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敢於對抗和珅的陝西狀元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看《宰相劉羅鍋》,劉羅鍋詼諧幽默、正直勇敢,智鬥和珅,劇情荒誕幽默,但是又蘊含哲理。而近幾年熱播《鐵齒銅牙紀曉嵐》,也刻畫了一個機敏過人、正直而富有喜感,與和珅相互鬥爭而互相配合的紀曉嵐。但是,在歷史上,劉墉得到幅度很大的一次升遷竟然是因為文字獄,而紀昀紀曉嵐卻也曾袒護過殺害自己妻子的兇犯(此兇犯是當時的軍機大臣阿桂的親戚)。而乾隆朝,二人實際上與正直相差很遠。而在當時真正以正直著稱的大臣,可以說是清朝200多年來唯一的陝西籍狀元——王傑。

陝西人傑地靈,明清得中之狀元,雖僅僅二人,但都是一世豪傑。一為明代狀元康海,是個狂放不羈的大才子,有魏晉名士之風,他本人才華橫溢,經常在公開場合議論品評他人,尤其是對別人的文章品頭論足,這樣就得罪了許多人。但是,此人不是簡單地“沒有情商”,而是懂官場只是不喜歡官場,劉瑾案發,他被冤枉,削職為民,但當時的首席大學士李東陽卻因為文章被康海大刀闊斧地砍削過,自然不可能為他說話。很多人很惋惜。康海卻認為,奸佞劉瑾被殺,是國家的大幸,個人被罷官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可見他還是心繫國家的。

而200年後的陝西狀元王傑和他的前輩同鄉比,性格上卻是大不相同,平易近人,但一樣心繫國家。

王傑: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敢於對抗和珅的陝西狀元

王傑的畫像

王傑,字偉人,號惺園、畏堂,晚號葆淳,出身農家, 祖籍山西省洪洞縣,明代萬曆年間,王家遷到陝西韓城(今陝西韓城市)。王傑自幼天資聰穎, 又十分好學,四歲開始讀書,學業優異,還練得一筆好字(後終成一代書法家)。青年時代,隨學者孫景烈治理學,受益匪淺。兩兄長(長兄王浚,次兄王轍)務農兼商,勤於經營,令家裡衣食充足, 王傑只喜好讀書,不善理家, 為了不連累兩位兄長,三十歲那年(1756年),他就出外謀生。因為其文筆優秀,又以書法見長,被陝甘總督尹繼善所賞識,謀取了一份幕僚的工作。後來,又被推薦到當時的陝西巡撫陳宏謀做幕僚。陳宏謀是位理學大家, 見王傑虛心好學,就為其授業於陳,令王傑學業大進, 可以說這位陳大人不僅是王傑的老闆,又是老師。聯想到今天企業,很多老闆給員工加重活兒,美其名曰鍛鍊,實際不然。反觀王傑,這期間,文筆(尤其是公文)不僅得到了進一步的鍛鍊、學業精進,還積累了許多處理公務的經驗。

1760年,王傑中解元(舉人第一名),次年,殿試又得中三甲。這一年的三甲人才輩出,當時考官排在前面的其實是趙翼,熟悉史學史的人都知道此人,此人是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他精於考據精賅,所著《廿二史札記》是中國古代研究史學理論的傑作,裡面提出的“秦末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等問題至今被史學研究者重視。而趙翼的詩句“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也是中學課本的必背詩句。所以趙翼才高,心氣也高,對狀元之位勢在必得。

但是,趙翼的運氣不好,他的文章寫得非常優秀,王傑與之相比,也稍遜一籌。不過,由於乾隆皇帝看到王傑字跡工整秀麗,細看,竟覺眼熟(王傑做尹繼善幕僚,肯定要做文字秘書工作,比如,幫尹繼善謄繕奏疏,乾隆覺得眼熟很正常),更有好感。又聽說王傑人品端正,是個君子,就欽點王傑為狀元,理由是清朝目前沒有陝西狀元,而江南狀元很多(趙翼是今天的江蘇人),加上當時西北迴部戰事平定,點一個陝西狀元可以更應這件喜事(趙翼不服,曾常常提及此事)。乾隆還在辛巳年寫的詩《四月廿五日御殿傳臚紀事》裡,講明瞭自己的用意。明瞭自己的用意。“西人魁榜西平後,可識天心偃武時”。詩文的意思是說,如今,西北平定,便出現了一個來自西北的狀元,可見天意就是我們終於可以停止殺伐爭鬥,天下太平了。

乾隆的做法對不起趙翼,但的確眼光不俗。當時有一個傳說,山東的舉子對乾隆圈點王傑位狀元一事不服,認為這是乾隆憑一時感情用事,十分不公,曾要求王傑對對聯。上聯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東魯。”王傑當即出口下聯“文工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先不論此事的真假,單憑這個故事可以流傳至今,足以證明王傑的才思敏捷。

王傑: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敢於對抗和珅的陝西狀元

乾隆的畫像

王傑在為人處世上也十分內斂含蓄,自登上仕途以後,受皇帝喜愛,平步青雲,歷任吏、禮、兵、刑、工五部侍郎、左都御史, 後授兵部尚書。乾隆五十一(1786)年, 命為軍機大臣, 上書房總師傅。次年拜東閣大學士, 總理禮部。可以說是真“宰相”(清代無宰相,但大學士兼任軍機,算的上是真宰相了)嘉慶朝,他仍然受到寵信,是首輔。他還前後四次充任鄉試主考 , 三次擔任會試考官, 四任學政,臺灣、廓爾喀平,兩次繪象於紫光閣。

王傑平時私事出門從不坐官轎,只是騎一匹馬,帶著一個僕人,穿著與一般百姓無異。如果在街頭聽聞地方官的避道聲, 就會嚴肅地咱在一旁,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就說:“邑令,亦吾之父母官也!” 平時待人接物,也十分和藹可親,不擺官架子,見了老人就鞠躬,見了朋友、同事就作揖,他曾表示:“我雖宰輔,亦常人也。”他也不赴官宴,在家粗茶便飯,很少有魚、肉。邸宅不大,只有兩進;家庭擺設亦很簡陋。他常告誡家人說:“吾先人嚴謹節約,予伊等以不飢足矣。比並亦無長物以貽子孫,若不自檢制,吾不能斤斤為豢養計,亦非吾所能庇也。”對於後代,他也嚴格教育,他的兒子都先後入監或在籍攻讀,沒有捐班買官, 都是經過考試進入仕途的。他經常教導子孫:“入仕則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孫暄耀於人。”

王傑雖然性格溫和,但在原則問題上十分堅定。當時乾隆的寵臣是大名鼎鼎的和珅。由於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珅十分囂張,滿朝文武無人敢彈劾他(因為和珅的後臺就是乾隆),御史曹錫寶曾彈劾和珅的管家劉全“造屋逾制”, 但是,雖然只是彈劾和家家奴,卻也被革職,可見當時和珅的權勢。但是,王傑卻不趨炎附勢,禮親王昭槤的《嘯亭雜錄》記載,每次只有談公事的時候,王傑才和和珅交談,平時都和和珅保持距離,以表示不與之同流合汙。有一次,好幽默的和珅想戲弄王傑一番(這個性格倒是和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有幾分相似),就拉著王傑的手(據說王傑的手很軟)笑道:“何其柔荑若爾。”(出自《詩經·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指女子的手柔軟潔白,像初生植物般。)王傑正色回答到:“王傑手雖好,但不會要錢耳!”和珅聽罷也只好自討沒趣地走開了。嘉慶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駕崩,嘉慶便趁勢扳倒和珅,王傑參與審理和珅一案,立有大功。

王傑: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敢於對抗和珅的陝西狀元

和珅的畫像

雖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嘉慶年間,王傑由於自身剛正不阿、才幹過人依然得到皇帝賞識,得到重用。當時的川陝白蓮教大起義是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嘉慶皇帝問計於王傑,王傑上疏建議地方上就地招募士兵,這樣一來省去調兵的時間和費用,二來可以吸收青壯年,這樣“從賊”的人就少了,釜底抽薪。並且“懲治汙官 , 以息民憤”,免除起義之地的錢糧賦稅,整傷吏治。這項對策都對平定起義起了不小的作用。

嘉慶七年(1802 )月,王傑以年老多病乞請離職退休, 嘉慶諭準, 加封太子太傅銜, 俸祿待遇不變。到了第二年,王傑離京之時,嘉慶加恩賞賜給他乾隆御用的玉雞手杖一枝,以示恩寵。王傑晚年靜心治學,直到八十歲高齡之時,嘉慶命陝西巡撫方維甸帶著御製的賀詩登門拜賀,王傑以禮赴京答謝,路途顛簸,不久即病逝於北京。嘉慶知道後,很是痛惜, 揮淚賜錢歸葬治喪,追贈太子太師銜,祀賢良祠,諡文端。祠聯為:“文見長,清風兩袖,不畏權貴;端品高,言道一身,敢斥惡邪。”

君王用人常因各自性格而有所偏好,王傑先後得到乾隆、嘉慶這兩個性格不同的君主信任,靠的不是逢迎君主,而是以高尚的人品、謙虛平和的待人態度、出色的辦事能力。拿他的人生和和珅的一生做對比,不知諸位讀者能否脫離今天網上所謂的成功學,悟到一些什麼。

參考:

《不畏權貴,敢斥邪惡清代政治活動家王傑》段國超

《趙翼與王傑的狀元之爭,兼論清代乾隆朝的殿試閱卷制度》潘中華

《清史稿》

《嘯亭雜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