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真实事件改编”,《黑水》呈现的“无力感”更细思极恐

PFOA存在于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内,包括99%的人类。

电影最后的这段字幕滚动让人不寒而栗,谁能想到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居然是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不粘锅

"。该涂层的生产商"杜邦",为了每年10亿美元的利润,出卖了全人类。而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揭露这"黑色水域"事件始末的电影,正是出自曾出品《聚焦》、《华盛顿邮报》和《绿皮书》等社会题材的公司——Participant。

较之“真实事件改编”,《黑水》呈现的“无力感”更细思极恐

电影讲述了一位律师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和美国最大的化工企业——杜邦,展开长达20年的博弈。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场战斗仍在继续。一次机缘巧合,他发现该公司在居民区倾倒有毒废料,导致该地区的河水被污染、牲畜发狂暴毙、居民接二连三地患上癌症。在调查过程中,"PFOA"这个单词引起律师的注意,却没想到这次"较真"彻底掀开这块"黑色水域"的遮羞布,将其暴露在阳光之下和百姓眼前。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一部好的电影有时会充当无国界新闻报道甚至警钟的作用。在没看到这部电影之前,谁会想到不粘锅居然会是隐藏在自己家中最危险的东西,而且这种化学物质不会被人体代谢排解掉,其在人体内的含量也决定危险性是否会、以何种方式显现出来,并最终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甚至生命——一代又一代人,都不能幸免于难。


在电影史上曾有过很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成功影响很多人价值观的电影,比如感人肺腑的《忠犬八公的故事》、揭露拐卖儿童的国产佳作《亲爱的》、将艾滋病以另类方式呈现出来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以及发人深省的社会题材代表作《我不是药神》。

有些电影会因为绝美的镜头设计和别出心裁的故事结构吸引观众,但这种题材的电影却以艺术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出真实世界的另一面。

《黑水》就以律师的主角跟随镜头以及穿插多段社会关系的描写,将"黑色水域"这件事还原的同时也向观众展现"小人物"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以及必须付出的代价。而这种社会关系产生的矛盾冲突,恰如其分地将一种和所有人息息相关的"无力感"呈现出来。

较之“真实事件改编”,《黑水》呈现的“无力感”更细思极恐

社会关系现实1:拉锯战中,利益驱动的关系最不堪一击


在这件事以前,律师罗伯特已坐在合伙人的圆桌之上。他出色的业务能力,为自己的职场发展争取到最大化利益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家庭谋得了最安稳的保障。哪怕他的妻子为了生儿育女和家庭生活,从一名出色的律师变成一位家庭主妇,但似乎这个家庭从不需要面对什么生活上的物质问题。

在PFOA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中,罗伯特虽然获得了顶头上司的支持,但同事却不断发出各种行为、语言上的质疑。这样的质疑并非没有动摇过罗伯特的信心,但随着对真相的了解逐步深入以及各式各样的伤害被呈现在他面前时,别人的劝阻和嘲笑已无法对他构成任何有效的伤害。寻求真相,成了唯一的目的。


较之“真实事件改编”,《黑水》呈现的“无力感”更细思极恐


但随着电影发展不难看出,为了平衡公司收益,最开始最支持他的人也打算第三次给他降薪,只因他一个商业律师十几年专注于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领域。三分之一的薪水是什么概念?美国律师起薪18万美元,三分之一即意味着6万美元。也许对比国内的收入看起来也不少,但别忘了美国的消费水平和支出项目都远远高于一般人的想象。想想《都挺好》中的苏家老大活得多憋屈就知道了。

是合作伙伴唯利是图吗?其实不然。如果罗伯特身边都是一群"一切向钱看"的家伙,别说案件进展了,就连调查的开始都是个未知数。但随着事件的推移,肉眼可见的经济损失和雪花一样多且巧立名目的账单,最终压垮了最开始最支持他的那个人的最后一丝耐心。毕竟开门做生意是为了赚钱,没有人是天生的慈善家。


较之“真实事件改编”,《黑水》呈现的“无力感”更细思极恐


电影中间有一段会议的戏份十分耐人寻味。一桌子的白人同事只有一位有色人种,而反对声音最大的也恰好来自这个人。这段情节设计是否取材自真实事件不得而知,但这种情节构思却很巧妙地呈现出几个社会现实。

  • 在美国,有色人种的上升通道依旧很狭窄

不言而喻,看看比例就知道了。而律师所还是相对"唯利是图"的种类公司,也就是说,只要你的诉讼能力和成绩能够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他的因素基本不在考虑范围内(当然社会影响也要相对正面,不能有太人尽皆知的负面新闻)。

可是一屋子十几个人,只有一位有色人种说明什么问题?能拿到律师执照都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悉心观察整部电影不难发现,整个律师所几乎都是白人。这个隐喻夹杂在电影中,很是细思极恐。


  • 起点越低、爬得越高,手越不愿意往下伸

这是对全人类的劣根性进行了讽刺。项羽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豪言壮语:

富贵不归故里,犹如锦衣夜行。

现实却是,绝大多数人爬得越高,就越渴望挣脱原生链的束缚。这种心理状态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在《黑水》这部电影中,那位黑人律师的言行就将这一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好不容易跻身到体面多金的工作层级,接手这个案子不仅不会得到丰厚的报酬,还会倒逼他回过头去接触底层生活的真实状态。


较之“真实事件改编”,《黑水》呈现的“无力感”更细思极恐


天天熙熙攘攘,结尾利来利往。就连《黑水》的主人公一开始选择多停留几秒倾听的原因,也是眼前这个人跟自己外婆有关系。但正是这种不回避不遮掩的"现实精神",构成了《黑水》这部电影的魅力。


社会关系现实2: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整部电影给到罗伯特家庭的镜头不少,但篇幅都相对短小,而且取景也都很巧妙。孩子的数量、孩子的身高、妻子的心态、二人之间的对话,这些支离破碎的细节为观众呈现出"黑色水域"事件后一个扎心的现实——为了真相,有人牺牲掉了自己的家庭。无论是丈夫还是父亲,二十年来罗伯特都形同虚设。

想想罗伯特的妻子在病房门口对合伙人说的那一席话,从侧面反映出她的思维已不允许自己站在妻子的立场去理解他。因为漫长的时间已经消磨掉她所有的耐心,

最后支撑她和罗伯特的都是一种精神力量——源自对全人类的精神关怀,以及"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的自保本能。


较之“真实事件改编”,《黑水》呈现的“无力感”更细思极恐


罗伯特的人设也耐人寻味——孤儿。可以对陌生人倾注最大善意的背后,是对最亲近的人可以无意识地疏离。

当他的三个儿子都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件事仍然没有一个可交代的结果,而显然也没人想放弃。事已至此,停止或继续都带有几份机械的味道。因为20年的时间已然过去,无法回头。


电影中有两个小人物的出场给整部作品填上了现实色彩,也扩大了《黑水》的社会意义。

第一个是罗伯特一家人在饭店吃饭的时候,有个人进来冷嘲热讽地说请他继续享受合家欢,原因就是他的家人由于PFOA导致的癌症已然离世。从电影的场景调度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罗伯特一家人(尤其是两个大人)在知道来者目的后的惊恐和不安,也能感受到来者的愤怒和无力。

并非别人不识好歹、忘恩负义,恰好这段戏剧冲突很好地诠释了鲁迅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在那个人的眼里,只有自己和自己家人受到的伤害,别人做出的努力甚至牺牲在他的认知里是空白的。不知道=不存在,这就是当今社会现实下,被媒体和舆论牵着鼻子跑的众生相。


较之“真实事件改编”,《黑水》呈现的“无力感”更细思极恐


第二个是罗伯特考察采集血样现场时,那位疯狂迷恋杜邦的女群演。

这个人的出现看似突兀,实则代表了社会上的另外一种声音。所有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哪怕在现实面前也会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声音。

杜邦在美国可不单单是大企业这么简单,结合电影内容和历史资料来看,杜邦这个大企业改写了很多地区的生活和很多基层工作者的人生。对于一些人来说,杜邦的存在就是自己活下去的保障,巨额利润下的毛毛雨是这些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根本。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律师的举证和片面的媒体报道,不足以撼动这些人的思想(甚至信仰)。故而那句质疑并非针对罗伯特个人,而是在那些人眼里,站在杜邦对面的,都是坏人。


较之“真实事件改编”,《黑水》呈现的“无力感”更细思极恐


所谓"胜利"对面,没有真正的失败,只有经济的损失


这场漫长的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这所谓的"阶段性"很大程度只是对于时间来说。因为最后的结果无情地向所有人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杜邦仅用一季度的利润,就有效赔偿了3000多家庭的人命和生活。黑暗还在继续,这件事还没结束。迄今为止,对有毒涂层的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仍是信息空白,而这样的"黑水"在全世界范围内,到处都是。

看似罗伯特20年的付出有了成果,表面上这场战争取得了小小的胜利。但对于站在"被告席"上的人来说,这根本算不上失败——该用的人还是会继续用,该相信他们的人依然选择相信。如果一季度的利润=失败,这最多只能算财务报表上的问题罢。

就像第一次取证时,杜邦爽快地运来的那11万页资料一样,这就是

一种潜台词般的鄙视和宣战:我有的是时间陪你玩儿,杜邦的钱就像那满满一屋子的纸一样。

较之“真实事件改编”,《黑水》呈现的“无力感”更细思极恐


而最后的最后,即便这件事有了尘埃落定的结果,所有接触过有毒物质的人的健康,终不可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