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苏州的小巷大多都很短,弯弯曲曲,一会就能走完;苏州小巷背后的故事却很多,洋洋洒洒,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悬桥巷,平江路街区的一部分,一头连着苏州人口中的“伦敦路”(临顿路),一头直接与平江路主街相邻,这条看上去有些老旧甚至落寞的小巷,却先后留下了老中医、老状元、老学究等等名人的故事,他们中的许多人大家或许都有所耳闻,但却想不到,居然都住在这同一条巷子里。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先说说这条巷子本身吧,根据记载,它原来叫迎春巷。唐朝时因为西边不远处的旧学前口有座县桥,就改成了县桥巷。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大太监

魏忠贤命人在这里修建生祠,为防止意外发生,索性造了一座悬桥来控制人员进出,于是老百姓就称呼这里为悬桥巷了。

我们现在从临顿路拐进悬桥巷,走进巷子后便会觉得身后嘈杂、喧嚣的现代都市被瞬间按下了静音,不知跑哪里去了。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慢悠悠的走一会,就会看见钱宅,是苏州名医钱伯煊的故居。他家里三代行医,年轻时拜清末曾为慈禧看过病的御医曹沧洲的儿子为师。

这是一处典型的苏州民居,坐北朝南,东西二路,据说深达六进,家里前门是悬桥巷,后门就是菉葭巷。大厅、轿厅、花厅格局清晰,大厅天井前还有座砖雕门楼,上面刻有“世德流芳”四个字,可以隐约看见名医当年的风采。现在里面住了许多户人家,看上去有些凌乱,不过钱伯煊的女儿据说依然住在这里。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除了老中医,这里曾经还有个西医,悬桥巷47号原来有一位方嘉谟,是清末民初苏州城有名的西医大夫,为学习西医,他放弃了平江路钮家巷的祖宅,找到悬桥巷这里重新建了宅子,办了一个比较小的西洋医院接待病人。据说

他与钱伯煊是校友,又住在一条巷子里,可能也曾切磋过技艺,交流过治疗心得。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钱宅的隔壁,就是苏州大名鼎鼎的晚清状元洪钧的故居,我们曾在介绍他的爱妾、近代中国传奇女子赛金花时,谈到过他在平江路上的印记。据说因为赛金花偏爱桂花,所以这里特意种了一棵金桂和银桂,甚至这里还有一座桂荫堂,可见这位状元当年对赛金花是何等的爱慕。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悬桥巷上还有两处比较有名的义庄,丁氏济阳义庄与潘氏松麟义庄

所谓义庄,简单来说是中国古代大家族创办的一种制度,可以给予族人口粮、衣物、租房等生活必须品,有时还会发放一些补贴,有一定公益慈善的味道,不过仅仅是针对一个家族内部的成员。

这项制度的创始人就是范仲淹,创立的地方正是在苏州,悬桥巷里的两处义庄就是这种制度的延续。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丁氏义庄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潘氏松麟义庄


苏州文学大家叶圣陶小时候曾在这潘家祠堂西边住过,他的发小、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家就在对面的顾家花园,两人一起在私塾中念书、从小玩到大。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中学时代,他和叶圣陶等几位好友成立了一个诗社,叶圣陶的文学修养当然没话说,文采飞扬,自然做了社长。顾颉刚那时候也还是个文艺青年,热情高涨的跟着叶圣陶学习写诗填词,可惜后来逐渐认识到自己不是这块料,才最终选择了学历史这条路,不过他也的确选对了,成为了近代声名卓越的历史大家。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顾家花园


如今悬桥巷里的顾颉刚故居仅是当年的一小部分,饱受岁月侵蚀,幸好天井阔大,抬头可以望见一方很有苏式味道的天空。门上还有砖雕门楼,可见“子翼孙谋”四个字。顾家花园原来都是平房,听人说顾家人从不建楼房,只因苏州话中“顾楼”与“孤楼”同音,颇不吉利,如今顾家后人也依然住在这里。

常有朋友问,平江路和其他城市千篇一律的网红特色古街有什么区别吗?


悬桥巷,414米里扎堆了老状元、老中医、老学究、老苏州

▲悬桥巷的小生活


区别就在这里,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片街区,无数像悬桥巷这样的巷弄在这里盘根错节,一代代的苏州人在这里成长、生活,雨水、石板路、街边随意摆放的竹靠椅、墙角的青苔……在吴侬软语里一起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如水般流动着的姑苏繁华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