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蘇東坡的君子之爭:晚年再聚首,一笑泯恩仇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一場“烏臺詩案”,讓蘇軾在黃州度過了四年貶謫生涯。公元1084年春天,一紙調令,蘇軾又不得不離開黃州,到汝州赴任。途徑金陵時,蘇軾特地去拜訪了一位故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君子之爭:晚年再聚首,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畫像)


曾經,王安石官至宰相,指點江山,盛極一時。但此刻的王安石,已經過了花甲之年,經歷了親信背叛、變法失敗、喪子之痛後,選擇歸隱金陵,從此不問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官場之中,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當年王安石主持變法,希望藉由變法富國強兵,而初入政壇的蘇軾卻挺身而出,大膽直言反對變法 。蘇軾整個人生的仕途不順,也大抵源自批評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君子之爭:晚年再聚首,一笑泯恩仇

(蘇軾畫像)


不過,蘇軾與王安石是真正的君子之爭,一方面,他們的確政見不同,另一方面,他們又實在惺惺相惜。當年蘇軾身陷囹圄,王安石非但沒有落井下石,他還特地託人帶話給宋神宗說:“聖明時代,不可殺有才華之人。”宋神宗畢生所願是當個名垂青史的明君,所以王安石的這句話,對他很有殺傷力。


作為當時北宋文壇最耀眼的兩顆巨星,在性情和學問上,他們是彼此欣賞、彼此認同的。只是礙於蘇軾是罪臣不可以離開黃州,而王安石又年老體衰不便趕赴黃州,這才一直未能見面。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君子之爭:晚年再聚首,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雖然隱居金陵,不問世事,但是對於被貶黃州的蘇軾,他是分外關注的。黃州四年是蘇軾的靈感井噴期,《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諸多名篇,都是創作於貶謫黃州期間。而等待從黃州送來的蘇軾新作,則成了王安石最幸福的守候。


一次,黃州來人,說蘇軾酒後又出佳作,王安石趕忙要來賞讀。當時已是黃昏時分,但尚未到掌燈時間。王安石等不及掌燈,於是跑到院子中,就著晚霞的微弱光亮,讀起了蘇軾新作,一邊看一邊感嘆說:“蘇子瞻真乃人中之龍也!”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君子之爭:晚年再聚首,一笑泯恩仇

此番聽聞蘇軾過金陵,已是滿頭白髮的王安石早早等在江邊。蘇軾年少成名,向來恃才傲物,但是對於前輩王安石,他是非常謙卑的。再見王安石,蘇軾伸手作揖,說:“今日子瞻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立馬上前挽住蘇軾的手,說:“這世間的禮俗,豈能適用於我等二人?”


這次金陵之會,蘇東坡與王安石促膝長談,唱和詩文,談佛論道,藝術彌合了橫亙在二人之間的政見鴻溝,從前的種種是非恩怨,都成了過眼煙雲。這是一次堪稱偉大的會面,當世兩大才子一笑泯恩仇,分別之時,王安石看著蘇東坡遠去的背影,自知此生無緣再遇如此知己,不禁感嘆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金陵之別兩年後,王安石病逝,臨終之際,他回想起的或許不是位極人臣時的輝煌,而是與蘇子瞻徹夜長談時的酣暢。人生得如此一知己,足以!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君子之爭:晚年再聚首,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晚年畫像 )


蘇軾與王安石,是政敵亦是摯友,有政見之爭不假,但這並沒影響到他們的私人關係,政事對他們而言,還是低一層次的東西,他們能在更高一層次的渠道進行暢通無阻的交流,這個渠道就是上文提及的性情和學問。


蘇軾尊敬王安石的德高望重,王安石則欣賞蘇軾的才高八斗,他們是千年難得一遇的伯牙子期。你我後世俗人或許無法想象,政見上水火不容的兩個人,怎麼會在脫下官袍時如此惺惺相惜,視彼此為知己。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