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零售化”增信机构分羹消金市场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消费金融市场水大鱼大,曾经主要活跃在债券发行链条上的增信机构也试图从红利中分一杯羹。

近期,《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取的一份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信用”)面向合格投资人的公司债募集说明书(以下简称“募集书”)显示,其大量新增金融业担保客户来自消费金融领域,此外还大举参与担保之外的消费金融“助贷”产业链。有行业人士透露,截至去年12月,中证信用涉及个人消费金融增信业务累计放款已超过600亿元。不过这一数字未得到中证信用方面的确认。

随着新金融领域监管巨变,去年以来金融科技公司出于合规压力纷纷布局融资担保牌照,另一方面,不只中小担保机构,背景雄厚的头部机构亦在加速进入消费金融等零售下沉市场。

记者采访发现,即使中证信用这样具有较强背景并持续盈利的机构一定程度上仍需面临客户集中度高、对投资业务过于依赖的模式转变压力,零售担保和金融科技,会成为让其商业模式从“赚钱”到“值钱”的好出路吗?

“逆行”消金市场

中证信用成立于2015年5月27日,定位于信用科技综合服务商。其股东背景雄厚,由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恒生电子、东方财富等35家机构股东共同出资成立,目前实缴资本45.9亿元。拥有融资担保、资产管理、企业征信、资信评估、金融科技、保理业务等多家一级控股子公司。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用增进机构业务规范》对信用增进公司业务定位于:以保证形式提高债项信用等级以及通过金融产品创设和交易实现信用风险分散分担。担保和投资是该类机构主要的营收模式。中证信用此前主要活跃在债券增信、评级市场,随着近年来消费金融市场爆发,其也开始逐步渗透消费金融业务。

上述募集书显示,作为公司主营的担保业务,2016年至2019年1~9月,担保余额分别为212.19亿元、479.00亿元、436.77亿元和622.37 亿元,担保业务收入分别为1.46亿元、1.94亿元、3.21亿元和2.22亿元,复合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三年及一期末,担保业务中的债券担保业务占比从75.17%下降到57.09%,金融产品担保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担保余额从40亿元上升到250亿元,占比从18.63%上升到40.32%,主要增量发生在2019年。

上述募集书信息显示,这一爆发性增长来源于对蚂蚁金服消费金融信托计划的担保业务,截至2019年9月,该计划担保余额达到208亿元,占公司金融产品担保余额的82.88%。而新增金融业担保客户也主要为从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消费金融类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担保业务“零售化”之外,中证信用亦开始渗透进消金信贷产业链前端,参与贷前环节起对资产的风险识别和解决方案输出,分羹金融科技市场业务,与金融科技公司争夺融担牌照形成“逆行”态势。

募集书显示,中证信用参与消金类业务主要依托子公司中证信用云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信用云”),该公司于2016年底设立,注册资本1亿元。截至2018年末,中证信用云总资产1.58亿元,营业收入为3663万元,净利润947.6万元,是中证信用子公司中为数不多的利润为正的公司。

其业务模式与市场主流金融科技类公司颇为一致。上述募资书中,公司即对中证信用云的发展目标有所明确:要求信用云与优质持牌机构进行消费金融对接,摸索联合风控的商业化路径,输出数据风控能力;调整现有“助贷”模式,与众安保险、平安普惠等公司对标;进一步筛选有场景、有合规客群和放贷资质的头部公司;通过做大数据体量,培育独立输出数据风控的能力。

增信机构参与消费金融市场此前并不多见,to B基因和消费金融市场to C的流量打法逻辑不同,担保项目由“大额低频”到“小额高频”转变需要不同的能力支撑,因此尚未成为担保行业普遍的趋势。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传统担保机构的模式很难下沉服务到200万元以下信贷额的普惠金融人群,而涉及到消费金融场景的科技输出就更具挑战。

中证信用云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核心经营理念在于打造针对消费金融类业务的数据风控能力,需通过小而分散的资产特征来缓释底层资产风险,重点发力数据分析、模型及算法、产品设计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一位与中证信用有担保业务合作的金融科技公司高管向记者透露:虽然公司已经持有融资担保牌照,但机构之间的牌照含金量大不相同。3A级别融担机构主体信用好,在与一些国有大行和头部股份行合作时是标配。此外,融资担保对杠杆率的要求严苛,对助贷机构自身资本金约束极大,也需要资本金雄厚的3A融担方来进行兜底。

对于增信机构进入金融科技风控输出领域的竞争,该高管认为,其业务定位和体制机制不同,对C端流量把握、营销特点摸索还需要时间,对于流量争夺的响应速度上会受到体制限制。“我们这类公司可能每月要投放几千万元在流量上,他们不可能这样运作,双方分工本质不同。”

主业模式仍待均衡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债券市场违约常态化,即使一些背景雄厚的增信机构亦开始寻找多元化空间,特别是担保行业监管政策中对资产分级的要求将使这类公司面临投资收益的下行压力。

中证信用亦是在此背景下开始适度控制债券类担保业务的数量和规模,转而围绕消费金融及中小企业金融等创新领域。

募集书显示,中证信用主要业务包含担保业务、投资业务以及其他业务(资产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资信评级等)。其中,担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主要提供现金流支撑,资产管理、数据风控和资信评级等业务为公司拓展发展空间。

财务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及一期末,中证信用营业收入分别为4.77亿元、7.96 亿元、11.54亿元和 8.24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0亿元、2.96 亿元、3.31亿元和3.24亿元,增长势头较猛。但在收入结构中,公司投资业务收入较之主营业务收入(担保收入+其他收入)占比较高,最近三年及一期的数据分别为60.19%、58.21%、47.04%和 53.05%,仍是公司利润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显示长期业务及盈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监管不断增强对融资担保行业的监管力度,根据《融资担保公司资产比例管理办法》第九条对融资担保公司Ⅰ级、Ⅱ级、Ⅲ级资产比例进行了严格规定,这也将对融担机构投资收益产生冲击。

对此,中证信用向记者表示,已在监管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包括资产比例在内的监管指标的调整,融担条例及其配套制度的出台对公司业绩影响较为有限。

此外,在担保客户主要为政府融资平台、金融机构及房地产公司。截至2019年9月末,最大单一客户的担保余额占母公司净资产达到82.52%,客户集中度较高,不利于公司分散代偿风险。中证信用方面表示,其原因主要是公司前十大担保项目以大型金融机构和地方融资平台项目为主,项目担保金额较高,但股东背景较强且反担保措施充分,整体风险相对可控。

在上述金融科技公司高管看来:大型担保机构渗透消金市场与信托公司布局消金市场逻辑类似,该领域需求大,风险分散,起量快,虽然绝对比例上不会成为营收主力,却可以成为类似机构探索零售化和科技转型、提升估值的抓手。虽然这类头部机构“赚钱”,但如果盈利模式单一,则很难变得“值钱”,涉足消费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是一条通路,通过迅速积累个人数据,带来外延价值。

对此,中证信用方面表示:公司将积极拓展“小额高频”的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担保业务,未来也将逐步实现担保项目由“大额低频”到“小额高频”转变,并通过采取再担保、信用保护工具等方式将担保责任分散给其他机构,以降低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