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王事情


一句话,朱高煦被放在缸里活活烹死,完全是自己作出来的。

朱高煦的“光明”之路

说朱高煦的故事得从他老爹朱棣说起,朱棣当时造反,遭遇到明朝主力军的强力攻击,差点就招架不住了,这个时候朱高煦勇猛杀了出来,给了明军一定的反击,朱棣见状,非常高兴,就说了一句鼓励朱高煦的话:你哥身体不行,你加油干!

朱棣的这一句话间接害了朱高煦,朱高煦理算当然认为,老爹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自己努力干,打下天下自己会取代大哥成为太子,成为老爹的继承人。

有了这样的鼓励和这样的想法以后,朱高煦是拼了命干革命,在靖难之役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老爹夺取皇位开出了一条血路。

朱高煦夺嫡之路

本来以为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理所当然会成为太子,但结果是多病的哥哥朱高炽被立为了太子,理由是守城有功。

在朱高煦看来哥哥守城算毛线功劳,岂是自己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汗马功劳可比的,没有自己老爹打不下天下,你朱高炽又凭什么当太子。

所以当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时,朱高煦心中一万个不愿意,拒绝前往蕃地,当着朱棣的面就说了:我有什么罪,要把我贬到千里之外去?

朱棣心里明白自己能坐上皇位,自己这个儿子确实功劳很大,所以就顺了朱高煦的意,让朱高煦留在了京城。

之后朱高煦便开始与朱高炽明争暗斗,想扳倒朱高炽,夺太子之位。

因为朱高煦理所当然认为朱棣让他留在京城是想兑现之前的诺言,自己可以明目张胆争夺太子之位。

一开始朱棣的确是这么做的,明知朱高煦的野心,还故意放纵。

这其实并不是朱棣想要兑现什么诺言,而是朱棣想利用朱高煦来牵制朱高炽,不想朱高炽一人坐大。

所以在朱高煦的夺嫡之路中,朱棣有意无意在支持朱高煦,一度把朱高炽身边的有理支持者都打入了大牢。

这一举就让朱高煦得意忘形了,觉得自己在夺嫡之路中已然是稳赢,于是朱高煦便志得意满地对身边的人说:你们看我是不是很帅,我觉得我不仅帅,而且还很像李世民!

完了,朱高煦不知道自己身边有朱棣的暗探,这话原封不动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朱棣当然是很愤怒,你自比为李世民,那老子不成李渊了?

李世民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李渊的下场又是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可不得把朱棣气坏,于是朱棣下令让朱高煦迅速滚回他的封地去,以为到了顶峰,没曾想瞬间就跌入了谷底,真是想得越多,失去的越多,朱高煦知道这一次是触了老爹的逆鳞,只得灰溜溜回封地去了。

朱高煦的作死之路

虽说不敢忤逆老爹,但朱高煦可不愿意就此罢休,回到封地后就筹划着如何再杀回京城。

1424年,朱棣病逝,朱高炽继位,朱高煦便知机会来了,他准备学他老爹大干一场,杀回京城夺回本应该“属于他”的皇位。

结果还没等朱高煦准备好,当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就一命呜呼了,死前留下遗嘱召其子朱瞻基进京继位。

收到消息的朱高煦知道朱瞻基进京要路过自己的封地,便埋伏了大批兵马想要阻止朱瞻基,可惜的是朱瞻基先朱高煦一步,朱高煦守了空。

朱瞻基继位后,厚待自己的两位叔叔,给他们加万旦俸禄,朱高煦却把朱瞻基的示好当成是其懦弱的表现,暗中筹划着反自己的侄子。

朱高煦是有贼心也有贼胆,自认为时机成熟了就举兵谋反了。

可这货没好运,刚举兵就被侄子朱瞻基御驾亲征打了个落花流水,兵败后这货怂了,第一个投降了,结果是害苦了跟随他的一帮将士。

朱高煦被朱瞻基抓起来后,朱瞻基顾虑亲情,只是把朱高煦贬为庶人并将其一家都软禁在宫里。

朱瞻基再怎么善待朱高煦一家,朱高煦还是愤愤不平,老爹说过的那一句话他记忆尤深,至尊之位本是他应得的,何止至此?他心中一直是愤怨难平。

被关了几年后,朱瞻基想起来去看一下自己这位叔叔,如果他表现好,朱瞻基是打算放他回封地去的。

可朱高煦偏偏还要继续作,朱瞻基来看他他不仅不跪拜,反而还说一些夹枪带棒的话,朱瞻基是大人有大量,不打算和自己的叔叔计较,自讨没趣后就打算走了。

没想到朱瞻基路过朱高煦身边,朱高煦故意伸脚将朱瞻基给绊倒了,堂堂九五之尊、众目睽睽之下,朱高煦让自己的皇帝侄儿丢脸丢大发了。

这下朱瞻基彻底发飙了,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了起来,打算好好惩罚他一下。

结果朱高煦还是不识趣,继续一路作死,凭着大力气把缸顶了起来,并作势要砸向朱瞻基,这可是弑君行为,朱瞻基哪里还容得下,命人将朱高煦压在缸下,堆上煤,点上火,活活把朱高煦烤死了。

朱高煦就是这样一路把自己给作死了,不作不死这句话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