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望得远,想得透,看得明

高阶思维的三种视角:本源视角、全局视角、动态视角。本源视角下三角形的角是用来确定形状的,边是用来确定大小的,四边形的问题实质是三角形的问题,全局视角下动点不是点而是直线或曲线,图形不是散乱的点和线,而是可以组合成模型的整体,动态视角下图形通过运动可以互相转化,构造辅助线往往是图形的变换。很明显,思维视角的差异导致思维状态和效果完全的不同,原本杂乱的变成有序的,原本繁多的变成精简的,原本隐藏的变成显露的,原本无中生有变成探囊取物。

如下题,你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这几种构造方法吗?

站得高,望得远,想得透,看得明

站得高,望得远,想得透,看得明

上面几种构造虽外在形式不同,其实质为一,任找一个与中点有关的三角形(或点或线)绕中点旋转180度(构造“X”形全等),或以线段一端为中心1:2 缩放(构造“A”形相似),这么一想就不是像“无中生有”那么困难了,而是“顺藤摸瓜”比较容易了。这个“有”就是心中已有的知识模型和策略方法,这个“有”怎么来的呢?也是“无”中来,本来没有,要自书中读来、跟老师学来、从实践悟来,打开视野,拓展思维。如若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则所见不过盈尺,若能登山眺远,则清风明月,无不自得。

数学思维的核心是抽象和逻辑,抽象是从特殊到一般,逻辑是从一般到特殊,在解题教学中要不断地从具体问题中概括出一般规律,再把一般规律运用到具体解题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便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再如下面所举的中考高频题型,思维核心有两点,一是组块化的有序化的观察,图形要素:定点、动点、动点所在轨迹、几条连续折线;二是逻辑化的抽象化的概括:化同为异,化折为直,最后转化为点到点、点到线等基本模型。

站得高,望得远,想得透,看得明

站得高,望得远,想得透,看得明

站得高,望得远,想得透,看得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