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第一次讀崔左夫的《血染著的姓名——36個傷病員鬥爭紀實》,是在一本手刻油印的《抗日戰爭時期稿件》中,那是我父親與崔叔叔等在原南京軍區所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30年徵文”作品。標題叫人想起陳毅執筆的《新四軍軍歌》:“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作品取材父親所在20軍,其59師175團前身為36個傷病員發展起來的新四軍6師18旅52團。

1958年,父親所在文工團戰友陳榮蘭轉業到上海人民滬劇團任黨支部書記。她與編劇文牧準備創作抗日劇,從南京帶回崔左夫等人的徵文。文牧說,“崔文使我想起抗戰初期,在滬郊生活經歷中遇到的許多敵、偽、頑及傳說中的英雄形象。”由此孕育了滬劇《蘆蕩火種》,後改成京劇《沙家浜》。1975年,59師換防商丘,當地歡迎會上就演豫劇《沙家浜》。

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毛主席接見京劇《沙家浜》的演員

京劇《沙家浜》中的藝術形象深入人心,

而這些人物背後的原型又有著怎樣的命運呢?

36個傷病員

眾戰士:俺十八個傷病員,要成為十八棵青松。

——《沙家浜》

1939年,“新四軍的戰略任務,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5月,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遊擊司令部”(“江抗”)之名東進。團長葉飛化名“葉琛”,任“江抗”副總指揮和東路黨工委書記。東路是指長江以南、滬寧線兩側、武進以東,直到上海的狹長地帶。

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葉飛在陽澄湖

經黃土塘、滸墅關和虹橋飛機場等戰役,部隊增至5000多人,裝備煥然一新。10月,部隊西撤,傷病員留在後方醫院,實際在淪陷區常熟。傷病員中職務最高的“江抗”政治部主任劉飛回憶:“我們的病床,都設在大大小小的漁船上,這裡既是醫療室,也是交通工具。”

常熟縣委把傷病員隱蔽在陽澄湖的蘆葦蕩裡,約定不能生火、唱歌和出港。這蘆葦療養院,晴天才能孵太陽,鐵嘴花蠅專叮傷口,只能用葦葉包遮。夜晚降溫,草墊給重傷員蓋。吃的要等天黑後送來。為充飢,戰士謝錫生給每人挖了蘆柴根,但到灘外大規模挖又會暴露。

秋天多雨,湖水淹沒傷病員所居的小洲。入夜,傷病員手拉手不敢瞌睡,怕被水捲走。水退後,發現一人被捲走,也不知姓名。這時,原六團參謀夏光召開首次會議。先登記傷員姓名,共36位,其中有被俘日本商人高橋。在《沙家浜》裡,傷病員數縮減一半。其實,在唱“要成為十八棵青松”的第五場,亮相只11人,加上“改裝划船到對岸”的林大根和張松濤,也不過13人,只因舞臺空間有限。

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京劇《沙家浜》劇照(本報資料)

11月,東來茶館來一茶客,傳達上海指示。當時,寧滬杭一帶農村黨的工作和抗日武裝鬥爭由在滬的中共江蘇省委領導。接指示後,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民抗”)司令任天石當晚趕到張家浜,向夏光傳達縣委重建東路抗日武裝決定。“江抗”二團政治處主任楊浩廬也找到他們,葉飛要他帶3個連營幹部回來重建部隊。葉飛說:“蘇常地區的基礎好,留下的傷病員中有紅軍骨幹,還有武器。”

11月6日,“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新“江抗”)在常熟東塘寺成立。夏光任司令員,楊浩廬為副司令員(實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江抗”先建以傷病員為骨幹的特務連,連長吳立夏。

1940年,新“江抗”首戰梅里,並在2月8日陽溝樓一戰成名,與偷襲的崑山日軍警備隊激戰大半日,擊退敵人並擊斃隊長齋藤。4月25日,在徐市成立東路軍政委員會,原三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化名“林俊”主持。“江抗”東路司令部更名為“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譚任司令員兼政委和政治部主任。1941年,部隊整編為6師18旅。

六團作戰參謀夏光

郭建光: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

——《沙家浜》

指導員郭建光是《沙家浜》主角。文牧說,起這名是“為了紀念一些健在的或已犧牲的同志,儘可能把他們和劇中人名字聯繫在一起。如郭建光就用了夏光同志的‘光’字”。

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水粉畫郭建光(本報資料)

夏光是湖南武岡縣人,1927年,在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併入黨。抗戰爆發後,加入新四軍,為六團作戰參謀、“江抗”第五路參謀長。病癒後,為新“江抗”首任司令員。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6師18旅參謀長、華中野戰軍司令部參謀處長、華東海軍學校校長等。1955年轉業到地方,2012年病逝。

有記者問夏光:你是否就是郭建光?

夏光答:“戲劇中的郭建光是許多新四軍指揮員的一個縮影,而我只是佔了一個光字。”

傷病員裡,營以上指揮員有劉飛、夏光和黃烽。劉飛是湖北紅安人,1930年參加紅軍併入黨。1938年調新四軍,翌年在江陰顧山戰鬥負傷,一顆子彈打入右胸。因無法取出,秘密到上海美國聖公會同仁醫院,化名“王福祥”,住外科大病房第4床,說在湖北種田時中流彈。住院三月,終因彈頭被結締組織包裹,手術有險未取,直到1984年10月24日逝世後才取出。歷任新四軍6師18旅旅長、華野一縱副司令員、20軍軍長等,1955年授銜為開國中將。

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夏光與劉飛(右)

黃烽是六團總支書記,福建福安人。1938年參加新四軍併入黨。康復後,任新“江抗”政治部副主任、29軍86師副政委、空軍11師政委、福州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等。1964年晉升少將,2001年9月1日去世。

與《沙家浜》裡排長葉思中同姓併名字音近的葉誠忠,福建周寧縣人。1935年參加革命,翌年入黨,為新“江抗”二支隊一大隊大隊長。1944年寶應大官莊戰鬥犧牲,時任新四軍6師18旅52團1營副營長。為紀念烈士,大官莊鄉改名“誠忠鄉”。

東來茶館老闆胡廣興

阿慶嫂:聯絡員身負著千斤重擔。

——《沙家浜》

戲中阿慶嫂的公開身份是春來茶館老闆娘,實為聯絡員、沙家浜的黨支部書記。

實際上在傷病員藏身的董家浜,有個東來茶館,為常熟縣委秘密交通站。老闆胡廣興是任天石的同學。文牧說:“陳榮蘭說,戲裡男角太多,是否把茶館老闆改成老闆娘。”

文牧為她取名:“阿慶嫂原叫‘阿興嫂’,想把胡廣興的‘興’字掛上。後來覺得‘嫂’這個音是朝下縮的,那麼,當中一個字必須要著重、有力。‘興’字顯得平,改成‘慶’字便顯得音重、有力,也叫得響。”

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水粉畫阿慶嫂(本報資料)

老闆改女性後是牽一髮動全身。首先動她“老公”,留著這個角色會搶戲,阿慶就到上海跑單幫。原型胡廣興,後來也去上海。他入黨後,組織說:黨提倡一夫一妻制,要他處理好妻妾關係。崔左夫寫道:“他對大老婆不忍離異,對小老婆情感甚篤,最後終於決定退黨離鄉去上海做生意。”

崔左夫說胡廣興,“他機智勇敢地幫助傷病員們離開險境,為當地人所讚許,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接轉移任務第二天傍晚,一無人小船漂離岸。日偽軍追問,回答是風颳斷繩。敵人要人下湖拉回船。胡廣興首先下水,遊不遠就喊“救命”,下水的都裝出水深遊不出去的樣子,敵人只得作罷,小船漂遠。天黑後,船底鑽出來胡廣興的侄子、黨員胡小龍,小船連夜把傷病員轉至澄西張家浜。

胡老闆膽大又細心。任天石離開茶館時,胡廣興給他日貨“野豬牌”蚊香。敵人對用日貨的人,看作“良民”而盤查馬虎。

改動較大的還有胡傳魁。文牧道:“老闆走後,只剩老婆,年紀又不大,胡司令、劉副官、天子九不會動邪念嗎?這樣,必須把老闆娘與胡傳魁的關係擺得更親近、合理一些。”於是,原本護士蔣淑芳用被單遮住躲在水裡的葉誠忠的情節,變成阿慶嫂把胡司令藏水缸躲日軍。這樣,司令的恩人誰敢碰。

改動的第三人是胡小龍。文牧覺得,“茶館裡只有一個老闆娘,身邊有一個成年的侄子,少婦、男囝住在一起,也不很妥當。”就加了沙奶奶,原型胡小龍成了沙七龍,併成新四軍家屬、阿慶嫂的助手。

關於茶館這個重要舞臺,文牧說:“南方茶館生活,我很熟悉。我寫‘擺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灶,全靠嘴一張’是得心應手的。”

任天石:司令本良醫

程書記:草藥一劑保平安。

——《沙家浜》

程謙明是《沙家浜》中的中共常熟縣委書記。從《蘆蕩火種》到《沙家浜》,有兩人改名:沙七龍改沙四龍,說沙奶奶七個孩子太多,不利於計劃生育宣傳。另一個是陳天民改程謙明,也不知何因。文牧取名“陳天民”有講究:“陳天民是由任天石同志的‘天’字、‘民抗’的‘民’字湊攏來的。”任天石當過“民抗”司令。

任天石,常熟梅李塘橋人。1913年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隨父學醫。1932年考入上海的中國醫學院,1936年回塘橋掛牌行醫。1937年變賣全部家產,收購國軍丟棄的武器彈藥,組織起四五十人的抗日武裝。1938年組建常熟“民抗”,任副大隊長、大隊長。1939年“江抗”東進,“民抗”總部成立,其為司令併入黨。

戲裡能見任天石影子,一是程謙明對劉副官自我介紹:“常熟城裡,三代祖傳世醫。”二是不管陳天民還是程謙明,都以郎中身份出現在茶館。在《蘆》中,陳天民開藏頭詩藥方:“防風、水香與沒藥,當歸、天冬不能忘。最要緊,寄生、紅花與石蜜,村醪半斤賽高粱。”九味藥名第一字連起來為“防水沒,當天寄紅石村”。在《沙》裡,程謙明借替裝病的沙四龍看病,趁劉副官進屋,傳令“立刻轉移紅石村”。

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水粉畫程謙明(中)、郭建光(右二)和阿慶嫂(本報資料)

當年接頭的任天石非郎中打扮。崔左夫筆下“來了一位臉孔清瘦、身著細布上衣的中年茶客”。坐臨窗單人椅上,向胡廣興要了壺雨前。“一面從懷裡掏出錢包來付茶錢,一面小聲向對方說,‘螞蟻爬,噼裡撲’全部轉移到澄西,否則他們會全部餓死。”“螞蟻爬,噼裡撲”是常熟小商販一句縮腳韻,“螞蟻爬(山)”,縮掉的“山”諧音“三”;“噼裡撲(落”),縮掉的“落”諧音“六”;“三六”是縣委給傷病員的代號。

傷病員轉移張家浜為25人,10人死於敗血症,1人被水捲走。任天石決定成立醫院,院長是他舊同行楊醫生。新“江抗”成立後,以任天石為司令的常熟“民抗”併入。1947年,華中十地委機關遷上海。1月30日,任常委兼社會部長的他在滬被捕,翌年4月在南京被害。1982年5月20日,譚震林到常熟虞山,祭掃任天石等烈士墓。

胡肇漢並非草包

胡傳魁:掛鉤三方來闖蕩,老蔣、鬼子、青洪幫。

——《沙家浜》

“胡傳魁。‘傳’字也輕、縮,‘魁’字就突出了。再根據他這人的性格,有點胡搞,便讓他姓胡。”文牧沒想到,他虛構的忠義救國軍司令胡傳魁,對上了當年陽澄湖游擊隊司令胡肇漢。但這胡司令並非草包,陰險毒辣如刁德一。

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京劇《沙家浜》劇照,沙奶奶怒斥胡傳魁和刁德一(本報資料)

胡肇漢,湖南嶽陽人。岳陽警官訓練班畢業,當過江蘇省第一區水上警察中隊長、青浦縣水巡隊長等。八一三事變後,投奔太湖偽軍程萬里部任副官。1938年,應當地士紳陳味之的抗日遊擊隊之邀,程部六支隊司令何錫光帶胡肇漢加入。胡在陳部發動兵變,殺陳並奪其隊伍。

因他舉抗日旗幟,1938年,上海的八路軍辦事處派宮嶽等到胡部做工作,促使其與常熟“民抗”合作。1939年,“江抗”東進,葉飛到太平橋找胡談話,收編其為獨立一支隊,胡為司令。“江抗”西撤,他看苗頭不好,請病假回陽澄湖,拉起舊部四五十人。

新“江抗”成立後,夏光與楊浩廬幾次聯名寫信給胡肇漢無回應。夏光說:“他的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他是該地區的地頭蛇,棍子深。他在那裡,其他土頑部隊也不敢隨便來,對我們恢復常熟地區的根據地較為有利。”

後得知胡有家在陽澄湖北岸車渡,就派人到那裡等到他。當晚同住一地主家,做他工作,委他新“江抗”副司令,不要求其部隊與我們一起行動。翌日,胡說他部隊在附近,請我軍同志去訓話。夏光說,一起開聯歡會,準備飯菜,慰問兩頭肥豬。下午,雙方部隊在一起,演戲、唱歌、聚餐。此後,胡態度有變。

1940年,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胡肇漢見風使舵,為國民黨第二區保安第一團團長,又充當忠義救國軍先遣隊。製造摩擦,捕殺新“江抗”湘城辦事處主任錢良臣等。皖南事變後,他參與襲擊我陽澄縣政府,殘殺縣長陳鶴。

1941年,竄犯蘇常太根據地遭我軍打擊。

抗戰勝利後,胡肇漢任國民黨太昆邊區清剿指揮所主任、吳縣陽澄區區長。1949年先逃臺灣,為“江蘇人民反共自衛救國軍第二縱隊”副指揮官,後潛回上海。1950年9月15日,在浦東被捕。11月28日,蘇州行政區人民法院判其死刑,執行槍決。

1959年,上海人民滬劇團開排文牧執筆的《碧水紅旗》。翌年首演,改名《蘆蕩火種》。1964年,被北京京劇團改為京劇,毛澤東看後欣然改名《沙家浜》。

20世紀80年代初,常熟橫涇改名為“蘆蕩鄉”,1992年,蘆蕩鄉改名為“沙家浜鎮”。

(轉自上觀新聞朝花時文欄目)

常熟,

是黃公望筆下的潑墨山水,

是嚴天池琴下的嫋嫋餘音,

是張旭狂草的瀟灑不羈,

是錢謙益詩裡行間的清詞妙句。

常來常熟,發現不一樣的驚喜~

文章源自:常來常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