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相聲不能不提郭德綱,曲協活動都無郭德綱反而離開他的徒弟逢會必參,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西安爺們兒


有句俗話說得好“好馬不吃回頭草”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曲協的發展歷史很悠久,並且積累了較高的權威性。在郭德綱發展初期,如果能向中國曲藝家協會靠攏,那自然會走得更加通暢些。不過,由於郭德綱當時的能力與人際關係,並沒有資格融入進去,甚至被輕視!

在郭德綱創新,以及商業整合後,發展至今,已經在相聲界,形成了不可複製的一棵大樹。從德雲社這些年的軌道來看,更加傾向於商業化、明星化。而中國曲藝家協會,更加傾向於藝術化、權威化。只是在郭德綱還未成名時,就曾被協會拒之門外。

成功後,以郭德綱目前的名氣和影響力,也無需藉助中國曲藝家協會的勢頭。我們都知道:曲協所有相關活動,以及職位,都不曾有郭德綱的名字。如果曲協現在籠絡郭德綱,那不是被以往埋下的梗,給狠狠打臉嗎?

並且,還會受到網友們的非議,畢竟未成名前,看不上,成名後,就巴結、籠絡,勢必會引起三觀的爭議。就好比一句至理名言,“以前的我,你愛理不理,現在的我,你也高攀不起”!

至於,為何他的徒弟,在沒有離開時就能夠紅起來,然後商演接到手?軟但離開之後,就混得比較慘淡了?這一點很好理解: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這句話是一點沒錯。因為有些藝人,能夠走紅,並不是他們有多麼優秀,或是多麼有能力,而是因為在背後推動他們的操盤手!

其實,有些藝人,當時走紅,也只是一些假象。就比如曹雲金,很多觀眾當時去捧他的場,不是因為他叫曹雲金,而是因為他是德雲社旗下的人,是郭德綱重點打造的對象。

有了德雲社這張招牌,就等於曹雲金出師有名,再加上不看曹雲金的僧面,也得看郭德綱的佛面吧?畢竟郭德綱這三個字,就已經保障了百分之六十的上座率!

如果,沒有離開德雲社,至少徒弟們不用擔心商演資源,因為郭德綱一切都會安排好,有了商演後,徒弟們也不用擔心宣傳和推廣問題。郭德綱不僅自帶推廣性質,關於營銷方面,也統統都會搞定。

並且單憑德雲社這個招牌,也會吸納一部分的觀眾去看。所以上座率問題,徒弟們也不用操心,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排練,盡最大努力去掌控這個舞臺!

離開德雲社以及郭德綱庇佑的徒弟,就好像失去了騰飛的翅膀。不僅綜上所述那些問題,都得靠自己去完成。還得考慮在商演時,要演出與以往不同的風格。

即便一樣,也是要經過加工創新的。但要是自身創新的能力不是很強,就會在創新時不能精準掌握,也沒有高人指點。所以,很快就會跟不上腳步,並會迅速脫離以前的光環,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有些時候,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單單靠技能,俗話說得好,成功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光有一身武藝,沒有好的舞臺,讓你展翅高飛。即便你有雄心壯志,也會被淹沒在這充滿現實的社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