編)上發表《發起女國民銀行之說明》一文,提出創設“女子銀行”的想法:


“二萬萬女子以平均每人有銀二兩,九百萬人,平均每人有金二兩,積金一千八百萬兩,尚有男子及幼孩之金銀飾物,保存於女子手者,統計殆不下二千餘兆。……以此巨資,為女子國民銀行之資本,其偉大足冠全球,以之貸諸政府,外足以清償外債,內足以資建設,誠能做到,女國民之能力,實足以奪六國銀行團之席而代之”。

當時中國有“四萬萬國民”之說,其中一半的女同胞便成為了構想中“中華女國民銀行”的潛在客戶和股東。如果能把“二萬萬女子”手中的金銀資物集中起來,必定能和壟斷中國的六國銀行一較高下。但是,構想固然宏大,可實施性卻顯然不高,因此早在倡議階段便告夭折。

1921年秋,北京誕生了中國現代第一家女子銀行,名為“中國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地址在前門外打磨廠。

民國時期 北京城裡的那些職業女性們

前門外打磨廠西口

銀行以“提倡女子職業,促成女子經濟獨立”為主旨,發起人多為當時政要的夫人們,朱其慧、趙君默、陸建三夫人為董事,陳麗華等人為監察。銀行分商業部和儲蓄部,其董事、監察及30名職員均為女性。

銀行的開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前同年的3月,這些政要夫人們先是在西城蒙養院成立了女子簿記學校,培養銀行女職員。朱其慧擔任校長,並且在簿記學校成立會上發表了“婦女亟宜自立”的演說。報名的多為中學或師範學校畢業的女學生,約有百人。

10月22日,中國女子商業儲蓄銀行正式開業。資本為50萬,開行之初,便吸收了30餘萬元的存款,股東也多為女性。

女子簿記學校和女子商業儲蓄銀行的出現,被時人稱為“此誠我國女子職業運動發展之第一聲也!

不過,可惜的是,這家中國近代第一家女子銀行也僅僅是曇花一現

。1925年7月,受北京“九六公債”(北洋政府發行的一項公債總額9600萬元,故有此稱)風潮的影響被迫停業了。


女子商店:買賣鋪不再是光棍堂

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買賣鋪的灶王爺——光棍堂”,說的就是當時商店鋪戶裡都是男子,沒有女性。

上世紀20年代,北京一五一百貨公司以提倡女子職業為號召,聘請了20多名女子,擔任售貨員、會計、出納。她們身著公司統一服裝,佩戴證章。這開創了女子從事商業服務業的先河,國內第一批女店員隨之產生。

不過,畢竟是商店店員,比不得銀行女職員,工作比較繁重,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月薪卻只有16元。

到40年代,北京西單牌樓北福壽商場內也出現了一家女子百貨商店,名為“紫園”。這在當時可是大新聞,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圍觀,甚至一些住在東城的人,也要跑到西單商場來看看。

民國時期 北京城裡的那些職業女性們

福壽商場(西單第五商場)平面圖

紫園只有一大間門臉,店員有七、八個人,出售的是一般商品。店裡除了一個幹雜活的小男孩外,全部工作均由女售貨員承擔。她們住在統一的宿舍(西牛角衚衕),經理為了女售貨員的安全,每天上下班接送。紫園有嚴格的店規:不許說笑打鬧,不準聊天,不準和買主閒談等等。

百貨商店名為“紫園”,顧名思義,店內的一切佈置都與紫色分不開。商店的門臉全部用紫色裝飾起來,窗簾是紫色的,各種陳設貨櫃貨架也是紫色的,裝點商店的花束和圖案也是紫色的,包括女售貨員的工作服也都是紫色的旗袍。

這家紫園地處商業繁華的西單,又有賣點,一開始生意十分紅火。因此,不久後福壽商場裡又出現了一個“藍園”,也是百貨商店,不同的是一個紫色、一個藍色。

民國時期 北京城裡的那些職業女性們

西單食品商場 (也叫第一商場,往北走不遠便是福壽商場)

可惜的是,紫園和藍園的存在時間都十分短暫。因為婦女的地位低,工作也得不到保障,經常有流氓地痞前來搗亂,戲弄女售貨員。所以,紫園從1941年開業不到兩年就關門了。藍園的經營時間則更短。


民國時期 北京城裡的那些職業女性們


這些新興女子職業的出現,的確解決了一部分城市女子的生計問題,但畢竟只是少數人,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所佔的比重,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但是其意義卻是極其深刻的。


恩格斯說過:“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只有在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家務勞動只佔她們極少的時間的時候,才有可能解放婦女。


清末民初,這些女子工廠、女子銀行、女子商店等新興女子職業的出現,標誌著女性地位的轉折性變化。畢竟,在此之前,女子的傳統職業多為刺繡紡織等家庭手工業,以及女傭婢女等等侍候人的服務。


可以說,這些新興的女子職業,顛覆了幾千年封建這誰一以貫之的傳統女性職業的窠臼。


如今,疫情當前,更是有無數的職業女性們為抗疫前線貢獻者自己的力量。臨近三八婦女節,祝天下所有的姐妹們,吉祥安康!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 王岫雯主編,舊日西單商場,北京出版社

[2] 劉寧元. 清末民初北京女子職業的出現及其歷史意義[J]. 生產力研究, 2009, 000(019):88-89,114.

[3] 一山. 奇女子張幼儀與“女子銀行”[J]. 企業觀察家, 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