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人羨慕的朝珠與手串

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 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

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雲”。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 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琅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

那些令人羨慕的朝珠與手串


三串小珠串一共30粒,象徵1個月有30天,又分別代表為上中下三旬,每串代表一旬。

據說這三串紀念,當時美其名為“三臺”。

按《五經異議》的解釋:天子有三臺,即“靈臺,以觀天象;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龜”。

那些令人羨慕的朝珠與手串


還有一說,“三臺”為官稱,即尚書、御史、謁者之統稱。

尚書為中颱、御史為憲臺、謁者為補臺。

朝珠的佩掛有固定樣式,其式為:將朝珠掛於頸項,分前胸與後背兩部分,以佛頭塔緊貼後頸與後腦相垂直;佩掛時前胸出現的三顆佛頭作中心對稱,而三串“記念” 則分左右兩側分掛,其中左側二串,右側一串。

那些令人羨慕的朝珠與手串


清代的朝珠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綠松石、寶石、碧璽、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間珍物琢制,根據清朝典制規定,皇帝在不同場合佩戴不同質地的朝珠:在盛大的慶典時佩帶東珠,祭天時佩帶青金石朝珠,祭地時戴琥珀或蜜蠟朝珠,祭日時佩戴珊瑚朝珠,祭月時佩戴綠松石朝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