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敢于对抗和珅的陕西状元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宰相刘罗锅》,刘罗锅诙谐幽默、正直勇敢,智斗和珅,剧情荒诞幽默,但是又蕴含哲理。而近几年热播《铁齿铜牙纪晓岚》,也刻画了一个机敏过人、正直而富有喜感,与和珅相互斗争而互相配合的纪晓岚。但是,在历史上,刘墉得到幅度很大的一次升迁竟然是因为文字狱,而纪昀纪晓岚却也曾袒护过杀害自己妻子的凶犯(此凶犯是当时的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而乾隆朝,二人实际上与正直相差很远。而在当时真正以正直著称的大臣,可以说是清朝200多年来唯一的陕西籍状元——王杰。

陕西人杰地灵,明清得中之状元,虽仅仅二人,但都是一世豪杰。一为明代状元康海,是个狂放不羁的大才子,有魏晋名士之风,他本人才华横溢,经常在公开场合议论品评他人,尤其是对别人的文章品头论足,这样就得罪了许多人。但是,此人不是简单地“没有情商”,而是懂官场只是不喜欢官场,刘瑾案发,他被冤枉,削职为民,但当时的首席大学士李东阳却因为文章被康海大刀阔斧地砍削过,自然不可能为他说话。很多人很惋惜。康海却认为,奸佞刘瑾被杀,是国家的大幸,个人被罢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见他还是心系国家的。

而200年后的陕西状元王杰和他的前辈同乡比,性格上却是大不相同,平易近人,但一样心系国家。

王杰: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敢于对抗和珅的陕西状元

王杰的画像

王杰,字伟人,号惺园、畏堂,晚号葆淳,出身农家, 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明代万历年间,王家迁到陕西韩城(今陕西韩城市)。王杰自幼天资聪颖, 又十分好学,四岁开始读书,学业优异,还练得一笔好字(后终成一代书法家)。青年时代,随学者孙景烈治理学,受益匪浅。两兄长(长兄王浚,次兄王辙)务农兼商,勤于经营,令家里衣食充足, 王杰只喜好读书,不善理家, 为了不连累两位兄长,三十岁那年(1756年),他就出外谋生。因为其文笔优秀,又以书法见长,被陕甘总督尹继善所赏识,谋取了一份幕僚的工作。后来,又被推荐到当时的陕西巡抚陈宏谋做幕僚。陈宏谋是位理学大家, 见王杰虚心好学,就为其授业于陈,令王杰学业大进, 可以说这位陈大人不仅是王杰的老板,又是老师。联想到今天企业,很多老板给员工加重活儿,美其名曰锻炼,实际不然。反观王杰,这期间,文笔(尤其是公文)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学业精进,还积累了许多处理公务的经验。

1760年,王杰中解元(举人第一名),次年,殿试又得中三甲。这一年的三甲人才辈出,当时考官排在前面的其实是赵翼,熟悉史学史的人都知道此人,此人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他精于考据精赅,所著《廿二史札记》是中国古代研究史学理论的杰作,里面提出的“秦末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等问题至今被史学研究者重视。而赵翼的诗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是中学课本的必背诗句。所以赵翼才高,心气也高,对状元之位势在必得。

但是,赵翼的运气不好,他的文章写得非常优秀,王杰与之相比,也稍逊一筹。不过,由于乾隆皇帝看到王杰字迹工整秀丽,细看,竟觉眼熟(王杰做尹继善幕僚,肯定要做文字秘书工作,比如,帮尹继善誊缮奏疏,乾隆觉得眼熟很正常),更有好感。又听说王杰人品端正,是个君子,就钦点王杰为状元,理由是清朝目前没有陕西状元,而江南状元很多(赵翼是今天的江苏人),加上当时西北回部战事平定,点一个陕西状元可以更应这件喜事(赵翼不服,曾常常提及此事)。乾隆还在辛巳年写的诗《四月廿五日御殿传胪纪事》里,讲明了自己的用意。明了自己的用意。“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诗文的意思是说,如今,西北平定,便出现了一个来自西北的状元,可见天意就是我们终于可以停止杀伐争斗,天下太平了。

乾隆的做法对不起赵翼,但的确眼光不俗。当时有一个传说,山东的举子对乾隆圈点王杰位状元一事不服,认为这是乾隆凭一时感情用事,十分不公,曾要求王杰对对联。上联是“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东鲁。”王杰当即出口下联“文工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先不论此事的真假,单凭这个故事可以流传至今,足以证明王杰的才思敏捷。

王杰: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敢于对抗和珅的陕西状元

乾隆的画像

王杰在为人处世上也十分内敛含蓄,自登上仕途以后,受皇帝喜爱,平步青云,历任吏、礼、兵、刑、工五部侍郎、左都御史, 后授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1786)年, 命为军机大臣, 上书房总师傅。次年拜东阁大学士, 总理礼部。可以说是真“宰相”(清代无宰相,但大学士兼任军机,算的上是真宰相了)嘉庆朝,他仍然受到宠信,是首辅。他还前后四次充任乡试主考 , 三次担任会试考官, 四任学政,台湾、廓尔喀平,两次绘象于紫光阁。

王杰平时私事出门从不坐官轿,只是骑一匹马,带着一个仆人,穿着与一般百姓无异。如果在街头听闻地方官的避道声, 就会严肃地咱在一旁,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就说:“邑令,亦吾之父母官也!” 平时待人接物,也十分和蔼可亲,不摆官架子,见了老人就鞠躬,见了朋友、同事就作揖,他曾表示:“我虽宰辅,亦常人也。”他也不赴官宴,在家粗茶便饭,很少有鱼、肉。邸宅不大,只有两进;家庭摆设亦很简陋。他常告诫家人说:“吾先人严谨节约,予伊等以不饥足矣。比并亦无长物以贻子孙,若不自检制,吾不能斤斤为豢养计,亦非吾所能庇也。”对于后代,他也严格教育,他的儿子都先后入监或在籍攻读,没有捐班买官, 都是经过考试进入仕途的。他经常教导子孙:“入仕则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孙暄耀于人。”

王杰虽然性格温和,但在原则问题上十分坚定。当时乾隆的宠臣是大名鼎鼎的和珅。由于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珅十分嚣张,满朝文武无人敢弹劾他(因为和珅的后台就是乾隆),御史曹锡宝曾弹劾和珅的管家刘全“造屋逾制”, 但是,虽然只是弹劾和家家奴,却也被革职,可见当时和珅的权势。但是,王杰却不趋炎附势,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每次只有谈公事的时候,王杰才和和珅交谈,平时都和和珅保持距离,以表示不与之同流合污。有一次,好幽默的和珅想戏弄王杰一番(这个性格倒是和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有几分相似),就拉着王杰的手(据说王杰的手很软)笑道:“何其柔荑若尔。”(出自《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指女子的手柔软洁白,像初生植物般。)王杰正色回答到:“王杰手虽好,但不会要钱耳!”和珅听罢也只好自讨没趣地走开了。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驾崩,嘉庆便趁势扳倒和珅,王杰参与审理和珅一案,立有大功。

王杰: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敢于对抗和珅的陕西状元

和珅的画像

虽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嘉庆年间,王杰由于自身刚正不阿、才干过人依然得到皇帝赏识,得到重用。当时的川陕白莲教大起义是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嘉庆皇帝问计于王杰,王杰上疏建议地方上就地招募士兵,这样一来省去调兵的时间和费用,二来可以吸收青壮年,这样“从贼”的人就少了,釜底抽薪。并且“惩治污官 , 以息民愤”,免除起义之地的钱粮赋税,整伤吏治。这项对策都对平定起义起了不小的作用。

嘉庆七年(1802 )月,王杰以年老多病乞请离职退休, 嘉庆谕准, 加封太子太傅衔, 俸禄待遇不变。到了第二年,王杰离京之时,嘉庆加恩赏赐给他乾隆御用的玉鸡手杖一枝,以示恩宠。王杰晚年静心治学,直到八十岁高龄之时,嘉庆命陕西巡抚方维甸带着御制的贺诗登门拜贺,王杰以礼赴京答谢,路途颠簸,不久即病逝于北京。嘉庆知道后,很是痛惜, 挥泪赐钱归葬治丧,追赠太子太师衔,祀贤良祠,谥文端。祠联为:“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言道一身,敢斥恶邪。”

君王用人常因各自性格而有所偏好,王杰先后得到乾隆、嘉庆这两个性格不同的君主信任,靠的不是逢迎君主,而是以高尚的人品、谦虚平和的待人态度、出色的办事能力。拿他的人生和和珅的一生做对比,不知诸位读者能否脱离今天网上所谓的成功学,悟到一些什么。

参考:

《不畏权贵,敢斥邪恶清代政治活动家王杰》段国超

《赵翼与王杰的状元之争,兼论清代乾隆朝的殿试阅卷制度》潘中华

《清史稿》

《啸亭杂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