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不過爾爾,《新唐書》早已說明,初唐連隋一半都不及

人們經常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確,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的原因,就是在於,任何一個君主在自己走上天子之位以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突出自己的政績,寫下自己的功勞,抹殺前朝留下來的痕跡,以凸顯自己的能力。但事實卻往往與此相反,而記載這些事實的史官,往往又是由皇帝操縱,所以一切都會顯得那麼的不真實。就拿唐朝的貞觀之治來說,就是偽造的"虛假盛世"最好的證明。那麼為什麼說,唐朝時期李世民帶領下的貞觀之治,是一個偽造的虛假盛世呢?

提到唐太宗,大多數人能夠想到的就是,他這一生的豐功偉績。他不僅在政治上,相對較為有自己的主見,他任用賢能,並且努力的收攬人才,管理國家這些事情,都讓他成為了歷代皇帝的典範。除開這些之外,他也重視農業,以農業為本,在農業上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革新和苛捐雜稅的修改,以及完善的教育制度,這些都是後世對於唐太宗最大的稱讚。也正是因此,在他統治時期的"貞觀之治",向來被後世人說道。但有史學家卻提出,貞觀時期的盛世,往往是一種泡沫般的假象,那麼事實到底是如何?

首先我們可以從物價上來看,唐朝時期是否具有經濟最為雄厚的基礎。在《新唐書》當中描繪的是,貞觀時期的市面上米價大概能夠賣到每鬥四錢到五錢,社會方面幾乎可以和陶淵明所描繪的夜不閉戶,天下為公這種場面相比。通過這段描述,很多人相信在唐朝時期的生活,一定是相對較為幸福的。但有經濟學家卻能夠發現,用這種價格來衡量國家是否有發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價格的高低,往往影響的是農民的收益,如果價格定得高,很有可能會損害農民的利益,所以此書上記載的糧食價格有待考證。

《新唐書》當中也有記載,由於唐朝時期,附近的土地能夠拿來耕種的非常稀少,所以真正能夠種地的人,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多。而且這些地都把控在官員手中,所以農民想要種地更加是不可能的。就連當時長安城內的糧食,都必須要通過各個地方的種植,調到長安城內。由此可見,長安城的米,絕對不會太過便宜。加上路途上的運費,以及收購糧食的價格,長安城米貴的現象,是被普遍公認的。但是在後來的記載當中,有人說長安城內的米能夠賣到每鬥千錢。由此看來,這種不符合邏輯的設計,很有可能就是由於,唐太宗為了掩飾自己,在初唐時期國力不夠強盛的事實,而編撰出來的。

除開這一點以外,在國外的記載當中,也依舊能夠感受到,唐朝時期的經濟,並非我們想象的如此強盛。曾經高昌國王,誤以為長安城內無人,就是因為他遠遠的看到城牆破舊,城內相對較為蕭條,人口也不是特別密集,所以判斷唐朝可以進攻。雖然最終的結果,是被唐朝所打敗。但不得不承認,通過他的這種描述,出唐的經濟肯定與前朝相比,絕對是有著巨大差距的。

唐朝時期雖然在不斷的進步與開拓當中,但是由於常年的征戰,使得國家經濟處在停滯不前的狀態,甚至與隋朝相比更加落後。在李世民駕崩以後,國家人數統計顯示,國內人口連隋朝時期的一半人數都達不到。可見戰爭所帶來的人口削減,使得社會勞動力逐漸喪失,最終才會導致其國家經濟跟不上。畢竟以農業為主的朝代,如果沒有了種地的勞動力,那麼國家經濟必然會受到巨大的打擊。由此看來,大唐盛世不過是一種,通過歷史以及唐太宗授意,而編撰出來的假象罷了。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李世民的確是一個有才幹的人,他能夠創建起唐王朝,也是有著他自己較為獨特的一面,才能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