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陵为何是十三陵规模最大的,它有哪些特点?

雲绯


先熟悉一下明长陵背景和地理位置,这样可以更加容易理解明长陵为什么是最大最强的了,首先一般情况下,一个皇陵区的首陵都是这个陵区地理位置好,风水最妙,规模也是最大的,而今天的主角明长陵便是十三陵的祖陵和首陵,它的主人是永乐皇帝朱棣。

关于朱棣,对于历史不太好的同学有必要普及一下他皇位是如何得来的,一个字,抢!是的,朱棣的皇帝位是靠他抢来的,当年其父朱元璋为了培养他的哥哥朱标可谓煞费苦心,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朱标竟然阳寿太短,死在了老爹朱元璋的前面,老朱白发人送黑发人,简直是痛不欲生,在痛苦过后,他做了一个决定,把皇位不在传给其他儿子,而是直接传给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便是日后登基的建文帝,在他登基后,听信身边大臣集权的建议,决定像自己的叔叔们开刀-“削藩”,这样以前为一地小皇帝的王们,好日子到头了,其中几位更是被逼死,等到了燕王朱棣这里,他做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被削藩破落,倒不如放手一搏,自己品尝当皇帝的滋味。

说干就干,在“妖僧”姚广孝的辅佐下,朱棣从北京出发,以清君侧的名义,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了当时大明的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引火自焚(一说逃走升天),朱棣成为了大明朝新的皇帝-永乐大帝,他在南京做了几年皇帝后,便一纸令下,把都城迁到了北京。皇陵也定在了北京昌平区的十三陵。


就这样,大明王朝的皇陵便在北京昌平大规模营建,朱棣的陵寝成为了整个皇陵的中心,它占据风水中最佳的位置,其地上的建筑规模也是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其用料严格之考究,施工之精细,工程之浩繁,营建时日之旷久,成为了大明皇陵中的绝唱,当然,这非常符合朱棣的性格,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大的!!!


老猪的碎碎念


明长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南麓,是明成祖朱棣和仁孝文皇后徐氏的合葬墓。长陵是明十三陵的祖陵,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帝陵。它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期间做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例如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故宫),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等等,因年号为永乐,被后人称为永乐大帝。

永乐五年(1407年),仁孝文皇后去世,朱棣没有在当时的京师南京选择陵址,而是采纳江西术士廖均卿建言,把昌平北的黄土山“吉壤”定为陵址。永乐七年(1409年)6月20日,改黄土山为天寿山,开始修建长陵,至宣德二年(1427年)3月基本完工,历时28年之久,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长陵不仅是明十三陵的祖陵,也是清代帝陵的参照物,影响极其深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下面就带领大家来领略明长陵的独特魅力之处:

祾恩殿

长陵祾恩殿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好的主体建筑,是用来祭祀帝后的场所。整座大殿建筑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进深五间(29.12米),面阔九间(66.56米),象征着皇帝的九五至尊。

殿内金砖铺地,矗立着六十根直径达一米,高十余米的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殿内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的珍贵木材。

神帛炉

位于陵恩殿前的两座神帛炉,是迄今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帝陵神帛炉,通体用黄色和绿色的琉璃件建造而成,用于祭祀后焚烧神帛。

祾恩门

位于祾恩殿前的祾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

棂星门

位于陵恩殿和明楼之间的的棂星门是陵墓中阴阳两界的分隔点,长陵是第一座建筑棂星门的帝陵,此后延以为制,清代帝陵中称为二柱门。

石五供

位于明楼前方的石五供,中间是香炉,左右两边是一对烛台,最外侧是一对花瓶。长陵是第一座采用石五供做为祭祀礼器的帝陵,此后延以为制,做为帝陵礼器的标准配置。

明楼

位于明长陵宝顶前方,内有圣号碑。

圣号碑

位于明楼内,上书“成祖文皇帝之陵”。朱棣死后谥号拟为“太宗文皇帝”,明朝第十一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为了让生父兴献王的神位升袝太庙,改谥朱棣为“成祖文皇帝”。

陵门

石牌坊

神道

神功圣德碑与碑亭

祾恩殿内朱棣铜像

明长陵是明十三陵景区最值得一看的地方,相对于定陵地宫内的大量现代复制品,长陵历经六百余年历史的古代建筑和展出文物,定会让你大饱眼服,叹为观止。


历史茶坊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徐达之女)

【石牌坊】

这座十四米高的石牌坊就是明长陵陵墓区的入口,建立在高岗之上,这使得游客看到它的背景整个是蓝天。

【大红门】

这里是长陵陵墓区的总大门,由于通体红色,所以叫大红门。两侧石碑提醒姓官员在此下马。
今日的大红门是座孤零零的大门,在明代它的两侧向左右延伸,与山壁相接,将陵区紧紧封闭。穿越大红门即神道,它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

【神道】

长陵的神道不仅仅属于长陵,它还是整个十三陵的总神道,全长7.3公里。
【碑亭石碑】
通过神道,就是长陵的碑亭。碑亭石碑记录了墓主人朱棣的事迹。驮着石碑的怪兽叫赑屃(bìxì),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曾在海上背过仙山用它来驮碑,表示碑的内在分量十分重大。
碑亭的四周伫立着四座汉白玉华表,属装饰性建筑物。

【石像生】

石像生恭候在道路两边,等待皇帝的灵魂通过。这些石兽石人象征着皇帝生前的仪仗队,它们既有现实中的动物,也有想象的动物。动物后面站着武臣、文臣、勋臣。

【龙凤门】

神道的尽头就是龙凤门门楼,也被称作天门,皇帝的灵魂从此经过后就到达天宫了。
天门之后经过神桥,才能真正到达皇帝的死后宫殿。

【祾恩门】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

【祾恩殿】

【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
它基本上是仿照故宫的太和殿修建的,表示皇帝在阴间仍旧享有最高的权力。
祾恩殿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木构大殿。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
金丝楠木产自中国深山密林,产量极低,五百年才能成材,木质坚硬耐腐。被中国人视为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用材。
大殿朴素庄严,由优质楠木加工而成。金丝楠木的价值据说比黄金还要珍贵,这样纯金丝楠木的建筑在中国是最昂贵的房子。
金丝楠木材质的椅子
大殿两边原本还有配殿,但是清朝皇家因短缺金丝楠木把配殿拆掉启用木料,如今祾恩殿两边只剩两个神帛炉,负责烧掉祭祀完毕后的祝文版和神帛。
神帛炉

【祾恩殿展品】

【长陵棱星门】

跨过棱星门,寓意着从人间到了阴间。棱星在天上象征着天门,天门就是天上天宫的大门。此门是只有帝王才能享用的。

【明楼】

穿过棱星门,就是朱棣皇帝死后真正的归宿。该明楼是长陵的标志,明黄色的琉璃瓦非常醒目。明楼前的石雕是高规格的祭台,下面的石头基座叫须弥座,即佛经中的圣山。

【圣号碑】

明楼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这座圣号碑。这是皇帝的墓碑,朱漆书写的就是皇帝的名字。
明楼回望。
朱棣的宝城周长有一公里左右。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逝。当年十二月,被葬入长陵。在他的统治下,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比较强盛的时期。

【考古】

1955年,郭沫若和吴晗等著名历史学家向国家建议挖掘长陵(明成祖朱棣的墓)。不过,文物、考古界的专家纷纷反对,因为当时的技术难以对挖掘出来的文物进行妥善保护。后来在双方互相妥协之下,郭沫若被允许挖万历的定陵,就当为挖长陵做准备。就这一念之差,铸成了大错,挖掘定陵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最大的悲剧,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
不过,郭沫若等人丝毫没有吸取挖掘定陵的教训。1965年,郭沫若等再次申请挖掘长陵,被领导人断然拒绝。后来,陕西申请挖掘武则天和唐高宗的乾陵,郭沫若兴奋异常,不过,定陵教训太深刻了,这个申请再次被驳回。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陵宫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整体布局“前方后圆”,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

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