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40岁老来得子,小妾生下亲儿后,李鸿章如何对待其继子?

jucicy


作为洋务运动领袖、晚清重臣之一的李鸿章,自从他签订《马关条约》的那一刻起,他的名字几乎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不过,今天抛开李鸿章生平争议,更想探讨一下李鸿章的个人私事。

很少有人知道,李鸿章直到40岁都没有自己的子嗣,原因是他正妻、小妾生的子嗣都过早的夭折,这让他一直后继无人。在素来注重香火传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中国,这个问题随着年纪的增大,也越来越成为李鸿章心口的一块大石。最终,为了延续香火,李鸿章六弟将自己的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李经方因此成为了李鸿章的长子。

李经方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在李经方过继后的第3年,李鸿章的夫人赵氏,给李鸿章生下了儿子李经述;又过了几年,他的小妾莫氏,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李经迈。这样的事情李鸿章以前可未曾想到,他本打算将这个继子立为嫡长子,以后继承他自己的家族事业,谁知真正的亲生儿子接二连三的出生,也让李鸿章有些措手不及。

一般来讲,像这样的大户人家,肯定是更加看重自己的嫡子,过继而来的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血脉,必然会区别对待。那么,有了自己亲儿子的李鸿章,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这位继子的呢?

李鸿章家人合照

谁也没有想到,即便李鸿章的夫人为他生下了嫡长子,他仍然将李经方视如己出,将李经方当作长子来培养。即便这是他弟弟的儿子,他从未将这个孩子与其他两个儿子区别对待过,从小时候起,就对这个聪慧的继子重点培养。

早些年的时候,李经方在天津的总督衙门读书,李鸿章委托友人为儿子聘请名师,让他专心科举考试。为了让李经方开阔眼界,他还专门为儿子聘请了外文教师。李经方弱冠之年已经是一个超越同龄人的出色少年,他甚至精通四五门外语,这让李鸿章对他更为喜爱和看重。

李鸿章老年

1882年,李经方考中了举人,此后他就开始跟随着父亲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宜;仅过了4年,李经方又获得了跟随驻英钦差大臣外出交流的机会,这让他在自己的外交工作上越发的得心顺手。

李鸿章晚年本就主持清朝的外交工作,他对李经方语言和外交事务的着重培养,其实就是想让这个长子以后能够继承他的工作,继续为朝廷服务。李经方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他曾赴英国交流,又出使驻日大钦使,他的这些工作经历,确实让他逐渐成长为了一位同龄人中出色的外交官。

签订马关条约

然而,在清末这个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清廷大厦将倾之时,即便优秀如李鸿章,也不过是一个勉强维持清朝不倒的裱糊匠罢了,虽然已经十分优秀,但比之乃父相差甚远的李经方,更是无能为力 。尽管李鸿章将这个继子带上了外交舞台,甚至对他寄予厚望。可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让这二人都背负上了“叛国贼”的名号。

李氏父子签完丧权辱国的条约以后,早已经成为了全民指责的“汉奸”,然而,“割台”一事还需要清朝派出一位外交官前去画押。当时李鸿章重病在身,清朝廷便让李经方代表父亲画押割台,李鸿章上书请求朝廷收回成命,只可惜“胳膊扭不过大腿”,李经方终究是办理了“割台”一事,这让他终身都背负着骂名,并且一生郁郁寡欢而终。作为继子的李经方,最终落下了如此悲剧的人生,不得不说,时也命也。


鸢飞九天2018


李鸿章一生有妻妾4人,然而他却子嗣不丰,直到40岁膝下都无儿女。为了延续香火,六弟李昭庆将仅7岁的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做了他的养子。然而谁也没想到,李经方的到来,就像一串药引子一样。没过两年,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就生下了李经述,不久后,侧室莫氏又生下了次子李经迈。

(李鸿章旧照)

古人一向看重血脉,又重嫡子。那么,老来得子的李鸿章,又会怎么对待继子李经方呢?

李鸿章并没有因为有亲儿子便冷落了李经方,反而常常以“大儿”称呼他。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非常看重李经方的学业,先是让他在家乡读书识字,待他到20岁后,便让他到天津直隶总督衙门读书。并且还托朋友,四处为他谋名师指点。

李经方很会读书,因此早早就被选为府学廪生,也就是秀才中的尖子生。因此深得李鸿章疼爱。

1882年8月,李经方参加江南乡试,一举考中举人,成为地方候补官员。

李鸿章对李经方寄予厚望,希望将来他能接过自己手中的重任,继续为清廷效命。便特意请来外国教师,教他纯正的外语。

学成之后,李鸿章没有让李经方到外省候补,而是让他留在北洋大臣衙门,协助处理外交事务,以此锻炼他的能力。

在李鸿章的安排下,李经方多次随钦差大臣出游列国。比如1886年,他便以参赞的身份,与驻英大使刘瑞芬到英国考察军事。1889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能高中,又以侯补官员的身份出任驻日公使。

按说,李鸿章给李经方搭建了非常好的外交平台,他的前途必然不可限量。但事实上,李经方却并非如此,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经方聪明有才干,又精通5国语言。且经过几年历练,不仅见识广,还在外交上很有经验。因此李鸿章便把他留在身边,担任秘书和翻译的工作。

(李经方旧照)

中日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与日本议和,派去谈判的人,正是李鸿章。

与日本人周旋,在日本做过驻日公使的李经方很有经验,所以这次他随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他多次向李鸿章提出建议,在谈判中,面对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他亦颇想据理力争。不过,每次都遭到李鸿章的制止。无奈之下,他又联合随行官员,将大家的建议写在小纸条上,传给李鸿章。希望他能当作参考,可是李鸿章依然没有所动。

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意外遭日本浪人行刺受伤,李经方被清廷委任为全权大臣。可是实际上,一切谈判细节依然由李鸿章操控,最终签下《马关条约》。

本来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水师,就因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成为众矢之的,现在又和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人为之震怒不已。李经方随同李鸿章回到国内,国人早就把他们骂成卖国贼了。

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却又命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本商谈交接事宜。

李鸿章不愿看到李经方身负骂名,于是以“李经方身体有恙”为由,请求光绪收回成命。

光绪却将他狠狠的斥责了一顿。无奈之下,李经方只得听从圣命,从上海赴台湾,与日本处理交割事宜。待处理完后,李经方已经对清廷失去了信心。他深知“弱国无外交”,为了不至于遭万人骂,他干脆避居上海,不再回京复命。

1900年,由于慈禧听信义和团“刀枪不入”,下诏向列强宣战,结果引发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眼见北京城陷,顾不了什么民族气节,带着光绪一溜烟逃到了西安。

当时李鸿章已经被解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调任两广总督。

(慈禧旧照)

为了能早日回到北京,慈禧又将李鸿章官复原职,让他前往北京和八国联军谈判,并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不过,也是在此时,张之洞等人和李鸿章经过商讨,达成东南互保的协议。并约定,若是太后不测,则由李鸿章出面主持大局。

不仅如此,一些官员或洋人也多有进言,希望李鸿章趁着慈禧西狩,干脆夺取政权自立为王。

李经方也有此意,私下里更是百般劝说。但是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他做官一向谨慎小心,因此他没有答应。

李经方见此,更觉清廷无望,与其听命于腐朽的王朝,不如在家读书写字。

李鸿章病逝后,李经方有意发展洋务运动,曾参与过沪宁铁路筹建等事宜。

宣统年间,李经方被任命为邮传部左侍郎,他见中国的邮政事务多由外国人把持,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多次与外国人据理力争,才要回了邮政事务的所有权。由于有功,他被任命为第一任电邮政总局局长。

辛亥革命胜利后,李经方的官职也随着清廷的灭亡而终结。

自此后,李经方拒绝为新政府效命,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1934年,刚过完80岁寿辰的李经方,因感风寒病逝。

(参考史料:《李鸿章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鸿章1823年出生,18岁中了秀才,22岁中举,中举这年(1844年)娶了正妻周氏。婚后多年,直到1862年,他已经有40岁,却膝下无子。

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在这样的思想下,他过继了李经方。自从有了儿子以后,他的人生似乎变得更加顺利,当年年底就坐稳了江苏巡抚之位。


两年后,妻室赵小莲突然生下了李经述,李经方的处境一度变得很尴尬。

古人重嫡,李经方虽是老大,却不是嫡出,日后李鸿章所有的资源,都应该是由嫡子继承。

从1862年到1864年之间,李鸿章致力于平定太平军的军事行动之中,战绩卓著,他的前途是看得见的光明,所以,未来他的地位、财富,将会积累到一个无法想象的程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定嗣子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李经述刚出生的时候,恩师曾国藩就说过:这是未来的辅国之人!老母亲逢人就说:他的父亲这样有作为,以后他也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有出息!

然而,就在众人吹捧李经述的时候,李鸿章却明确表示:李经方才是我的嗣子!嗣子,放在帝王家,那就是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之人。


放在李鸿章的家里,虽然未来不能称帝,但是却能优先得到父亲的举荐,在朝任职,还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和绝大部分的财产。所以,李鸿章对于这个继子,可以说是关怀备至。

实际上,李经方并没有让李鸿章失望,先是因为学识过人、书法甚工而中了秀才,21岁又中了举人。

原本按照当时的规定,中了举人不能直接在京任职,而是要去地方上做候补官,学习怎么处理政务。

但是,因为他掌握了5门外语,更因为他嗣子的身份,所以不久后被留在了京城任职。在此期间,李经方访问过日本,还多次陪同父亲和列强交涉。


反观李鸿章的嫡子李经述,此人之才比之李经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朝中只得了一个虚职,几乎从未做过什么事情,他多次向父亲提出想入朝做事,却屡屡被李鸿章拒绝。

这样来看,似乎李鸿章真的像他当初所说一样,把李经方当做嗣子来对待,但是,在他临终之时,却写了奏折,里面明确提到:李经方才不堪用。

这是什么情况?临死给嗣子拆台?这样来看,似乎他对这个继子很不满意。

然而,实际上情况却是,处理族里诸多纠纷,他都是交给李经方来做,李李鸿章淡出官场后,他也经常把时局的变动写信给李经方听,信中经常会提到他本人的见解、主张,毫无保留,显然这个继子在他心中占据了极大的分量。


为何一边说“才不堪用”,一边却又对儿子如此推心置腹?其实,这里还有一件秘事。

李经方此人对朝廷极为不满,当年随父亲谈判的时候,见到列强之嘴脸,由此早已不愿意被朝廷统治。

当时皇帝出逃,人心动荡,甚至有英国官员来电,劝李鸿章自立,而李经方同样也有此想法,所以他经常和父亲密谋,希望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可是一直被父亲拒绝。

但是,李鸿章毕竟是一个儒生,受慈禧重用,可能生出了知遇之心,虽然明知道清朝已不可救药,却一直在竭力做一个“裱糊匠”。

但是,他的心中应该是认同儿子的主张的,所以一面打压着继子,让朝廷不要重用他,以免生出事端,一面却暗中引为知己,在书信里和儿子表露自己的心迹。这样既不失朝廷对他的期望,也能避免李经方卷入事端。

事实上,李经方也许就是因为受到父亲这样的庇护,这才得以活到了80高寿。所以,李鸿章对自己的继子,其实真的如同当初的承诺一样,是真的当成嗣子来培养的。


参考资料:《李鸿章传》、《洋务之梦:李鸿章》、《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漩涡中的重臣与帝国》


小小嬴政


李鸿章作为晚清的重臣,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但是在历史上的褒贬不一,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人,当然今天对于李鸿章的争议就不说了,就说一下李鸿章的几个儿子。

李鸿章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经方,次子李经述,三子李经迈。

李经方生于1855年六月初六出生,但是这个其实不是李鸿章的亲生儿子,而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的儿子,就是因为李鸿章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儿子,所以过继给李鸿章的。李鸿章对于李经方是非常喜欢的。

但是李经方刚过继给李鸿章不久,其实李鸿章有了儿子了,也就是李鸿章的次子,当然也是亲生的长子,李经述是李鸿章的继室赵氏所生的,生于1864年,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已经41岁了

但是赵氏体弱多病,也是经常卧病在床,所以赵氏的贴身丫鬟莫氏也是对他很细心的照顾,后来就由莫氏服侍李鸿章了,三子李经迈的母亲就是莫氏,而三子李经迈出生在1876年,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已经是53岁了,不得不说李鸿章还是很能干的。

其实李经方在李鸿章四十岁的时候才过继来,但是第二年李鸿章就有了儿子了,但是李鸿章对于李经方的喜欢是一点没有少。即使李鸿章有了儿子,仍以李经方为嗣子。后来也是悉心的教导李经方,1882年的时候李经方考中了举人,随李鸿章襄办外交事宜,1886年的时候就去了英国,担任参赞。后来又出使日本。

其实后来李鸿章身边经常是带着李经方的,可以说李鸿章对李经方的喜欢比他得两个亲儿子都要多,比如说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当时李经方就在李鸿章的身边,也是见证了《马关条约》的签订的。而李经方能够在仕途上这么畅通无阻,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李鸿章对于他的提拔可以说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李鸿章,也就没有李经方的后来。李经方出使英国,沙俄,还有李经方是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这些都可以说是因为李鸿章的关系。

1934年九月李经方病逝于大连,终年80岁。


中国历史研究所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科学上难以解释。一个人多年膝下无子,但是只要他领养了孩子,很快他便会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所谓的冲喜?)而那些领养的孩子命运便大相径庭了。

李鸿章在晚清非常有影响力,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两极化。一来他确实对晚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二来很多不平等的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署的。

笔者认为其实这本无可厚非,这些条约李鸿章也是在上级的指示下才去签订的,与他关系不大。最终的决定权根本不在他的手中,他不过是一个替罪羊罢了。

这样的一个人,他四十得子又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继子呢?

李鸿章有一个继子,他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之子。因为李鸿章一直没儿子,按照古代的习俗。六弟过继了自己的儿子给李鸿章当大儿子,也正如我们开头所说。

但凡是没儿子的时候,再去领养一个,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李鸿章如何对待李经方?

事实上,李鸿章还是很有气度的。虽然有了自己的亲儿子,但仍然将李经方视为己出,并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儿”。

李鸿章非常重视对李经方的培养,而李经方先天就比较聪颖,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很快就考中了府学廪生,也就是名列一等的秀才。这让李鸿章非常开心。

不久之后,李经方就被接到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上课,授课老师也是李鸿章托人待聘的名师。

李鸿章也有意让李经方通过外交走上仕途,因此在直隶总督衙门学习期间,李鸿章还为他请外国老师,安排他学习五国语言。不得不说李鸿章为他创造的学习条件真的很不错了。

而李经方最终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在5年后的乡试中中举,并且熟练地掌握了五国语言。

在李经方中举后,李鸿章并没有让他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也没有让他待在家中等待朝廷的安排。反而是将他一直带在身边,让他处理一些外交事宜。


实际证明,李鸿章的这个办法确实比其他步入仕途的方法更加有效。四年后,李经方在李鸿章的推荐下担任英国参赞,赴英处理外交事务。

李经方虽然起点不低,而且有李鸿章一直在为他的仕途出谋划策,但是李经方并没有在晚清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难道是李经方在外交方面没有天赋么?可是如果李经方在这一方面没有天赋,李鸿章也不会向皇帝举荐他担任英国参赞。

原因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李鸿章身上。李经方虽然饱读圣贤书,而且精通五国语言,但是在他的外交生涯里基本上都是在扮演李鸿章助手的角色。

他常常也很有想法,但他提出的所有与李鸿章不同的意见都被直接否决,这也让他十分苦恼。


尤其是在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时,李经方有自己的策略计划。但是李鸿章刚愎自用,完全不采纳,最终在条约上画押签字。

其实笔者认为这是封建社会一些有才学的人的通病,因为自身比较有学问,所以会很清高。当然,自身有才学并且善于采纳的学者也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李鸿章自视清高,刚愎自用,导致《马关条约》的签署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而李鸿章此时疾病缠身,所以李经方理所当然的就成了替罪羊,替父背锅。

李鸿章为他提供了最好的教育,也一直在为他规划人生道路,看似什么都替他准备好了,可是就是没有给他一个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

李经方空有一身本事,却一直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自己的才华难以施展。最终也因为李鸿章的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矛头指向了他,李经方的一生也算是郁郁不得志了。李经方的这一生,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


史之策


民间自古有“来窝蛋”的惯例,即某夫妇俩没能生育或者说生下孩子也总是夭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收养别人的孩子,那这对夫妻就会有孩子出生了,而且成长得很顺利。这不,晚清的李鸿章就是一个例子。

李鸿章晚年得子

史说李鸿章虽然娶了四个老婆,但直到40岁还没有生下孩子,也不知道是李鸿章的生理问题还是他老婆的故障。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办?李鸿章是当时的红人,自然有人给他出主意,叫他收养了一个儿子,正是他六弟李昭庆的小儿子李经方。李鸿章也蛮看重他,视之为嫡长子。说来也怪,3年后,李鸿章便与赵氏夫人生下儿子李经述,1876年,李鸿章和侧室莫氏又生得儿子李经迈。


李鸿章生下亲儿子后,并未取消养子李经方嫡长子的身份,也如亲儿子一般对待,从小对其重点培养。亲自聘请名师,其中还有英,法,俄等外语老师。后来李经方学会了5门外语,尤其精通英语。参加科举考试后,李经方中得举人,从此,李鸿章总是把李经方带在身边,帮助自己处理一些外交事务,以便将来接任这个官职,这便也加速了李经方的升迁之路。

李鸿章对这个养子很是严格。李经方跟随着这个养父,长大后经常为父亲出谋划策,而更多的还是按照李鸿章的思想办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李鸿章的幕僚和李经方曾劝说李鸿章拥兵自立,建立汉室政权,怎奈李鸿章没有同意,李经方没办法,更是对腐朽的清政府失去了信心。


李经方始终听继父的话,使自己空有一生才华也没有用武之地,李鸿章用自己的思想捆绑李经方,没有给李经方施展才华的机会。马关议和时,李经方和日本伊藤博文据理力争,最后还是李鸿章制止了儿子。李经方实在不放心,于是让人把自己和大家的建议写成纸条提供给李鸿章,建议父亲在跟日本人谈判时不要退让,然而李鸿章并没有采纳。

甲午战争之前,李经方在日本干过3年大使,比较熟悉日本国情,与日本官员也熟悉,对于如何跟日本周旋有自己的策略,可惜李鸿章根本不听,最终签订《马关条约》割台给日本。此事引起了全国民众的愤怒,后来去台湾画押时,李经方在李鸿章和清廷逼迫下完成了最后的画押程序,替父亲背了黑锅。


溥仪退位后,李经方居住在大连日租界,但拒绝为日本人做事,也不去朝拜满州国,晚年基本不参与政事,1934年逝世于大连。

李鸿章虽然把养子李经方培养成人才,也成为了朝廷命官,但李经方一直充当的是李鸿章的助手,跟在他身边做着遭人唾骂的外交工作,使得一生不愉快,有心想把事做好,可是受到李鸿章的阻碍,跟着落下一个卖国臭名,实在冤。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1862年,是李鸿章崛起的黄金时期,他奉曾国藩之命编成了淮军,此后依仗淮军之威在晚清官场叱咤数十年。

他25岁中试而入朝为官,31岁回乡办团练,这一办便是五年之久,37岁才入曾国藩幕府为文书,虽得曾国藩之器重,却受同僚之排挤,等到编成了淮军,又在上海一战成名,这才吐了一口恶气。

也许正是因为忙于事业,让李鸿章耽误了闺房之乐,所以一直到了40岁的时候,却仍然还没有一个儿子。

李鸿章急于立功,一心想着能够在官场上打出一片天地,他对生儿子这事可能不急,但是他家里人急呀!

没有儿子,你李鸿章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家业将来留给谁?

于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的儿子李经方便被过继给了李鸿章,成为了李鸿章的嗣子,为的便是防患于未然。

李经方是在1862年过继给李鸿章的,当时李鸿章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又一直行军打仗,所以李家人也基本上认定他已经生儿子无望了。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后的第二年,李鸿章的夫人赵氏便怀了孕,然后在1864年生下了儿子李经述。

李经述一出生便长了两颗牙齿,曾国藩听说了这怪事之后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跑去看了看李经述,看完了之后拍着李鸿章的肩膀说了句:“此公辅器也!”

曾国藩这话等于是在和李鸿章说,少荃呀,你这儿子将来必是宰相之才!

李鸿章听了之后很激动,曾老师都这么说了,那还能有假不成?所以,他一直很看重对李经述的培养,只可惜虽然有李鸿章的倾力培养和用心铺路,但是李经述一生也没什么成就。

李经述的出生,也让过继给了李鸿章的李经方变得尴尬起来,毕竟李经方是过继来的,而李经述是亲生的,李鸿章会偏向谁,将来由谁继承李鸿章的家业还用说吗?显然会是李经述,李鸿章在1901年病逝之后,也正是由李经述继承了他的爵位。

那么,李经述出生之后,李鸿章是如何对待李经方的呢?

虽说李鸿章有了亲生儿子,有了继承人,但是对于李经方,他倒也没有抛弃,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栽培。

当然,非要李鸿章能够对李经述、李经方一视同仁,恐怕也有点强人所难。

李经方生于1855年,年长李经述9岁,可是到了1877年的时候李鸿章才托人为他们二人聘请名师,此时的李经述只有13岁,而李经方却已经22岁了。

倘若李鸿章真能一视同仁的话,想来也不至于让李经方一直等李经述,一直到了李经方22岁的时候才聘请名师。

科举之路有多难走,李鸿章自己深有体会,早些为李经方聘请名师,也能够让李经方多一份成功的把握。

当年李鸿章若没有投入曾国藩门下,谁又知道后来的他能否顺利中试呢?

李经方这个非亲生的和李经述这个亲生的,在李鸿章心中究竟处于怎样一种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显然,李鸿章更看重自己的亲生儿子李经述。

李经方的聪明自不用说,不然的话也不会精通五国语言,只是聪明是一回事,能力是一回事,能不能施展又是另一回事。

李经方一直跟在李鸿章身边,倘若李鸿章没有“被贬”的话,不论是李经述也好,还是李经方也罢,未必不能在李鸿章的庇护之下一路高升。

只可惜,李鸿章在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骂声一片,声名狼藉,说是过街老鼠也不为过,慈禧也就只能暂时将他雪藏了。

受到李鸿章的波及,别说李经方了,李经述在官场上也不好过,据说当时李经述赴试之后,考官一见是李经述的卷子,直接给扔到了一旁,那么陪同李鸿章一块赴日谈判、后来又赴台接手割台事宜的李经方的处境如何,便也可想而知了。

李经方完成割台事宜之后,直接躲在上海,不愿入京复命了!

后来李鸿章游历欧美之时,因为李经方精通外语,所以又被清政府拉出来陪着李鸿章一起去。

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去世之后,李经方这才算获得了独立,别看他一路坐到了邮传部左侍郎的位置,实际上和坐冷板凳也差不多。

所以说,李经方虽然久居官场,可真正能够施展身手的机会并不多。

1912年后李经方避居上海,可是张勋复辟的时候他还是没忍住跳出来插了一脚,后死于1934年。

李经述之结局更显凄凉,李鸿章死后的第二年,他便因悲伤过度而亡。


宁糊涂


李鸿章一直到四十岁,都没有子嗣,民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直到李鸿章与夫人赵氏生下儿子李经述之前,李鸿章就收养了一个儿子,这就是他六弟李昭庆的小儿子李经方。

李经方

说到李鸿章对这个继子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来——视如己出,简直再合适不过了,虽然当时李鸿章已经有了自己的亲生宝贝儿子李经述,但他对李经方是和亲儿子一模一样的待遇,从小就对他重点培养,更是聘请了多国的老师来教李经方。李经方也比较争气,年幼的他就精通五国语言,尤其是英语,后来,李经方考取了举人,但他放弃了去外省候补的机会,而是选择了跟在李鸿章后面处理外交,事实证明,这条路可比自己单独在外打拼,四处碰壁好的多了。

李鸿章作为晚清的外交大臣,处理的事物繁多复杂,李经方也算替他分担了不少。在明白人的眼里,这不就是培养李经方当他李鸿章的接班人吗?所以李鸿章对李经方也更为的严厉。

李经方

但是后来两人在思想上出现了分歧,李鸿章还是走一贯的“求稳”路线,而李经方确是敢做敢拼。当时李鸿章仍然是主导着大权,外交方面并不采纳李经方的意见。这导致李经方觉得自己“英雄毫无用武之地”渐渐失去了一颗充满热血的心。后来他还替李鸿章背了几次黑锅,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经方的官也没了,但他仍然有着一身的傲骨,在日租界的时候也不愿意为日本人服务。

总体而言,李鸿章对李经方其实是够意思了,但是问题还出在李鸿章自己的身上,如果不是他刚愎自用,谁都不听,可能不会背上骂名,李经方也不会郁郁寡欢。

李鸿章


众志成城a


李鸿章作为晚晴四大名臣之一,大多人对他官场上的事迹,还是耳熟能详。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李鸿章的家庭琐事。其实,李鸿章年轻的时候,也有一件非常烦恼的事情,那就是他虽然先后娶了四个老婆,但却直到四十岁时,膝下仍然没有一个子嗣。

要知道的,当时的李鸿章已经是淮军的最高首领,后又因剿灭天平天国有功,被授予江苏巡抚,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可谓是荣誉之际。

但可惜的是,面对这样崇高的荣誉和爵位,李鸿章膝下没有子嗣可以继承。 这样等到他百年之后,李鸿章一脉不久彻底断绝了么?这显然是李鸿章这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所无法接受的。由此,他内心的苦恼可想而知。



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就将他自己的小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而李鸿章也正式将李经方收为儿子,并让他作为自己的嫡长子,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李鸿章的家业就由李经方来继承。

但没想到的是,三年后,李鸿章的结发妻子赵氏为他生下儿子李经述,从血缘关系来说,李经述才应该是李鸿章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将来最有资格继承李鸿章的所有家业。那么,问题就来了,李鸿章的爵位和家业将来究竟该由谁来继承呢?

面对这个问题,李鸿章并没有厚此薄彼,还是依然选择养子李经方作为自己的嫡长子,并且对待这个养子和亲儿子一般,从小就对他重点培养,还请名师亲自为其授课,并聘请了英、法、俄三种语言老师来培养李经方。这种培养方式,即使放在现在也是高规格。

在李鸿章的培养下,李经方精通五门语言,特别是英语,非常出色。以至于后来李鸿章的二儿子李经述长大后,就是跟着李经方学习的英语。后来,李经方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举人,不过他放弃到外省候补的机会,而是选择跟着李鸿章工作,为李鸿章处理一些外交事宜。



当然,李经方的这个选择,也很有可能是李鸿章的授意,因为如果到外省候补,那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更关键是,将来向上爬,那也是一步一个坎,对于李经方这样的高官子弟,这实在不是什么好选择。

相反,他跟着李鸿章,那就是传说中的京官,而且李鸿章亲自带着李经方参与外交的事,很明显就是将来接他的班,继续为大清搞外交工作。后来,李经方也不负所望,成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后来,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最后的画押,还是李经方替李鸿章完成的。

所以,等到李鸿章去世后,李经方就继承了李鸿章的外交官职,并出任出使英国大臣,后来清政府成立邮政业务后,李经方兼任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至于李鸿章的爵位和家业,最后还是由李鸿章的亲儿子李经述继承,在李鸿章死后,他不仅承袭了李鸿章的一等侯爵,还继承了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不过可惜的是,李经述在李鸿章去世后没多久,就因为悲痛而去世,其爵位和招商局又被李经述的嫡长子李国杰继承。但仅仅过去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李经方被罢官,从此隐居大连。而李国杰的爵位,也从此作废。李家唯一还拿得出手的家业,就只剩下轮船招商局。

但等到蒋介石北伐时,想把轮船招商局收归国有,遭到李国杰的拒绝,于是蒋介石干脆直接派自己手下的一个官员前去接管,对此李国杰自然不服,他便找到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花了一大笔钱让他将老蒋的这个官员直接给暗杀了。

这下把蒋介石直接给气炸,于是他直接派人将李国杰给抓了起来,随后强行接管了轮船招商局。不久又借口李国杰是个卖国贼,派军统将他杀害。自此,李鸿章的家族,也彻底走向衰落。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其改组为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改革开放后,又将其重组为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其后招商局集团有发起成立招商银行,成为新中国第一家企业投资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我是赵帅锅


李鸿章是满清末年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在满清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很多人对李鸿章的指责非常的多,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几乎是慈禧太后之下第一人。

李鸿章起初的时候一直没有子嗣,所以为了避免无后,过继了自己六弟的儿子李经方为自己的儿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经方将在李鸿章死后继承李鸿章的财富,并且继承李鸿章其他的一切。不过意外还是出现了,到了李鸿章40多岁的时候,他的小妾终于给他生下了儿子李经述和李经迈,这让老来得子的李鸿章感到非常的高兴。

在这种时候,他原来的继子李金方的地位就非常的尴尬了,因为他不是李鸿章的直系后人,而李鸿章现在有了直系后人,如果按照古代一般的规律的话,他将无法再继承李鸿章的财富。不过李鸿章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的不错,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而是继续确立李经方的地位,并且悉心栽培他。李鸿章重金聘请了一些外语老师来教李经方外语,使他能够精通多国语言,后来又让他进入外务部当官。

可以说李经方虽然不是李鸿章的亲儿子,但是李鸿章确实把李经方当作亲儿子对待。而且在外交战线上,李经方可谓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不管怎么样,李鸿章对李经方还是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只不过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李经方未能够成为李鸿章那样的大人物。不过不管怎么样,李鸿章对自己的这个继子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