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祖庭”、“釋源”與“伽藍”

白馬寺與少林寺同在河南省境內,一個在洛陽市,一個在鄭州市。在民間,少林寺名氣要比白馬寺大的多,主要是少林武術為少林寺增色不少。其實,白馬寺比少林寺要早400多年,而且是由官方創建,起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佛教傳入中國後建造的第一座寺院,世界著名伽藍,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在中國佛教和佛學發展史上,有著與眾不同的作用和意義。

白馬寺:“祖庭”、“釋源”與“伽藍”

說白馬寺之前,先說三個關鍵詞:伽藍、祖庭和釋源。伽藍:梵語僧伽藍摩譯音的略稱。意為眾園或僧院,即僧眾居住的庭院。後因稱佛寺為伽藍。祖庭:佛教祖庭,是指佛教宗派祖師常住、弘法或歸葬的寺院。釋源:佛教釋源,其一是和我們經常說的“佛教祖庭”,意思是相同的,在佛教特指開創各大宗派的祖師即初祖所居住、弘法佈道的寺院;其次是中國整個佛教的祖庭,就是白馬寺,當然,佛教的各個宗派也可以有自己的祖庭;其三也指各律宗、淨土宗、禪宗都是有自己的祖庭。

白馬寺:“祖庭”、“釋源”與“伽藍”

白馬寺的興建據說源於夢。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在睡夢中夢見了金人,醒來後便派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前往天竺(即古印度)取經。公元67年,這十二人從天竺取到了真經,返回洛陽,他們不僅帶回了大量的佛經、佛像,而且,還有從天竺隨他們東來的兩名得道高僧,名叫攝摩騰和竺法蘭。漢明帝見到這兩位高僧,十分地高興,下令讓兩位高僧暫時住在鴻臚寺。鴻臚寺是漢朝掌管外交事務的部門。第二年,漢明帝下令,仿照天竺佛教寺院的樣式,在洛陽城東修建一座佛教寺院,用來安頓天竺高僧和貯藏天竺佛經,以求讓天竺高僧感到賓至如歸,讓他們把這座寺院當成是自己的故土。這座寺院,就是白馬寺。

白馬寺:“祖庭”、“釋源”與“伽藍”

為什麼叫“白馬”寺?而不起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呢!這在《水經注》中是有記載的,秦景、王遵等人取經回來時,用榆木製成的經函來盛放佛經,這些經函是由一匹很健壯的白馬馱回到洛陽。所以,新的寺院建成後,為了紀念白馬一路馱經的功勞,就以白馬為寺院的名稱。至於“寺”字,則證明這座院子的建設和使用,是官方的,是以政府的名義接待天竺的佛教高僧的,由此可見這“寺”字還具有外交色彩,血統純正而高貴。高級官署一樣,如鴻臚寺、大理寺等。

白馬寺:“祖庭”、“釋源”與“伽藍”

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後來就一直住在白馬寺,在那裡向漢朝傳授佛法,再也沒有離開大漢返回天竺。他們兩人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兩位高僧圓寂後,都葬在了白馬寺內。現在白馬寺東偏院內,是攝摩騰的墓,墓碑上刻著“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偏院是竺法蘭的墓,墓碑上刻著“漢開教總持竺法蘭大師墓”。這兩個封號據說是北宋年間的宋徽宗追封的。二僧墓寄託了中國廣大佛門弟子和信教群眾對來自天竺的兩位開山始祖的敬慕和懷念之情。

白馬寺:“祖庭”、“釋源”與“伽藍”

因此,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歷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亦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祖庭”和“釋源”。白馬寺建寺以來,其間幾度興廢、幾度重修,尤以武則天時代興建規模最大。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白馬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遊覽白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偉、莊嚴的殿閣和生動傳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領略白馬寺佛教文化的雄厚底蘊,像少林寺一樣,有著自己的範兒。(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