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说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呢?

棒奔霸


在我们的生活里流传着很多人们用经验和智慧总结的农村俗语,而“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就是其中的一句,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主要是指中年丧偶的老人,这句话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意思是说,即便家里有再多的儿女,都不如一个半路夫妻。

那么,农村俗语“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此听听有书君的分析:

1.从儿女角度:

现如今,很多农村的年轻人因为成家以后自己身上除了担负养家糊口的任务,还要担负起上有老下有小的担子。

即便自己有心去照顾老人,但出于生活的无奈难免会有疏漏,照顾不周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

其次,在一些子女比较多的家庭里,在照顾老人的问题上时常出现推三阻四,把老人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的现象。谁也不愿意多付出,就觉得老人又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应该大家一起平摊。

2.从老年人的角度:

即便年轻人有心把老人接去同他们一起生活,但很多人老了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房子,觉得那是他的根,更不愿意因为自己再给自己的儿女添麻烦,如果孩子不孝便更不愿意过去受气,所以宁愿选择独住。

但一个人在家难免会感到孤单,心灵上无所寄托。遇事也没人能搭把手,生病或者有不舒服也不能及时被发现。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

跟孩子有时间才能做到的照顾相比,一个随时能在身边照顾自己的老伴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而且有了老伴的陪伴,既可以让子女放心,又可以让自己幸福,何乐不为?

所以,有书君认为农村俗语“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这句话很对,事实也的确如此。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从古自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儿孙满堂,都希望自己的后代可以开枝散叶,后代越来越繁荣,自己可以尽享儿孙之福,然而并不是每个儿孙满堂的人都可以尽享儿孙之福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村里的老人常说“儿孙满堂,不如半路夫妻”。


其实这句话不难理解,就是说即使你儿孙满堂,能陪伴在你身边的往往都不是他们,能陪你走完后半生的也不是他们,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陪在你身边的还不是他们。

这类情况往往在农村比较多见,在农村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的留守老人,这些老人很多都都有七八个孩子的,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没实行,家有十来个孩子都是很正常的,对于现在来说也算是儿孙满堂了,既然儿孙满堂为何晚年了还是孤独的一个人过呢?


我们都知道农村人都希望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所以我们会看到村里几乎没什么青壮年,都外出闯荡只留下家里的老人,儿女们要老人和他们在城市一起生活,但老人又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只能回到他们熟悉的农村,这应该就是他们有众多儿女却没有一个陪在他们身边的原因吧。陪伴他们的只能是身旁的老伴,所以才有了那句“儿孙满堂,不如半路夫妻”的说法。


农村俗语解说


“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这是一个老年人再婚的问题,少年夫妻老年伴,儿女再孝顺,也不如有个老伴,知冷知热。

这句话,其实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被人口口相传下来,也有它的道理的。那些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等到成家立业,就自己过自己的小生活,懂事儿的,定时给老人寄上点钱,或才回家看一看他们,工作一忙起来,也就顾不上了。特别是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生活的压力大,顾不上照顾老人的常态。

所以很多老人,就会想再往前走一步,以打发剩下的日子。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为了在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顾,不至于再麻烦子女。其二在自己精神上有一种安慰,不会让自己太过孤独。想法归想法,现实总是残酷的。搭伙过日子,能不能过得下去,能不能过得好,子女们同意不同意,都是现实问题。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非常震撼地道出社会现实。人生至此,自求多福吧。


德雨50926495



半路夫妻,来源于中途丧偶,现代社会也来源于儿女己大,双方离婚的家庭。滿堂男女,当然应指自己亲生儿女。为什么说道理不足呢?说谁不爱自己的亲生儿女呢?父母不爱子女的是少数,也可以讲,不是父母有因,就是儿女另类。父母挂在嘴边的话,儿女是自身的一块肉,是宝贝。当然半路夫妻,也是合法夫妻,夫妻之间肯定有感情,一夜夫妻百日恩,长久夫妻恩比海能深。因此所上面的百日夫妻和满堂儿女应该在情感上有等同之处,但楼主讲的滿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这样看就不平等,因此讲道理好象不足。

从事实上来看多数都能成立。为什么滿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事实。上又多数能成立呢!我分析二大因素形成了这条答题的成立。一,代沟的影响。一般父母与儿女的年岭差距在三十岁左右。三十年左右的一代从人生讲也是比较漫长。三十年的时代发展。不论从思想丶语言丶身体丶知识丶经济、技术丶生活丶社会功能丶组织形式丶活力等等,都在不断变化丶重组、变迁丶发展。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代沟,年岭大的父母与年轻的儿女,确实存很多不同点,一般讲,儿女们的生活习性有所改变丶创新。父母也是沿袭老的生活习性。对各种事物丶事态的观念也大为不同。由于观念和生活习惯习性形的代沟,一般很难融洽。不融洽就会产生隔阂,有隔阂就会感情疏远。但半床夫妻,一般年岭差距不大,再加夫妻间,会船头打架,船艄涚话,白天吵架,晚上和好的习惯。因此,代沟是造成滿床儿女,不如夫妻的主因。二,年老各方面的衰退与年轻的鲁莽。这两个各自的弱点之间的碰撞,也会形成老人与儿女产生不和。人的衰老是老人必然规律,耳丶鼻、口、眼丶身丶脑都有退化的表现,因此不论行动丶言语丶反应己经出现迟缓,而思想的固执,经验主义等等都会在老人身上反应。这些弱点一般年轻的儿女没有这些习惯,表面不讲是含敬畏之心,敬意之神。儿女们当然到三十岁左右己经成熟,由于经历丶阅历还不算足。因此,这两个弱点不碰撞则己,一碰撞老人的固执马上上来,这样看不惯的心理就会产生,和半床夫妻一比较,就觉得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

当然,除生活习惯外,还因家庭的话语权,在家的地位,经济状况,经济主动权,身体的状况等等因素,再由上面的两条主因,往往产生了滿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话语的成立!另外还因半路夫妻中有一半与儿女的亲疏很难协调,也有一定因素,俗话说青官难断家务事啊!

任何事情,往往都有规律形成,当然也有特殊状况。面对这些规律,作为家庭也要处理好,就不是半路夫妻的家庭也会有这些问题。因此如何家庭和睦相处,各人多思考,多研究,好好面对吧!最后一句话,家和万事兴!




黄浩荣279


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口老龄化使年轻一代的人有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儿女们除了要工作还得照顾自己的子女,难免对于老人缺乏关心和照顾,现在年轻夫妇都是跟父母分开过的,很少有跟父母一起过的,所以大多数年轻人跟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周末互相探望一下,老人一个人生活很寂寞,尤其是每到夜深人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很多年轻人可能觉得一个人生活没什么,多么自由啊,没人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对于老人来说并不是这样。丧偶的人大都年龄比较大了,大部分人都退休了,丧失了社会价值,内心总有一种落差感,会怀疑自己活着的价值,好不容易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却发现没有人需要自己,连旅游都是一个人,所以抑郁寡欢,很多老人在丧偶很近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征兆的也去世了。

半路夫妻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在身边的人,半路夫妻的陪伴是子女做不到的,半路夫妻的感情也是子女替代不了的,半路夫妻之间的照顾也是子女给不了的。

综上所述,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是有一定道理的。


freedom月


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说的就是就算你的儿女再多,老了,不一定儿女会愿意伺候你,现在的社会,儿女再多,说到了老人归谁抚养的问题,儿女们都会你推我我看你,到头来自己还是一个人孤独终老。

现在的老人,一般都对自己的养老问题都看得很开,很多老人到老了都不愿意和子女一起生活,一来怕麻烦自己的儿女,二来怕影响儿女的夫妻感情,有些老人宁可自己去养老院去住,都不愿意和子女一起生活。

单身的老人,日子过得很是孤独,想想每天就是自己一个人,做什么事情也都是一个人,在家里想找个人说说话都没有。老人的心里,不是想过什么奢侈的生活,儿女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不需要老人们再去为他们操心,老人心里最想要的是自己能有一个伴,平时可以一起唠唠嗑,拌拌嘴,当自己生病的时候,能有一个嘘寒问暖的床边人。老人最怕孤独,他们最想摆脱的就是孤独,所以半路夫妻是老人们最好的选择。





隔壁老王的经典故事


“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在我国民间流传已经上千年了,说的就是家中儿女满堂也比不过不是原配的老伴。此话都是中老年丧偶人士经常感慨的一句话!在古代社会下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用极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人的言行,在如今看来已经严重压制了人性剥夺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尤其对于妇女年轻丧夫用“贞洁牌坊”来恫吓妇女不许改嫁,从一而终!但是待到儿女大了的时候真正能孝顺爹娘的古来之甚少,今更不足兮!所以待到儿女成人,父母总是会想找个老伴一来生活上有个照应,二来也是为了精神上有个慰藉。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又何尝不是这样,现代家庭里有很多儿女们都反对家里的父母再婚,原因很多有怕新进门的“后爹”“后妈”没安好心会霸占自己应当继承的家产,还有就是觉得家里已经儿孙满堂老人要有老人的样子,这把年纪还想再“风流”一把会遭人闲话让儿女抬不起头来;当然也有儿女觉得家里不缺老人的吃喝,搞这一出分明是在告诉外人儿女不孝,有意磕碜儿女。但是话说回来,老人也是人,也不是吃饱了就万事大吉的动物,晚年的他们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抚慰和关怀,可是儿女们毕竟是隔代人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都不同于父辈,对老人的关心肯定不到位。就像婚姻一样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老人和谁在一起过得舒服也只有老年人自己知道。


骏景农业


农村俗语:“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说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呢?

“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这句话说得是现在的实际情况,不论儿女多么发达或者多么孝顺,远不如身边有一个老伴好的多。这句话不只是在以前,在现在我感觉更适用。

人老了,身边就得有个依靠,不管是原配还是半路夫妻,总也是一个依靠吧。而对于儿女来讲,现在能留在老人身边的没多少吧,一般都是外出求生、外地定居,远离老人。可以说现在国内人口的流动性远远的超过的以前。以我来说,从吉林南部的山区来到黑龙江最东边的黑龙江农垦下属的国营农场工作、安家。回老家单程就需要2天的时间。您说父母花半辈子精力养活大了孩子,翅膀硬了飞远了。相见个面都难,何谈照顾老人。都说“双亲在,不远行”,可是实际的生活需求逼迫现在的年轻人远走他乡谋生,能怎么办?

如果是这样的还能理解。那么那些子女成群都离自己不远的、却不孝顺、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的子女呢?在身边有什么用?真的,人老了的时候身边有个老板真的很难得,最起码不舒服了有人给端杯水,没事相互搀扶着逛逛街、溜溜弯,还能相互有个照应。毕竟儿女都有自己的生活,总有一天会飞走的,生活就得靠老伴两人相互扶持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农村俗语″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句农村俗语,他的意思是说,并不是儿女不好,儿女跟父母的关系是血缘关系。可以说,是世上最亲的关系,而且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孝道文化的古国。对于孝敬二字,已经早已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农村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最亲不过爹娘,最近不过夫妻。这一句话你就明显的看出来,一个亲字,一个近字,那个字在某个阶段重一些。所以说,有些事情,夫妻之间能做的事,儿女是做不来的,父母同儿女之间,她再亲也有隐私,而且相对之下,夫妻之间的隐私就会少一些,或者是根本就不存在隐私。

农村又有一句老话,少年夫妻老来伴儿,人如果老了,有一个相依为命的伴侣,她是不孤独了,可以生活的幸福一些。

儿女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他们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生活。在孝心的儿女,也不能经常的陪伴在你的身边。就是在一起生活,睡觉他也不能同父母在一起。这就是,亲、和近、两个字的不同之处,也就是,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的含义。


平安2595717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中国人的传统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养儿防老,这是说儿女赡养父母,但是还有一句话是,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这是说出来代沟问题,孩子和父母毕竟有代沟问题不可调和,但是和另一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遇到问题,他们的思路基本一致,能够更好的协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年龄大了,病痛都会来临,两个人在一个房间居住,可以随时发现身体上的病痛,而儿女毕竟不一直在一起,不能及时发现父母身体上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