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华,为什么难成就一派?

李少春,京剧文武老生,他文学余叔岩,武学杨小楼,可谓文武全才!可是,这样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杰出人才为什么没有成就一派呢?

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华,为什么难成就一派?

京剧艺术家李少春

说李少春之前,先说他的父亲小达子李桂春。

小达子原来是在“永胜和”梆子班里唱老生,后改唱乱弹京剧皮黄。这位老李先生,天生一条响遏行云的好嗓子!嗓子好得让人嫉妒,但是响而无味。平时定调都在正宫调之上。他不但文武全能,而且还能演花脸黑头戏。特别是演的包公戏,曾经誉满沪上。

这位老李先生小达子做工认真唱戏也特别卖力,但是他是典型的海派表演。虽然说表演的很过火,但是极其能迎合台下观众特别是一些小市民心理。他们很爱看,很喜欢,就和今天那些拉长音,撒狗血的一些所谓当红演员是一样的!所以,一来二去,在上海的观众中很红,很有台缘。

他长期演出于上海的大舞台,历经数十年却始终不衰,可想他除了卖力气之外,这个人的艺术也是没得说的。因此,他每月的包银,竟然高达2000多块,所以,当时的上海戏圈里有这么一句话:梅兰芳包银再多,也只能几年到上海演一回,小达子一年要挣好几万,侬梅兰芳是也比不了滴!这要是按照今天的话,这李少春那就也算是一个富二代吧。

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华,为什么难成就一派?

京剧大师梅兰芳

李少春是李桂春的二儿子,小达子对这个儿子也特别看重。因为李少春的个人条件非常好。老李也是盼子成龙,所以对他的要求也是特别严格。那时候,他本来一心想叫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也去演海派的那些能折腾能叫座的戏,按照他的戏路走下去,也能挣大钱。谁成想李少春从小就喜欢京朝派的戏,不喜欢海派的那些花花绿绿的,杂而不纯的“洋泾浜”!

对此他父亲也是非常的不高兴。但是却制止不住,因为,你管得了人哪能管得了想法。李少春也经常借着父亲出门的机会,偷偷地听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等京朝派名角儿的唱片。日积月累,余派的唱腔渗透了他幼小的心灵里。他父亲教他的海派的唱法,演法。他更不喜欢了,不在意,也不好好学。今天看来,他只是把小达子那出杰作《打金砖》学了下来,算是继承了一点家门的衣钵传承。

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华,为什么难成就一派?

京剧《打金砖》

其实历来京朝派的人对海派都是有偏见。印象都是不好的,认为他们很多地方都是胡来,造魔,为了警前台,变着花样的弄新鲜点子,艺术上浮夸而没有积淀。

北方的观众喜欢李少春,认识他,源于1937年去天津的一次演出。

其实,李少春的祖籍是河北霸州。那年小达子带着两个儿子,到离霸州不远的戏曲大码头天津演出。

老李头决定让李少春在天津露一下,扬扬名。当时很多富连成出科的艺人也在天津演出,其中包括后来和李少春长期合作的袁世海,李宝魁等人。但是,当戏园子的经理找这些人给李少春配戏合作的时候。他们全都摇头,婉言谢绝。理由就是,海派的那些花花戏他们来不了。后来经过剧院经理的好说歹说,才凑合答应下来。

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华,为什么难成就一派?

袁世海、李少春演《将相和》

于是,头天打炮戏,李少春就上了双出。前面是《击鼓骂曹》,后面是《两将军》。《两将军》别名《战马超》,剧情大致是:三国,马超奉张鲁之命,攻打刘备所辖的葭萌关。马超勇悍绝伦,难于对付!诸葛亮用激将法派张飞去御敌。马超、张飞在葭萌关前苦战,打的不分胜负。在敌楼上观战的刘备,见马超武艺超群,顿生爱将之心。想到“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乃下城解围。马超赞许刘备,乃有归顺之心。

头天演出,台下观众只有两三百人。然而,到李少春出场,一打引子,在后台正在化妆的角儿们一听。一下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轻声赞叹:不错,有来历,不是蒙事儿!

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华,为什么难成就一派?

京剧《两将军》

结果是,台上台下,对他的初步印象就非常的好,等到《战马超》一上,少春英俊威武的扮相就立刻显露了出来,台下惊呼和前场《击鼓骂曹》的那个老生简直是判若两人!张飞出马他一个亮相,鹞子翻身单立腿,又稳又准,纹丝不动,等到后来马超卸甲开打,一个“跺子”下来,乌龙绞柱踢张飞一个抢背。一扬甩发干净利索,这时候台底下那真是炸了锅的喊好,掌声雷动!

其实天津的戏是最难唱的,结果李少春在天津一炮打红,有口皆碑!观众后几天蜂拥而至,五天演完了以后,简直是欲罢不能,中国大戏院经理,坚决要求他继续唱下去,结果李少春在天津一下就竖起了名声。

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华,为什么难成就一派?

李少春大武生形象,演出《宁武关》

提李少春,不能不提他的师父余叔岩。大家知道余叔岩爱惜羽毛,一生就收了几名徒弟,李少春也算是他的得意弟子,但是人们往往提起李少春的艺术总是觉得他虽然天分很高,文武全能,但艺术成就上别说超过乃师,就是他师姐孟小冬也没超过,有人说他是什么李派,那基本是胡扯。

1938年李少春到北京经人介绍,拜了余叔岩为师。余叔岩教他的第一出戏,就是《战太平》。但是余叔岩当时说得非常清楚:我教你可以,但是在没有把我教给你的东西学好之前,你的那些零七碎八的东西全部先放下,文戏不要再演了。

师父要求他只演武戏养家糊口,不让他演文戏,其实含义深刻,但现在看来李少春并没有明白老师的深意。

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华,为什么难成就一派?

李少春与师父余叔岩师姐孟小冬合影

有人讲从4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李少春可以讲是京剧文武老生第一人,虽然有夸大之嫌,但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根据的。李少春享盛名1/4世纪之久,这样的人才,过去难找,现在就更难了。

但是李少春为什么没有成就一派呢?这其中有这么一些原因。

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他学得太庞杂了。京剧生行里,除了小生(其实白蛇传他还演过大嗓小生),他几乎没有不演不学的,亦文亦武,但是,失误就在这里,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会做到面面俱到,那么对于李少春来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但是离顶峰可能就差那么一点,这就是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的原因吧,庞杂就容易不精,顾不过来嘛,这也是真理。

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华,为什么难成就一派?

李少春演的猴戏《大闹天宫》

可能有人不同意,说李少春文武全能怎么能说庞杂不精?其实,什么东西钻研一样就会做得特别好,但是你弄得多了可能就顾此失彼。李少春,文戏武戏都很好,为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呢?这里我说的这个原因,应该占很大的比例,这一点,非常令人遗憾。但,没办法。其中,也可能跟早年海派家学的一些影响有关吧。

他,既没有很精准的一丝不差地模仿他师父余叔岩,像他师姐孟小冬那样对唱腔的精雕细刻,最后达到极高境界,也没有形成自己,成家立派的演出风格。虽然有人谎称他是什么李派,其实这都是无稽之谈。因为用流派的三大特点来衡量李少春。他也是不够格的。

文武全才的李少春,如此有才华,为什么难成就一派?

同样的身段,李少春和他师父比还差都很远

因此,他虽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京剧生行演员,但是他却没有达到大师级别,杰出的“京剧生行表演艺术家”这样的称誉和定位,我想是比较准确的。当然有人不同意,这也没关系,我只讲道理。有人就枉称什么李少春已经达到了“宗师”级别,那其实是不实事求的个人臆断,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说事情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一是一,二是二,既不能夸张,也不能贬低。一切按照实际情况来分析定位,才是对这位杰出艺术家的尊重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