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非常猜忌功臣?

寻情迷糊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大多数朝代的更替都是因为朝中的功臣以皇帝的昏庸无能作为其改朝换代的理由,而拥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自然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统治者猜忌和打压功臣的现象。


马坤讲故事


古代一个国家皇帝最大,但是这个位置也不是风平浪静的。功臣是什么泛泛之辈成不了功臣。

功臣必是人杰!其本身智慧高人一筹,皇帝虽然不怕但不能不防!人杰是英雄绝不委屈求全的,你防着他,他就和你对着干,一来二去的隔阂就越来越大。

皇帝也是喜欢那些叫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也喜欢表现自己,你太聪明了没他啥事了,还不听话,再有那么几个政敌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皇帝也烦了到最后也就一句话,杀了吧!

岳飞就是被秦桧害的。


阳台宫主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就是说的这个问题啊!

为君者,最忌惮的就是臣子功高盖主,侍君者,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一旦被怀疑了自己的忠诚,那么,等待自己的就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功高震主,君主怕生变乱,影响自己的统治。

历朝历代猜忌功臣杀害功臣例子,不胜枚举,仅举几例。

1.汉朝刘邦:刘邦建汉后,对一些功臣是很不放心,汉初三杰,除了张良淡泊归隐,萧何,韩信都受到了猜忌,萧何为了自保不惜用自污名声的方法来解除刘邦猜忌,他听了幕僚建议,广纳田产,贪污受贿,刘邦知道后并没有责备他,只是让他以后注意,其实刘邦是很乐意的,因为他认为萧何安于享受,已经对大汉没有威胁了。韩信更不用说了,刘邦一直猜忌他拥兵自重怕他造反,其实韩信本无反意,但刘邦就是担心他反叛,最后在未央宫死的不明不白,和韩信并肩的彭越,被刘邦随便安了个罪名判了死刑,黥布则是完全被逼反的,这都离不开刘邦猜忌。刘邦的白马盟约:非刘氏者称王,天下共击之。他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巩固大汉的统治。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为了复国,甘当夫差下人,范蠡和文仲都跟随了他,勾践复国后,范蠡全身而退归隐,文仲留朝做了大官,因为范蠡知道勾践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后来文仲的死也印证了范蠡的明智。

宋朝的重文轻武,朱元璋屠杀功臣……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所谓天无二日,皇帝的位置是唯一的,然而功臣们是最容易威胁到皇权的人,帝王杀功臣大多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威胁。这样做本质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使皇权能在自己后代身上延续下去。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所谓功高盖主,甚至功高镇主,比如东汉末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功臣的功绩是能够笼络人心,产生号召力的,皇帝怎个不怕。

功臣有群众基础

古代除了开国皇帝,大多数皇帝亲自上阵的比较少,但是对于功臣来说,肯定是经历了多场战斗,而且带领兄弟们出生入死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功臣,肯定也是在战争中做出一定成绩的人,战争的胜利,就代表了减少伤亡,保护了兄弟们和百姓。

所以功臣一般不仅有追随他,一呼百应的兄弟,而且在民间也会比较有群众基础。毕竟拼死保护黎民百姓的事实摆在眼前的。所以,皇帝不得不考虑皇权威望、朝廷公信力旁落到权臣头上的后果。

功臣篡权的案例比比皆是,皇帝不得不忌惮

有功之臣,都有很好的领导力,自然有很多的党羽。即使功臣自己没有篡夺之心,但是也得考虑兄弟们的感受,毕竟是一生不可多得的机会。在兄弟们的怂恿下,自己有了想法的功臣也不在少数。即使功臣自己始终没有想法,但是兄弟们强推也是不办法的,历史记载中,被兄弟们强加黄袍上身的人也不在少数。

总之,功高盖主是存在的,而且,火候到了,取而代之也是频有发生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自然规律,强者有天然的取代权力。


艺文杂记


从公元前201年开始,刘邦陆续对他的主要功臣下手,第一个对付的功臣是楚王韩信,他利用云梦事件夺了韩信的领地,将其软禁在京。同年发生了匈奴入侵事件,刘邦怀疑韩王信叛国,韩王信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匈奴。韩国是第二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云梦事件后一年,刘邦到了赵国,辱骂赵王张敖,次年发生了柏人事件,刘邦成功利用柏人事件废黜了赵王张敖,把赵国给了儿子如意。赵国是第三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到汉高祖十一年,吕后杀了软禁在京的韩信,又劝说刘邦杀了梁王彭越,梁国是第四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彭越的惨死激起了英布的谋反,战争持续到汉高祖十二年,英布战败被杀,九江国是第五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

此外,一贯得到刘邦信任的相国萧何也曾一度被打入大牢,和刘邦光屁股玩大的好朋友燕王卢绾也因为受到猜疑,被迫逃亡,此后异姓诸侯王只剩下长沙王一家。刘邦还一度打算杀樊哙,至此除了明智的张良假托求仙问道,退隐江湖而得以幸免,其他主要功臣几乎无一能不受猜忌,刘邦对功臣的无端猜忌和无情屠杀,仅逊色于后世的明太祖皇帝朱元璋。

刘邦对功臣的无端猜忌和无情屠杀,与他的心理历程有极大关联。

其一:刘邦小时候就不得老爸欢心,野史相传刘大妈在大泽中怀孕得刘邦,多少有点野合私生子的嫌疑。而刘邦长大以后,因为游手好闲,又常被斥骂。很显然,刘太公并不喜欢这个孩子。此种情形想来令刘邦记忆深刻,以至于直到若干年以后,已经成为皇帝的刘邦在一次宴会上突然又想起此事,于是向老父发飚说:“老爹你以前一直骂小儿不长进,夸大哥如何如何出息,现在老爹看看小儿挣的这份家业,比大哥如何啊?”

其二、乱世英雄中,刘邦并不具备过人的名望和实力。他不过是一个亭长,起兵之后也不过是游击在江苏、安徽、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头目而已,投奔项梁时,他更如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刘邦得以重新崛起,完全是项梁的厚爱扶植。也就在此时,他认识了另一个年轻人——项羽。

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血拼的时候,刘邦也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但战绩似乎不佳,连攻几个城市都不成功,要知道主力都在巨鹿,对付刘邦的都是些地方部队。

经张良献计,刘邦成功的以宽大政策招降了一些秦军,终于得以进入咸阳。对待出降的大秦君臣,同样以宽厚待之。等到“约法三章”出炉,刘邦“宽厚长者”的高大形象便在秦地乃至全天下树立起来,成为刘邦以后与项羽抗衡的一大法宝。

而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与项羽一对一对垒时,始终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甚至到垓下之战前夕,刘邦还一度被项羽包围在固陵。只是因为韩信在战略大迂回中击破了项羽的一个又一个盟友,游击专家彭越则在项羽大后方尽情表现。两线作战的项羽,疲于奔命,粮道断绝,苦不堪言,刘邦这才不胜而胜。

因此,当上皇帝后,刘邦的心很虚。为什么?因为他明白,是萧何、韩信、张良这些人把他拱上了帝位。什么赤帝子斩白帝子,什么天生异相,御用文人编的这些东西,可以骗人,却骗不了自己,也骗不了那些知根知底的老相识、老部下。刘邦想,究竟你们这些功臣拿不拿我当回事?我这张龙椅怎么才能坐安稳了,怎么才能千秋万代永远流传下去!

六年冬天功臣争功事件、萧何第一引起的争议以及功臣在金殿上拔剑发酒疯等一系列事件,让汉高帝好烦恼,更觉得自己的虚弱。虽然叔孙通的礼仪培训效果不错,但在刘邦看来,这些只是表面功夫。

刘邦需要证明自己,御驾亲征匈奴,就是一次尝试。但可惜,尝试的结果是被困白登山。从白登山上下来,刘邦才明白,原来自己和韩信、张良的差距这么大。

登基为帝的时候,刘邦已经五十多岁,萧何与他年纪差不多,张良、韩信、英布等人则显然年轻许多。刘邦担心一旦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儿子如何能驾驭得了这些强龙?因此刘邦决心痛下杀手。

刘邦举起这把屠刀,犹豫了很久,这从他对待韩信的态度可以看出。但从彭越开始,刘邦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和彭越有什么深仇大恨?居然要将彭越剁为肉酱,英布死后,刘邦觉得一轻松,为什么?能威胁到自己以及儿孙的人都已经全部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

老刘在回长安的路上就病倒了,病情还发展得很快。皇后请来了一名颇有名气的医生,老刘问他:“朕的病还能治么?”医生安慰他说:当然可以。老刘突然翻脸,破口大骂说:“我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起兵,提三尺剑而取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我命在天,就是扁鹊复生也治不好我的病了,你个江湖郎中还想骗我!”把医生赶走,安排了身后的人事,指定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为萧何的接班人。

但刘邦还有所挂念,有人告诉刘邦:“樊哙痛恨戚夫人,等到陛下驾崩之后,就要诛杀赵王刘如意!”刘邦大怒,派陈平、周勃替代樊哙统帅军队,并且把樊哙就地正法。陈平寻思着,这件差使不好干,搞不好里外不是人,既得罪了皇帝,又得罪了吕后,所以把樊哙押解长安让刘邦亲自处决。

陈平、樊哙还没回到长安,刘邦已经撑不住了。汉高祖十二年,大汉帝国第一任皇帝刘邦在长乐宫驾崩——这么说吧,刘邦的纠结,直到死,也没得到化解!


东北帝哥


所谓天无二日,皇帝的位置是唯一的,然而功臣们是最容易威胁到皇权的人,帝王杀功臣大多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威胁。一般帝王杀功臣,有三种情况,其一,开国元勋和出身较低的开国君王;其二,王朝勋贵重臣和幼主即位;其三,相对和平时期的军功贵族。

第一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王朝初年,特别是通过起义而成功的政权中。比如,典型的刘邦和朱元璋时期,两人的出身特别低,一个亭长,一个佃农。

而那些开国功臣们本来与他们地位相当,甚至比他们地位还高,当他们升上皇帝宝座将众人变为臣下时,本身社会地位的巨大反差会让他们产生不自信,对于臣下的言辞行动特别敏感。因此西汉初异性王被屠杀殆尽,而明朝初年所封的公侯,到了洪武晚年几乎不存。

第二种情况在乱世王朝和相对和平时期,特别容易发生。

乱世之中,对军队的控制权是掌控政权的唯一核心,而帝国的正统性也建立在军权之上。有功之臣凭借军功在军队中有相当的影响力。军队是一个信仰强者得地方,因此他们对于军队有着无形的掌控力。

而即位的幼主,凭借着家族继承掌控国家的他们,在军队中很少或没有可以凭借的军功,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远远不如勋贵重臣。这些勋贵重臣自然会让皇帝们寝食难安。

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王朝的频繁变更的原因之一就是,皇帝杀功臣,剩余的功臣不满或害怕,然后造反。

历史上,萧道成、萧衍、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乱世枭雄无一不是因为受到幼主猜忌最后起兵反叛,凭借手中的军队夺取政权的。

在相对和平时期,国家不需要开疆拓土,而因战争形成的军功贵族也会让皇帝们猜忌,从而拿他们开刀。这种情况,一般皇帝对国家的掌控力还是可以的,将领们很难威胁到皇权,一般不会危及功臣生命,但也有少数皇帝因此屠杀功臣的。比如西汉的周亚夫、唐朝中期的王忠嗣等人。


诗雨花魂


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中国古代的皇帝不是猜忌功臣,而是任何人都猜忌、任何人都不信任,包括他们的亲生儿子!所谓功臣,只是其中相对猜忌比较严重的一类而已。

什么样的功臣值得皇帝猜忌

所谓皇帝猜忌功臣,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对于普通的功臣,皇帝或许并不完全信任,但猜忌之心似乎也没有那么严重,尤其是对于文臣。真正遭到皇帝严重猜忌的大多是功勋卓著的武臣和在军中影响力较大的文臣!

皇帝为何要猜忌功臣

皇帝为何会猜忌功臣?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虽然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在不断地强调“君权神授”、强调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天子!可事实上呢?哪朝哪代的江山不是从别人手里抢来的?又有谁是真正的“天子”?皇帝之所以能够坐稳江山,靠的是什么?人格魅力?别扯了!所谓人格魅力这种东西,从来就没有一个确切的定性,我认为你人格魅力高尚,或许他还认为你是卑鄙小人呢……

说到底,历朝历代的皇帝能够坐稳江山,靠的就是一样东西——兵权!手里牢牢握住了军队,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谈。手里没有军队可用的皇帝,要么成为亡国之君、要么成为权臣手中肆意玩弄的傀儡……又有几人是真正凭着所谓天命所归和人格魅力君临天下的?没有,一个也没有!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毕竟不是武将,不可能随时骑马上阵,即便是武将出身的皇帝、如宋太祖赵匡胤等等,在成为皇帝之后,也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放在带兵上。怎么办?只能假手于人。在通常情况下,皇帝都会对兵权进行稀释,某一位或几位统兵将领不足以形成绝对优势,加之将领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帝总体上还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充其量就是不断对这些人进行轮换、对调或者“换血”罢了。

可一旦某些武臣因为平叛、戡乱等原因积累了巨大的功勋和人脉之后呢?皇帝还能够放心吗?凭借着在军中的威信和影响力,这些立有殊勋的功臣一旦将手中的军队变成了自己的“私家军”,皇帝还能坐稳江山吗?轻则被架空、重则直接改朝换代!因此,但凡统兵将领威信过高或者在军中影响力过大,皇帝就想当警惕了,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削夺他们的兵权。再就是皇帝自己在位时尚能够震慑这些军中“大佬”,可皇帝一死呢?在军中缺乏根基的新皇帝还能否镇得住他们?那就非常难说了。可让储君执掌兵权、培植军中势力皇帝自己又不放心!万一储君急不可耐呢?自己还能得以善终吗?

这是一对矛盾体,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拿下立下殊勋的军中“大佬”!客气点儿的如宋太祖赵匡胤来两出“杯酒释兵权”——“你们交权,钱、地、房子、女人随便拿,回家享福去!”不客气的如明太祖朱元璋,那就索性直接拿大刀片子说话了……说到底,皇帝之所以猜忌功臣就是因为皇权的排他性,想要坐稳皇位就不能容忍他人觊觎皇位,就必须提前除害,不管你有没有野心,必须拿下!

皇帝为何不怎么猜忌文臣

皇帝为何不怎么猜忌文臣?也不能这么说。皇帝对文臣恐怕也未见得就真的信任,只不过文臣手里没有军队,再怎么折腾也很难翻起什么浪花儿,皇帝对文臣的担忧没有那么迫切。可一旦文臣把手伸向了军队,那就又该另当别论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诸葛亮了。

诸葛亮谋士出身,是典型的文臣。但是,因为长期协助刘备进行战略、战术谋划,在军中也积攒了相当的人脉。以魏延为例,他虽是刘备培养的高级将领,但在刘备去世之后,魏延迅速倒向了诸葛亮,成为了诸葛亮在军中的“中流砥柱”兼“代言人”之一。正是凭借着魏延这些军中班底,诸葛亮牢牢把控着蜀汉政权的军队,皇帝刘禅几乎诸葛亮被架空。在前后两篇出师表中,诸葛亮颐指气使、以“老子教育儿子”的口吻“指导”刘禅该如何、不该如何,底气何在?就是因为他手里握着军队!

既如此,难道刘备就没有猜忌过诸葛亮吗?怎么可能,可刘备没办法呀!面对这元戎凋零的局面、又身处乱世,总要给儿子留几个可用之人呀……虽然诸葛亮弄权的苗头已经出现,但彼时还没有完全形成气候,刘备自认为形势还是可控的。虽然猜忌诸葛亮,但也没有打算置之于死地,而是采用了权力平衡的方式。一面留下了诸葛亮,一面刘备又开始大力培植益州系和其他派系的势力,用以制衡诸葛亮。同时,又让儿子刘禅娶了张飞的女儿,将自身旧班底的部分势力绑到了刘禅的战车之上。临终之时,刘备又将益州系的李严与诸葛亮并列为辅政大臣。为什么?这实际上就是猜忌,但刘备不得已,只能采取权力制衡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生活在大一统王朝的和平时期,诸葛亮恐怕又将是另外一种结局了……正是凭借着刘备安排的益州系和张氏外戚势力的支持,虽然诸葛亮弄权、几乎架空了刘禅,却始终不敢彻底架空刘禅、更加不敢迈出那最关键的一步!难道是诸葛亮忠心耿耿、高风亮节吗?恐怕未必吧?已经做了霍子孟第二,难道还在乎更进一步做曹孟德第二吗?

综上所述,所谓皇帝猜忌功臣,说白了还是因为皇权的排他性,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最担心的就是失去手中的权力。而功臣、尤其是立有殊勋的武将元戎是皇帝最大的威胁,自然遭到皇帝的猜忌也最为严重,其实没什么可奇怪的。换言之,谁染指了皇帝手中的兵权,谁就危险了……诸葛亮前脚刚去世,后脚杨仪等人便以“谋逆罪”逼得魏延流亡汉中,随后又让马岱前往汉中斩杀了魏延!马岱可是马超的弟弟,马超在蜀汉政权自成一派、跟谁都不是一个路数,马岱凭什么要听杨仪的?很显然,想要魏延命的是刘禅而不是杨仪!马岱之所以出头,无非是为了借此向刘禅递上“投名状”,不是吗?这同样是猜忌,因为魏延是诸葛亮在军中的最重要的死党之一,刘禅想要清除诸葛亮的影响力,魏延就必须死!难道魏延真的反了吗?并没有。如果他真的打算谋反,必然会早有准备,就凭王平几句话就能说得魏延所部作鸟兽散?显然太儿戏了。说白了,魏延没有准备反,而刘禅却动了杀机,魏延所部心领神会,根本没有谁愿意给魏延陪葬……说到底,魏延手里有兵,刘禅不放心了!所以借杨仪、马岱之手除掉了魏延,仅此而已。


农民工歪说历史


你是老板,你的员工做事处处想的比你周全,做事靠谱,他成了全公司的明星,大家都崇拜他,后来甚至大家很少听你的,都听他的。他有能力带走你所有人,所有业务,你担心不?

如果你是班长,有个人组长做事比你认真,成绩比你好,还比你受欢迎?老师也非常认可他,你很在乎班长这个职位,他也有心相当班长。你担心不?



思维笔记


古代皇帝为什么非常猜忌功臣,我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功臣容易功高盖主,威胁皇权。古有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和王莽篡汉,这是大臣篡权非常典型而且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古代功臣往往很少有善终,多数被杀或者获罪,很少能善终。作为皇帝,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当然最想保住的就是皇权和江山,谁威胁到他的皇权和江山就是要他的性命,所以皇权和臣权往往是对立的,当皇权受到一丝一毫的威胁,古代皇帝都会毫不顾忌的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是功臣容易自恃而骄、结党营私、弄权干政,破坏皇帝的统治秩序。说白了就是功臣有点功劳,小尾巴就翘起来了,典型的例子有韩信,自恃功劳大,让刘邦赐给他代齐王;还有宋代的司马光,培养党羽,试图架空皇权;还有清代的鳌拜自恃资格老,不把康熙帝放在眼里,也加速了其自取灭亡。古代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谁侵犯了他的尊严,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三是皇帝往往怕儿孙软弱,怕自己死后儿孙们镇不住功臣。任何一位有远见的皇帝肯定不能容忍为在他死后,还留下一帮老功臣从而危害他儿孙的皇位。比如刘邦和朱元璋,在建立一统王朝后,就开始杀害与其一起打江山的功臣,这就是开国皇帝往往为新皇铺路,功臣手握重兵,让人不放心,先干掉他们,留出位置给新皇笼络新人的机会。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观史鉴今


功臣们是最容易威胁到皇权的人,帝王杀功臣大多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威胁。一般帝王杀功臣,有三种情况,其一,开国元勋和出身较低的开国君王;其二,王朝勋贵重臣和幼主即位;其三,相对和平时期的军功贵族。

第一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王朝初年,特别是通过起义而成功的政权中。比如,典型的刘邦和朱元璋时期,两人的出身特别低,一个亭长,一个佃农。

而那些开国功臣们本来与他们地位相当,甚至比他们地位还高,当他们升上皇帝宝座将众人变为臣下时,本身社会地位的巨大反差会让他们产生不自信,对于臣下的言辞行动特别敏感。因此西汉初异性王被屠杀殆尽,而明朝初年所封的公侯,到了洪武晚年几乎不存。

第二种情况在乱世王朝和相对和平时期,特别容易发生。

乱世之中,对军队的控制权是掌控政权的唯一核心,而帝国的正统性也建立在军权之上。有功之臣凭借军功在军队中有相当的影响力。军队是一个信仰强者得地方,因此他们对于军队有着无形的掌控力。

而即位的幼主,凭借着家族继承掌控国家的他们,在军队中很少或没有可以凭借的军功,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远远不如勋贵重臣。这些勋贵重臣自然会让皇帝们寝食难安。

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王朝的频繁变更的原因之一就是,皇帝杀功臣,剩余的功臣不满或害怕,然后造反。

历史上,萧道成、萧衍、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乱世枭雄无一不是因为受到幼主猜忌最后起兵反叛,凭借手中的军队夺取政权的。

第三种情况相对和平时期的军功贵族。国家不需要开疆拓土,而因战争形成的军功贵族也会让皇帝们猜忌,从而拿他们开刀。这种情况,一般皇帝对国家的掌控力还是可以的,将领们很难威胁到皇权,一般不会危及功臣生命,但也有少数皇帝因此屠杀功臣的。比如西汉的周亚夫、唐朝中期的王忠嗣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