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你像繁星闪烁


在阿巴亥殉葬的时候,多尔衮兄弟没有能力反抗,也没有任何反抗的理由。


阿巴亥殉葬是遵照的努尔哈赤的遗命,至于这个遗命究竟是皇太极伪造的,还是努尔哈赤留下的遗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太极已经控制了大局,阿巴亥无论如何都要接受殉葬的事实。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无论是在威望还是年龄上,都不能同皇太极相提并论,多尔衮兄弟在这场皇位竞争中的地位十分尴尬。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阿济格只有21岁,多尔衮只有14岁。多铎的年龄最小只有12岁。三兄弟虽然继承了精锐的两黄旗,但是在年龄和军功上都不占优势。多尔衮和多铎没有任何军功,阿济格的军功比较少,根本无法同功勋卓著的皇太极和代善相比。


努尔哈赤去世后,能够争夺皇位的主要有三方势力,一方是多尔衮兄弟,一方是皇太极,还有一方是代善。其中代善的势力最强,年龄和军功都排在第一位,皇太极最擅长拉拢人心,威望和名声都比较好,而多尔衮兄弟除了统领了两黄旗之外,唯一的优势就是他们都是大妃的儿子。

代善本身最有希望继承皇位,但是代善的几个儿子都支持皇太极,再加上代善同阿巴亥有过奸情,名声已经坏掉了,不适合再做皇帝。因此代善主动地退出了皇位争夺,开始支持皇太极继位。八大贝勒中能够同皇太极竞争皇位的人,只有大贝勒代善,代善转投皇太极之后,皇太极胜券在握。


在掌控大局后,皇太极第一件事就是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多尔衮兄弟年龄比较小,只要阿巴亥一死 ,多尔衮兄弟就无法威胁到皇太极。

其实阿巴亥在努尔哈赤去世前,就一直在为自己谋退路。因为代善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阿巴亥和代善走得非常近,却没有过多拉拢皇太极。


然而继承皇位的人偏偏是皇太极,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阿巴亥就只能作为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由于皇太极拿着努尔哈赤的遗命强迫阿巴亥自尽,阿巴亥根本没有可能反驳,要么主动自尽,要么就起兵造反。

如果阿巴亥想要反抗,也肯定不是皇太极的对手。多尔衮统领的部队大约能够占到清朝八旗军的1/3,这个兵力要强过皇太极的亲信部队,但是皇太极已经拉拢了大部分的八旗将领支持,多尔衮兄弟威望和年龄都不足,根本不具备击败皇太极的实力。因此多尔衮兄弟只能看着阿巴亥殉葬,却无力阻止。

实际上多尔衮兄弟没有造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假如多尔衮兄弟一时冲动,为了解救阿巴亥造反的话,最高兴的人肯定是皇太极。皇太极继位之后,一直找不到多尔衮兄弟的问题,始终没有办法夺走他们的兵权。到了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依靠着努尔哈赤留给他们的部队,立6岁的福临做了皇帝的,做了权倾朝野的摄政王。


历史总探长


题干中的皇太极,就是后金大汗、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他是后金大汗、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侧福晋、清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

题干中的阿巴亥,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

很显然,乌喇那拉·阿巴亥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继母,两人的关系确实很尴尬。

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乌喇那拉·阿巴亥则出生于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两人年龄仅相差两岁。

乌喇那拉·阿巴亥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嫁给了当时还是建州女真部首领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两人相差31岁。

但乌喇那拉·阿巴亥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感情不错,先后为他生下了第十二子爱新觉罗·阿济格、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多尔衮、第十五子爱新觉罗·多铎。

明朝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35岁的爱新觉罗·皇太极立即率几位贝勒,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有遗嘱的名义,强迫37岁的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

乌喇那拉·阿巴亥虽然抵死不从,但她一个弱女子,显然不可能反抗得了,最终只能自尽。

这一年,乌喇那拉·阿巴亥的长子爱新觉罗·阿济格22岁,次子爱新觉罗·多尔衮15岁,三子爱新觉罗·多铎13岁。

乌喇那拉·阿巴亥有这么3个儿子,自己却只能在几位大贝勒的威逼下自尽,悦史君认为,至少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爱新觉罗·皇太极等几位大贝勒师出有名,他们是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前遗命的方式,要求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这个遗命显然谁都无法反抗。

第二,当时后金国政主要由四大贝勒主导,即大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次子爱新觉罗·代善,二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侄子爱新觉罗·阿敏,三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五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

其中,四贝勒爱新觉罗·皇太极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在宗室中的号召力很强。

相比之下,爱新觉罗·阿济格22岁,乌喇那拉·阿巴亥的3个儿子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无论是官爵还是资历,都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抗衡。

第三,爱新觉罗·皇太极等几位大贝勒逼迫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的行动,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等3兄弟根本就不知情,等乌喇那拉·阿巴亥自尽的消息传出后,人们也只以为她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遗命而殉葬,自然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不过,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等3兄弟还是在24年后,也就是南明永历四年,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逮到了机会,当时身为皇父摄政王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已经完全控制了局势,将自己的母亲乌喇那拉·阿巴亥追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

当然,紧接着顺治帝的报复,也就是后话了。


历史这样说


阿巴亥是乌拉国公主,12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深得大汗的喜爱,她给努尔哈赤生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也都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死前还将两黄旗留给了三个孩子,所以阿巴亥不是一般的妃子,而是地位等同于后来的皇后。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诸王传达遗命令阿巴亥殉葬,事由蹊跷,历来被人揣测皇太极有假传努尔哈赤口谕的嫌疑。

带着原始母系氏族烙印的北方少数民族满族人本来就有“收妻”制度,父死儿子可以娶庶母,兄长死了可以娶兄嫂,没有殉葬一说。即使要殉葬也轮不到阿巴亥,殉葬的人选是地位比较低妃子,有未成年的子女也不行,这两点阿巴亥前者毋庸置疑,后一条当时多尔衮和多铎都刚十岁出头。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据官方记载由于努尔哈赤一生戎马倥偬,关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时都已经作了安排,临终前不会再有多言,怎么会突然冒出来要阿巴亥殉葬的口谕来。

这又要牵涉到皇权争夺和后宫争宠的宫斗情节。皇太极的皇位继承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是大贝勒代善,而阿巴亥和代善之间走得更近一些,皇太极就利用了这一点,让人告密,通过运作使本来的正常来往上升到贝勒和大妃私交的高度,代善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而皇太极对阿巴亥的仇恨更多的来自自己母亲和阿巴亥的争宠。皇太极的母亲原本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也极受宠幸,可当阿巴亥来到努尔哈赤身边,形势就发生了逆转。毕竟阿巴亥更年轻更漂亮,努尔哈赤的心思都转移到阿巴亥这一边,使皇太极的母亲郁郁寡欢,不久就病逝了,年仅29岁。当时皇太极只有11岁,早熟的他对阿巴亥刻骨铭心的恨可想而知,只要有机会他会置阿巴亥于死地。

不管是真口谕还是假传旨,阿巴亥的死最大的得利人就是皇太极,大妃所生的三个孩子虽然还年幼,但他们名义上都是旗主,名下都有军队,如果由阿巴亥来操控必将对皇太极造成威胁。为了避免大妃成为自己掌握皇权的障碍同时又打击代善势力,皇太极为首的诸贝勒逼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



皇太极一石三鸟,既解决了政权威胁又发泄了私人恩怨。新皇已经继位,阿巴亥的儿子们又能怎样呢,二十出头的阿济格面对现实,得知是父王的口谕也只能默认。而且阿济格是个只有蛮力的莽夫,在皇太极和诸贝勒诸王面前,他没有丝毫威望,失去了母亲的庇护,他的实力更是不堪一击。十岁出头的多尔衮和多铎眼见母亲被逼死除了痛哭而不能相助,他们只能暗自痛恨皇太极,这也是多铎成年后经常杵逆皇太极的原因。

自古都是大内有宫斗,皇家无亲情。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介绍一下阿巴亥这个人物生平再结合历史环境给出解释。


1、阿巴亥:乌拉部布占泰的侄女,布占泰为求活命,而讨好努尔哈赤,于战败那年将妹妹嫁给舒尔哈亲,侄女嫁给努尔哈赤。阿巴亥12岁进宫,为努尔哈赤生下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和十七子多铎,随后宫内发生一件事使阿巴亥迈入雷区。原来努尔哈赤长子去世后,次子代善呼声最高,可以说被视为王位继承人,而且少数民族有继婚的隐私,那么很自然就联想到阿巴亥日后会和代善会成为一家人,会嫁给代善,自然讨好代善,给代善和皇太极送吃的。结果引来努尔哈赤不快 ,治了阿巴亥和代善的罪,取消了阿巴亥大妃身份。可是一年之后努尔哈赤想念阿巴亥,又恢复了其身份。接下来努尔哈赤挂掉前据说要传位多尔衮,让代善辅政,谁知努尔哈赤一死便遭来了杀身之祸,先是阿巴亥被宣布要被殉葬,这就大大削弱多尔衮实力,避免了母为其乱政的可能,于是这样顺理成章的被皇太极杀掉。介绍完阿巴亥,是不是觉得这大妃位置至关重要?这皇太极登位能不杀阿巴亥吗?


2.阿巴亥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占有代善支持,和三旗资源,这对皇太极而言是威胁,所以皇太极登位必除之而后快,于是杀了阿巴亥,堵住这张嘴成为必要,于是逼其殉葬,守卫自己皇位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所以阿巴亥成了皇太极政权的牺牲者,而此时阿济格也才22岁,皇太极已经35岁,多尔衮才十几岁,保命就不错了,怎么救母妃?多尔衮只得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母妃殉葬为父汗旨意,如何反抗,没理由反馈,同时势力薄弱,反抗也是以卵击石,这种程度讲多尔衮是恨皇太极的,但当时年幼只能忍气吞声保全性命,日后为母亲报仇,所以只能选择沉默才是明智之举。


脱离高级趣味的王闪烁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当时兵力最强的一支。

努尔哈赤晚年将两黄旗大部授予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作为自己的亲军。并表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领正黄旗,自己逝世后,亲军交给多铎统领。努尔哈赤原计划将镶白旗交给多尔衮,但还没有作安排便逝世。

努尔哈赤逝世时,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是众贝勒中,军事实力最强的。

皇太极逼死阿巴亥时,不杀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也是忌惮于他们兵力最强,同时年幼更方便控制。

为何皇太极逼死阿巴亥,三子不反抗?

一,年幼是主要原因,阿巴亥殉葬时,皇太极34岁,阿济格21岁,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其中仅阿济格成年,虽然阿济格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和皇太极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更何况,在政治风波中,政治手腕比军事力量更重要。

二,亲母殉葬在游牧民族比较常见,更何况是努尔哈赤遗训,尽管存在伪造的嫌疑,但在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看来,努尔哈赤的遗训是不能违背的。


五味社


努尔哈赤死了之后,除了四贝勒皇太极独占两旗之外,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五贝勒阿济格、六贝勒多尔衮、七贝勒多铎各占一旗。

其中五贝勒阿济格、六贝勒多尔衮、七贝勒多铎都是阿巴亥的孩子,按理说阿巴亥一脉拥有三旗,其实力也不弱,为什么阿巴亥被逼死的时候,三个儿子不反抗呢?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以执行父亲遗命为由,令阿巴亥殉葬,逼迫阿巴亥自缢。

且不说这遗命是真是假,反正死无对证,就从这“遗命”的字眼上,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就无法反抗,怎么反抗?起兵造反吗?当时阿巴亥和三个儿子,也没有这个心思。

其次,努尔哈赤死的那年,阿巴亥的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而那个时候皇太极已经44岁了,他们弟兄仨加起来,也不过只比皇太极多了几岁而已。

论功绩,论谋略,阿济格三兄弟远远比不上皇太极,而且他们如果想要谋反,以三旗实力对抗皇太极的话,皇太极同样也可以拉拢其他几位贝勒。

从皇太极独占两旗就能够看出来,努尔哈赤还是想要把位置传给皇太极的,因为除了阿济格三兄弟外,其他三位贝勒都不适合继位。

大贝勒代善曾经犯过错误,努尔哈赤早就不信任他了。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当年阿敏的父亲是努尔哈赤亲手处死的。三贝勒莽古尔泰是个人渣,亲手杀掉了自己的母亲。

所以实际上其他三旗也是支持皇太极继位的,这样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皇太极,最大的对手就是阿巴亥,只要把阿巴亥干掉了,他的皇位就能稳固了。

阿济格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如果反抗的话,他们一家几口人还是死,而且还会落了个逆反的骂名,所以皇太极要处死阿巴亥的时候,阿济格压根就不敢反抗啊。

而多尔衮和多铎那时还小,更无反抗之力,不过长大后多尔衮、多铎与阿济格并不亲近,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更是远离阿济格,也许他心里一直都很痛恨哥哥为什么没有救母亲吧!

只叹历史不能重来,如果努尔哈赤晚死几年,等多尔衮和多铎长大了,那时候阿巴亥或许就不会死了,而凭借多尔衮的能力,可能会挤垮皇太极,从而改写清朝的历史了吧!


魏青衣


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在逼杀老爹最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时,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且此时,大儿子阿济格手握镶白旗一旗重兵!


大妃阿巴亥 被逼上吊自杀(剧照)


如果说多尔衮、多铎年当时纪尚小、无能为力,那么手握镶白旗一旗重兵的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满人历来敬重老人、重视长辈,何况那是自己亲妈将被人逼死?


我这么说吧,阿巴亥三个儿子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根本不敢反抗。上拖“君父临终遗命”之名,下有皇太极势力集团强大威慑。想反抗?名义上和实力上,都站不住脚。


虽说他们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但实力和威望区别太大。我先来说说这个厉害的皇太极!

清太宗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是老汗王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比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要大,且久经战场、威望甚高,是后金国努尔哈赤后期“四大贝勒主政”格局中的四贝勒。


皇太极善于权谋,文武双全,能力和手段在努尔哈赤诸子之中最为出众,且皇太极在宗室拥有强大号召力!老汗王努尔哈赤死后,没有指定接班人,那么只能按照后金国习俗,由诸王议政推举制,共同推举一位接班人。


大贝勒代善,起初是与皇太极争夺皇位最激烈的劲敌,其他的皇子都只是打打酱酒、看看热闹,根无力与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这两个强大对手竞争。


起初多尔衮(阿巴亥家族)也是不可小觑的势力,也有争夺汗位之意,但最终发现只能被众贝勒一起群殴....

大贝勒 代善(画像)


大贝勒代善,因与老爹努尔哈赤的正妃即大妃阿巴亥私通、有奸情睡到一起。(准确说是,还没等努尔哈赤死,俩人上床了)。


努尔哈赤想,你要给你爹我戴绿帽子,也得等我死啊,我是说过我死后把阿巴亥给你,但不是现在!加之代善毒杀自己后妻等很多事情,让努尔哈赤很不满意,这样的人怎么配当后金之主呢?随后代善被剥夺了嗣位(同太子之位)。


后来,代善放弃了争夺汗位,通过利益交换,转而倒向支持皇太极。



所以努尔哈赤尸骨未寒,皇太极就在众贝勒的拥护下,坐上了后金大汗之位!随即,皇太极等人,害怕大妃阿巴亥势力的存在,始终担心阿巴亥会立自己儿子多尔衮,从而威胁到自身地位。


毕竟,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正妃(等同皇后),深受努尔哈赤宠爱,是一个有谋略的女政治家,能力手段皆不弱于皇太极,且阿巴亥家族势力也经营多年,不能大意。所以,皇太极联合众贝勒,形成强大势力,以“努尔哈赤遗命”为名,令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家族,被众势力群殴了。


阿巴亥儿子的那点兵力,根本无法与强大的皇太极军事联盟相抗衡,简直小巫见大巫。多尔衮兄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被众人逼着上吊而死。年幼的多尔衮及弟弟多铎,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



有人说这确实是“努尔哈赤遗命”,说努尔哈赤依恋阿巴亥,曾多次流漏出要阿巴亥殉葬之意,到了那边也要最爱的女人陪伴。我想说,是真是假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便不是真的,在众人共同利益的强大驱使下,也会把它变成“真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皇太极等众贝勒势力,在逼杀大妃阿巴亥时,阿巴亥的儿子们并不知情,待到知道后,阿巴亥已经上吊身亡了,一切都晚了。


其实,就算多尔衮兄弟在场又能怎么样?母亲阿巴亥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死,苦苦哀求,才保住了自己孩子们的命。


若非如此,皇太极恐怕不只是杀阿巴亥了,就会斩草除根了。毕竟是阿巴亥的惨死,还是让皇太极动了那么一丝恻隐之心。



峰子奇观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仅十二岁的阿巴亥被布占泰送往建州,同努尔哈赤完婚。由此,这位绝代佳人,开始陪伴在草原枭雄努尔哈赤的身边。只是,这位英雄和美人之间,年龄差距竟足足有三十一岁。老夫少妻的生活,注定不会太过完美。天启六年(1626),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病逝,遗命大妃阿巴亥及两庶妃殉葬,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殒。

阿巴亥的一生喜忧参半,但终究化为了一场悲剧。这位佳人原是乌拉部贝勒满泰的女儿,因政治联姻而嫁与努尔哈赤。尽管这是一桩具有利益交换的婚礼,但努哈尔赤对阿巴亥却情有独钟,十分宠爱。在他们完婚两年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去世,十四岁的阿巴亥成了下一任大妃。

在陪伴努尔哈赤的日子里,阿巴亥先后生下了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努尔哈赤对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也是钟爱有加,尤其喜爱多尔衮。不过,随着努尔哈赤年龄越来越大,众子嗣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现,不少人都觊觎汗位。阿巴亥虽然年轻,但她很清楚形势严峻,因而开始尝试拉拢代善,希望给自己和儿子们增加些筹码。

不过,她的作为却引发了努尔哈赤的不满,并被《满文老档》记录在案,成了与代善“私通”的罪人:

“大福晋两次备饭给大贝勒,大贝勒接受吃了……另外,大福晋一天就有二三次派人去大贝勒家,……大福晋本人有二三次黑夜出院去……”——《满文老档·太祖》

这段史料中,“大福晋”便是大妃阿巴亥,而大贝勒便是代善。阿巴亥同代善之间这种过分亲密的关系,引发了努尔哈赤的不满。不过,作为后金大汉,努尔哈赤还是并未声张,只是冷淡疏远了阿巴亥。

不少人觉得,阿巴亥的殉葬很可能是皇太极等人为夺权而假托努尔哈赤遗命所致。可是,据《三朝实录》显示,在努尔哈赤临终前,确实曾有处死阿巴亥的迹象,他曾向诸贝勒表示:“我身死后必令之(按:指阿巴亥)殉”。另外,天命十一年(1626)时,努尔哈赤做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举动:自己回沈阳养病途中,命已经被打入冷宫的阿巴亥前去迎接:

“八月,疾大渐,乘舟自太子河还,召大妃出迎。”——《清史稿》

《清史稿》中的这条记述颇为简略,但言及努尔哈赤病情加重时,竟让大妃阿巴亥出迎。此前,阿巴亥因与大贝勒代善传出绯闻,已被努尔哈赤冷落,实与废妃无异。此时,自知时日不多的努尔哈赤,为何突然要见阿巴亥呢?

显然,这里面并非仅仅是儿女情长那么简单,而是努尔哈赤在安排后事:为让大妃阿巴亥殉葬做准备。在《三朝实录》中还曾提到:“大福晋美丰仪而心未纯善,常拂上意,虽有机巧,皆为上英明所制。”由此可知,在后金政权中,阿巴亥已经失势。

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以努尔哈赤遗命逼阿巴亥自尽殉葬,结果走投无路的阿巴亥挂弓弦上吊自尽,为努尔哈赤殉葬。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皇太极等人假托遗命也好,还是努尔哈赤真有遗命也罢,已经失势的大妃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都没有理由和能力提出反抗,只能无条件的服从。

从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后金大妃,到含泪殉葬的牺牲品,阿巴亥可谓是由天堂坠入了炼狱,可她那三个年轻的儿子,却丝毫没有能力站出来阻止,这无疑是一场悲剧。不过,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弱肉强食和成王败寇,又是难以规避的生存法则。


夕阳下的晚枫



阿巴亥,乌喇那拉氏,努尔哈赤极为宠幸的第4任大妃,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生母。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阿巴亥正值徐娘半老,年方36岁,无奈被逼殉葬。努酋病逝于8月11日,8月12日晨,以皇太极等诸王传努酋遗诏,要求大妃阿巴亥及2个庶妃殉死,阿巴亥无奈被迫于当日辰时殉死。死时,其子阿济格21岁、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阿巴亥遗体于当日盛殓,巳时,与努尔哈赤的遗体同时出宫,1629年2月13日,阿巴亥同努尔哈赤葬入福陵。在皇太极之异母兄代善家族的鼎力支持下,皇太极推辞再三后,遂焚香告天,于同年9月1日登上后金的汗位。

皇太极是叶赫纳喇氏所生的,即常说的大福晋孟古哲哲。1603年亡故,时年皇太极11岁。以上以《太祖武皇帝实录》、及其他正史来源之摘录。现在分析一下,阿巴亥到底死于谁的逼迫之下。


首先要明白,当时皇太极也就是一个贝勒,并未登基称汗。即便登基称汗,权力也没有努尔哈赤那么大了。为啥?“八王议事制度”在钳制着新汗位呢。这是努尔哈赤首创的政冶制度。核心思想是通过几个代表各旗的王,来推举或撤换满族的汗位继承人,并在平时与汗王共商军国大事。换句话说,皇太极在这个时候,不仅没有独断专擅权,汗位的命运也捏在宗室各王的手中。

满族将原来的渔猎原始部落制度,改造成以中原文化为主、皇帝独栽的中央集权制度,“八王议事制度”或“议政王议事制度”,是不可缺少的过渡政冶制度安排。它给了满族汗王的宗亲,从原始社会基本平等的参与共商国是的地位,到康熙的内阁、雍正的军机处,赞襄皇权理事辅助地位的一个缓冲。让宗室及权贵慢慢习惯从共商军国大事,到只参与帮助皇帝处理旗务、出巡、少民事务等具体的事务,直至到乾隆时取消了“议政王议事制度”,最终让满清的统冶制度,完全进入了中原文化帝制的范畴之内。一句话,入关前后,宗室及权贵的地位,已由股东变为打工,由共国变成奴才。




回过头来继续分析,一样与皇太极为汗王,但权力和威望要远大于皇太极很多的努尔哈赤,预留有一份决定阿巴亥生死的遗诏,“俟吾终,必令之殉。”这份遗诏的存在,事实上已很好撇开了皇太极和宗亲们逼死大妃阿巴亥的嫌疑。让宗亲们在此事件之中,连利用矫诏的嫌疑也没有。很简单,以“13付遗甲”起事的努尔哈赤,25岁时起兵,统一了女真各部、平定了关东地区、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70余城。

以如此从底部一步一步,踩着血泊上来的努尔哈赤的功业,就说明了他,决不是一个轻信他人、任人摆布的蠢角色,否则他就早就被明朝、或他族给灭了。况且以他的威望和权力,也足以让他的子侄、宗亲在他死前,对矫诏作假望而却步。唯一可能就是,8月11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马上矫诏传谕。但阿巴亥是死于次日辰时的,传递信息的落后,和次日晨的首次召开“议政王议事”会议的磨合,以及劝导不想就范的阿巴亥的过程。从时间上,排除了这种做假矫诏的可能性。


而且不要忘记,那时皇太极还不是后金汗王,9月1日他才登御汗位。实际上,即便是登位后,他也不可能马上独断专行,因为各宗亲手里还握着随时将他撒职的权柄,这也是有努尔哈赤遗诏的。连英明睿智的皇太极和当时位高权重的代善、莽古尔泰等贝勒宗亲,都不敢违背努酋的遗诏,象阿济格、多尔衮等几个毛孩子,又何敢阻挡努酋遗诏的执行呢?至于,努尔哈赤为何在生前,既宠信阿巴亥,死后又要她殉葬。我让史料来告诉你为什么。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大妃阿巴亥是清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妃子,她为夫君生下三子一女,这三子分别是长子阿济格,次子多尔衮,三子多铎。阿巴亥儿女双全,又极尽恩宠,此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用之不绝。


然而,身处大妃的高贵地位,她最终还是难逃被赐死的命运,而且,更悲凉的是,被赐死时,她的三个儿子都没有反抗。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有书君为大家做详细解说。


一、皇帝下令,不得反抗。


首先要了解阿巴亥被逼自杀的原因。其实真正想杀阿巴亥的并非皇太极,而是努尔哈赤。阿巴亥曾经私会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大张旗鼓地给努尔哈赤戴了顶绿帽子,努尔哈赤老羞成怒,因此有意在自己驾崩时将阿巴亥殉葬,只是此事交由下任皇帝,也就是皇太极来执行了。


既然努尔哈赤已经下达命令,君令难违,阿济格三兄弟哪还能反抗呢?因此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被赐死。



二、厚此薄彼,不想反抗。


阿巴亥被赐死那年,大儿子阿济格才二十二岁,多尔衮和多铎分别是十五岁和十三岁,都还年幼。作为母亲,最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自己的儿子了,然而,阿巴亥临终托孤时,只提及了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而对于阿济格并未提只字片语,这不免让阿济格心生寒意。


如果说阿济格已经成家立室,做事自有决断,那么多尔衮也已成婚两年,因此这个理由不成立;如果说阿济格事业有成,不用操心,那么多铎也是正黄旗的旗主,与大哥镶黄旗旗主的身份不相上下,这也说不过去。


总而言之,阿巴亥临死未提及阿济格成了他心里的一个结,因此对于救助母亲一事并未全力以赴。连二十二岁的阿济格都没有尽力,其他两个兄弟就算尽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三、为了保全,不能反抗。


自古以来,都是母凭子贵。现在阿巴亥被赐死,其子毫无疑问会受波及,此时阿巴亥知其被赐死已成定局,再做努力也是回天乏术。为不影响儿子的仕途,她力求皇太极饶恕她的三个儿子,得到皇太极的肯定答复后,她才从容赴死。


阿巴亥用自己的死来保全儿子的前途,此时她的儿子也知母亲的一番苦心,贸然反抗只会连累母亲和自己,此事因此作罢。



阿巴亥一生荣华富贵,却也有小女人的情怀。她被赐死虽然无可奈何,却不能不说也有一点为儿子着想的层面,而这不仅体现了阿巴亥爱子心切,也体现了她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高贵品格。


从某些方面来说,她也算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儿子后来都出类拔萃,相信九泉之下的她也能安息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