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巅峰,汉代玉器赏析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玉器在当时也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器面装饰丰富,有的满饰规整有序的谷纹、乳丁纹、蒲纹等,并常留有网状的地纹线条;有的与战国璧一样,琢有双层组合纹,一般内圈为谷纹或蒲纹,外圈是兽面或凤鸟纹,线条粗细相衬,舒展流畅,边缘平齐,不像战国那样锋利;还有的则是在璧面直接镂空或浮雕出各种动物造型,同时阴刻纤细的游丝线条;而精美的玉璧,往往跃出圆形的璧面,在外缘或孔内,镂空雕琢出生动活泼,矫健威武的龙、凤、螭等神兽形象,可谓是汉代玉璧的代表作。



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使用的敛服,形式与人体结构比例相同。分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通体均以方形、梯形、三角形等玉片及金、银、铜丝等缀结组成。玉片多光素,四角有穿孔,正面光洁,一般背面不加碾磨。



圆雕成长条柱状的俯卧形,背部浑圆,周身无任何装饰,仅用几道较宽的轮廓线分别表现出猪的双耳、四肢等,器体底部则随形琢成平面。此外,在猪的下颌与尾的顶端常琢有一横向小圆孔。虽然也有一些玉猪简单的雕出了头部的五官及腿、蹄足等,但仍不失其大型。



西汉玉璜基本继承了战国晚期玉作风格,东汉玉璜数量较少,已趋衰落之势,工艺图纹亦较简单粗糙。魏晋南北朝时期,璜面多光素,仅具有形,汉以后少见。



韘形佩

因其形式从玉韘演变而来,故名。多作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器体较扁薄,正面微鼓,背面略凹,两侧常透雕有龙、凤、螭等装饰,是汉代常见的一种佩饰。



圆雕人像

满城汉墓出土1件,写实性较强。玉人身穿宽袖右衽长袍,腰系方格纹宽带,正襟危坐,双手凭一小几。脑后束发,头戴小冠,并将冠带系于颌下。通体描绘的极为细腻真实,或许正是汉代某位贵族人士,也可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生活雕像。



铺首

一般为扁平长方形,正面中央琢一威武的兽面,同时充分利用透雕、浮雕和线刻等技法,使其凹凸起伏,增强立体的效果。陕西茂陵附近出土的一件青玉铺首,形体硕大,重达10.6公斤,除中央的兽面外,两侧还分别雕饰四灵纹,使其更加神秘威严。



写实性很强,基本为大自然的原型。十分成功地把握住了熊的特征,浑圆的身躯,憨厚的情态,短粗笨拙的四肢,均以简练娴熟而十分准确地线条表现得十分逼真,栩栩如生,从而标志着圆雕玉器在汉代已经成熟。此外,熊体结构轮廓处,常用短小而排列整齐的细阴线来表示皮毛。


高古玉巅峰,汉代玉器赏析


高柄杯

杯体较高,呈直壁筒形,底部略收,并连接一喇叭形的高足,底中空,杯面光素,或琢有勾连云纹和乳丁纹。


高古玉巅峰,汉代玉器赏析


角形杯

造型如犀牛角,口部呈椭圆形,杯身常用浮雕或阴刻法琢出龙、螭及勾连的几何纹。图纹疏密有致,而且颇有生气,一般杯底常顺势雕一卷曲的长尾。


高古玉巅峰,汉代玉器赏析


耳杯

器体呈椭圆形,两边琢有长条形耳,杯底收敛、平足,与汉代漆器、铜器中的耳杯造型相同,从汉一直沿用至南北朝。


高古玉巅峰,汉代玉器赏析


座屏

河北定县东汉墓发现1件,整体由4件透雕玉片组成。两侧是透雕龙纹的连璧形支架,中间插嵌的两层长条片,均以镂空加饰细阴线的手法,琢出东王公、西王母及凤、鸟、人、兽环绕侍奉其侧的群体景象。这种造型和图纹,在汉代玉器中极为少见,在中国玉器中,占有重要位置。


高古玉巅峰,汉代玉器赏析


神兽纹樽

湖南安乡县西晋刘弘墓出土。造型为直筒形,若汉代铜尊。器身有三道凹带纹,将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设一对铺首衔环作器耳,器身浮雕龙、螭及乘云仙人。下部纹饰分成三组,分别以人与龙、虎与螭,龙与熊等为题材。器平底下置三熊足。虽出土于西晋荆州刘弘墓,但从造型及工艺风格看,当为东汉时期的遗物。


高古玉巅峰,汉代玉器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