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药,熬的火候不一样,药性就不一样,老家老中医真实的事

我老家农村以前传说的一个真实故事。当然,跟李跃华事不一码事儿。

邻村有个翰林,大户,母亲有病,专门从太医院请来医生,开药方治疗不见好转。没办法,请我们村一个土郎中去治病。土郎中用的是悬线诊脉,跟红楼梦里的一模一样,大户人家的女子,是肌肤不相亲,不能随便接触的,从床上病人手腕上牵线,郎中从线上品脉象,老人们都是这样说的。品过脉象后,土郎中开了药方,让翰林派人抓药。翰林请的太医一看,笑了,有点儿带着看不起的模样。怎么了?土郎中的药方,与太医的药方,用的药一样。

同样药,熬的火候不一样,药性就不一样,老家老中医真实的事


事奇就奇在下半截。土郎中说,一,抓来的药要自己亲自熬,二,药要在某个时间用,三,病人可能在后半夜三更就会有反应,有起色转好。

后边的事一一应验了,翰林老母亲病好转了。

据老人说,土郎中的独到,在于他掌握,同样的药,熬的火侯不一样,药性就不一样,这是他与太医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中医药博大精深之处。

同样药,熬的火候不一样,药性就不一样,老家老中医真实的事


后来的事,翰林孝顺感恩,给我们庄那个土郎中好大的厚礼。当然,郎中的名声在周边十里八村影响很大。一直到我小时,周边村到我们庄看病的人很多,在百姓心里,这个村的医生,比其它村的医生能。

这故事是上一辈老人说的,该不假的。我小时候,那时,村里百姓见本村的医生,不称呼医生,称先生的。这种称呼,只有两类人承受的起,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农村人自己不舍得吃的鸡蛋,先生路过或串门,一定要拿出,做成蛋茶汤让先生喝。用我母亲的话说,人家先生关键时候,能救孩子命的。

同样药,熬的火候不一样,药性就不一样,老家老中医真实的事


那时候,穷人家多,出不起钱,土郎中给穷人治病为省钱,会让人用墙上的星星草,地里的茅草根,甘蔗根,葱姜等,或熬汤,或擦手心,心窝,脚心等,都是偏方。农村的老人,都懂得一俩样这种方法。

同样药,熬的火候不一样,药性就不一样,老家老中医真实的事


现代社会管理规范了,进步了,发达了,是个好事儿。以前的老风气都成了故事了。

当然,这事跟李跃华是扯不上的,他违法犯法应该依法惩处。

只是,想到,我们的好多好传统,无论做人,还是行医,应该有继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