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滞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粤农号


有两种因素可以导致农产品滞销,第一是外力因素,例如疫情引起的封路等外力因素,以及农产品收购商不能进村收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某个农产品供大于求,这会导致农产品低价甚至卖不出去。


越努力越幸运的我


产品没有特色

为什么说众筹环节出了错呢?因为根据现在的市场消费情况来看,品质好的农产品永远不够卖,但是你却还在滞销,主要就是因为你的产品没有特色,你现在在种植的时候已经需要追求品质了。所以首先你的种植环节就有问题。

跟风扩种供大于求

近期来农业上跟风扩种的现象极其严重,,以柑橘为例,前几年的时候感觉盈利很多,然后就出现了大面积的跟风扩种现象,造成了第二年的柑橘滞销卖不上价的现象。所以在种植的时候,一定要理性,不要盲目的跟风扩种。

该出手时不出手

农产品在上市的时候,时间会很集中,一股脑的这类农产品全部都上市了。你就想着你再等等,等果子少了,价格会不会就会提高了?所以在收果商大量收够的时候,而你不愿意售卖。而最后因为供大于需,和品质等的一些问题,你的果子卖不出去了。

产品的滞销可能会有很多的原因,不仅仅只是这几点。但这几点是比较重要的,希望农民在种植的时候能够理性思考。









羌山小强


看了这个问题,回想了下,年年都有很多地方出现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出现,那么农产品滞销,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很多农民跟风种植,不考虑市场行情以及自身情况,盲目跟风种植前面价格好的物种,导致供大于求,竞争大;

其次,市场饱和,市场的大小程度,造就了这个城市每天能消耗多少农产品,城市小的就消耗的少,而面对突然多起来的农产品供应,导致市场饱和,饱和之后势必有一些农产品滞销;

再次,销售链路的问题,传统的销售链都是弄收时节,由中间商到地里面收购农产品,在经过各种渠道最终进入市场;这是一个单链,市场饱和势必带来中间商优先处理手上的货,而不是去收购农民地里的农产品,而农民呢?没人来收购,自己能处理的量很少,势必造成滞销;

该怎么解决?

首先、从自身角度出发,而不是跟风种植,种植自己觉得适合的,避免出现无人收购的情况;

其次,开拓营销链路,避免出现中间商不收购农产品情况出现,有多条营销线路,总有人会收购的,而且是面对不同的受众,有可能你前面面对的中间商只是在一个镇有渠道,而其他人可能在更多的城市有渠道,人群的增加会很大程度稀释根带来的风险;

再次、开拓线上营销,跳过中间商,跳过菜市场,直接面对网上观众,网上观众的带货能力不比中间商差,已不会由于中间商原因造成局部饱和带来的影响;

所以,农产品滞销,是销售链路上出现了问题,市场饱和直接导致自己的货没地方出,这是现在传统销售带来的弊端,毕竟中间商不可能说是我亏本去收购,又转不了手;


猪猪壹号


关于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可以说是农民心中的痛。本来种植的初衷是想挣点钱,即使辛苦一些也无所谓,但现实情况则不尽如人意,投入了精力和金钱,付出了那么多,辛苦了一整年,到头来种植的农产品卖不出去,这让很多农民伤透了心。

我们从新闻中可以看到,每年都有一些地方出现滞销的事情,有蔬菜、水果、粮食等,或者是一些当地的农特产,想要解决滞销的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点开始。

1、电商

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在线下卖不出去,可以转移到线上,因为线上面对的消费者群体多,不过,电商路子对于农民朋友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很多农民朋友不会上网,更不懂得在淘宝、京东开店,那么可以在村里找当地的大学生或者是懂这行的人,也可以在今日头条找三农大V,跟他们合作,谈好利益分配,让他们在网上销售,解决滞销问题。

2、订单种植

订单种植的话,就省去了销售的烦恼,你只要签订了合同,按照技术好好种植,等收获时,就会有人来回收,很方便。比如一些深加工的工厂,在当地可以让农民朋友种植农产品,等到成熟时,直接回收到工厂,然后进行加工销售。

不过订单种植有局限性,比如订单量少,或者某些地区才会有订单种植,不能大面积推广是它的局限性,适合一些地区的农民。

3、批发

农民种植的农作物,联合当地种植同样作物的朋友,联系经销商,直接走批发环节,举个例子:某地种植甘蔗的较多,在快要成熟时,联系当地的种植户,合起来找批发商来谈,出的价格可以比市面上的稍微低一点点,这样就能吸引一些批发商的兴趣,但是要保证甘蔗的质量,这样的话,就能避免一些滞销事情的发生。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质量问题,只要你的农产品好,就不怕没销量。相反,即使你是订单种植,质量差的话,也是没人要的,所以,多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还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4点解决办法,大家觉得怎么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借鉴,当然,在解决滞销的事情上,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的办法,希望大家不要保留,有好的办法或者是思路,可以在下面评论中说出来,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解决滞销问题,加油!



奔跑的80后


要探究农产品滞销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要先了解一下农产品的销售方式,而后再根据销售具体环节的主体查找出现问题原因。


第一种是直接销售方式,即农产品从农户手中,通过集贸市场等渠道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方式出现问题只有农户和消费者。农户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农产品产量大,扎堆上市;因空气、水质的污染,农药的使用等农产品品质差,如大小参差不齐、农药残留超标等。消费者方面消费能力下降;消费观念变化,对农产品品质要求提高等。这些问题容易成为农产品滞销的原因。

第二种是农户➕销售商➕消费者方式。销售商成为连接农户和消费者的中间环节。除农户和消费者方面问题外,由于销售商的介入因素,更加剧了农户对消费需求信息的断档和了解,增加了农户方面因素的百分比。

第三是农户➕加工企业➕销售➕消费者方式。这里加工企业又成为农产品滞销的一个因素,如企业的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等。

第四是电商销售方式。这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的销售方式,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新生事物,还不太熟悉,一旦电商的任何一个链条出现断裂,都有可能成为造成滞销的原因。


贰零贰零111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我认为农产品之所以滞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农产品滞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市场消化不了。

第二:一般所谓的滞销农产品都是地域性的产品。比如说苹果。有的产地卖的很好。但是有的地方就是卖不出去。这主要是当地苹果的性价比有点低。同样的价格消费者会为品质好的买单。

第三:一般滞销的农产品比较多的都是那种不耐储存的。比如说青菜类。全国大面积上市造成了滞销。这就涉及到运输成本。当地有同样的产品肯定不会舍近求远去外地采购。

第四:就是一些国家政策的干预。比如说因为环保问题土豆出现的滞销。很多加工厂不能开工导致库存积压。

第五:信息差。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但是信息流通不及时。产地滞销。异地没货。这也有一定关系。



围场飞哥


农产品滞销有很多因素导致,1:农民盲目跟风,供大于求,导致滞销。2:不可控因素导致滞销(比如现在的疫情影响,积极倡导居家,不要出门)市场不景气。3:农户/种植户不注重产品品质,导致外贸吃紧,18年大连油桃,鞍山南果梨,熊岳的葡萄,就是很好的例子,外贸订单量吃紧。





鲜丰农场


农产品滞销存在很多种因素,现在随着农产品品类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了,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农产品的质量达不到人们所需要的品质,就会有新的高质量高要求的农产品品类所替代,质量达不到要求了自然就没有了销量,消费群体没有了,就会形成滞销。

其一:可能就是中间商的问题,中间商多了而每个人都需要赚钱,就说收购商,运输费,保鲜费,还要买保险,人工费等等,所以导致农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高额的农产品会针对高消费人体,这就形成了农产品价格战,导致某一类农产品销售不出去了。

其二:农民盲目种植农产品品类,并没考察现在市场所需,或者种植的农产品在以往可能会销量很大就盲目的种植,毕竟时代在变,!生活所需也在变。

其三:就是供大于求了,就是农产品量太大,导致通货膨胀。





乡村阿乔哥


欢迎大家阅览《农大知事》栏目,本栏目会为广大读者朋友持续不断地提供“三农”相关常识,欢迎关注!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农产品滞销,是什么原因?如何才能避免滞销?

农产品滞销也是比较伤农的一件事,农民产出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就产生不了经济价值,尤其是一些新鲜类蔬菜、水果等,发生滞销不仅仅只是积压的问题了,就很有可能面临着腐烂变质,全都毁掉的风险,这种现象在农产品滞销当中,还真是屡见不鲜。



农产品滞销不是“点背”,是不做市场判断

农产品常有发生滞销的问题,也让不少农民是摸不清其中因由,总感觉自己种什么就什么滞销似的,有的农民还自责自己运气差,说什么“赶背集,撵背会”,自己总是赶不对点,其实这也不是某个人运气差的问题,而是农民在生产上没有掌握好节奏,没有调查好市场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由于不少农民对市场消息并不做调查,更别说研究了,通常在农业生产上有着随大流的习惯,看着别人种啥也就盲目跟风种啥,看到别人养殖挣钱了也就跟着别人进行养殖,有时候确实能够碰对点赚到钱,但更多的时候是很难赚到钱的。



市场不断变化,盲目跟风导致滞销

现在的农贸市场并非就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也许当你看到某种商品价格走好了,再去生产,等生产出来了,市场已经变了,一旦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时候,肯定就会发生滞销的,这种情况在农业中常有出现。这也是农民对市场信息不够了解,无法做出对市场发展的判断所造成的。

最近两年,大蒜价格出现的大幅度震荡,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前两年大蒜由于价格一直偏低,种植大蒜的农户逐渐缩减种植面积,当市场上大蒜越来越缺乏时,就激发了大蒜的价格上涨,当农民看到大蒜价格上涨了,就开始大批量种植,于是大蒜又出现了供大于求,大蒜价格下降,甚至滞销。



及时淘汰老旧品种,跟随市场需求

农产品滞销除了是供大于求的原因,还有就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低质量的农产品相比优质农产品而言,就容易出现滞销。这一点尤其是水果较为明显,低质量水果已经不在适应人们的需求,优质的新品种在口感与外观上,都比老品种更胜一筹,所以有些低质农产品种也容易出现滞销。

当然,农产品发生滞销也有环境的人为因素,就象今年突发的疫情,或是因雨雪等恶劣天气等,造成道路交通受阻,有的农产品原有订单减少,市场无法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难以销售出去,从而导致滞销,不过,这种情况还是比较例外。



因此,农民要想减少农产品滞销,首先要做到对农产品市场的预判,不应该盲目跟风种植或养殖。另外,要跟随市场,跟随人们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淘汰老旧品种,更换新品种,保证质量与品质,对于销售方式也不要总是抱定一种模式不放松,要采取多渠道进行营销等,方可减少或杜绝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发生。

更多关于三农的文章,请点上面的“关注”二字。您的每一次转发与收藏都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您有什么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本栏目会尽力帮您解答,谢谢!(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

农大知事


农产品滞销,这个有很多因素,下面我来说说我们遇到过的同样的问题吧。

农产品滞销,最根本的原因是,产品太多,

种植户多,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消化不了那么多的产品,而且有些收购商故意挑毛病,以便把收购价压到最低,让他们自个的腰包鼓起来。

我说说我们村遇到的一模一样的问题吧,18年和19年入冬前陆地的最后一季娃娃菜,因为我们这边种菜的比较多,挨着北京市有大型批发市场,好销菜,陆地呢娃娃菜比较好种也比较好管理的,所以种的人就多啊,每年都有很多人种的,这俩都是最后一季卖不上价格,赶好了能把本钱挣回来,赶不上价的话,那一季就是白种,去年入冬前的价格,比往年更低,俩毛、一毛五基本上都是这价,没有高价,没办法只能这么卖了,细算了一下,这一季白忙活一场,后来分析原因是,种植户都是从采购商那里拿种子,等菜可以摘的时候再回收,这样菜价基本都是在收购商那里压下去的,几个收购商和起来把价压下去,这是很常见的事,别看超市卖那贵,实际都是收购商和卖菜的商贩把钱挣走了,当然了种植的多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农民品滞销,这个是不可避免的,谁也不能保证每年都能挣着钱,每年都畅销,是抢手货,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后是自己多寻找几条销路,还可以发展网络营销,线上线下相结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