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听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杀死并灭族无姓?

2218992768


春秋战国,乱世枭雄,直至秦国横扫六合,平静宇内,天下才一统,秦国的强大多归功于变法,法家商鞅,变法助秦孝公壮大秦国。

可商鞅却被秦惠王处死,原因究竟是什么?

商鞅年轻时习刑名法术之学科,后侍奉当时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赏识商鞅的才华,于病重时,向魏惠王举荐了他。

同时和魏惠王言及不用必杀之言,而魏惠王确认为他是因为病入膏肓的语无伦次,不以采纳,后商鞅于秦国变法,使得秦国空前绝后的强大,为以后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以《垦草令》为序幕展开了变法。

商鞅的变法固然使得秦国强大起来,同时也触犯了一部分朝内人物的利益,为人嫉妒,所谓功高震主也是如此。

首先他的军功改革,直接让贵族们的铁饭碗儿丢了,大家对其肯定是恨之入骨。但是之前有秦孝公保他,大家无可奈何。

但是秦孝公死后,这事情可就麻烦了。

新上位的秦惠王远没有秦孝公的权威,他不仅压不住这些老贵族,还得要依靠他们。所以,他保不了商鞅。所以商鞅之死,算得上是政治牺牲。

当然,秦惠王也不想保护他,本就和商鞅有隙。

商鞅是法家,提倡依法治国,法不容情,对王公贵族一样视之。当时还是太子的嬴驷好死不死的触犯了禁令,按律要处以刑罚。

但是考虑到太子时未来的国君,身体是国家的,不好上刑,万一搞坏了,是国家的损失。于是就以老师教导不利为由,对嬴驷老师公子虔施以墨刑,割掉了他的鼻子。

这让嬴驷很是不爽!

当然,公子虔更是恨之骨,新主上任后,便想要借此机会除掉他,对于老师的复仇,嬴驷也是很支持。

当时商鞅欲回魏国,却被魏王拒在边境,被迫回来的封邑商。

欲发动邑兵攻打郑县,奈何秦国之强不是区区邑兵可以憾动的,所以兵败如山倒,死于阵前,而后尸身被带回咸阳,车裂于众人之前,而后被株连九族。

商鞅最成功的地方是遇明主成就了自己,最失败的是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却不懂得明哲保身之道,功高震主,最后发动邑兵谋反更是自寻死路,虽是被迫,但无论怎样,犯上谋逆都是最为君上所不容,是故落得车裂之刑,九族尽诛之祸。

值得一提的是,商鞅虽死,但其变法成果却并未被君主推翻,依旧沿用。

这也是秦惠文王杀他的一个重要原因,“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经过二十年的变法,商鞅之法已经深入人心,即使商鞅死了也不会开倒车,所以商鞅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此时不死,更待何时?


白话历史君


商鞅通过变法,让秦国从一个任人欺辱的小国变成了兵强马壮的泱泱大国。秦孝公一死,商鞅便被秦惠文王以谋反罪论处,被五马分尸了。

为何秦惠文王要听从大臣之言,杀死这个对秦国有大功的商鞅呢?有书君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商鞅的变法触动了士族的利益。

商鞅的变法改革革的是祖宗的旧法,取消世袭,土地所有权私有化,以军功论爵,大大损害了秦国的士族利益。

因为变法拥有秦孝公这个当权者的全力支持,士族阶级是隐忍不敢言,当失去秦孝公这个大靠山,士族阶级定会狠狠地报复。

士族势力根深蒂固,秦惠文王刚即位,根基未稳,必须借助士族的力量来站稳脚跟,为了安抚他们,只能牺牲掉商鞅。

二,商鞅得罪过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还是世子的时候曾犯了法,商鞅正好为了新法实施树立威信,以太子不便受罚。

用墨刑处罚了他的老师公子虔,后公子虔又一次犯法,商鞅割掉了他的鼻子,这些都是秦惠文王亲自经历,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公子虔及他的弟子门客对商鞅恨之入骨,时刻准备着伺机反扑。

三,商鞅性格刻薄寡恩,又贪恋权势。

商鞅为了进行彻底的改革,用严酷的刑罚惩处反对者,可谓毫不留情。士族阶级恨他,百姓们怕他。

秦孝公为了变法更好地推行,让商鞅独掌了秦国的军政大权,独断专行。每次出行仪仗比秦王的都大,势头盖过了刚即位的秦惠文王。

“百姓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文王不允许这样的局面继续存在。

且秦国的变法已经进行了二十年,没有了商鞅也会成功地施行着。

此时的商鞅显然成了弃子,各方势力的矛头都指向他。

变法已经深入人心,一代名相商鞅虽落得身死族灭,但秦国的改革并未停止,秦惠文王依旧延用着新法,秦国国力也在一直不断地提加强。

商鞅为变法而死,死在了自己的刑罚之下,,也算死得其所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关于这个问题,做两个澄清:

1、秦惠文王并没有杀死商鞅,商鞅反攻咸阳时战死;

2、商鞅战死时,秦惠王还没有亲政;

3、商鞅是因为造反罪被族灭,是确凿证据,是依法处置的,并非我们误认的是守旧派随意所杀。


秦惠王杀商鞅?你必须了解的

1、秦孝公死后,即位的秦惠王尚未亲政,直到第三年才亲政。《史记 六国年表》秦惠王三年:

“王冠。拔韩宜阳。”

对比下秦始皇亲政时的记录:

“己酉,王冠,带剑”

可见秦惠王是在即位第三年才开始亲征的。逮捕商鞅的决策不是他做出的。从秦小主夫人、秦昭王时的宣太后和秦始皇时的赵姬等情况来看,应该是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做出的决策。

2、商鞅是战死的,不是被公开处死。《史记 商君列传》: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车裂的是商鞅的尸体。

3、族灭商鞅是依照秦法进行的,是以造反罪处置,证据确凿。商鞅被族灭,不是因为商鞅被诬告。嬴虔等公室诬告商鞅,并不是商鞅被以谋反族灭的原因。商鞅的谋反行为才是商鞅被车裂、族灭的原因。

《秦本纪》: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因以为反”,意思是因此而反。上面的整句话意思就很明确:商鞅逃亡,因此而反,最后被车裂。

《商君列传》: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商鞅在逃跑到魏国被拒绝后,回到封地商邑,和部下发动商邑并攻打郑县,最后在郑县黾池和秦兵的作战中战死。

攻打郑县,和秦兵作战,这就是商鞅造反的行为事实。商鞅为什么要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原因不明。

赢虔告发商鞅谋反——朝廷发吏捉捕商鞅——商鞅拒绝捉捕,意图逃跑到魏国——魏国拒绝接纳商鞅——商鞅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商鞅和秦兵作战,死在郑县——商鞅背叛造反,被车裂尸体。这就是商鞅之死的整个过程。

从被告谋反,到率军攻打,商鞅自己坐实了谋反之罪。因此,商鞅之罪是依照秦律审判的,并非诬告。

4、商鞅的商邑距离楚国这么近,为何不逃跑到楚国?魏国不接纳商鞅,商鞅为什么不从商邑跑到楚国,而是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要知道,作为商鞅变法的重要参与人物尸子可是逃到了楚国。

原因在《楚世家》里记载:

“三十年,秦封卫鞅於商,南侵楚。”

这说明了商鞅和楚国关系不好。春秋时期秦国和楚国关系非常的好,从来就没有战争。秦孝公、秦惠王早期事,秦国和楚国关系也不错。商鞅很有可能是第一个攻打楚国的秦国封君。

秦楚友好的历史传统,商鞅和楚国关系恶劣,应该是商鞅没有逃跑到楚国的原因。


总结:

商鞅之死,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是秦国薄情寡义的表现。但商鞅是因为造反而死,不能说是秦国冤杀他。商鞅谋反,有确凿的证据,有商鞅自己的行为去坐实。

当时秦惠王并没有亲政,秦国应当是由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决策。秦惠王并无决策权。

嬴虔告发商鞅造反,商鞅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坐实造反罪名。商鞅的行为让人奇怪。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秦孝公逝世后,公子虔派人诬告商鞅造反,商鞅陷入死局: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商鞅选择了后者,结果失败被杀,尸体被五马分尸,全族被杀光。如果秦惠文君信任商鞅的话,诬告之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他的态度模糊,导致商鞅铤而走险,最终身死族灭。那么秦惠文君为何非要治商鞅于死地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商鞅功高盖主,对国君权利构成威胁

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商鞅的地位也在直线上升,全国上下到处都是商鞅的声音,秦君的形象反而减弱了不少,这是秦国国君不愿看到的现象。

据《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晚年一度想禅让给商鞅,这为商鞅最终悲剧埋下了伏笔。要知道,禅让是尧舜禹时代的事,商鞅给秦孝公讲王道之事时,孝公听得昏昏欲睡,说明秦孝公从不相信王道之说,重病之时反而拿王道来说事,实质就是暗示后继者除掉商鞅(有人要跟自己抢王位,还不整死他!)

商鞅变法已经完成,对秦国已无大用;商鞅位高权重,对国君权利形成威胁,功高盖主,不得不死。

二、除灭商鞅一派,有利于缓和国内矛盾

商鞅变法触犯了老贵族的利益,老贵族虽然势衰,但实力仍不容小觑;商鞅重罚公子虔、公孙贾,导致二人心怀仇恨,久久萦绕心头,不能化解;商鞅执法严厉刻薄,曾有民众歌颂变法,也被商鞅处死。

秦国上下反对商鞅的声音都不少,如果不处置商鞅,矛盾只会越来越大。为缓和国内矛盾,商鞅不得不死。

三、秦惠文君对商鞅又恨又怕,缺乏安全感,除掉商鞅是出于报复心理

秦惠文君小时候触犯了秦法,商鞅处置起来毫不留私情,严刑惩治了他的老师,小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对商鞅是又怕又恨。随着年龄的增长,秦惠文君理解了商鞅的苦衷,对新法也很认可,可是这种又怕又恨的心理创伤却是始终难以抚平。

看着昔日狂傲不可一世的商鞅倒霉,秦惠文君虽然心有愧疚,可是抵挡不住复仇的诱惑与快感。秦惠文君对商鞅的报复,说到底内心深处还是缺乏安全感,通过处分商鞅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小时候有心理阴影的人,大都会有这种行为。

综上所述,秦惠文君上位后商鞅必死无疑。


小杨品史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得罪了许多人,那么秦惠文王杀商鞅真的是因为听信了公子虔及甘龙等大臣之言吗?

个人认为并不是!

秦惠文王是秦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一代君主,他在位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可以说,秦惠文王绝对是一代雄主,因此,在他看来,商鞅是必须死的,大臣们的进言,只是为自己杀商鞅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而已!

那么,为什么秦惠文王会认为商鞅必须死呢?

原因很简单,

其一:

商鞅变法使得商鞅在秦国拥有极高的人气,人们一度只知商君而不知有秦王,这是功高盖主,任何一位君王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人存在。

其二:

商鞅变法时为了推行新法而得罪了身为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商鞅以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的法规割了公子虔的鼻子。

其三:

到了秦惠文王继位时,商鞅变法已经基本完成,这时候商鞅存不存在已经变得不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杀了商鞅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黜商君之法的原因。

因此,从秦孝公去世时,商鞅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

大家觉得呢?


Mr农村大姚


看许多答案里说,秦惠文王与商鞅之间有过节,即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曾拿不守法的秦惠文王开刀,但笔者认为,作为一代雄主的秦惠文王并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

君主的行为逻辑,是基于政治考量的。

新君嗣立下的政治危机

惠文王即位之后的秦国,正是旧时代分封贵族们集合反扑的时期,诸如甘龙、赢虔等,他们代表的是旧制度下封建主的利益,而商鞅变法,不仅剥夺了封君的封地实权,还将其治下之民解放成自由民,这样的政策能不得罪人么?

历来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变法前的政府本身就是旧制度的化身,旧制度被废除了,那些支撑政权统治的势力基础势必会倾覆这个不再代表其利益的政府。

而新君嗣立,恰好是蛰伏已久的旧势力反扑的大好时机。比如吴起变法时,楚悼王一死,楚国贵族们在国君灵堂上乱箭就把吴起给射死了。可见夺人衣食,乃是生死大仇,一刻也不能忍啊。

惠文王当时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只是秦国的封君们比较克制,他们并不强烈反对变法。毕竟十几年变法的成果,使得秦国中央的权威和公信力空前高涨,秦国臣民们不再是如其他六国那般眼中先有封君,还才轮到国君。

但毕竟这些人,代表的不仅仅是旧时代制度的利益,还有着秦王正统的要义,毕竟你家秦王也周天子的封君而已,秦国大小封君们基本都是嬴氏子弟,如果全然不顾这些人的怒气,继续让商鞅成为这个国家政治的实权人物,那估计什么时候就发生煽动变乱的事情了。

惠文王当然不会愿意看到这种事情的发生,但他本人也是支持新法的,毕竟新法的成效摆在那里。要堵住这些人的嘴,又能把蛋糕分好,前提也只有牺牲掉商鞅了。商鞅死了,大家也就没有口实了,然后再来一套这种方案,大家都能继承新的爵位制度,地位和权力依然还是能保障的,自然也就没人敢有怨言了。

商鞅成为了秦国当时仅存的实权封君

商鞅变法的时候太狠了,其深得法家之精髓,公子虔都被逼迫得7年闭门不出,大小风封君被一网打尽,而商鞅在南面坐拥15邑称君,这本身就是对变法最大的讽刺。

既然要将变法贯彻到底,那商鞅这个封君势必要铲除,不然这样的变法,又有什么意义?

同时商鞅的功劳确实足够大,不仅变法使得积弱的秦国富国强兵,而且带兵尽收被魏国占据的西河之地,其政治威望太高了。作为新君的惠文王想要一展抱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商鞅这种老资历必定会成为掣肘。

所谓功高震主,并不是君主容不下功臣,而是当新嗣之君的政治威望不足以压服功臣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其尴尬的局面,好一点,君弱臣强,君主只能变成一个辅助角色,坏一些的话,君主就会变成个橡皮图章,这就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难以接受了。

所以当公子虔等告发商鞅谋反的时候,惠文王调查都不做,直接就下令逮捕商鞅。或许惠文王不会干掉商鞅,大抵会念其功劳定个流放之罪的,可是商鞅似乎心很虚,直接组织封地军队造反了,可他也不想想,在其主持变法下的秦国中央对国家的掌控不再是松散的分封制度,可以依靠封地之兵,游刃有余地等秦国组织各封君军队来镇压。而他要面对的是一个拥有高效组织,严密户籍制度的秦国中央。

所以商鞅的败亡,从其把“造反之罪”变为实际行动后,就已经注定了。真乃成也变法,亡也变法也!


江畔初见月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嬴驷,秦国第一王,改“公”为“王”,这家伙在秦国历史上算得上数一数二的狠角色。

像这样的一代雄主,要杀商鞅,绝对不可能是因为大臣之言,而是出于秦惠文王自己的考量。

秦惠文王杀商鞅,是出于政治需要。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非常大,没有商鞅,就不可能有后来一统中国的大秦,正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历代君主代代积累,终于积下累世之功,扫六合,平四海。

历史上的变法大多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商鞅的变法却是成功,这不得不说是秦国的幸运。

变法的本质就是改变原有的利益分配方式,消灭原有的既得利益者,产生新的收益阶层,商鞅的变法,极大的损害了秦国原有公族的利益。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公子嬴虔,因为太子触犯了法律,按律要对太子施以惩罚,但是这毕竟是太子,未来的国君,因此连商鞅也做了让步,改为惩罚太子的老师嬴虔。

很多人说商鞅被杀就是因为这件事,得罪了嬴虔,我的意见是这件事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嬴虔只是公族势力的其中一员,商鞅伤害的不仅仅是嬴虔一人的肉体,更多的是所有公族的经济利益,也就是土地。

秦孝公和商鞅是一对非常完美的CP,正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得以贯彻变法,变法最终取得成功。

等到秦惠文王上台,变法已经成功,秦国的国力正在上升,但是放眼望去,满朝都是充满怒气的公族权贵。

为了获得公族势力的支持,秦惠文王自然会将所有的锅都甩到商鞅身上,让商鞅去扛起所有公族的怒气,秦孝公不会这么做,是因为秦孝公需要商鞅来掌舵变法之船。而秦惠文王已经站在岸上,只要杀了商鞅,公族势力的怒气就会消退,进而团结在秦惠文王身边。

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是并没有破坏变法,便是一个实例。

说明秦惠文王也知道商鞅的政策没有错,变法有利于秦国。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为了缓和秦王室和贵族的内部矛盾,是秦国更快更好的走向强国强军,一统天下的道路,这和汉景帝杀晁错的原因是一样的。

一:秦惠文王和商鞅的恩仇

每次谈到惠文王杀商鞅之事,总有人会将其归结为“公报私仇”。但事情真就如此简单吗?


秦惠文王,也叫秦惠王,是秦孝公的太子,早在商鞅变法之初。由于反对的声音比较大,而正在君臣百般艰难之际,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触犯了律法。图强心切的秦孝公本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原则,准备拿太子开刀,以此震慑群臣百官,公候贵戚。而在商鞅的斡旋之下,太子的罪责最终落到了太子师傅——公子虔的头上。而商鞅与太子党人之间的梁子也就由此而结下了。

也许是杀鸡儆猴起了作用,商鞅的新法因此得到了坚决的贯彻,秦国迅速崛起壮大,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初步具备东出中原,以窥天下的实力。

二:被利用的秦国贵族和渔翁得利的秦惠文王

公元前337年,秦孝公病逝,惠文王继位,当年被商鞅得罪过的贵族利用惠文王和商君之间的仇怨,趁势反扑。一时间政局动荡、王室不安。而听闻风声之后的商鞅出于担心,不辞而别返回商地,拉起了个人武装势力准备反抗。

原本就对商君心有嫌隙的惠文王于是出兵平叛,商鞅反军被迅速消灭。在秦国律法审判和贵族王公的要求下,商鞅被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

原本以为除掉商鞅就可以安枕无忧的秦国贵族还没来得及提出废除新发,惠文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朝局,继续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贯彻新法。使得原本日益强大的秦国变成西方道路上的猛虎。

就秦惠文王伙同秦贵族阶级诛杀商鞅的情况来看,惠文王本该是和贵族阶级同一利益集团的,想必在刚刚杀掉商鞅的时候,秦贵族们也是这么觉得的。但从后期惠文王的执政手段而言,他又应该是和商鞅统一战线的。

那么,在整个事件中,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无论是商鞅还是秦贵族,都被老奸巨猾的惠文王给利用了。吃完原告吃被告的惠文王才是此次事件的最大赢家。

三:雄才大略的惠文王

从后来秦惠文王的一系列政治措施来看,他绝对算得上秦国历史上稍有的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拓土开疆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此而言,在对待商鞅的问题上,更多的应该是出于缓和阶级矛盾,平定内部情绪的目的,毕竟,攘外必先安内,若想有番大的作为,身为新君的惠文王必须得到公族和贵族的支持,不然,在权力斗争极为剧烈的秦国,能否安然久处于君位将是个严峻的问题。

此外,就当时商鞅的权势而言,确实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秦帝国内人皆知有商君而不知有秦王的情况非常严重。商鞅集团的势力的极具膨胀,本就不是秦王所希望的,更不用说刚刚继位的新君了。

所谓“伴君如伴虎”为了巩固王位,消弭权臣隐患,倚借贵族和公族对商鞅的怨恨,顺水推舟,一举剿灭,未必没有可能。

至于诛灭全族,不过是古人对“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恐惧罢了。

四:帝王无亲,帝王无情

在我看来,秦惠文王杀商鞅和汉孝景帝杀晁错,从本质上而言是一致的。对于身在其位的君王而言,个人的私情是完全可以被消弭的,他们眼中最看中的还是这万里河山和无上权利。权谋利益才是他们最亲密的爱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强大,身为太子的赢驷为何在继位后杀了这位大功臣?

从史书上的说法,是因为秦惠文王继位之后,有一个名叫公子虔的人告发商鞅说“商鞅准备谋反”,所以他就命人逮捕商鞅,商鞅本来要逃的,但是没有成功,就与秦军打了起来,结果兵败身亡,其尸体被秦惠文王下令五马分尸并且诛了全族。


商鞅是否真的有谋反之意,尚不可知,但秦惠文王却有不得不杀他的理由!

  1. 两人之间有前仇新恨。新恨嘛?不多讲,无非就是谋反之意;而前仇,则是在上一任国君秦孝公时,商鞅大举进行变法时,身为太子的赢驷触犯了商鞅制定的律法,而商鞅丝毫不讲情面,处罚了太子和太子的老师,太子被迫流放,而太子傅也被挖去了鼻子。这个梁子就此结下了。太子赢驷继位后,必然会对商鞅进行报复。

  2. 秦惠文王转移视线的有心之举。商鞅的变法的确使秦国的国力更加强盛了,但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新的矛盾已在形成之中,贵族阶层视商鞅为“眼中钉、肉中刺”,而秦惠文王正好顺应了这种情绪的发展,把商鞅杀死,即稳定了贵族阶层的情绪,又能继续开展变法,树立自己的威信,何乐而不为?

  3. 秦惠文王加强自己权力的有力举措。商鞅在秦孝公时期受到重要,又因为变法的成功,在民众之中拥有了威信,受到了秦国子民的拥护,手上有握有重权,新王继位,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必然要对商鞅进行打压了,正好借着属下大臣告发商鞅谋反这件事彻底解决了这个隐患,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综上所述,秦惠文王杀死商鞅对他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反正他继续沿用了商鞅的变法,使秦国继续走在强大的路上。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自我!


xiaoZ弹史


商鞅变法确实让秦国的国力提高了很多,也为以后秦国东出和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商鞅和秦孝公的关系也很好,之间的信任程度也很高。

那为秦国立下大功的商鞅为什么最后会被赢驷杀了呢?

第一,商鞅变法变得是秦朝的祖宗之法,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虽然变法让秦国百姓得到了利益,但是却损害了秦国贵族的利益!

当时战国时代,各国的贵族势力也是很重要的,当时只是因为秦孝公的存在,所以只能对商鞅忍着!

第二,商鞅变法,就是改变以前的法制,是以法治理,所谓法理无情,刚施行的时候,肯定会有犯法之人!

商鞅为了树立法的存在,只能处罚他们,同时就牵扯到了世子赢驷身上,商鞅不仅处罚了赢驷,还处罚了另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秦国公子赢虔!

如今,商鞅在秦国把世子就是未来的国君得罪了,把赢虔得罪了,把贵族得罪了,怎么会有好的下场!

第三,秦孝公死后,商鞅之法已经大成,在商鞅的治理下,商鞅之法已经能够在秦国顺利的施行。

此时即使没有商鞅,商鞅之法也还是可以运行下去!

在秦孝公死后,秦国的各方势力都开始向商鞅发难于赢驷。那些秦国的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攻击商鞅!所以当时的秦国内部很混乱!

此时赢驷又刚继位不久,为了能尽快的稳固朝廷,能安抚这些贵族,同时商鞅之法已经大成,就进行了舍车保帅,最终杀死了商鞅!

所以,在秦孝公一死,赢驷就听从大臣之言杀死功臣商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