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史書評價他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做過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曾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所以後世的人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殺太子而自立為帝是無君無父的行為;而殺自己的弟弟,窮兇極惡,更是慘無人道。但是,史書上卻說,這個兇殺事件不是“蓄意預謀”,而是臨時應變;不是“違反父意”,而是暗合父王之意;不是“奪嫡篡位”,而是合情合理,就該他當皇上。唐朝人是如何看待這件事?

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他在位期間 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國家版圖相當大,他攻滅了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了高句麗,設立了安西四鎮,穩定了對大西北的統治,再無外族侵擾之害。他還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番王松贊干布,鞏固了西南邊疆。他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各民族融洽相處。強盛的唐朝也成了亞、非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當時與中國通使的國家就有70多個,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貞觀之治”也可以說是封建治世的楷模,在李世民在位的22年時間裡,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呈現一派民殷財阜的新氣象。據說,國家的監獄常常是空的。貞觀四年,全國判死刑的只有29人。社會秩序穩定,真的達到了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程度。行旅往來各地,都不用自帶糧食,路上隨時會得到供應。連年農業豐收,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

所以對唐朝的百姓來說,誰當皇 帝,其實並不重要,豐衣足食,生活安定才是大家想要的生活。

“貞觀之治”——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