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拍攝地點:西藏錯那縣

拍攝主題:門巴族人的幸福生活


清明節前,我們來到西藏山南地區神奇的錯那縣。

錯那縣是我國的一個邊境縣,位於喜馬拉雅山麓。說錯那縣神奇並非憑空捏造,該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只有18米,從北驅車南下,很明顯感覺到地勢逐漸下降帶來的快感。巨大的海拔差異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氣候環境,有典型的高原高寒氣候,也有溼潤的亞熱帶氣候,豐富的氣候變化使得錯那縣成為天然的生態園。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錯那縣,我們經歷了西藏最難走的路段,欣賞了勒布溝深山裡的優美景色,來到了海拔4700米以上的拿日雍錯湖泊,領略了湖面正在融化中的羞澀之美。錯那縣初春之美令我們陶醉神迷,然而,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門巴族人的幸福微笑同樣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門巴族人特別好客,他們會用隆重的禮節和最真誠的微笑迎接每一位到來的客人,用家中珍藏的酥油、青稞酒等招待客人。門巴族人們世世代代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建造美麗的家園,耕作、放牧、狩獵等等,生活簡單而幸福。他們很多生活在高山上,與雪山、白雲、藍天為伍,以牛羊、耐寒樹木、左鄰右舍為伴,悠閒舒適,怡然自得。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來到門巴族人的家園,從她們無憂無慮真誠談笑中,從她們不慌不忙的紡織中,能夠看到她們對生活的滿意,能夠看到她們沉浸在幸福之中。幸福是什麼?也許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不在於見過多少世面,而只是心裡一種知足常樂的心理狀態。


在每幅圖片之後,我們加上了權威的門巴族介紹,相信對您瞭解門巴族會有幫助。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門巴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門隅和上珞渝的墨脫及與之毗連的東北邊緣。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門巴語,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門巴族人主要信仰本教(一種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也兼營畜牧業和狩獵,擅長竹藤器的編織和製作各種木碗。門巴族人民與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係。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門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共有50000人,在我國控制區僅有7475人,其餘的生活在印控區。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林芝、察隅等縣亦有分佈。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琬。有自己的語言。

門巴族,主要分佈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錯那縣以南的門隅地區,其餘居住在墨脫、林芝等縣。人口共5萬餘人,其中分佈在我國實際控制區以內的僅有7475人,其餘生活在錯那縣南部的印控區。“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門巴族聚居區位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門隅地區,門隅地區北高南低,高處海拔可達3600米,低處只有100多米左右。峰巒重疊,原始森林茂密。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在林芝、墨脫一帶急轉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帶,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四季常青,被譽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門隅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洛渝以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這裡,山巒綿亙,河流湍急,景色秀麗,物產豐富。農作物有水稻、旱稻、玉米、蕎麥、青稞、雞爪谷、小麥、大豆、棉花、芝麻等,一年可收穫兩、三次。水果有香蕉、桔、柚、桃、梨、蘋果等。原始森林廣大,生長著松、柏、樺、青江、楓、杉、楠、竹等,木材儲藏量極為豐富。藥材有天麻、三七、黃芪、雪蓮、當歸、黨參等幾十種。在錯那縣勒布區,尚有小塊牧場。有黃牛、馬、羊、驢、騾等牲畜。野生動物有熊、豺、獐、野牛、岩羊、雪豬、熊貓、狐狸、金絲猴等。此外還有云母、水晶石等稀有礦藏。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琬。兼營牧業,輔以狩獵和採集。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有自己的語言,無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別較大,多通曉藏語。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聚居的門隅地區,歷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紀,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權的版圖。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繫,長期使用藏曆、藏幣。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門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長期友好往來,互通婚姻,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藏曆元旦是門巴族最重要的節日。每年7月,都要慶祝本民族的望果節。

門巴族居住的地方均屬西藏邊陲地區。十七世紀,門巴族社會已進入封建農奴制社會,成為西藏地方政府統治下的全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封建農奴主土地所有制是門巴族社會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門巴族地區的土地、森林和草場等生產資料皆屬西藏地方政府所佔有。西藏地方政府向門巴族地區派遣官吏,設置行政機構,向寺院和世俗貴族封贈土地和農奴,形成了官家,寺院和貴族三大領主對門巴族地區生產資料的絕對佔有和對門巴族農奴人身的不完全佔有關係。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門隅地區為例,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西藏地方政府就授予錯那宗政府對門隅的管轄權,門隅北部 的勒布4錯,離宗政府最近,成為政府官員統治和管理最為嚴密的地區。以宗政府為首的三大領主把佔有的土地分割成若干塊份地,分給有勞動力的門巴族農奴耕種,同時向門巴農奴收取以實物和徭役為主的地租。在門巴族社會中,封建農奴主是利用原始村社組織形式來推行封建農奴制的,封建農奴制與門巴族的原始村社結合形成了一種複合社會形成形態。這是門巴族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徵。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於人們在土地所有制關係中的處的地位不同,在門巴族社會里,存在著農奴主和農奴兩種人。農奴主多數是藏族,農奴幾科全部是門巴族,農奴主包括宗本、“粗巴”、上層喇嘛和世俗貴族,他們人數極少,但權力很大,掌握著社會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具有多種的封建特權,是門巴族社會的統治者。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廣大藏族農奴一樣,門巴族農奴按其經濟地位高低劃分,可分為“差巴”、“堆窮”、約布”等三個等極。“差巴”在墨脫地區,意為交納租稅的人。他們在農奴中佔很大比便例,按規矩領種領主的份地。為領主支應繁重的烏拉差役,還要向領主繳酥油、木材、染料、木炭等實物和藏幣。“堆窮”,人數比“差巴”少。地位低於差巴,租種大差巴的小片土地,或作幫工、幹雜活,從事副業、手工為生產。“約布”,即家庭傭人,人數很少,只存在於墨脫地區。他們無獨立經濟,多是單身一人在主人家幹活,依附於主人。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牧業。直到民主改革前,農業耕作方式還停留在刀耕火種和鋤耕、木犁犁耕階段。生產工具是鐵木器並用,以木製工具為主。木犁是農業的主要農具,形狀因地而異。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門巴族對農田的管理是粗放的。農作物的種耕鋤草一般進行一到兩次,作物大多任其生長。無水利灌溉設施,施肥也較少,因為土地肥力恢復較慢,加上蟲災、獸害、水災侵害,農用物產量一般都很低。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牧業和採集野生植物是彌補糧食不足的重要手段。放牧和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犛牛、犏牛和黃牛,馬和羊的數量較少,犛牛、犏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給門巴族提供牛奶、酥油、奶渣、肉食、牛毛用於紡織、牛與外民族進行交換的物資,而公犏牛和公犛牛則是承擔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狩獵活動一年四季都在進行。男子出門多隨身攜帶弓箭長刀。門巴人利用弓箭、弓和下繩套等方法捕獲野獸。獲得的獸皮、獸角、獸骨是與外民族進行交換和向領主交納的實物。獸肉將割成肉條烤乾,分給參加的狩獵者和同村的好友親鄰。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門巴族世世代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民族。手工業門類僅是農業生產的副業,與相鄰民族雖已發生了交換貿易關係,但自給自足的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封建農奴制度國一直是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使門巴族落後的生產水平年復一年地在原有基礎上重複,長期處於停滯的狀態。直到民主改革結束了封建農奴制度,社會生產才得到瞭解放。


實拍:生活在天邊裡的門巴族人幸福微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次勒布這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雪域高原深處有無數寶藏,也有無數個歷史故事及相關人文,真的要抽出時間到這些地方看一看,深入瞭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