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什麼不反抗?

你像繁星閃爍


在阿巴亥殉葬的時候,多爾袞兄弟沒有能力反抗,也沒有任何反抗的理由。


阿巴亥殉葬是遵照的努爾哈赤的遺命,至於這個遺命究竟是皇太極偽造的,還是努爾哈赤留下的遺命,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太極已經控制了大局,阿巴亥無論如何都要接受殉葬的事實。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阿巴亥的三個兒子無論是在威望還是年齡上,都不能同皇太極相提並論,多爾袞兄弟在這場皇位競爭中的地位十分尷尬。

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阿濟格只有21歲,多爾袞只有14歲。多鐸的年齡最小隻有12歲。三兄弟雖然繼承了精銳的兩黃旗,但是在年齡和軍功上都不佔優勢。多爾袞和多鐸沒有任何軍功,阿濟格的軍功比較少,根本無法同功勳卓著的皇太極和代善相比。


努爾哈赤去世後,能夠爭奪皇位的主要有三方勢力,一方是多爾袞兄弟,一方是皇太極,還有一方是代善。其中代善的勢力最強,年齡和軍功都排在第一位,皇太極最擅長拉攏人心,威望和名聲都比較好,而多爾袞兄弟除了統領了兩黃旗之外,唯一的優勢就是他們都是大妃的兒子。

代善本身最有希望繼承皇位,但是代善的幾個兒子都支持皇太極,再加上代善同阿巴亥有過姦情,名聲已經壞掉了,不適合再做皇帝。因此代善主動地退出了皇位爭奪,開始支持皇太極繼位。八大貝勒中能夠同皇太極競爭皇位的人,只有大貝勒代善,代善轉投皇太極之後,皇太極勝券在握。


在掌控大局後,皇太極第一件事就是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多爾袞兄弟年齡比較小,只要阿巴亥一死 ,多爾袞兄弟就無法威脅到皇太極。

其實阿巴亥在努爾哈赤去世前,就一直在為自己謀退路。因為代善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阿巴亥和代善走得非常近,卻沒有過多拉攏皇太極。


然而繼承皇位的人偏偏是皇太極,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阿巴亥就只能作為這場權力鬥爭的犧牲品。由於皇太極拿著努爾哈赤的遺命強迫阿巴亥自盡,阿巴亥根本沒有可能反駁,要麼主動自盡,要麼就起兵造反。

如果阿巴亥想要反抗,也肯定不是皇太極的對手。多爾袞統領的部隊大約能夠佔到清朝八旗軍的1/3,這個兵力要強過皇太極的親信部隊,但是皇太極已經拉攏了大部分的八旗將領支持,多爾袞兄弟威望和年齡都不足,根本不具備擊敗皇太極的實力。因此多爾袞兄弟只能看著阿巴亥殉葬,卻無力阻止。

實際上多爾袞兄弟沒有造反,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假如多爾袞兄弟一時衝動,為了解救阿巴亥造反的話,最高興的人肯定是皇太極。皇太極繼位之後,一直找不到多爾袞兄弟的問題,始終沒有辦法奪走他們的兵權。到了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依靠著努爾哈赤留給他們的部隊,立6歲的福臨做了皇帝的,做了權傾朝野的攝政王。


歷史總探長


題幹中的皇太極,就是後金大汗、清朝開國皇帝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他是後金大汗、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他的生母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側福晉、清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孟古哲哲。

題幹中的阿巴亥,就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烏喇那拉·阿巴亥。

很顯然,烏喇那拉·阿巴亥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繼母,兩人的關係確實很尷尬。

愛新覺羅·皇太極出生於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烏喇那拉·阿巴亥則出生於明朝萬曆十八年(1590年),兩人年齡僅相差兩歲。

烏喇那拉·阿巴亥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嫁給了當時還是建州女真部首領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兩人相差31歲。

但烏喇那拉·阿巴亥和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感情不錯,先後為他生下了第十二子愛新覺羅·阿濟格、第十四子愛新覺羅·多爾袞、第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

明朝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去世,35歲的愛新覺羅·皇太極立即率幾位貝勒,以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有遺囑的名義,強迫37歲的烏喇那拉·阿巴亥殉葬。

烏喇那拉·阿巴亥雖然抵死不從,但她一個弱女子,顯然不可能反抗得了,最終只能自盡。

這一年,烏喇那拉·阿巴亥的長子愛新覺羅·阿濟格22歲,次子愛新覺羅·多爾袞15歲,三子愛新覺羅·多鐸13歲。

烏喇那拉·阿巴亥有這麼3個兒子,自己卻只能在幾位大貝勒的威逼下自盡,悅史君認為,至少有以下3個原因:

第一,愛新覺羅·皇太極等幾位大貝勒師出有名,他們是以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死前遺命的方式,要求烏喇那拉·阿巴亥殉葬,這個遺命顯然誰都無法反抗。

第二,當時後金國政主要由四大貝勒主導,即大貝勒、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次子愛新覺羅·代善,二貝勒、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侄子愛新覺羅·阿敏,三貝勒、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五子愛新覺羅·莽古爾泰和四貝勒、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愛新覺羅·皇太極。

其中,四貝勒愛新覺羅·皇太極不僅文武兼備,而且在宗室中的號召力很強。

相比之下,愛新覺羅·阿濟格22歲,烏喇那拉·阿巴亥的3個兒子愛新覺羅·阿濟格、愛新覺羅·多爾袞、愛新覺羅·多鐸,無論是官爵還是資歷,都根本無法與他們相抗衡。

第三,愛新覺羅·皇太極等幾位大貝勒逼迫烏喇那拉·阿巴亥殉葬的行動,是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愛新覺羅·阿濟格、愛新覺羅·多爾袞、愛新覺羅·多鐸等3兄弟根本就不知情,等烏喇那拉·阿巴亥自盡的消息傳出後,人們也只以為她是因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遺命而殉葬,自然就沒有反對的理由了。

不過,愛新覺羅·阿濟格、愛新覺羅·多爾袞、愛新覺羅·多鐸等3兄弟還是在24年後,也就是南明永曆四年,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逮到了機會,當時身為皇父攝政王的愛新覺羅·多爾袞,已經完全控制了局勢,將自己的母親烏喇那拉·阿巴亥追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祔享太廟。

當然,緊接著順治帝的報復,也就是後話了。


歷史這樣說


阿巴亥是烏拉國公主,12歲就嫁給了努爾哈赤,深得大汗的喜愛,她給努爾哈赤生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也都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死前還將兩黃旗留給了三個孩子,所以阿巴亥不是一般的妃子,而是地位等同於後來的皇后。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等諸王傳達遺命令阿巴亥殉葬,事由蹊蹺,歷來被人揣測皇太極有假傳努爾哈赤口諭的嫌疑。

帶著原始母系氏族烙印的北方少數民族滿族人本來就有“收妻”制度,父死兒子可以娶庶母,兄長死了可以娶兄嫂,沒有殉葬一說。即使要殉葬也輪不到阿巴亥,殉葬的人選是地位比較低妃子,有未成年的子女也不行,這兩點阿巴亥前者毋庸置疑,後一條當時多爾袞和多鐸都剛十歲出頭。


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據官方記載由於努爾哈赤一生戎馬倥傯,關於國家政事,子孫遺訓,平時都已經作了安排,臨終前不會再有多言,怎麼會突然冒出來要阿巴亥殉葬的口諭來。

這又要牽涉到皇權爭奪和後宮爭寵的宮鬥情節。皇太極的皇位繼承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是大貝勒代善,而阿巴亥和代善之間走得更近一些,皇太極就利用了這一點,讓人告密,通過運作使本來的正常來往上升到貝勒和大妃私交的高度,代善失去了繼位的可能。



而皇太極對阿巴亥的仇恨更多的來自自己母親和阿巴亥的爭寵。皇太極的母親原本是努爾哈赤的大妃,也極受寵幸,可當阿巴亥來到努爾哈赤身邊,形勢就發生了逆轉。畢竟阿巴亥更年輕更漂亮,努爾哈赤的心思都轉移到阿巴亥這一邊,使皇太極的母親鬱鬱寡歡,不久就病逝了,年僅29歲。當時皇太極只有11歲,早熟的他對阿巴亥刻骨銘心的恨可想而知,只要有機會他會置阿巴亥於死地。

不管是真口諭還是假傳旨,阿巴亥的死最大的得利人就是皇太極,大妃所生的三個孩子雖然還年幼,但他們名義上都是旗主,名下都有軍隊,如果由阿巴亥來操控必將對皇太極造成威脅。為了避免大妃成為自己掌握皇權的障礙同時又打擊代善勢力,皇太極為首的諸貝勒逼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



皇太極一石三鳥,既解決了政權威脅又發洩了私人恩怨。新皇已經繼位,阿巴亥的兒子們又能怎樣呢,二十出頭的阿濟格面對現實,得知是父王的口諭也只能默認。而且阿濟格是個只有蠻力的莽夫,在皇太極和諸貝勒諸王面前,他沒有絲毫威望,失去了母親的庇護,他的實力更是不堪一擊。十歲出頭的多爾袞和多鐸眼見母親被逼死除了痛哭而不能相助,他們只能暗自痛恨皇太極,這也是多鐸成年後經常杵逆皇太極的原因。

自古都是大內有宮鬥,皇家無親情。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介紹一下阿巴亥這個人物生平再結合歷史環境給出解釋。


1、阿巴亥:烏拉部布佔泰的侄女,布佔泰為求活命,而討好努爾哈赤,於戰敗那年將妹妹嫁給舒爾哈親,侄女嫁給努爾哈赤。阿巴亥12歲進宮,為努爾哈赤生下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和十七子多鐸,隨後宮內發生一件事使阿巴亥邁入雷區。原來努爾哈赤長子去世後,次子代善呼聲最高,可以說被視為王位繼承人,而且少數民族有繼婚的隱私,那麼很自然就聯想到阿巴亥日後會和代善會成為一家人,會嫁給代善,自然討好代善,給代善和皇太極送吃的。結果引來努爾哈赤不快 ,治了阿巴亥和代善的罪,取消了阿巴亥大妃身份。可是一年之後努爾哈赤想念阿巴亥,又恢復了其身份。接下來努爾哈赤掛掉前據說要傳位多爾袞,讓代善輔政,誰知努爾哈赤一死便遭來了殺身之禍,先是阿巴亥被宣佈要被殉葬,這就大大削弱多爾袞實力,避免了母為其亂政的可能,於是這樣順理成章的被皇太極殺掉。介紹完阿巴亥,是不是覺得這大妃位置至關重要?這皇太極登位能不殺阿巴亥嗎?


2.阿巴亥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佔有代善支持,和三旗資源,這對皇太極而言是威脅,所以皇太極登位必除之而後快,於是殺了阿巴亥,堵住這張嘴成為必要,於是逼其殉葬,守衛自己皇位成為必須要做的事。所以阿巴亥成了皇太極政權的犧牲者,而此時阿濟格也才22歲,皇太極已經35歲,多爾袞才十幾歲,保命就不錯了,怎麼救母妃?多爾袞只得積蓄力量等待機會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母妃殉葬為父汗旨意,如何反抗,沒理由反饋,同時勢力薄弱,反抗也是以卵擊石,這種程度講多爾袞是恨皇太極的,但當時年幼只能忍氣吞聲保全性命,日後為母親報仇,所以只能選擇沉默才是明智之舉。


脫離高級趣味的王閃爍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當時兵力最強的一支。

努爾哈赤晚年將兩黃旗大部授予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作為自己的親軍。並表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領正黃旗,自己逝世後,親軍交給多鐸統領。努爾哈赤原計劃將鑲白旗交給多爾袞,但還沒有作安排便逝世。

努爾哈赤逝世時,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是眾貝勒中,軍事實力最強的。

皇太極逼死阿巴亥時,不殺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也是忌憚於他們兵力最強,同時年幼更方便控制。

為何皇太極逼死阿巴亥,三子不反抗?

一,年幼是主要原因,阿巴亥殉葬時,皇太極34歲,阿濟格21歲,多爾袞14歲,多鐸12歲。其中僅阿濟格成年,雖然阿濟格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但和皇太極相比,還是略遜一籌。更何況,在政治風波中,政治手腕比軍事力量更重要。

二,親母殉葬在遊牧民族比較常見,更何況是努爾哈赤遺訓,儘管存在偽造的嫌疑,但在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看來,努爾哈赤的遺訓是不能違背的。


五味社


努爾哈赤死了之後,除了四貝勒皇太極獨佔兩旗之外,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五貝勒阿濟格、六貝勒多爾袞、七貝勒多鐸各佔一旗。

其中五貝勒阿濟格、六貝勒多爾袞、七貝勒多鐸都是阿巴亥的孩子,按理說阿巴亥一脈擁有三旗,其實力也不弱,為什麼阿巴亥被逼死的時候,三個兒子不反抗呢?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以執行父親遺命為由,令阿巴亥殉葬,逼迫阿巴亥自縊。

且不說這遺命是真是假,反正死無對證,就從這“遺命”的字眼上,阿巴亥和她的三個兒子就無法反抗,怎麼反抗?起兵造反嗎?當時阿巴亥和三個兒子,也沒有這個心思。

其次,努爾哈赤死的那年,阿巴亥的大兒子阿濟格22歲,二兒子多爾袞15歲,三兒子多鐸13歲。而那個時候皇太極已經44歲了,他們弟兄仨加起來,也不過只比皇太極多了幾歲而已。

論功績,論謀略,阿濟格三兄弟遠遠比不上皇太極,而且他們如果想要謀反,以三旗實力對抗皇太極的話,皇太極同樣也可以拉攏其他幾位貝勒。

從皇太極獨佔兩旗就能夠看出來,努爾哈赤還是想要把位置傳給皇太極的,因為除了阿濟格三兄弟外,其他三位貝勒都不適合繼位。

大貝勒代善曾經犯過錯誤,努爾哈赤早就不信任他了。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當年阿敏的父親是努爾哈赤親手處死的。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個人渣,親手殺掉了自己的母親。

所以實際上其他三旗也是支持皇太極繼位的,這樣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皇太極,最大的對手就是阿巴亥,只要把阿巴亥幹掉了,他的皇位就能穩固了。

阿濟格自然也清楚這一點,如果反抗的話,他們一家幾口人還是死,而且還會落了個逆反的罵名,所以皇太極要處死阿巴亥的時候,阿濟格壓根就不敢反抗啊。

而多爾袞和多鐸那時還小,更無反抗之力,不過長大後多爾袞、多鐸與阿濟格並不親近,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之後,更是遠離阿濟格,也許他心裡一直都很痛恨哥哥為什麼沒有救母親吧!

只嘆歷史不能重來,如果努爾哈赤晚死幾年,等多爾袞和多鐸長大了,那時候阿巴亥或許就不會死了,而憑藉多爾袞的能力,可能會擠垮皇太極,從而改寫清朝的歷史了吧!


魏青衣


努爾哈赤一死,皇太極在逼殺老爹最寵愛的大妃阿巴亥時,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大兒子阿濟格22歲,二兒子多爾袞15歲,三兒子多鐸13歲。且此時,大兒子阿濟格手握鑲白旗一旗重兵!


大妃阿巴亥 被逼上吊自殺(劇照)


如果說多爾袞、多鐸年當時紀尚小、無能為力,那麼手握鑲白旗一旗重兵的阿濟格,為什麼不救母親?滿人歷來敬重老人、重視長輩,何況那是自己親媽將被人逼死?


我這麼說吧,阿巴亥三個兒子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根本不敢反抗。上拖“君父臨終遺命”之名,下有皇太極勢力集團強大威懾。想反抗?名義上和實力上,都站不住腳。


雖說他們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但實力和威望區別太大。我先來說說這個厲害的皇太極!

清太宗 皇太極(畫像)


皇太極,是老汗王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比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都要大,且久經戰場、威望甚高,是後金國努爾哈赤後期“四大貝勒主政”格局中的四貝勒。


皇太極善於權謀,文武雙全,能力和手段在努爾哈赤諸子之中最為出眾,且皇太極在宗室擁有強大號召力!老汗王努爾哈赤死後,沒有指定接班人,那麼只能按照後金國習俗,由諸王議政推舉制,共同推舉一位接班人。


大貝勒代善,起初是與皇太極爭奪皇位最激烈的勁敵,其他的皇子都只是打打醬酒、看看熱鬧,根無力與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這兩個強大對手競爭。


起初多爾袞(阿巴亥家族)也是不可小覷的勢力,也有爭奪汗位之意,但最終發現只能被眾貝勒一起群毆....

大貝勒 代善(畫像)


大貝勒代善,因與老爹努爾哈赤的正妃即大妃阿巴亥私通、有姦情睡到一起。(準確說是,還沒等努爾哈赤死,倆人上床了)。


努爾哈赤想,你要給你爹我戴綠帽子,也得等我死啊,我是說過我死後把阿巴亥給你,但不是現在!加之代善毒殺自己後妻等很多事情,讓努爾哈赤很不滿意,這樣的人怎麼配當後金之主呢?隨後代善被剝奪了嗣位(同太子之位)。


後來,代善放棄了爭奪汗位,通過利益交換,轉而倒向支持皇太極。



所以努爾哈赤屍骨未寒,皇太極就在眾貝勒的擁護下,坐上了後金大汗之位!隨即,皇太極等人,害怕大妃阿巴亥勢力的存在,始終擔心阿巴亥會立自己兒子多爾袞,從而威脅到自身地位。


畢竟,阿巴亥是努爾哈赤正妃(等同皇后),深受努爾哈赤寵愛,是一個有謀略的女政治家,能力手段皆不弱於皇太極,且阿巴亥家族勢力也經營多年,不能大意。所以,皇太極聯合眾貝勒,形成強大勢力,以“努爾哈赤遺命”為名,令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家族,被眾勢力群毆了。


阿巴亥兒子的那點兵力,根本無法與強大的皇太極軍事聯盟相抗衡,簡直小巫見大巫。多爾袞兄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母親被眾人逼著上吊而死。年幼的多爾袞及弟弟多鐸,除了哭什麼也做不了。



有人說這確實是“努爾哈赤遺命”,說努爾哈赤依戀阿巴亥,曾多次流漏出要阿巴亥殉葬之意,到了那邊也要最愛的女人陪伴。我想說,是真是假並沒有那麼重要,即便不是真的,在眾人共同利益的強大驅使下,也會把它變成“真的”。


還有一種說法,說皇太極等眾貝勒勢力,在逼殺大妃阿巴亥時,阿巴亥的兒子們並不知情,待到知道後,阿巴亥已經上吊身亡了,一切都晚了。


其實,就算多爾袞兄弟在場又能怎麼樣?母親阿巴亥實際上是用自己的死,苦苦哀求,才保住了自己孩子們的命。


若非如此,皇太極恐怕不只是殺阿巴亥了,就會斬草除根了。畢竟是阿巴亥的慘死,還是讓皇太極動了那麼一絲惻隱之心。



峰子奇觀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僅十二歲的阿巴亥被布佔泰送往建州,同努爾哈赤完婚。由此,這位絕代佳人,開始陪伴在草原梟雄努爾哈赤的身邊。只是,這位英雄和美人之間,年齡差距竟足足有三十一歲。老夫少妻的生活,註定不會太過完美。天啟六年(1626),六十八歲的努爾哈赤病逝,遺命大妃阿巴亥及兩庶妃殉葬,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殞。

阿巴亥的一生喜憂參半,但終究化為了一場悲劇。這位佳人原是烏拉部貝勒滿泰的女兒,因政治聯姻而嫁與努爾哈赤。儘管這是一樁具有利益交換的婚禮,但努哈爾赤對阿巴亥卻情有獨鍾,十分寵愛。在他們完婚兩年後,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去世,十四歲的阿巴亥成了下一任大妃。

在陪伴努爾哈赤的日子裡,阿巴亥先後生下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努爾哈赤對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也是鍾愛有加,尤其喜愛多爾袞。不過,隨著努爾哈赤年齡越來越大,眾子嗣之間的矛盾也開始顯現,不少人都覬覦汗位。阿巴亥雖然年輕,但她很清楚形勢嚴峻,因而開始嘗試拉攏代善,希望給自己和兒子們增加些籌碼。

不過,她的作為卻引發了努爾哈赤的不滿,並被《滿文老檔》記錄在案,成了與代善“私通”的罪人:

“大福晉兩次備飯給大貝勒,大貝勒接受吃了……另外,大福晉一天就有二三次派人去大貝勒家,……大福晉本人有二三次黑夜出院去……”——《滿文老檔·太祖》

這段史料中,“大福晉”便是大妃阿巴亥,而大貝勒便是代善。阿巴亥同代善之間這種過分親密的關係,引發了努爾哈赤的不滿。不過,作為後金大漢,努爾哈赤還是並未聲張,只是冷淡疏遠了阿巴亥。

不少人覺得,阿巴亥的殉葬很可能是皇太極等人為奪權而假託努爾哈赤遺命所致。可是,據《三朝實錄》顯示,在努爾哈赤臨終前,確實曾有處死阿巴亥的跡象,他曾向諸貝勒表示:“我身死後必令之(按:指阿巴亥)殉”。另外,天命十一年(1626)時,努爾哈赤做出了一個很不尋常的舉動:自己回瀋陽養病途中,命已經被打入冷宮的阿巴亥前去迎接:

“八月,疾大漸,乘舟自太子河還,召大妃出迎。”——《清史稿》

《清史稿》中的這條記述頗為簡略,但言及努爾哈赤病情加重時,竟讓大妃阿巴亥出迎。此前,阿巴亥因與大貝勒代善傳出緋聞,已被努爾哈赤冷落,實與廢妃無異。此時,自知時日不多的努爾哈赤,為何突然要見阿巴亥呢?

顯然,這裡面並非僅僅是兒女情長那麼簡單,而是努爾哈赤在安排後事:為讓大妃阿巴亥殉葬做準備。在《三朝實錄》中還曾提到:“大福晉美丰儀而心未純善,常拂上意,雖有機巧,皆為上英明所制。”由此可知,在後金政權中,阿巴亥已經失勢。

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與諸貝勒以努爾哈赤遺命逼阿巴亥自盡殉葬,結果走投無路的阿巴亥掛弓弦上吊自盡,為努爾哈赤殉葬。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皇太極等人假託遺命也好,還是努爾哈赤真有遺命也罷,已經失勢的大妃阿巴亥和她的三個兒子,都沒有理由和能力提出反抗,只能無條件的服從。

從集萬般寵愛於一身的後金大妃,到含淚殉葬的犧牲品,阿巴亥可謂是由天堂墜入了煉獄,可她那三個年輕的兒子,卻絲毫沒有能力站出來阻止,這無疑是一場悲劇。不過,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弱肉強食和成王敗寇,又是難以規避的生存法則。


夕陽下的晚楓



阿巴亥,烏喇那拉氏,努爾哈赤極為寵幸的第4任大妃,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生母。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阿巴亥正值徐娘半老,年方36歲,無奈被逼殉葬。努酋病逝於8月11日,8月12日晨,以皇太極等諸王傳努酋遺詔,要求大妃阿巴亥及2個庶妃殉死,阿巴亥無奈被迫於當日辰時殉死。死時,其子阿濟格21歲、多爾袞14歲、多鐸12歲。阿巴亥遺體於當日盛殮,巳時,與努爾哈赤的遺體同時出宮,1629年2月13日,阿巴亥同努爾哈赤葬入福陵。在皇太極之異母兄代善家族的鼎力支持下,皇太極推辭再三後,遂焚香告天,於同年9月1日登上後金的汗位。

皇太極是葉赫納喇氏所生的,即常說的大福晉孟古哲哲。1603年亡故,時年皇太極11歲。以上以《太祖武皇帝實錄》、及其他正史來源之摘錄。現在分析一下,阿巴亥到底死於誰的逼迫之下。


首先要明白,當時皇太極也就是一個貝勒,並未登基稱汗。即便登基稱汗,權力也沒有努爾哈赤那麼大了。為啥?“八王議事制度”在鉗制著新汗位呢。這是努爾哈赤首創的政冶制度。核心思想是通過幾個代表各旗的王,來推舉或撤換滿族的汗位繼承人,並在平時與汗王共商軍國大事。換句話說,皇太極在這個時候,不僅沒有獨斷專擅權,汗位的命運也捏在宗室各王的手中。

滿族將原來的漁獵原始部落制度,改造成以中原文化為主、皇帝獨栽的中央集權制度,“八王議事制度”或“議政王議事制度”,是不可缺少的過渡政冶制度安排。它給了滿族汗王的宗親,從原始社會基本平等的參與共商國是的地位,到康熙的內閣、雍正的軍機處,贊襄皇權理事輔助地位的一個緩衝。讓宗室及權貴慢慢習慣從共商軍國大事,到只參與幫助皇帝處理旗務、出巡、少民事務等具體的事務,直至到乾隆時取消了“議政王議事制度”,最終讓滿清的統冶制度,完全進入了中原文化帝制的範疇之內。一句話,入關前後,宗室及權貴的地位,已由股東變為打工,由共國變成奴才。




回過頭來繼續分析,一樣與皇太極為汗王,但權力和威望要遠大於皇太極很多的努爾哈赤,預留有一份決定阿巴亥生死的遺詔,“俟吾終,必令之殉。”這份遺詔的存在,事實上已很好撇開了皇太極和宗親們逼死大妃阿巴亥的嫌疑。讓宗親們在此事件之中,連利用矯詔的嫌疑也沒有。很簡單,以“13付遺甲”起事的努爾哈赤,25歲時起兵,統一了女真各部、平定了關東地區、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70餘城。

以如此從底部一步一步,踩著血泊上來的努爾哈赤的功業,就說明了他,決不是一個輕信他人、任人擺佈的蠢角色,否則他就早就被明朝、或他族給滅了。況且以他的威望和權力,也足以讓他的子侄、宗親在他死前,對矯詔作假望而卻步。唯一可能就是,8月11日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等馬上矯詔傳諭。但阿巴亥是死於次日辰時的,傳遞信息的落後,和次日晨的首次召開“議政王議事”會議的磨合,以及勸導不想就範的阿巴亥的過程。從時間上,排除了這種做假矯詔的可能性。


而且不要忘記,那時皇太極還不是後金汗王,9月1日他才登御汗位。實際上,即便是登位後,他也不可能馬上獨斷專行,因為各宗親手裡還握著隨時將他撒職的權柄,這也是有努爾哈赤遺詔的。連英明睿智的皇太極和當時位高權重的代善、莽古爾泰等貝勒宗親,都不敢違背努酋的遺詔,象阿濟格、多爾袞等幾個毛孩子,又何敢阻擋努酋遺詔的執行呢?至於,努爾哈赤為何在生前,既寵信阿巴亥,死後又要她殉葬。我讓史料來告訴你為什麼。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大妃阿巴亥是清朝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的妃子,她為夫君生下三子一女,這三子分別是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袞,三子多鐸。阿巴亥兒女雙全,又極盡恩寵,此生榮華富貴享之不盡,用之不絕。


然而,身處大妃的高貴地位,她最終還是難逃被賜死的命運,而且,更悲涼的是,被賜死時,她的三個兒子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有書君為大家做詳細解說。


一、皇帝下令,不得反抗。


首先要了解阿巴亥被逼自殺的原因。其實真正想殺阿巴亥的並非皇太極,而是努爾哈赤。阿巴亥曾經私會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大張旗鼓地給努爾哈赤戴了頂綠帽子,努爾哈赤老羞成怒,因此有意在自己駕崩時將阿巴亥殉葬,只是此事交由下任皇帝,也就是皇太極來執行了。


既然努爾哈赤已經下達命令,君令難違,阿濟格三兄弟哪還能反抗呢?因此只能眼睜睜看著母親被賜死。



二、厚此薄彼,不想反抗。


阿巴亥被賜死那年,大兒子阿濟格才二十二歲,多爾袞和多鐸分別是十五歲和十三歲,都還年幼。作為母親,最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自己的兒子了,然而,阿巴亥臨終託孤時,只提及了十五歲的多爾袞和十三歲的多鐸,而對於阿濟格並未提隻字片語,這不免讓阿濟格心生寒意。


如果說阿濟格已經成家立室,做事自有決斷,那麼多爾袞也已成婚兩年,因此這個理由不成立;如果說阿濟格事業有成,不用操心,那麼多鐸也是正黃旗的旗主,與大哥鑲黃旗旗主的身份不相上下,這也說不過去。


總而言之,阿巴亥臨死未提及阿濟格成了他心裡的一個結,因此對於救助母親一事並未全力以赴。連二十二歲的阿濟格都沒有盡力,其他兩個兄弟就算盡力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三、為了保全,不能反抗。


自古以來,都是母憑子貴。現在阿巴亥被賜死,其子毫無疑問會受波及,此時阿巴亥知其被賜死已成定局,再做努力也是回天乏術。為不影響兒子的仕途,她力求皇太極饒恕她的三個兒子,得到皇太極的肯定答覆後,她才從容赴死。


阿巴亥用自己的死來保全兒子的前途,此時她的兒子也知母親的一番苦心,貿然反抗只會連累母親和自己,此事因此作罷。



阿巴亥一生榮華富貴,卻也有小女人的情懷。她被賜死雖然無可奈何,卻不能不說也有一點為兒子著想的層面,而這不僅體現了阿巴亥愛子心切,也體現了她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高貴品格。


從某些方面來說,她也算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的兒子後來都出類拔萃,相信九泉之下的她也能安息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