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收益數10億,小農戶幹成大產業,什麼做法這麼神奇?

導語: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下,被稱為“三變”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悄然興起,這是中國分散的小農走向現代化品牌化的一條實效路徑。具體怎麼做的?

我們總說,中國大國小農,農業要實現現代化,就應該而且必須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做有適度規模、有標準、有質的產業和品牌。

但是,怎樣把農民組織起來,讓原來各自為戰的農民聚焦在一個品牌大旗下,形成榮辱與共、利害攸關的經營實體?

這裡一是涉及土地、農機等生產資料資源的產權(中國,一涉及產權改革就非常複雜和困難),二是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民習慣單幹,極度缺乏組織。你如果把土地集中起來,請他們做農業工人,那麼農民出工不出力的問題根本沒有辦法解決。

我們總說,新西蘭佳沛奇異果是中國農業現代化和品牌化的榜樣。佳沛奇異果是由一家公司,做一個品牌,只有一個統一的銷售渠道。這家公司——新西蘭奇異果國際行銷公司,它的老闆就是新西蘭2700名奇異果果農。人家是怎麼做到的呢?

三年收益数10亿,小农户干成大产业,什么做法这么神奇?

我們總說,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要政府/企業,雙輪驅動,其中的企業是指聯合體企業,由龍頭企業、中小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成,以公用品牌為基礎,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託,以利益聯結為紐帶,以企業品牌為抓手,形成實體化、法人式的新型經營主體。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聯合體企業中的如何把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利益搞清楚,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成為主人,具體操作怎麼做?

現在好了,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下,被稱為“三變”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悄然興起,這是中國分散的小農走向現代化品牌化的一條實效路徑。

三年收益数10亿,小农户干成大产业,什么做法这么神奇?

“三變”是什麼?是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三變”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資源分散、資金分散、農民分散的阻礙農村發展的頑症,農村經濟要素第一次以市場化的股份合作的方式組織了起來,向著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三變”後,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合作社、小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小企業與農戶,聯產聯業、聯股聯心,大國小農人中國農村經濟第一找到了共同走向現代化的切實可行的新路,成為全國各地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舉措。

“三變”工作的具體內容及步驟

第一步:對集體資產確權。

第一步和第二步簡要地說,就是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和股份量化,確權到戶。

“三變”改革首先明晰集體組織的權屬,即所有權,包括集體土地、林地、荒山、池塘、房屋、場地、小型水利設施等,頒發所有權證。將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資源和閒置房屋、設備等,以價值股份的方式盤活,簽訂合同入股農民合作社,變“死資源”為“活資產”。

第二步:明確農民的資產和權益。

明晰農民的權屬,即承包經營權的確權。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佔有、收益等權能。對農民承包的土地、住房和其他生產要素評估,準備入股經營主體。

把農民的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住房財產權、所分享的集體資產股權,以及自有大中型農機具、資金、技術、無形資產等生產要素,通過協商或者評估折價後,投資入股經營主體,以後按股分紅,建立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長期增長機制。

第三步:組建經營主體

“三變”模式中的經營主體一般叫做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

經營主體是各股份和股東權益的載體。各地按照“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經營主體+集體+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把集體和農民個人的資產以股份的形式經營起來,在分配上以合同契約建立“收益保底+股權分紅+工資性收入”的分配機制,保證農民可以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業經營主體,具體經營中可託管、可參與。從此經營規模擴大了,資產盤活了,農民既是股東又是經營者,避免了出工不出力或者把農民排除在外的兩種弊端。

第四步:把國家扶持性支持性資金入股,高效合理使用

一直以來國家扶持農村發展的項目和資金的分配和使用方面存在賬目不清、用途不合理、效益低下等問題。

“三變”模式將各級各類投入資金入股,高效合理使用。

整合財政生產發展類資金、農業生態修復和治理資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等農業綜合開發、加工倉儲物流、基建投資等涉農及扶貧項目資金,把“資金變股金”,激活和放大資金使用效益,量化為村集體的股金(補貼類、救濟類、應急類資金除外),集中投入到相關承接經營主體,同時量化到農戶,搭建起財政信貸資金支持農村的操作平臺和增值渠道,激活“三資”,既解決了財政資金分配和管理的難題,又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益,變“一次性”投入為“持續性”增收。

也可由政府成立一家平臺公司,為產業發展配套,吸納各種資金支持都以這家公司為主體,比如扶貧產業子基金的申報主體和產業發展的投融資主體。

三年收益数10亿,小农户干成大产业,什么做法这么神奇?

貴州省“三變”改革實踐

“三變”改革2015年起源於貴州省六盤水市。2017年初,“鼓勵地方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正式寫入中央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三變”改革上升為中央政策,成為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抓手。

資源變資產,助推特色產業發展

資源變資產,即將農民和村集體所擁有的土地資源、集體資產或是精湛的技術技藝轉化為可交易的資產。

如,六盤水市鐘山區雙洞村以一處優質龍井水源及8畝荒地入股公司建設山泉水廠,每年村集體保底分紅20萬元。

六盤水市鐘山區大壩苗族村以村集體的1000餘平方米房屋和一些村民掌握的苗族蠟染、刺繡工藝、苗家廚藝入股企業,建設了蠟染刺繡基地、苗族特色飲食基地及戶外拓展訓練基地,這些基地產生收益的12%歸大壩村集體所有。2016年,這些基地為大壩村帶來50多萬元收益,同時解決了29名苗族農民的就業問題。

資金變股金,激活各類金融資源

資金變股金,就是將農村所擁有的各項資金的利用效益最大化,對各類資金進行科學合理的集聚,有的放矢地入股經營主體,將股金按照持股額分配給農戶。

有的將國家財政撥給項目資金轉化為股金,即把國家財政撥付的發展資金、治理專項基金等投入到企業,從中獲取紅利;有的將扶貧專款轉化為股金,即生產經營主體把股金按比例分配給那些用扶貧專項資金入股的貧困戶。

2016年,貴州省在“資金變股金”方面,可變資金形成股金16.37億元,帶動社會資金投入60.3億元。

資金入股還用在了扶貧上。貧困戶用貸款來的資金,入股項目建設,獲得保息分紅和收益分紅。比如鐘山區在市中心區規劃建設了35智能城市停車場,引導貧困戶以每人5萬元的“特惠貸”資金入股停車場,貧困戶口得以參與了經營,每人第一年分得8%的紅利4000元,第二年分得10%的紅利5000元,第三年分得12%的紅利6000元。

農民變股東,創新精準扶貧模式

農民變股東同上,農民在政府的引導下,以土地、資產等要素入股,成為農家樂、集體農場、企業等經營主體的股東。

貴州省共有141.84萬農民變成股東,其中有

30.7萬貧困人口通過這一改革獲得收益數十億元,人均增加收益千餘元。“三變”改革打造的“農民股東”,不僅改變了農民的傳統身份,使得農民變成了股民,變成了特色產業工人,而且還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的傳統觀念、傳統習慣。

“三變”改革的是利益機制,榮辱與共,成果共享

過去企業與農民之間進行土地流轉,是“一錘子買賣”,農民只管自己拿了多少錢,而不管地種得好不好,企業賺錢不賺錢跟農民沒有半點關係。“三變”改革,讓農民與龍頭企業家的利益關榮辱與共,成果共享。

潤永恆是一家以生產獼猴桃產品為主的民營企業,採取流轉農民土地的方式種植獼猴桃。董事長鬍君介紹說:“過去公司流轉了農民土地後,再僱用農民幹活,工資採取當日點工結算。可農民在基地幹活,出工不出力,直接經濟損失達800多萬元。”有的企業家告訴我們:“我僱農民種刺梨,看著他們栽好苗,沒想到我前腳一走,後腳他們就把苗給拔了。你知道為什麼?因為農民巴不得再種新的,他們還能掙一次錢。”

“三變”之後,農民的土地流轉租賃買賣改成了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民變成了股東。從原來的租賃關係變成了合夥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用農民的話說:“原來是我給你打工,現在是自己給自己幹。”

那麼“蛋糕”做大以後如何瓜分?由於情況多樣,這其中既有保底分紅,又有按比例分紅,還有保底分紅與按比例分紅並行,同時還有實物分紅和按年限分紅。

“三變”改革最大的成果與啟示:小農戶變主人,加入了大產業

“三變”改革最大的成果與啟示:小農戶變主人成股東,小農戶可以參與大產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動力,是發動機!

“三變”改革給我們的啟示是,讓農民擁有了資產性收入,集體資產有份,個人投入清楚。最大的成果與啟示是,小農也可以是主人是股東,“三變”模式為分散的小農戶小農場找到了參與現代化建設的平等機會和利益反饋機制。這正是中國農業現代化帶著農民一起走,農產品區域品牌聯合體企業是農民自己共同的企業的現實路徑。

第一,以產業化聚合農民資產、盤活資產,小農變主人成股東,參與到產業化、現代化建設中來。

六盤水是野生獼猴桃之鄉、野生刺梨之鄉、紅豆杉之鄉、世界古銀杏之鄉,自然資源豐富,但這些寶貝原來只有生態價值,沒有轉變為經濟價值。2014年六盤水市政府立提出了兩個重點發展產業:一是山地特色農業,包括獼猴桃、刺梨、茶葉、藥材種植以及牛、黑山羊等山地畜牧養殖;二是圍繞高原溼地、溫泉、雪山等天然資源景觀和民族文化等元素,發展山地特色旅遊業。

農民的資源如何與產業對接?過去由於土地流轉費用比較低,每畝最多500元,大多數農民並不願意流轉,而且還擔心土地流轉後自己就沒有地方種糧食了,生活更無著落。

現在在“三變”模式裡,土地流轉了,也等於有自己的份,土地很快集中連片,實現規模化經營。農民不僅可以拿到土地流轉費,還能以土地入股分紅,同時還可以在企業務工獲得工資,只有好處,沒有後顧之憂。

水城縣十幾家龍頭企業集中流轉了農民大量分散閒置土地,形成了百里獼猴桃產業長廊,集中連片種植規模達10萬畝。盤州市共有24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9053家經營企業參與“三變”,農民的40.02萬畝土地都變成了資產入股經營。

六盤水共引進三百多家企業,其中包括大北龍集團、溫氏集團、努比亞公司等知名企業,一共扶持了1114個合作社、62個家庭牧場入股。與此同時,政府還將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生產發展類資金、農業生態修復和治理資金、扶貧開發資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村集體發展資金等各類資金,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的股金,投資到各類經營主體,壯大了產業發展規模。

三年收益数10亿,小农户干成大产业,什么做法这么神奇?

第二,以融資平臺助推產業發展,國家和需求方兩頭放心。

農業產業化資金從哪裡來?無論農民資產還是財政資金或者企業資金,經常達不到項目建設要求,出現資金缺口。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融資平臺就發揮了作用,平臺方和建設方兩頭放心。

六盤水市級財政和各縣區財政每年各安排5000萬元,主要靠平臺公司利用金融槓桿撬動社會資本,放大資金效益。目前全市十幾家平臺公司採用PPP模式撬動金融資金14.13億元、村級集體資金1.26億元、農民分散資金5.07億元、社會資金44.98億元入股到各類經營主體,集中投入各類產業發展。如果沒有政府融資這一平臺,很多惠及民生的投資項目可能寸步難行,有的工程甚至會半途而廢。

盤州娘娘山農業產業園區理事長陶正學,以前從事煤礦、洗煤業,幾年前回到家鄉想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一開始他個人投資6億元為家鄉修路、修水和整地,準備搞農旅融合的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基礎設施尚未完工,資金鍊卻斷了。

就在這時,盤州市政府的融資平臺公司宏財集團及時跟進,投入3億元把村裡修路整地的基礎設施項目整個買了過來,不僅解決了陶正學的燃眉之急,同時又撬動9億元的民間資本進入,這下園區項目如魚得水,一下子重新注入了活力。

有了充足的資金,園區大力發展刺梨、獼猴桃、藍莓特色農業產業2.18萬畝,養殖生豬5000頭、土雞20萬羽,開發建設了天山飛瀑、溫泉度假小鎮等18個旅遊項目,核心區8個村實現了村村有產業。2016年娘娘山農業產業園區的高原溼地現代農業和旅遊業實現了2億元的產值,當地農民戶均增收4000元。

三年收益数10亿,小农户干成大产业,什么做法这么神奇?

第三,組織起來的農民不再單打獨鬥,而是以規模型的產業和龍頭企業與大市場對接。

中國農業現代化最突出的問題是,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中國的農業產業要用品牌做為戰略抓手,用聯合體企業落地,把農業組織起來,以產業和規模的力量面對市場。

過去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很難準確瞭解市場需求和市場動態,加之農民的談判能力弱,農產品無法很好地與市場對接,價值很難實現。

通過“平臺+產業”的市場化運作,農村的土地、特色農產品、自然景觀、民族文化等各種農業資源被全面整合起來,打造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產業園區和全域景區,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的弱勢地位。

盤州賈西村的刺梨產業園,合作社理事長聶德友說,前些年山上的野刺梨果滿山遍野,好多都爛在地裡,當地農民堅信,種玉米、土豆比這種填不飽肚子的小果子來得實在。其實刺梨是維生素C之王,可以食藥兩用,在國外都是用來做藥材和高端保健品。於是聶德友建立了刺梨產業園區,流轉了村裡的土地進行刺梨種植,標準化種植基地有13500畝;同時利用刺梨花季、中藥花季作為蜜源,投資蜜蜂養殖,興建了500箱蜂房和一個蜂蜜加工廠,形成了種養

結合的立體生態農業。

現在一包不到150克的刺梨乾售價將近20元,一瓶60克的刺梨維生素C含片市場價格為160元,一瓶500克的刺梨花蜂蜜更是賣到了300元。園區的農民說,“我們做夢都沒想到,原來爛在山裡的小果子竟然變成了這麼值錢的寶貝。”

在“三變”改革中,政府要主導,政府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好融資平臺引導產業發展,但是工作目的和工作原則都要按照市場化原則進行,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要以市場為導向,實行市場化運作。

本文綜合自網絡,轉載請註明神農島(ID:sndfl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