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栽培養成記,做好這些刈割事項,你可能會有意外收穫

導語:苜蓿栽培之後到了需要收成的時候,但是該怎麼刈割,做好這些細節很重要


小編今天要分享的是苜蓿如何收穫。刈割對苜蓿的收穫相當重要。當年苜蓿的產草量和質量,對下一年苜蓿草地的持久性和產草量也影響巨大。在苜蓿收穫程中,根據當地的地理自然環境和用於種植苜蓿的草地的發育情況,氣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以及土地情況適時刈割是獲得優質乾草的前提條件。

苜蓿栽培養成記,做好這些刈割事項,你可能會有意外收穫

一、適宜收穫期的確定生長髮育規律是決定刈割時期的一項重要因素,會直接影響到苜蓿的產量及品質。苜蓿想要正常生長髮育,需選擇合適的刈割時期,而經濟學原理則要求所獲的苜蓿草產品,應該含有較高的營養成分、消化率和飼用價值。一般來說,苜蓿生長的幼苗時期,蛋白質含量最高時、纖維含量較低;而隨著苜蓿的生長髮育,蛋白質的含量會變得越來越低,而纖維量卻遞增。

苜蓿栽培養成記,做好這些刈割事項,你可能會有意外收穫

(一)苜蓿生長髮育過程中營養成分的變化

隨植物生育期的推移,苜蓿粗的蛋白質、蘿蔔素等含量會降低,粗纖量卻上漲,葉子掉落,莖葉增大。而隨著苜蓿的生長髮育,糧蛋白質含量下降,苜蓿植株在營養期粗蛋白26%,到花後期粗蛋白下降到12.3%,而粗纖維素含量和幹物質產量增加。

苜蓿栽培養成記,做好這些刈割事項,你可能會有意外收穫

(二)苜蓿營養成分和幹物質產量的關係

苜蓿幹物質產量隨生育期推移不斷增加,但是苜蓿幹物質消化率則下降,刈割期應在幹物質產量與消化率上加以兼顧。苜蓿的刈割期從現蕾期到開花期(初花期)之間為宜,生產實踐中一般在初花期收割苜蓿。南方地區如果以鮮飼為主,為保持均衡供應和對單位面積產量的需求,在苜蓿生長到一定高度時,可適當降低對刈割時苜蓿營養含量的要求,則採取多次刈割利用方式。

苜蓿栽培養成記,做好這些刈割事項,你可能會有意外收穫

(三)多次刈割

在海拔較高、有霜凍和地面結冰的地區,於苜蓿返青的前一個月以及入冬前一個月內,儘量不要刈割。因為苜蓿經過多次刈割,營養消耗嚴重,如不能在越冬前積累一定的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越冬和來年返青就很困難。苜蓿一年的多次刈割的話,可以獲得高的飼草產量,但最後一次的刈割,切記要在霜前一個半月時來進行。

苜蓿栽培養成記,做好這些刈割事項,你可能會有意外收穫

二、刈割時間

一天中的苜蓿質量有較大的變化。苜蓿在白天光合積累糖分,晚上消耗糖分。所以,在清晨,牧草的糖分含量最低,而隨著陽光力度增加時含量增高。在多雨的氣候區域,紫花苜蓿在下午收割時的質量高於上午。這表明,在下午收割的優勢是極大地利用了天氣的太陽光。但是下午收割並不是絕對的,這要看天氣,在降雨量高的地區並不合適。

苜蓿栽培養成記,做好這些刈割事項,你可能會有意外收穫

三、刈割次數

南方有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好,苜蓿一年可收割5~6次。雖然每次刈割時苜蓿水分高、幹物質含量相對低一點,但是對家畜來說,草質嫩、適口性好、消化率高。對土地來說單位面積產量因多次刈割反而變得相對較高。有學者研究發現刈割次數的極限值,這個值叫"16刀定律",意思是說當苜蓿的刈割次數累積達到16次時,就要考慮重新更新種,最好不要連茬種植。有些苜蓿品種的產量高,如高秋眠級的品種,實際上更多的是指在一個作物年裡,可以多割幾次,因而在單位時間內的產量收穫的多,而低秋眠級的品種則要在一年裡少割1~2次,因而產量在單位時間內低。從這個方面也可以解釋高秋眠級的品種比低秋眠級的品種的持久性差、利用年限短。

苜蓿栽培養成記,做好這些刈割事項,你可能會有意外收穫

四、留茬高度

一般情況下,留茬較高往往造成產量的損失,但也可保留更多的光合面積,為刈割後再生枝條提供足夠的能量;留茬過低(<5cm),雖然在當茬可以獲得較高的產草量,但連續低茬刈割會引起苜蓿根系營養物質損失嚴重,生產能力急劇衰退。一般情況下,在採用割草機進行機械化刈割苜蓿時,留茬高度為8~10cm。刈割次數>4次,苜蓿留茬高;刈割次數≤4次,則可降低留茬高度。但在秋季最後一次刈割時,應增加留茬高度(保持10cm以上)。

苜蓿栽培養成記,做好這些刈割事項,你可能會有意外收穫

一般情況下在水肥條件好時,稍低刈割苜蓿有利於刺激根頸,多發枝條。苜蓿的收割方法有人工收割、機械收割,其中又分齊地面收割和留茬收割。齊地面收割一般不留茬或留茬很低,這樣對再生草較整齊一致,且殘茬少,草質好,下次收割容易。人工收割時,在氣候較溫暖的地區,留茬高5~6cm,最後一茬留茬高度應在10cm以上,以保證苜蓿越冬。這樣來年形成的枝條健壯茂盛,產量較對照提高30%以上,此方法已成為當地苜蓿人工草地更新的一種重要措施,而且使苜蓿的利用年限延長至十幾年。


今天的苜蓿收穫技巧就分享到這兒,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我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給小編點個收藏,有任何疑問的朋友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好啦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