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从哪看出来宝钗落选了?

一苍耳



自来喜欢林黛玉的都觉得薛宝钗横刀夺了贾宝玉,而喜欢薛宝钗的又都觉得宝钗和宝玉更合适,却谁都没问宝钗的初衷。宝钗的初衷可是入宫待选,而不是嫁给贾宝玉啊。

书中第一次提到宝钗,就说她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又有满腹诗书,还十分体贴母亲。这样的好女孩,上哪找去?正因为宝钗如此多的优点,她才能够参加宫选,因而来到京中,寄住在了贾家。

皇家选拔的标准也很明确,就是要选“崇诗尚礼”的。回想宝钗的资质,这标准简直就是按照她的优点设置的选拔参数。这样看似毫无悬念的选拔,一看就觉得宝钗一定能够中选。

这时候问题来了:既然宝钗如此好,如此够格,如此优秀,如此可以毫无悬念的参加皇室选拔赛,怎么最后还掺和到了“宝、黛”的关系里?从而形成了让各方都为之着急的三角恋?莫非她落选了?

如果宝钗真的落选了,那对她的打击可不会小。毕竟这一次选拔赛不仅是要选妃,选不上妃子的还可以选别的,比如“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也就是说,如果宝钗皇妃落选了,还可以选别的去。

如此看来,她既然和宝、黛形成了三角恋,那么她就很可能是用大筛子和小筛子都筛过她一遍,也都没选上任何头衔。

而宝钗落选也只是我们的猜测,也有可能是宝钗中途弃权,那她落选有什么佐证没有?还真有。原文第七回里隐藏了许多线索,曹雪芹写的很隐晦,不仔细看不出来。

一、十二支宫花的隐喻

宝钗参选是与皇宫有关的,而在第七回中宝钗还和皇宫有过一次联系,那就是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送走的十二支“宫花”,这十二支花可是宫里的新花样。也正是打这“宫花”开始,宝钗前后的行为都开始变的不一样了,也再都没和宫里扯上过什么选拔之类的关系。

而这十二支宫花,就证明了宝钗是参加过选拔的,不然她家也没有宫里的人脉,如何得到的宫花呢,这也正是宝钗落选的证明。

那么在“宫花”之前,宝钗是什么样儿?她在贾府里对所有兄弟姐妹都没有亲疏远近之别,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从来没有把黛玉对她的不忿之意放在心上。

而在送宫花之后呢?当宝玉去看望宝钗时,一向对谁都淡淡的宝钗却对宝玉热情起来,一定要见识见识他怀里的玉石。想宝钗已经在贾府住了有些日子,不说三五个月,也得一两个月了,却偏偏在此时宝钗才要细细看看宝玉带着的玉。


二、宝钗态度的转变

如果说这是宝钗好奇才看的,那她的定力可真是十足,竟然来到贾府个把月了才开始释放好奇心。然而好奇也就算了,宝钗却要把那玉石上的字念上两遍,念完又像是提醒什么事似的喊着她的贴身丫鬟。这不禁让人觉得宝钗此举是有意为之。

而当莺儿反应过来,把金、玉相通之处点明之后,宝钗却也大大方方的接受了这样的情感暗示。若说是接受,不如说是宝钗此时早已认同了这“金玉”的说法了。

之后黛玉来看宝钗,宝、黛、钗与薛姨妈一桌吃饭,黛玉曾假借和雪雁说话而对宝玉吃醋地敲打说:“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当书中写完这句话之后,就转而写了宝钗和薛姨妈的反应。书中写到,宝钗因为知道黛玉就是这样的,才不去理会她的。

然而在此前,黛玉却一直都是把对宝钗的态度藏在心里的,宝钗也不曾察觉黛玉对自己的态度。如今黛玉却把话说的如此酸涩,行动中都如此明显带着情绪,宝钗怎么会察觉不出来。

或许这时的宝钗是已经察觉到黛玉的意思的,而故意不去理她。如此却和宝钗之前的那种随分从时的处世态度大不相同,起码也要说点什么来维护自己吧。

而宝钗却什么都没说,倒是薛姨妈问了一遍缘由,又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解释起来,说什么她可没有轻看黛玉的意思。

读了后文可知,此时“金玉姻缘”的说法早就已经形成,而黛玉的公开吃醋也正是侧面的证明。

如果宝钗现在还是妃嫔或其他身份的候选人,她和家人敢这样明目张胆的让“金玉”之说流传出去吗?当然不会。

那么这“金玉是一对儿”的说法之所以会产生,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宝钗已经不是什么候选人了。换言之,此时的宝钗是已经落选,可以自行婚配的了。


三、宝钗之病的暗示

另一个证明就是在黛玉接到薛家送的宫花时的态度。黛玉曾对周瑞家的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句话不知黛玉是有心还是无意,而作者却在这里用了笔墨,那一定就是有所指的。

这句话如果是宝玉亲口说出来的,意义可就大了。它意味着,宝钗已经是皇家挑剩下的,才回过头来看了看身后的这个贾宝玉。

其实宝钗落选后,也并非一下子就把心思放到了宝玉身上,其中也经历了内心的失望、痛苦。

在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就曾问宝钗,为啥这两天都不过那边去玩。宝钗回答说她是病了,而且还是胎里带来的热毒发作了。

试问,宝钗本身性格就是对什么都不太在乎,到底啥事能够让她连胎里带来的热毒都激发了出来?由此可想,她的落选给她带来的打击有多大。

不过宝钗没多久就能够从失败的痛苦中调整过来。在第七回,周瑞家的和宝钗打招呼时,我们就能够从周瑞家的视角看到宝钗的状态。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周瑞家的看到的宝钗是“头上只散挽着纂儿”。

这不禁让人想起晴雯病中就只散挽着头发。而几天之后,宝玉来看望宝钗,从宝玉视角我们却看到了宝钗此时“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为啥是漆黑油光的?因为她此时的心情能够支撑她精心地用头油来打理头发,梳妆打扮了。由此可见,此时的宝钗已经从落选的阴影里走了出来。

宝钗的落选对她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命运打击,而她能够快速从中恢复,可见宝钗内心还是很强大的。


少读红楼


这个问题是个错误的命题,从《红楼梦》中是看不出宝钗落选的,恰恰相反,宝钗是一定选上的。为什么这么讲呢?这牵扯到是否读懂了红楼,我们看第四回选秀原文,到底是干什么?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选聘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按员外红楼金丹论,分析一下这段文字:

今上,喻丹士本身,崇诗喻烹铅,尚礼喻炼汞,征采才能喻采药,选聘妃嫔喻阴阳药物,公主郡主喻大药,即先天一气。注意,宝钗为入学陪侍,还不是公主郡主,员外以前讲宝钗的喻象为真铅,是大药的一味原料,你看入学陪侍,形容得多恰当。炼丹所需的真金必是从宝钗那儿来的,所以选秀宝钗一定选上了。若读者按世俗的眼光,当然就落选了。实际文章中根本就没有写宝钗落选,读者乱猜而已。

有的读者说送宫花怎么回事?不是从宫里出来的吗?我们要读懂《红楼梦》才行,宫里就是丹士身体中的意思。那么为什么黛玉讲是假花?这还是喻象,这是讲此时采得的只是后天气,当然是假花,真花只能是先天气。

所以,讲宝钗落选是错误的,是没看懂《红楼梦》的表现。




十八员外


《红楼梦》里宝钗进宫待选这件事是真是假还真不清楚。

第四回是这样写的: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选聘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

清代选秀有严格的规定,据记载选秀步骤和规矩是这样的:

第一,各级官吏上报适龄女子花名册,户部将花名册上报给皇帝,皇帝决定面试日期。

所有适龄女子都必须参加选秀,因疾病、残疾、相貌丑陋等原因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画押,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皇帝允准后才能免去其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电视剧《甄嬛》里甄嬛即使不愿意进宫也必须去参加选秀。

第二,送秀女的方式。

清朝选送的秀女,集体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秀女雇车的费用是每人一两银子,由户部库银支付。

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

如果宝钗进京待选,是否应该和当地的秀女一起进京?要么因为薛家势力大所以自己先进京了?等到本地其他秀女进京的时候,薛宝钗再与本地的秀女集合进行排车?这些疑问无法解答。

第三,秀女审查的方式。

秀女进京后要经过四场淘汰。

初审——一审——二审——终审。终审是皇帝皇太后亲自挑选,选中的做皇妃,其余的,赐给亲王、郡王、皇子、皇孙,或者给公主、郡主当“女官”或者留在宫中做女官、宫女。

薛家进京的原因,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写的,黛玉等去王夫人房里,发现王夫人正读王子腾的信件,说薛蟠打死了人,意欲唤取进京之意。这个版本的薛家进京,是因为薛蟠打死了人,向王子腾救助,王子腾写信让他们来京城,薛家不是因为宝钗进京待选而进京。

推测一下,薛家进京的原因。

一,薛宝钗的名字的确上了秀女花名册,应该进京待选。

二,薛蟠打死人了,薛宝钗待选的事就黄了。

给公主郡主选陪侍,一定要选家世清白的人家。宝钗的哥哥打死人了,地方官没有马上结案,拖了一年多,直到贾雨村当了知府案子才了结。哥哥是杀人凶手,妹妹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宫了。地方官不会把薛蟠的事情上报,但是也不敢再把宝钗送进宫。如果被皇上知道了就是掉脑袋的事。因此宝钗进宫待选就是走个过场,在初选阶段就被淘汰。

三,薛姨妈进京就一定要住进贾府,而且住进贾府就没打算走,就是因为宝钗进宫的事,没有希望了。薛姨妈想把宝钗嫁给宝玉。为此,宝钗一进贾府就讨得上上下下人的欢心。

总结一下这道题的答案,宝钗在选秀的初试阶段就被淘汰。她可能都没来得及进宫参加面试就打道回府了。


润杨的红楼笔记


我的看法是,宝钗沒有参选。其一,参选只是一种可能,不是必然。宝钗参选的不是皇帝的妃子,而是公主、郡主的陪读,如果没有小公主要陪读,就不会启动选拔程序。描写宝钗的这些年,正是太上皇与新皇重叠的时期,太上皇的公主长大了,新皇的公主还没长大,宝钗是踏空了。还有,元春是贵妃,也无所出,暗示新皇子女不多。其二,十二支宫花,并非宝钗落选证据。十二支宫花,隐喻金陵十二钗乃宫中娇娥,不是平民女子。周瑞家的最后一个送给黛玉,黛玉生气,这是违礼之举,因为黛玉乃十二钗之首,也就是皇后,最后一个送给皇后,这是大逆不道哟。前面有人说,薛姨妈宫中无人,何来宫花?不要忘了,薛家是皇商,专为宫中采办物件,其实写的是江宁织造府。其三,是太上皇取消了待选。什么证据?一是开妃子省亲之先列,推行仁政,让与家人团聚。二是,减少选秀的频率,连新皇登基,也没选秀,而是扶正了老人,元春才有可能上位。








朵朵佬爷


宝钗参加选秀的问题,我已回答几次了,就拿之前没答过的问题再答一回。

作品从没明写宝钗什么时候进了宫参加选秀,也没写宝钗什么时候已落选。贾府隐写的是皇宫,宝钗进京时就已住进了皇宫。宝钗住的地方叫“梨香院”,就是“离乡院”的意思。宝钗进宫被封为“杨妃”,这一生就只得呆在“离乡院”不能回乡了,而不是死赖在贾府不走。

请先看湘云的婚事,再对照分析宝钗宫选的事。

原文:王夫人道:“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么着。”

原文:湘云笑道:“这是什么?”说着便打开,众人看时,果然是上次送来的那绛纹戒指,一包四个。

王夫人说史湘云眼见有婆婆家了,婆婆家实已在眼前,湘云嫁给宝玉的大事已定。所以,金麒麟刚出现以及王夫人说婆婆家之后,史湘云才再次提到给人送绛纹石戒指的事。湘云和黛玉实际都是湘妃系列,因黛湘的原型存在血缘关系,姊妹两人都嫁给石兄。所以,湘云送给人用的是绛(绛珠)纹石戒指。

史湘云送绛纹石戒指隐写与宝玉的婚事已成型。那么,薛家送宫花,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文: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枝。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王夫人道:“留着给宝丫头戴罢了,又想着他们。”

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甲戌侧批:“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不少读者认为,薛蟠是皇商,十二枝用纱堆的花儿,是薛蟠给宫里采买时留着带回给母亲和妹妹戴的,要么,就是薛蟠弄回来让母亲和妹妹送人做人情的。薛蟠明知母亲不戴那些花儿,明知妹妹不喜欢花儿粉儿,他怎么可能还弄十二枝宫花给母亲和妹妹呢?

“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与“这是宫里的新鲜样法”两句,虽一字之差,意思则不一样。“宫里头的”四字,隐写皇帝的。

“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与“白放着可惜了的”两句,同样如此。隐写白放着可惜了宝皇帝。薛姨妈在后文,还叫宝玉“我的儿”。

十二枝宫花隐后宫的花儿。薛家送宫花与湘云送戒指,作者用的是相同套路,隐薛宝钗已入宫当选为后妃。因此,脂批还特意提示:宝卿在宫里不是一般的身份。


夜舞风花雪夜


红楼梦第三十回里,宝玉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 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初读时对宝钗大怒颇为不解,不明白她为何会大怒。有人说杨贵妃红颜祸国,宝玉以此作比,宝钗当然大怒了!对这种解释我觉得不妥。站在封建社会的立场中,杨贵妃身上有两个污点:第一是她红颜祸水,误导朝纲,引得天下大乱。第二,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儿媳妇,最后却嫁给自己的公公,这种违背伦理的行为是不为世人所容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对人伦礼法特别的看重。对于这两个污点,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重点。对于唐朝时期的人,他们更看重的是第一点,原因有二,一是隋唐是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礼法相对开放(不知道日本人开放是不是受唐朝的影响,那个时期日本和唐联系还是很密的)第二是,他们就是那个时期的人,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们当然更看重第一点。但是对于唐以后的人来说,则完全相反,对于后人来说,唐朝已经灭亡了,杨贵妃就算是祸国殃民,那对以后的的人来说已是毫不相干的事。就拿现在来说,谈到杨贵妃,你会恨她祸国殃民吗?肯定不会,因为“你”是现在的人,唐朝干我们屁事。还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薛宝钗是皇帝的妃子,有人那她比杨妃,她会也许会首先考虑杨妃第一污点,但是她不是,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所以对于“后人”薛宝钗来说,杨妃祸国肯定不是她第一印象,因此就不该是她发怒的真正原因。再来看看文中,宝钗听了宝玉的话后的反应“先是大怒,想要发飙,但是忍住了。然后回想一下,脸红了,冷笑两声”,请记住“回想”,“脸红”,“冷笑”这三个变化。再来看看宝钗回答的这句话“我到像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做的了杨国忠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白话说就是“说我是杨妃,你们哪个去做杨国忠这个奸臣”,潜台词是“杨贵妃算什么,不过是个祸国殃民的妃子,别拿我跟她比。”现在看前面的三个词,“回想”是因为她生气但要想办法掩饰她生气的真正原因,“脸红”掩饰生气的原因就要说个谎话。“冷笑”配合后面的回答,表示自己不削和杨妃作比较。那么她撒谎掩饰其发怒的真正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她选秀失败了。薛宝钗样貌文采样样都是出类拔萃的(最起码在贾府这个范围内,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却选秀失败,这是她心里最大的伤疤,最丢人的事。正是因为薛宝钗对这事很敏感,宝玉一句无心的话,然“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么大的伤疤被宝玉当着这么多姐妹的面说出来。宝钗当然大怒,只是不便发作,但又不得不回答,因为不回答就算是默认了,所以想了一下,从另外一方面入手,通过嘲笑杨妃无德,来表述自己不削和她比较,以此掩饰内心的尴尬。可以设身处地想象这样一件事:假如你和你的同事小A一起竞争公司经理的职位,虽然你的同事人品不好,才能也不及你,但靠溜须拍马上位了,而你失败了。小A酒店宴请公司同事,领导都在酒店包间,而你和其他同事一样做在大堂。酒桌上一个同事夸你:今天穿的很帅啊,跟A一样像个经理。你的内心是怎么样的?同事只是想夸你,但是在你听来,像是说你竞选失败,内心尴尬的很,你会怎么回答?掩饰内心落选的尴尬,掩饰说“别拿我和他比,什么都不会,就会拍马屁,跟他比丢份”。只怕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回答。生活中类似的事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这个事是不是和宝钗的境遇差不多呢!宝钗一连串的反应和最后的回答,正是她要掩盖她“选秀落选”的尴尬。把《红楼梦》融入生活,“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才能更好的看到人物的内心。 粗野之人一点浅见,看官见笑了,不喜勿喷。



江湖小侠


总有朋友问我薛宝钗选秀的事,今天就再说说,薛宝钗不是落选,而是根本就不想选,也选不上!


一,宝钗选秀不是选皇妃

皇帝的妃子不是选秀选出来的。有身份地位的妃子一早就内定好了。甄嬛那样的选秀,也是之前各方利益内定平衡好的,她们能参与入选就表示皇帝会给她们留一个妃嫔的位置,皇帝一定会考虑平衡各方利益来选择平衡,个人喜好是最不优先考虑的问题。元春参与的就是这一类,她能进宫不是贾家说想进去就可以的,一定是他们这一脉势力的集体决定和支持。大家心知肚明罢了。

没有势力支持想选中绝无可能,因为选秀需要初选,复选,再复选,层层选拔,撂牌子,留牌子,记名,上记名,“留宫住宿”等层层选拔。薛宝钗就算选妃,她也选不上!

薛宝钗商人家庭原本没有资格选秀的,是皇帝额外开恩才有了资格,并且这个选秀完全不同于贾元春,是给公主,郡主选伴读,这样就彻底绝了成为皇妃之路。毕竟皇帝也要脸不是种马,公主郡主的人首先他见不到,见到也不会碰!


二,宝钗落选是必然

宝钗选秀一家进京不过是薛蟠打死人逃跑的借口罢了。薛宝钗第一商人家庭之女,连贾政都觉得鸡肋一般形容“无味”,何况皇家,就算给公主选伴读,人家也不会要,除非薛家花大价钱,买通层层关节,但进宫给公主郡主当奴才,除了虚耗青春,不会有任何好处她薛家愿意么?

而且即便层层买通薛宝钗也会落选。因为薛宝钗死了父亲,命格不全。进宫的女子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身体健康,家世清白,父母双全,这一点薛宝钗就不合格。谁敢冒着欺君之罪拿这事欺上瞒下?宝钗选不上早都注定的。


三,薛宝钗根本不想选

宝钗落选从第七回送宫花就体现出来。近期的《延禧攻略》和之前的《甄嬛传》都说的清楚,选秀一旦落选都会赐花。也许薛姨妈拿出来的宫花就是宝钗落选所赐。薛姨妈的话也表明很多人知道这花的来处:

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她们姊妹们戴去……

薛姨妈并没解释这花怎么来的,大家都心照不宣。这表明宝钗是直接被撂牌子甚至初选淘汰。根本就不入选。结合她父亲早逝,商人出身,根本不奇怪。薛家也早心知肚明,甚至只是走个过场。薛姨妈拿出花来也没有难为情,显然没当一回事。而贾家上下也没上心。真要处心积虑谋划而落选,这个花怎么好意思拿出来?又怎么好意思送人?这都是明摆着的。

宝钗选秀不是选妃,她没资格像元春一般伺候皇帝,她又何必进宫伺候什么公主郡主呢?没有出人头地机会,按照规定,明朝宫女出不了宫,只能老死宫中当容嬷嬷!康熙朝宫女三十岁出宫,乾隆朝也要二十五岁,老姑娘了。薛家怎么愿意。很多人一厢情愿将宝钗选秀当成元春选秀,实在是大错特错。就不多解释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感谢苏小妮,让我知道了落选赐花这件事,实话实说,过去我是不知道这事的,那现在知道了这个说法就更加证实了宝钗落选的时间跟我猜测的完全吻合。

根据苏小妮落选赐花的观点,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的是宫花,还是最近流行的,那就说明这宫花是最近刚得的,薛家是怎么得到的呢,应该就是因为宝钗落选后皇上赐的花。

其实,在周瑞家的到梨香院后说的几句话,和后面的一些事情的发生,也可以推断出,宝钗在周瑞家的来的这个时候刚刚落选,理由如下。

周瑞家的问宝钗最近几天怎么没有过去,是不是宝玉又惹到宝钗了?宝钗说老毛病又犯了,就没过去,其实宝钗的老毛病就是咳嗽,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好像咳的也不是特别厉害,完全不影响出门的,这段时间之所以没过去,是因为宝钗去参加选秀节目了,只不过是没有被导师选中而已,理由如下。

首先,上面说的是宝钗有了时间上的可能,那根据呢?

根据就是如果宝钗没有落选,她是不会也不能谈婚论嫁的,因为陪伴公主,郡主们的必须是姑娘,不可能让已经出嫁了的人去陪伴的。但周瑞家的送宫花后不久,宝玉来看望宝钗的时候,书中第一次从薛家传出了金玉良缘的说法,而在其后不久,就传遍了整个贾府。就连黛玉都听说了这种说法,可见是有人在故意传播,首先故意传播的这个人不会是宝玉,那就只能是薛家的人了。前面说了,如果宝钗没有落选,或者说还处于待选阶段,薛家是不可能去传播跟宝钗婚姻有关的传闻的,现在故意四处传播,那目的就就明朗了吗?

有了时间上的保证,有了为宝钗婚姻的考虑,再加上宫花出现的蹊跷,基本上可以肯定,宝钗就是这个时候落选的。

也就是说,刘姥姥一进贾府的时候,宝钗是刚刚落选才女选拔,而落选后,薛家马上就确定了第二目标,那就是宝二奶奶的位置,所以薛家才会大肆宣扬金玉良缘的说法,为宝钗上位宝儿奶奶造势。


老匪读红楼


首先弄明白一点,宝钗待选,不是待妃嫔之选,因为选妃年龄在十四,十六之间,当时宝钗年仅十岁,不达标。宝钗入京是待“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选拔。



但不管宝钗待选是为哪一种,在薛蟠有了人命官司之后,便也失了资格。这从王夫人和薛姨妈行事方面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一,宝钗进了贾家之后,并不急着熟悉“宫庭礼仪”之事,众人也无人提起待选之事,若有参赛资格,即伟薛王两家不集中力量,寻找人脉进行运作,也应找两个宫中出来的嬷嬷等教授宫庭礼仪。



二,宫中选拔妃嫔之事,三年一次,选公主郡主侍读则是“不世出隆恩”,当然是可遇不可求,但直到传出金玉良缘之事,其间已有三四年之久,宝钗如不落选,怎会仍在贾府留居。



三,贾元春端午节赐礼,只有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一致,表明了支持金玉良缘的态度,若不落选,贾元春有这个胆子与皇家对着干吗?



四:宝玉挨打后,薛宝钗误以为是薛蟠泄漏了宝玉交游伶人的事情,劝说哥哥时,薛蟠恼怒之下,冲口说出妹妹见宝玉是有玉的,就护着宝玉,若非落选,薛蟠怎会有这想法。


萍风竹雨123


仅以个人角度,及有限知识作浅陋之答,并顺便谈些相关内容,望大家斧正、拍砖:

先从是否有宝钗“落选”来看?个人认为,不存在落选的问题。

虽然我们知道宝钗是随母、兄至都中,投靠贾府并顺便住下。其一目的便是“参加中办、国办高级公务员选拔”——因为,那是从仕捷径,也暗喻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亟待重振: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四回)

但是,到了京城,住在京城的亲戚家贾府,事已渐变,状非所愿,就逐渐放下了“应考高级公务员”之事。事实上,曹雪芹是不会让薛宝钗“金榜题名”的,对宝钗入选陪侍,除了点过一次,之后再也未提及,甚是“低调”。曹雪芹给读者及后人,故意留了个巨大空间去联想,猜测。联想后来的四大家族衰落,早在开篇就有暗喻,并埋下多处伏笔———也侧面证明薛宝钗入学陪侍之事,相比其他事情,仅仅是个由头,“很”不重要。只是,引出为什么薛宝钗会来贾府,以及后来宝钗婚配之事,入选陪侍的“由头”使命就必然终止。而且,封建社会里,女人从仕也仅仅是一种不可能或罕见的“传奇”,正统且必然的归宿是:嫁人,相夫教子……

实际上,也很可能就是曹雪芹有意让其“不了了之”,让其自然消散,隐去。民间倾向的送花意喻落选、什么皇宫安排取消、什么薛姨妈故意让女落选……都差强人意,牵强附会。曹雪芹伟大之处,就在于在红楼梦中寄于深邃思想内涵、展示精湛手笔的同时,委以虚实二条脉络,而且有时虚中有实,有时实中有虚,虚实相映,变化多端,自然增加了作品魅力和值重!

我们大多感觉:贾宝玉、林黛玉时时都在动感情,而薛宝钗、王熙凤处处都在动心机。其实不然(我们容易被曹雪芹的安排欺骗,或者说仅止于红楼梦表面的文字意思),我们通常对宝玉、黛玉关注较多,而对薛宝钗这个人物多少有些轻视或忽略,把薛宝钗本身的内涵、思想以及在《梦》中分量,想得太简单!如果说,王熙凤是贾府最聪明能干的女人,那也是表面的,人人都看得出的,就不是大聪明,真智慧。而薛宝钗,应该才是红楼梦里最有心机,最有才情,最贴近现实生活,也是最完美的女神。否则,怎么会有钗玉之合!那也是开篇既明,通本贯之的主线——事皆注定!情非得已!

而宝玉、黛玉,只是“枉自嗟呀”、“空劳牵挂”:二玉本同命,遇即各分离;从来一场梦,恍然皆是戏!

梦,终归是梦。梦,总是要破灭的,要醒的。醒,就是我们怅然若失后,看到的那个背影——渐行渐远的薛宝钗!她身上,有我们的所有性格,所有想法,所有活着的快乐,生存的艰苦,徘徊的迷惘,失去的痛苦……她是叠加了熔融了万千的“我”……

曹雪芹必然是伟大的,《红楼梦》注定是永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